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498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课

5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课件和课文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

教学《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题西林壁》(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朗读)

  2.交流查找的资料..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6.质疑

三、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2)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

;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

不认识,看不清。

缘:

因为。

题:

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

还是只看他优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

《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预习《游山西村》,查找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豚”

1、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2、注意:

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3、学生查字典豚:

小猪,也泛指猪。

4、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堂练习1

莫:

不要浑:

(1)水不清,污浊;

(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

~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5、提问:

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

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

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

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六、交流资料:

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1)生卒年代

(2)生活时代人物介绍

(3)著名作品

(4)自己的见解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按预习的五项要求预习课文

2、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

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

爬山虎是什么样儿?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

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

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

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

(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

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

同时思考:

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

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

轻轻擦过

漾:

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1、抄生字,熟读课文

2、抄词、扩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

(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

(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

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

(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

(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

(齐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什么意思?

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

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引导学生从作者观察仔细,边观察边思考等地方去考虑。

3.你觉得课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

引导学生(从作者)重点赏析2、3、4自然段,从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表达上认识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为背诵打下基础。

4.指导背诵。

【小资料】

爬山虎:

一种攀援在墙上的供观赏的植物。

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

葡萄科。

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先端有吸盘。

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

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

茎和根可以入药。

蜗牛:

软体动物,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面有扁平的脚,壳略作扁圆形,球形式椭圆形,黄褐色,有螺旋纹。

吃草本植物的表皮,危害植物。

有的地区叫水牛儿。

四、作业:

1、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抄写课文

板书设计:

颜色变化:

嫩红→嫩绿

叶子的特点颜色美:

绿得舒服

整齐:

一顺儿朝下

均匀:

不重叠,没缝隙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分几层进行叙述的。

2.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品味佳词妙句,能用课文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语造句。

3.注意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按预习的五项要求预习课文

2、回忆抓过的蟋蟀的样子,特点

一、揭题,激趣

1.谈话导入:

你们见过蟋蟀吗?

说一说它的外表特点或者它的生活心性。

2.揭示课题:

蟋蟀的住宅

3.析题思考:

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作者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为理清课文层次作辅垫。

二、初读,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闻,着重理解课文后第1题中的词语。

3.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什么。

4.按课文后第2题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三、议读,检查

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介绍蟋蟀巢穴的特点以及蟋蟀怎样挖掘巢穴。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程度,并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1段:

写蟋蟀出名的原因-是唱歌,二是住宅。

第2段:

写蟋蟀选择住址非常慎重。

(理解“慎重、住址、洞穴、隐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第3段:

写蟋蟀挖掘巢穴的工具非常柔弱。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柔弱“的意思。

)第4段:

写”我“搜索蟋蟀的巢穴。

(着重理解“巢穴“。

)第5段:

写蟋蟀住宅外的情况。

(说说”倾斜“和“骤雨”是什么意思。

)第6段:

写蟋蟀住宅内的情况。

(突出“干燥”。

)第7段:

写蟋蟀盖房的时间和怎样盖房。

第8段:

写蟋蟀工作做得很快而且不知疲倦。

第9段:

写蟋蟀对住宅进行长时间的整修。

(说说什么叫”整修”;比较“宽敞”和“宽阔”。

3.根据课文后第2题的提示,结合归纳各自然段的大意,讨论划分课文层次,概括层意。

四、熟读,质疑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2.想一想: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思考:

在课文的每一大层次里又各分了几层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提示:

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品读、思考

(一)指导阅读反映第一层意思的有关段落,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1.课文书几个层次来介蟋蟀住宅的特点?

(课文是按“选扯”、“工具”、“洞内外”三个层次来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作者使用哪些词来概括这些特点?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洞外隐蔽、干燥,洞内简朴、卫生。

3.作者如何具体地介绍这些特点?

(通过“不肯”“常常”、“一定”、“一点一点”等词语突出“慎重”;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工具柔弱“;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蟋蟀的洞穴,外部“隐藏”、“倾斜“、“弯弯曲曲“内部“光滑”、“平整”、“简朴“、“干燥”、“卫生”)。

4.读了描写蟋蟀洞穴的段落后,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二)指导阅反映第二层意思的有关段落。

并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盖房的过程?

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2.找出描写蟋蟀盖房的句子。

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扒、搬、踏、推、铺……)

3.作者把蟋蟀盖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

(从两个方面引导:

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三、赏读、深究

1.本文主要写什么?

课题中的“住宅”可以换成什么词?

作者为什么不用“洞穴“、“巢穴”,而用“住宅”来做题目呢?

用“蟋蟀的住宅”做题目,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找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

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作者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主动、形象、吸引入,便读者产生亲切之感,引起阅读兴趣。

3.把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们听。

四、练习

1.分别用下面的词语写一句话:

①当……时候……②在……上……

2.按要求摘录句子:

①抄写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

②抄写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

五、作业:

1、同步练习

2、小练笔:

片段(观察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

1、出名一是唱歌二是住宅

2、选择住址很慎重

3、工具很柔弱

住宅的特点4、我搜索巢穴

5、住宅外观

6、住宅内观

7、盖房时间和怎样盖房

建住宅8工作快,且不知疲倦

9、长时间整修住宅、

蟋蟀:

坚持不懈,认真工作,辛勤劳动

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项要求预习

2、世界地图

一、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边读边查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2、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3、按课文的提示要求,边读边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作了些什么?

二、交流自学所得

1、指导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的位置,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凹的部分是否惊人吻合。

2、反复读底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漂移的意思,体会假想是在反复、仔细端详地图之后得出的。

3、读第七自然段,让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三、总结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功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四、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比眼力,交流感受,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2、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3、学习并背诵花名歌谣

4、学习成语故事“胸有成竹”,练习运用成语

教学重点:

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4

教学过程:

预习:

1、准备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读熟花名歌谣,想想读明白了什么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自己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二、在小组里展开竞赛,比比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

三、在全班交流各自的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

一开始看到什么?

后来又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你的观察感受是什么?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方法和习惯:

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第二课时习作

一、讨论激起习作欲望

最近你观察过那些事物,是在哪里观察,怎样观察,观察时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那些地方让你感到兴趣

二、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写一个片段,课外活动

学生交流自己想要写什么活动老师适当点评

三、指导观察日记的格式,写法

四、作业设计:

片段练习:

一次课外活动

板书设计:

课外活动:

大扫除、公益活动、比赛、娱乐

要求:

1、积极参加

2、过程生动、真实、具体

(1)过程中心突出,有取有舍

(2)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3)“我”的表现

第三课时作文讲评

一、小组中交流自己的习作

二、讲评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

三、交流学生中好的习作

四、修改作文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读我的发现中选取的课文的三个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怎样细致观察

2、读小东、小林的对话部分,他们发现了什么,你的学习体会是什么

3、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学习留心观察的方法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读熟,并找出12种花名

2、联系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或了解到的其他内容

3、按顺序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成语故事

1、通读,做到流利朗读

2、交流;文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竹子“生动传神”?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练习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