急救护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2712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6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救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急救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急救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急救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急救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救护理.docx

《急救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护理.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急救护理.docx

急救护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急诊医学

一、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医学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类疾病急性发病阶段的病因、病理和抢救治疗的专业。

二、急诊医学发展概况

三、急诊医学的主要病种

(一)危重病例

 急诊医学主要是处理各种急性病和危重病人。

 主要病种为:

呼吸心跳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多发创伤、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神经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口服或吸入所造成的各种急性中毒等。

(二)一般急诊

 一般并非危重病例。

 如发热、心绞痛、眩晕、恶心、呕吐、腹泻、哮喘、鼻出血等,也需紧急诊断和处理。

四、现代急诊医学的特点

(一)专业急救机构已由医疗卫生部门扩展到多功能的救护机构。

(二)专业急救机构由城市、地区单一的若干个组织逐步联合协作,形成了专业急救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

(三)为保险业、旅游业对急救的需求提供了保证,为国际紧急救援机构创造了条件。

(四)社会已经全面充分地评估了现代急诊医学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从而给予有力的支持。

(五)天灾人祸等灾难事故的增多,使灾难救援医学充实了急诊医学的内容,形成其院外救援医学的特色。

第二节急危重症护理学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沿革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一)院前急救

(二)急诊科抢救(三)危重病(症)救护(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五)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四、危重病(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复苏室、抢救室、急诊监护室(EICU),接受院外和院内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护理。

其研究范围包括三个方面:

(1)危重患者的监护与治疗;

(2)ICU人员、设备的配备与管理;(3)ICU技术。

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

1概念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室)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室)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应包括:

(1)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

(2)现场救护(3)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4)高水平的医院急诊服务和强化治疗

3EMSS的组织管理

(1)建立院前急救通讯网络

(2)改善院前急救运输工具(3)组成现场急救人员和保障物资供应(4)组织现场救援行动与转运(5)开展社会急救工作(6)加强医院急诊科(室)的建设,提高应急能力(7)对突发性的重大事故,组织及时抢救(8)战地救护,包括通气、外伤止血、包扎、固定、转运等。

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1)第一目击者

(2)急救医护人员(3)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第二章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的概念

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第一节概述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与特点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从医疗角度看:

院前急救是整个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子系统,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从社会救灾角度看:

院前急救也是整个城市和地区应急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院前急救的意义

维持病人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病人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

(三)院前急救的作用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明显降低突发伤病员的病死率。

院前急救水平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组织管理、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

(四)院前急救的特点

(1)突发性

(2)紧迫性(3)艰难性(4)复杂性(5)灵活性

二、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工作范围

(一)负责对“呼救”病人的院前急救

一般情况下,呼救救护车的病人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危重或急救病人。

对这类病人必须现场抢救,目的在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或维持基础生命。

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呼吸道梗塞、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出血等病人,大约占呼救病人的10%~15%,需要就地做心肺复苏抢救的病人低于5%。

一类为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的急诊病人。

现场急救处理的目的在于稳定病情,减少病人在运送过程中的痛苦和并发症。

如骨折、急腹症、高热、哮喘等,大约占60%。

(二)大型灾害或战争中的院前急救

(三)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

(四)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五)急救知识的普及

三、院前急救的原则

1先排险后施救

2先重伤后轻伤

3先施救后运送

4急救与呼救并重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四、我国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

(一)“北京市急救中心”型模式——独立型

(二)“上海医疗救护中心”型模式——单纯型

(三)“重庆急救中心”型模式——依托型

(四)“广州急救指挥中心”型模式——指挥型

(五)深圳急救医疗中心——混合型

(六)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

(七)小城市的“三级急救网络”型模式

五、院前急救的管理

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急”和“救”。

“急”就是紧急、快速,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运输来实现;

“救”则是要通过先进的医疗救护技术来实现。

因此,通讯、运输和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

六、院前急救的出诊程序

(1)呼救

(2)调度(3)急救

电话呼救时应清楚说明:

