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668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

《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虚词练习一.docx

文言虚词练习一

文言虚词练习

(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大王来何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以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儿寒乎?

欲食乎?

技盖至此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示赵弱且怯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若毒之乎?

……更若役,复若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某所,而母立于兹。

若属且皆为所虏。

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

2.庄宗受而藏之

3.温故而知新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0.徐而察之

11.既而儿醒,大啼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

“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四、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4.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12何以哉?

(《曹刿论战》)

5.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五、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

其所据4何为?

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

然6何人能忘情耶?

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六、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2.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4.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七、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

“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

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八、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3.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5.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

(欧阳修《伶官传序》)

九、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

“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十、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3.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6.距其院东五里

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9.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10.其皆出于此乎?

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2.吾其还也

十一、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

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

“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

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

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

9其是耶,其非耶?

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十二、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不出,火且尽

4.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十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3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十四、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曾不若孀妻弱子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十五、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

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十六、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所以遣将守关者

5.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十七、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

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

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

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十八、解释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古人以俭为美德。

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非为织作迟。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十九、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

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C项为代词,你;A、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2.C(C、均为为代词,什么原因。

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

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

3.C(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

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

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4.A(A、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

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

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

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

5.C(C、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

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

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

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

6.A(A项为连词,表并列,又。

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

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

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

7.C(C、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

A、均为代词,你、你们。

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

D、均为代词,你。

8.C(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

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9.A(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

10.D(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

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

二.1—2连词,表承接“来”“就”;3--6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8连词,表递进“而且”;9—10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0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三.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四.1.疑问代词,为什么;2.疑问代词,哪里;3.副词,多么;4.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译作“怎么样”“什么样”;5.构成复音虚词,怎么办;6.构成复音虚词,为什么

五.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副词,可译为多么;6.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可译为凭什么;8.可译为怎么样

六.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介词,相当“于”。

4.形容词词尾。

七.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八.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3.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4—5.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九.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

十.1—2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3.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4.第一人称代词“我”;5--7.指示代词“那”“那些”;。

8.指示代词“其中的”;9—10.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2.表示商量语气;

十一.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十二.1.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

2.连词,让步,“尚且”;3.副词,“将要”;4.副词“姑且、暂且”。

十三.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

4、连词,可译为并列;5、连词,可译为尚且

十四.1—2.“如同、像、相似”;3.比得上;4.“你、你的”;5.表假设“假如,如果”;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十五.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十六.1.名词,场所、位置;2.“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3.“为……所”表被动;4—5.“所以”,表原因;6.“座、套”。

十七.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十八.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3.动词,当作、作为;4.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5.动词,是;6.介词,表被动;

十九.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向;4、介词,可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文言虚词练习

(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且焉置土石?

万钟于我何加焉!

C.犹且从师而问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或师焉,或不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汤之问棘也是已。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吾以捕蛇独存。

不赂者以赂者丧。

B.皆以美于徐公。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

D.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B.因利乘便。

于今无会因。

C.蒙故业,因遗策。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

D.不如因而厚遇之。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燕王欲结于君。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良曰:

“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君幸于赵王。

不求闻达于诸侯。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则与一生彘肩。

无乃尔是过与?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非死则徙尔。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言之,貌若甚戚者。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客有吹洞箫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之二虫又何知。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二、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1.于是余有叹焉。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且焉置土石。

三、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

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

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四、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鸣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五、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

”“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

”“汝之言,金玉4也。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六、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无以,则王乎!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7、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8、余船以次进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七、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八、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因击沛公于坐。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于今无会因。

6.蒙故业,因遗策。

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九、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

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十、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于庭。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燕王欲结于君。

十一、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十二、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2、与尔三矢。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十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

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

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

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

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十四、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此则寡人之罪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十五、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

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十六、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陈涉者,阳城人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十七、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

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十八、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顷之,烟炎张天。

7、蚓无爪牙之利。

十九、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

“此何难6之有?

”唐僧曰:

“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参考答案:

一、1.A(A、均为兼词,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