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2377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docx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内容

浅谈STS教育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

1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每个公民都必须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等问题,使人类受到严重威胁。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量新科技在生活中的涌现,还带来了人际关系的淡漠,伦理道德水准的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等社会问题。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因此,如何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的优势来促进社会进步,造福人类;又如何来解决新科技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的问题,这也就成为教育应该研究的问题,故STS教育应用而生。

2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的英文缩写,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造福人类的同时克服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从古以来就客观存在着。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科学技术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科学技术是生产了中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社会生产里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力量,同时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客观关系[1]。

历史上学者门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是对这种客观关系的认识和反映,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就是科学技术身会关系客体及其主题对这一客体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自身也必然经理一个孕育,诞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2.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孕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有一个特殊的孕育过程,因为它自身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分化到综合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一门层次最高的交叉学科,它必须建立在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内的学科发展的基础之上;科学,技术与社会要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学术条件[1]。

首先,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客观发展里程,由于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不同,造成了科学和技术处于不同的阶段,故16世纪之前科学与技术各自独立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明显。

然而,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几百年间,人们实际地目睹和体验到了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威力,这时,科学与技术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明显的阶段,但由于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科学技术成果与经济发展之间发现联系和实现转化的周期还较长,而且科学技术的力量是通过市场经济来使社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人们误以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可以建立美满的社会,事实上是缺乏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所必要的强烈的社会需求和兴趣。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现代以后,随着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客体向高级,复杂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为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是交叉学科的兴起,交叉学科是若干门学科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交叉的新学科,它不仅是在各个领域内的学科交叉,更重要的是在各领域之间的学科交叉,故它的兴起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的产生提供了方法基础。

再次,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自20世纪初以来,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日益突出,科技事业的人力物力的国家支出使科学技术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如何使国家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尽量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幸福;同时,传统的高度专业化教育,造成了人民的片面发展,不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而且所学习的知识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强烈要求。

另外,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最先进的科技被用来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科学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引起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等等,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激起了学者们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基础。

最后,科学技术批判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外在主义导向,近代以来,人们认为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造福人类,20世纪初开始,科学技术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一些学者开始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反思,从而揭示了科学技术除具有积极作用之外,同时还有消极作用,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这一把双刃剑。

到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内在主义研究开始向外在主义倾向,从而在学术上,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的产生积淀了知识和理论基础。

2.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产生与演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和英国的,因为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他们那里表现的最明显和突出,故有最强烈和迫切解决这一问题的社会需求,学者们对该问题有最浓厚的研究兴趣,同时在知识和理论上,也是最充分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诞生是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一系列STS机构的建立。

随着STS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大学里设置该课程。

STS作为一个新学科,在诞生阶段是极其不完善的,还需要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要成长为成年人,必须有一个变为成人的形成过程[1]。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兴起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又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受到苏联军事对抗和日本经济挑战的严峻情势下,陡然感到危机,从而紧紧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利用科技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力量的时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全球范围内STS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新的变化,从着重关注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开始转向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这一趋势反应在STS理论方面,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崛起,在STS实践方面,既表现在强调人才培养上的科学技术素质教育,又体现在科技政策和管理的交叉学科导向上,STS的形成过程也主要表现在美国和英国,但在这一阶段,其他欧洲国家也普遍,但程度有所不同地建立了STS机构,开展STS的教育和研究。

在美国,STS不但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一场短命的教育改革运动,而且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整个社会,对STS的兴趣持续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如核电论、计算机、基因工程、人的生殖技术和生命延长等等,造成了一些惊人的事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调查暴露了美国在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缺陷:

日本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严重威胁到美国的经济霸权。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这些新的社会和学术背景又进一步刺激了大批新的STS计划以及系列,中心和课程的产生,在STS发展的这一阶段,主要沿着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三个方向发展,全面实现建制化,正式形成STS新学科。

除了在各个大学中建立STS计划,开设STS课程之外,在这一时期STS有一个重要发展就是迅速向中小学扩展。

1983年作为一个转折点[1],使STS教育开始向中小学教育扩展,因为这一年发生三件事引起了全国震动,纷纷要求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这三件事是:

①里根总统忽然撤销了全国科学基金会的教育董事职位,迫使重新检讨美国科学教育的成绩,而且在教学和科学教育方面同日本和欧洲学校的差距成为该年的热门新闻。

②美国在世界技术革新中的主导地位,在钢、汽车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已经衰落,这与教学,科学,技术上的差距这个一般原因有关。