(1)呼救人电话号码与姓名,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

(2)病人所在的确切地点(3)病人目前最危急的情况(4)灾害事故、突发事件,要说明伤害性质、严重程度、发生的原因、受伤人数等,以及现场已采取的救护措施。

急救半径:

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反应时间:

急救中心(站)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平均反应时间:

指区域内每次反应时间的平均值。

一个运转良好的急救网络其相应的指标有:

城区急救半径≤5km、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5分钟。

第二节院前急救护理

一、现场评估与呼救

1快速评估造成事故、伤害及发病的原因,有否存在对救护者、病人或旁观者造成伤害的危险环境。

2快速评估危重病情,包括对意识、气道、呼吸、循环等几方面进行评估。

(1)意识:

先判断伤病人神志是否清醒。

如对病人呼唤、轻拍面颊、推动肩部时,病人会睁眼或有肢体运动等反应;婴儿足跟或掐捏其上臂会出现哭泣。

如对上述刺激无反应,则表明意识丧失,已处于危重状态。

(2)呼吸:

一看(看胸廓有无起伏)、二听(有无呼吸音)、三感觉(有无气流感)方法来判断病人自主呼吸是否存在。

气道:

保持气道畅通是呼吸的必要条件

测量呼吸频率,观察其速率、深浅度和节律有无异常。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被动呼吸体位、发绀及三凹征。

(3)循环:

测量病人脉率及脉律。

常规触摸桡动脉,如未触及,应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

缺氧、失血、疼痛、心衰、休克时脉率加快、变弱;

心律失常出现脉搏不规则;

桡动脉触摸不清,说明收缩压<80mmHg。

也可通过触摸病人肢体皮肤,了解皮肤温度、有无发热、有无湿冷,以及观察有无发绀、花纹出现,了解末梢循环来判断血液循环情况。

二、现场救护

(一)摆好体位

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者,应将其置于复苏体位即仰卧位,并置于坚硬的平板上,解开衣领纽扣与裤带,进行现场心肺复苏。

神志不清有呼吸和循环者,应将其置于恢复体位即侧卧位,以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而窒息。

意识、呼吸与心跳存在者,根据受伤、病变部位不同应摆好正确体位。

(二)检伤与分类

1检伤

护理体检原则上尽量不移动病人身体,尤其对不能确定伤势的创伤病人,移动有时会加重病情。

体检顺序:

(1)测量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意识状态。

(2)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如表面的皮肤损伤、言语表达、四肢活动、病人对伤情或症状的耐受程度。

(3)全面体检:

依次头颈、脊柱、胸腹、四肢。

2分类

按伤员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四类,可用红、黄、绿、黑不同颜色的伤情标记将病人分类标记。

(1)轻度:

标记为绿色,此类伤、病情较轻,病人意识清醒,对检查能积极配合,反应也灵敏,血压、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正常,一般对症处理即可,如一般擦伤、挫伤。

(2)中度:

标记为黄色,此类伤病情介于轻伤和重伤之间,只要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

(3)重度:

标记为红色,此类伤病员随时有生命危险,即危及呼吸、循环、意识者,如窒息、大出血、严重中毒、休克、心室颤动等。

(4)死亡:

标记为黑色,此类伤病员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三)配合急救的护理措施

1病人体位放置

对于轻症或中重度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将病人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

(1)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

(2)注意保暖。

2开放静脉

常规为抢救病人使用的静脉穿刺针管径要大,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快速输入液体和药物。

对于需要开放静脉的院前急救病人,尽量选择静脉留置套管针开放静脉。

3脱去病人衣服的技巧

三、转运与途中监护

(一)转运

抬担架运送病人的基本要求是:

尽量保持病人身体呈水平状态。

行走时,病人的足在前,头在后。

恶心、呕吐者应侧卧位;

颅脑损伤、昏迷者头偏向一边;

胸部创伤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

下肢损伤或术后病人应适当抬高15°~20°,以减轻肿胀及术后出血;

