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30322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x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1、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1)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叫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2)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3)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4)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2、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其主要成就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宣传和传播研究)

①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论文: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②开创了内容分析法,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

③宣传研究→大众传播: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述了五个基本要素(5W)即:

谁传播?

传播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

向谁传播?

传播的效果怎样?

④传播的三大功能:

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

(2)社会心理学家卢因

①心理学中“场论”→“群体动力论:

”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成员个体的简单相加。

在群体和个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e.g对军队士气问题和劝说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②“把关人理论”:

1947年,《群体生活渠道》。

“把关人”译做“守门人”。

卢因认为:

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抛弃其中一部分信息,把另一部分信息通过某种符号形式整理成讯息。

把关行为不仅是信息发出者所特有的,信息的接收者也会进行筛选。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实证研究)

①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

认为受众不是彼此隔绝的抽象的个体,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与其他人共同生活,互相影响的。

②1940年“伊里调查”

③1944年《人民的选择》结论:

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

④“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两个概念

⑤其竞选研究及其发现结束了理论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时代

⑥其竞选研究结束了“枪弹论”时代,进入到了“有限效果论”年代。

(4)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影响说”、“劝服说”)

①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

②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用严格实验的方法,试图找出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③1953年《传播与说服》

(5)传播学家施拉姆(集大成者)

①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②在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③1949年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

《大众传播学》——标志着传播学的建立。

④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

⑤推进传播学教育,创建过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生。

⑥周游世界,推广美国的传播学。

(6)申农

①1948年《通信的数学理论》

②信息论,重要贡献之一。

科学史、技术史上第一次提出质量、能量并列的信息概念。

传播学中借鉴了不少信息论的术语,如编码、解码、信息。

第三章传播

1、传播的含义

传播:

信息的流动过程

2、传播的类型

(1)“二分法”:

亲身传播、大众传播(以传播手段分类)

(2)“四分法”: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与规模分类)

3、★1456年,德国的谷腾堡摸索出金属活字印刷法,印刷了几百本《圣经》,这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印刷时代的开始。

★历史上三大印刷媒介:

报纸、书籍、杂志

4、大众传播时代(一系列时间、事件)

1840年,美国人S.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电讯传播信息之端。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人类的口头传播伸向了从未跨越到的无限的空间。

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从而使人类第一次将声音记录下来,使声音突破了时间的障碍。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完成了无线电试验。

1902年,无线电横跨大西洋。

1906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节目试验播出。

1910年,无线电广播初次试验完成。

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台KDKA在美国的匹兹堡正式开播。

1936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标志着新生媒介的诞生和媒介结构的重组。

20世纪50年代之后,电视在世界上迅速普及。

同在50年代,彩色电视节目播出。

1962年,美国首次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专门用于传播电视节目,开始了电视进入太空的新时代。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

1、信息的含义

信息:

两次不确定性之差——申农

2、噪音的含义

噪音:

传播过程中的干扰

 

3、反馈的含义

反馈:

将输出再回输到系统中去。

(控制论的核心概念是“反馈”)或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正反馈:

指反馈回的信息输入后,系统得到肯定,逐渐扩大现有的运行规模。

负反馈:

指反馈回的信息使系统检出偏差,进行纠正,从而实现系统目标。

4、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类

1894年,索绪尔最早提出了符号学概念。

能指:

是符号的外形,可能是某种声音、形象等等。

所指:

是符号背后指代的事物,可能是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5、符号的含义

符号: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6、符号的类型

(1)符号意义

表示性意义(辞典意义):

指符号与指说对象首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适用于所有使用符号的社会成员。

内涵性意义(引申意义):

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二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它可适用于一个或几个人,也可能适用于社会中的部分成员,这是社会成员的个体经验的产物。

这种意义不能做到所有人共通,在一定范围内,它为一部分人所共有。

(e.g各种俚语、隐语、行话、黑话)

(2)按符号同其对象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图像符号、指引符号、象征符号等。

(皮尔士分类)

第五章传播类型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一、内向传播

1、内向传播的含义

内向传播:

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

二、人际传播

2、米德“主我”、“客我”(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助性)

①自我可以分成主我和客我

主我:

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

客我:

他人眼中的我或社会期待的我

②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③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不断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3、库利“镜中我”

1909年《社会组织》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互相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

(1)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在做出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做出的评价

(3)我们根据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人际传播在这个需要阶梯的较高层次扮演着重要角色。

(2)心理健康的人,尤其是那些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人,都会经

历一种异常的心理体验,即“高峰体验”。

这种最高级别的心理需

要的满足,虽然看上去来自人的内部,但它也常常伴随着他人的激

发、协助、认可和分享。

e.g:

阿基米德

5、罗洛夫的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美国学者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中提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主要交换的是六种资源:

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和爱。

物品、金钱、服务的交换满足的是较低层次的生理需要。

对于自然需求,人际传播虽然并非必需,但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活动

信息、地位、爱的交换则不可避免要进行人际传播。

对于社会需求,人际传播则成为不可或缺的行为。

6、约哈里之窗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林顿·英翰姆提出,这个窗格将人们进行自我表露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按照自己或对方是否了解分为开放区域、盲目区域、秘密区域和未知区域。