颅脑损伤者应垫高头部。

遇颈、腰椎伤病人必须三人以上同时搬运,保持脊柱的轴线水平。

(二)途中监护

1心电监测2给氧或机械通气:

应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3建立或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4正确实施院前急诊护理技术:

第三节急诊护理工作流程

急诊科制度:

预检分诊制度

首诊负责制:

凡第一个接待急诊患者的科室和医师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

急诊科器材药品完备:

一专:

专人负责管理

两及时:

及时检查维修、及时补充

三无:

无责任性损害、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无器材性能失灵

四固定:

定数量、定位置、定期检查、定消毒时间

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概述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

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其目的是保护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体外电除颤、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是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里程碑。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CPCR):

指对心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

它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延续生命支持(PLS)

CPR:

心肺复苏,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措施。

CPCR:

心肺脑复苏,强调脑复苏和脑保护至关重要

一、心肺脑复苏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猝死者,即突然发生的呼吸和/或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心源性原因

非心源性原因:

呼吸停止;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或溺水;麻醉和手术意外;其他。

为挽救生命、避免脑细胞死亡,要求在心跳骤停的4分钟内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抢救。

二、心肺脑复苏的分期:

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

持续生命支持(Prolongedlifesupport,PLS)

第二节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

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

持续生命支持(ProlongedlifesupportPLS)

第二节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

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徒手抢救,包括ABCD四个步骤,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和电除颤。

BLS的目的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使其不致发展为不可逆阶段,延缓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

临床死亡:

指心跳、呼吸停止,机体完全缺血,但尚存在心肺脑复苏机会的一段时间,通常约4分钟左右。

BLS的适应证为呼吸心跳骤停,其指征是:

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一、开放气道(A,Airway)

(一)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轻拍患者面部或肩部并大声问:

“喂!

你怎么啦”。

如认识,可直呼其名。

也可用疼痛刺激法判断病人有无反应,如果病人无反应,可判断为意识丧失。

(二)放置心肺复苏体位

复苏体位:

(1)仰卧位,放置在坚实的平面上(背靠坚硬地板或垫硬板),解开衣领及裤带。

(2)头不可高于胸部,使病人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3)有颈椎外伤者,应防止颈部扭曲。

恢复体位:

对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循环体征的病人,采取恢复体位。

(三)开放气道

病人无意识时,肌张力下降,舌体和会厌可能使咽喉部阻塞。

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为舌后坠,所以要使呼吸道畅通,关键是解除舌肌对呼吸道的阻塞。

1仰面举颏法

方法:

一手掌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下压使其头后仰,另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后仰,气道开放。

(1)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可能造成气道梗阻

(2)不能过度上举下颏,以免口腔闭合

(3)头部后仰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与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

(4)清除口腔异物、假牙等。

(5)开放气道要在3~5秒内完成,而且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气道通畅。

2仰头抬颈法

方法:

病人仰卧,抢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侧下压患者前额,使其后后仰,气道开放。

对疑有头、颈部外伤者,不应抬颈,以避免进一步损伤脊髓。

3仰头托颌法

开口:

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托颌:

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效果肯定,但费力,有一定技术难度。

怀疑头、颈部创伤者,此法更安全。

颈部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

二、人工呼吸(B,Breathing)

(一)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

一听、二看、三感觉,10秒内完成

(二)实施人工呼吸操作

1人工呼吸的原理

2人工呼吸的方法

(1)口对口人工呼吸

(2)口对鼻人工呼吸

(3)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一)判断患者有无呼吸

一听二看三感觉、10秒内完成

确信呼吸道已经畅通后,应立即判断病人是否有呼吸。

方法:

维持气道开放位置,抢救者将自己的耳贴近病人口鼻,面部侧向病人胸部,眼睛观察病人胸部有无起伏;面部感觉病人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病人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

若患者有呼吸,应继续保持气道通畅,并置患者于恢复体位。

若无自主呼吸,则应检查有无异物阻塞气道,如有异物应立即清除,然后再继续观察。

如果患者在打开气道和清理口腔异物后仍无呼吸,要立即采取人工呼吸的方法。

(二)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

捏闭鼻孔口对全口自然吸气

适力吹入

首次吹气二口、时间应各≥2秒以上,以后每次人工呼吸时间>1s,避免强力快速吹大潮气量。

每次吹气500~600ml(6-7ml/kg)

胸部起伏+呼气时有气流为原则和有效。

对于只做人工呼吸的CPR(尚有循环存在),呼吸频率为成人10—12次/分,婴儿和儿童12—20次/分。

一旦有先前放置的导管(如气管插管、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或喉罩),并且有二人进行CPR,按压者应该为通气提供100次/分的无间断按压,复苏者应该8~10次/分的人工呼吸。

一次吹气完毕,应立即与病人口部分离,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做下一次人工呼吸。

同时放松捏病人鼻部的手,以便于病人从鼻孔出气,此时病人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鼻呼出。

2口对鼻人工呼吸

抢救者一手小鱼际侧压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托起下颌,使口完全闭合,抢救者身吸气后,用双唇包绕患者鼻部。

一般用于不适宜口对口吹气的情况下,如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口对口密封困难、口腔周围严重外伤或其他原因不适宜口对口吹气等情况。

若鼻出血或鼻阻塞时禁止口对鼻吹气。

3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此法用于对婴儿进行人工吹气,抢救者用嘴将患儿的口和鼻同时包住,盖严后吹气。

三、胸外心脏按压

即人工循环(CCirculation)

(一)判断患者有无心跳

(二)胸外心脏按压

循环支持又称人工循环,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使人工呼吸后带有新鲜氧气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经动脉供给全身主要脏器,以维持主要器官的功能。

 

(一)判断患者有无心跳——触摸颈动脉搏动

经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如病人仍处于昏迷状态,应立即判断病人心跳是否已经停止。

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旁滑移2-3厘米,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

单侧触摸,力度适中

若确定无脉搏,立即胸外按压

(二)胸外心脏按压——持续而有规律地按压胸骨

1按压原理

增加胸内压(胸泵)或直接挤压心脏(心泵),

促使血液流向肺部及其他重要脏器

2按压部位及其确定方法

体位:

硬板床或地面仰卧,头不高于心脏。

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快速定位法:

步骤1:

沿肋弓向中间滑移;步骤2:

胸骨与剑突交界处向上二横指;步骤3:

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步骤4:

四指交叉抬起不接触胸壁进行按压

3按压手法

(1)最好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

(2)掌根置胸壁,另掌交叉重叠

(3)手指翘起,肘关节伸直

(4)双肩双臂与胸骨垂直,肘关节不得弯曲

(5)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6)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部,放松时双手不离开胸壁

4按压幅度、频率、与呼吸比:

按压幅度:

正常体形的患者,按压胸壁的下陷幅度为4-5cm,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来位置。

按压频率:

100次/分

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按压与呼吸比:

30∶2适用于所有年龄段患者实施单人CPR以及对成人实施双人CPR时。

5按压注意事项

(1)按压部位要准确。

如部位太低,可能损伤腹部脏器或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部位太高,可伤及大血管;

若部位不在中线,可能引起肋骨骨折。

(2)按压姿势要正确。

注意肘关节伸直,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垂直向下按压,不可偏向一侧或前后摇摆。

手指不应加压于患者胸部,放松时掌根不离开胸壁。

(3)按压应平稳、规律、用力要均匀、适度。

过轻达不到效果,过重易造成损伤。

按压与放松时间应相等。

(4)为避免按压时呕吐物反流至气管,病人头部应适当放低。

(5)心脏按压必须同时配合人工呼吸。

所有年龄段患者实施单人CPR以及对成人实施双人CPR时按压通气比为30∶2

婴儿和儿童实施双人CPR时按压通气比为15∶2

(6)双人CPR时,为更好提高按压效果,每2min或做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CPR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轮换时应在5s内完成。