自己了解自己不了解

(开放区域)

透明窗格

(盲目区域)

不透明窗格

(秘密区域)

隐蔽窗格

(未知区域)

未知窗格

他人

了解

他人

不了解

☆自我表露的情况不同,各个区域的大小也不同,而且受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可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自我表露扩大人际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开放区域、缩小未知区域。

7、符号互动论

芝加哥学派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由米德和库利最初阐发,建立在“镜中我”、“主我—客我”的观念基础之上。

→人际传播,就是直接使用传播符号进行的互动过程。

(e.g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典型的使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人际传播。

 

8、卢因“场”论

“场”就是某个整体的各种组成因素的总和。

场论:

人类社会中,一个群体就形成一个场。

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这种群体的深刻影响。

牛下水:

三个组专家召开演讲会

六个组

三个组无专家自由讨论

结论:

群体共识对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影响是极大的。

原因在于人们希望与自己所属或希望从属的群体保持一致。

9、判断题:

“大众传播”概念首次正式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宪章中。

10、大众传播的特征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等)整体或个人。

(2)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3)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化和电子化的媒介。

(4)受众广泛、成分复杂

(5)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11、大众传播的功能(大题)

正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948年,传播学的四位先驱者之一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他的三功能说

①环境监测功能:

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比如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交通信息、政治大选等。

施拉姆曾把它比喻为“雷达功能”。

②社会协调功能:

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

v对统治阶级而言,由于新闻经过筛选、解释和评论,避免了敏感问题和不利事件的扩散,也有助于其统治地位的巩固。

v对文化来说,通过社会协调,同样也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化的统一,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

③文化传递功能:

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2)赖特的娱乐功能

1957年,查尔斯·莱特在《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传播还具有娱乐的功能,即通过传播而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与快乐感。

传播功能

口语社会

媒介社会

社会雷达

个人接触、看守人、旅行者、会议、集市

个人接触、新闻媒介

管理

个人影响、领袖、委员会

个人影响、领袖、政府和法律机构、舆论媒介

指导

家庭教育、专家示范、学徒制

家庭早期的社会化、教育制度、指导性和参考媒介

娱乐

民谣歌手、舞蹈者、说书者

创造性的表演的艺术、娱乐媒介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种功能说

1948年,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了富有新意的三种传播功能。

①授予地位的功能

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v媒介事件(MediaEvent),即媒介所制造的事件,它指的是那些本来处于次要地位,却因为媒介的刻意选择和强化处理而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

v许多显赫一时的社会名流都只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或者说,是借助传媒才使他们戴上了各种美誉的“光环”。

②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从而“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

③麻醉功能

(4)综合正功能:

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负功能

1、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

1922年,美国政论家李普曼《舆论学》,后来被誉为舆论学的开山之作。

(1)拟态环境:

或译为虚假环境、假环境,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作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习惯并依赖于媒介带给人的世界,通过媒介的选择来了解客观事物的变动。

(2)“刻板印象”:

或译为固定成见,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常常会进行概括、归纳和推理。

大众传播者也不可能对世界上所有事物进行完全一致的反映,所以对某个人群、某种事物进行报道时,会选取一个典型。

这种人类普遍认识过程与大众媒介的反应机制相结合就形成了刻板印象。

e.g:

电影电视中的黑人往往是缺乏智慧、意志和领导才能的。

2、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拉扎斯菲尔德说:

“就这一点而言,大众传播可以算是最高尚、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

其麻醉作用可能十分有效,中毒的人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病端。

(1)旁观态度:

大众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

人们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不再积极参与公共事物,而是消极旁观,对信息产生了一种冷漠的态度。

(2)信息容器:

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减少,如“电视人”、“容器人”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他们的思维、观念、乃至行为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

(3)文化堕落:

大多数媒介方式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六章传播过程

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传播过程)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和韦弗研究的是技术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送问题,本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后传播学借用此模式。

图如下:

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噪音来源

五个正功能:

信源:

发出讯息

发射器:

将讯息转换成信号

信道:

负责传递信号

接收器:

将信号还原成讯息

信宿:

讯息的目的地

一个负功能:

噪音:

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

对申农——韦弗模式的评价:

v首先,将媒介一分为三(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

v其次,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两方面,注意到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的两次(多次)符号转换现象。

v最后,是噪音概念的提出,具有创新性。

v遗憾的是,它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仅以电路原理的直线单向过程比做人的传播,过于机械片面,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却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传播过程的制约。

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

这个传播过程模式是由奥斯古德首创,由施拉姆于1954年提出。

这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传播者既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

编码:

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

译码:

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

3、斯图亚特·霍尔的三种解读形态

英国文化学家斯图亚特·霍尔(S.Hall)指出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三种解读形态:

优先式解读:

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信息;

妥协式解读:

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信息;

对抗式解读:

对媒介提示的信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七章传播者

1、四种传播体制

由美国学者赛伯特、皮特森和施拉姆所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提出。

(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

(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

※判断题:

弥尔顿于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自由》,提出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

“自由传播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订任何法律限制……言论或出版自由”

(3)社会责任主义传播体制

※二战期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受出版业亨利·卢斯之托,组织了一个“新闻自由委员会”

※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发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正式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思想。

(4)社会主义传播体制

2、卢因的“把关人”概念

1947年他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就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3、传播者的把关过程

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2)经济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信息自身因素

(5)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

(6)受众因素

(7)技术因素

(8)传播者个人因素

第九章传播媒介

1、报纸的优劣(听觉媒介)

优点:

(1)保存性强

(2)权威性强

(3)选择性强(①传达深度信息②报纸是空间性媒介,读者可以自行决定阅读速度、顺序和详略。

③调动读者更高的主动性,刺激读者思考。

缺点:

时效性较弱

2、广播的优劣(听觉媒介)

优点:

(1)时效性强

(2)权威性强

(3)广播诉诸听觉,所以便捷性高、对于文化水平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伴随性高

缺点:

(1)保存性差

(2)选择性弱

3、英尼斯媒介理论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

1950年和1951年,在《帝国与传播系统》、《传播系统的偏向》中指出:

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

①偏向时间——传播媒介易于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粘土、石头等)。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②偏向空间——传播媒介易于远距离传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纸张、电话、广播、电视等)

※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

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2)传媒的时空偏向的平衡

他认为媒介的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的稳定能产生积极影响。

(eg:

希腊文化的兴起与衰落)

4、麦克卢汉“三论”

1964年,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提出了一系列大胆新颖的论点。

(1)人体延伸说

①媒介是人体功能的延伸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比如:

印刷媒介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机则是眼耳的共同延伸……)

②在延伸中,必然有某种感官得到突出,其它感官得到压抑。

※麦认为人类历史有3次发展,

第一次革新:

拼音→文字社会(触觉没有了,突出视觉)

第二次革新:

印刷出现了→更加破坏平衡(非部落化)

第三次革新:

电子革命,恢复平衡→部落化、地球村

(2)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真正决定文明历史的是传播科技(形式)本身,不是他的内容.“媒介的内容就像破门而入的盗贼携带的一块多汁的肉,它的目的是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

强调:

改变世界和人们生活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

缺陷:

忽视讯息内容

(3)媒介冷热说

麦把媒介分为两类:

冷媒介和热媒介

热媒介——指那些提供高清晰度信息,不需要人的思维作过多的补充,即受传者参与程度低的媒介;(广播,电影,书籍,报纸等)

冷媒介——指那些提供信息不完备,留有许多供想象、思考、回味的空间的媒介,即受传者参与程度高的媒介.(电视,电话,讨论会等)

清晰度

信息量

受众的参与程度

(彩色照片)热媒介

(漫画)冷媒介

 

第十章受众

1、斯密塞“受众商品论”

(1)媒介生产的商品是受众

(2)受众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3)受众的本质是冲动购买

2、受众选择性心理分类

1960年,美国传播者学者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就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面。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的四个认识历程

一、媒介万能论

(1)枪弹论(施拉姆)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20—40年代盛行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媒介具有很强的力量,其效果如同射击场上的枪弹射向靶子一样,枪声一响,受众就会应声倒地。

e.g:

①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播出时,在全国引起大恐慌。

②“炉边谈话”美国罗斯福1933年广播上的重要事件

二、有限效果论(克拉伯)40年代至60年代

产生于30年代到60年代初,有限效果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否定,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而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通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

※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人际传播的影响力;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或削弱受众的原有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①1942年,霍夫兰的“态度改变”研究。

《我们为何而战》

研究结果:

这类宣传片在传递普遍事实方面有显著效果,但对于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却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研究结论:

说服与态度改变之间的关系的规律:

A.信息来源的信誉特征:

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接近性

B.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性

C.说一面理还是说两面理

②拉扎斯菲尔德研究媒介对选民的影响1944《人们的选择》

研究结果:

1940年开始拉扎斯菲尔德在俄亥俄州做的“伊里调查”,结果表明:

只有约5%的人由于竞选活动而改变了投票意向,其意向的改变大多也并非受媒介直接影响,而往往是从所谓“意见领袖”、从所在群体及传统中获得更多的劝导。

研究结论:

媒体宣传的主要效果只能在选民既有的政治倾向下进行同化、维护或催化,而不能轻易改变受众的原有态度。

对选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地区及他人的影响等。

※意见领袖:

指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两级传播:

即讯息和影响先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

图解:

大众传播→意见领袖→受众

三、适度效果研究(卡茨)60年代末到70年代

(1)使用与满足理论

1959年对贝雷尔森“传播研究看来将要死亡”的说法做出回应的时候首次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

主要研究媒介受众的一种取向,这一取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在于满足某些个人化的、经验化的需求。

(e.g该理论根植于美国40年代的一个研究,对两千多名广播肥皂剧的妇女听众进行长短期调查采访,探求听众对满足的需求与获得。

四、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