(7)按压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判断效果。

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指标是:

按压时可触及颈动脉搏动及肱动脉收缩压≥60mmHg(8kpa);

有知觉反射、呻吟或出现自主呼吸。

6婴儿和儿童的现场心肺复苏术

(1)判断意识

婴幼儿对语言如不能反应,可以拍击其足跟部或捏掐其合谷穴,如能哭泣,则为有意识。

(2)人工呼吸

婴儿以头部轻轻后仰畅通呼吸道,以口对口、鼻吹气为宜。

开放气道时,头不可过度后仰,以免气管受压,反而影响气道通畅。

(3)触摸肱动脉判断有无脉搏

婴儿因一般较胖且颈部短粗,颈动脉不易触及,可以用触摸肱动脉来判断心跳是否存在。

抢救者大拇指放在上臂外侧,食指与中指轻轻压在内侧,即可感觉到脉搏。

(4)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和方法

婴儿按压部位在胸骨中部、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下方。

按压时,抢救者可用一只手的手掌垫在患儿的背部,由于头的重量和双肩稍垫起,头会自然后仰。

儿童则用一只手掌做胸外心脏按压,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

(5)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与人工呼吸比例

按压频率100次/分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1/2

婴儿和儿童双人CPR给予15∶2的按压通气比,单人CPR给予30∶2的按压通气比。

 

四、除颤(DDefibrillation)

根据心脏活动情况及心电图表现,心脏骤停可表现为心室颤动、心室静止(心脏停搏)和心电—机械分离(心室自主节律)等心电图类型。

 

1、拳击除颤

用于目击有室颤发生而身边又没有除颤设备的紧急情况。

方法:

手握空心拳,以鱼际肌面从约20cm高度快速垂直落下,击打胸骨中下段1~2次,每次1-2秒,力量中等(能量≈10-30j)观察心电图变化;若无效,则立即改行胸外心脏按压,不能担搁时间。

注:

在心搏骤停1分30秒内,心脏应激性最高,此时拳击心前区,所产生的电能可使心肌兴奋并产生电综合波,促使心脏复跳。

注意事项:

(1)捶击不宜反复进行,最多不超过两次;

(2)捶击时用力不宜过猛;(3)婴幼儿禁用。

2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ExternalDefibrillator,AED)

基础生命支持(BLS)的停止或持续

成功的标志:

(1)昏迷变浅,出现各种反射。

(2)出现无意识的挣扎动作。

(3)自主呼吸逐渐恢复,

(4)触摸到规律的颈动脉搏动。

(5)面色转为红润。

(6)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恢复。

停止心肺复苏的条件:

(1)伤病者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2)医务人员确认伤病者已死亡。

死亡的指征:

(1)深度昏迷、无意识

(2)无自主呼吸

(3)心肺复苏抢救持续1小时以后,心电活动不恢复(无脉搏)

(4)瞳孔固定性散大30分钟以上。

补充:

单人操作的心肺复苏术

v

(1)确定患者是否无反应(拍打或轻摇晃患者并大声呼救)

v

(2)根据实地情况,及时启动EMSS

v(3)将患者安放在适当位置,开放气道

v(4)评价呼吸以确定是否无呼吸,如患者无反应也无呼吸,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病人仍处于昏迷状态,应立即判断病人心跳是否已经停止,若确定无脉搏,立即开始胸外按压,以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进行CPR,保证有足够气体量使患者胸廓起伏,EMSS专业人员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抵达前不间断地做CPR。

v(5)初级急救者不需检查脉搏,医务人员检查脉搏不应超过10s,如果10s内无脉搏,立即胸外按压。

急救者应用AED时给予一次电击后应该继续进行CPR,在5组CPR后进行循环评估。

双人操作的心肺复苏术

v评估和基本操作与单人相同,一人位于患者身旁,按压胸部,按压频率为100次/分,另一人仍位于患者头旁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人工通气并评价按压效果,按压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