③个人计算机的销售已达到最高速度,而公众的计算机素养却跟不上,这也是与教学,科学,技术上的差距有关系的,同年,一些组织和基金会的报告都暴露了美国中学教育质量水平低下和科学素质的缺乏。

R.罗伊教授是把STS引进科学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承担了一项“与STS相联系的科学”课题,该课题建立了一个STS教育的全国性网络,进行中学实施STS教育的信息和材料的交流,出版了《S-STS报告通讯》,1986年举办了全美第一届技术素养学术会议,R.罗伊教授的多年努力终于有了成果,STS不断向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甚至社会科学教育渗透,早在1982年,中学科学教师专业学会“全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的理事会发表了一项宣言,其标题就是《科学、技术和社会:

80年代的科学教育》,表达了对STS的认可和支持,1990年,该理事会发展了新宣言,《科学、技术和社会:

向所有人提供合适科学的新努力》,进一步强调了STS是科学教育的新方向,1988年成立了全美STS协会,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中小学的STS教育。

1990年,“全国社会研究委员会”(NCSS)在《社会教育》杂志上发展了《社会研究中的STS教育,21世纪公民的教育》一文,把STS教育作为中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指导方针,一些大学的STS教育中心,科学教育中心和技术教育中心等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STS教育培训和课程指导,有的大学甚至直接为优秀的中学生建立了与STS有关的夏季计划,STS走出大学,进入中小学,为STS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冲动和机遇。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STS进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生物克隆技术等高科技的兴起和发展,当代科技革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汹涌澎湃,另一主面,科技对自然,社会和人的中间效应日益显著,人类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生存威胁,同时,由于苏联东欧剧变,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转变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科技发展的本质是科技自主创新,而科技自主创新的本质是人文社会过程,因此,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不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战略目标,而且正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条件,大力促进和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抢占高科技制高点,谁能正确处理好当代的科学技术社会关系,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获胜,并实现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个时代的背景和需要,这一阶段的STS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的STS研究高潮,这不仅表现在STS诞生地美国和欧洲,在形成STS学科后,进一步实践和理论层面深入发展,而且表现在STS向全球的大扩展,特别是后卢的发展中国家,适应自身经济社会的需要,积极地引起,消化和发展STS,成为世界STS领域内富有活力的又一个中心。

2.3STS在中国的发展

亚洲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已处于发达国家行列,例如日本;有的已成为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如“四小龙”;但大部分国家都仍然是程度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可是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都需要STS的理论和方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一些亚洲国家兴起STS的热潮。

我国的STS建制化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STS的酝酿,STS机构的出现,全国性STS高潮的兴起。

我国的STS研究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同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政府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2]。

显然实现现代化,达到国家社会经济战略目标,关键是要依靠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学术界积极开展了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可当时并没有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这个学科,所以一方面在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这些老学科中进行研究,同时也在一些与STS相关的新兴学科中进行研究。

1984年开展了新技术革命研究及其基本知识的普及活动,其中在“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中,林自新的《现代化建设中若干社会因素的题材》一文,具体介绍了美国高等学校“干设‘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课程”以及“举办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讨论会”的情况,这次讲座实际上是一次典型的STS性质的研究和教育活动。

1919年12月,由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自然辩证法讲义》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观点。

此外,一些期刊开始经常刊登一些国外与STS有关的资料,帮助中国学者了解国外对STS问题研究的动态,这一时期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为以后的STS的逐步建制化准备了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加速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学与经济的结合,解放科技生产力,为了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1],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建立了一批STS研究和教学机构,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开始走向建制化,这主要表现为高等学校内成立了STS机构,开始STS性质的课程,培养STS方面的人才,在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科技、经济、社会越来越迫切的需要,STS发展的高潮出现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中华的伟大进程中,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重点解决“转移,转化”问题,即全国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社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向转移,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的强大推动下,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STS发展在国外STS研究影响的基础上,掀起了全国性的STS高潮。

20世纪90年代初“中美STS讲习会”的筹备和召开是中国把国外的STS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介绍进来的重要标志。

短短四天的讲学,两位美国学者向中国学者介绍了STS这门新兴学科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⑴STS导言与总览。

⑵技术学科中的主要问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创新过程。

⑶技术与社会的文化背景。

⑷政治与技术。

⑸伦理与技术。

⑹STS教育概述,美国与欧洲大学水平的STS,中小学水平的STS[2]。

此后,中国又有一批新的STS机构的不断建立,随着大批新的STS机构的出现,高等学校中的STS教育掀起了一个高潮,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关注中小学的STS教育,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主持下成立了理科STS教育研究小组,其中“理科教育中的STS研究”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委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组织了一些有益的实验,如STS在中学理科中的渗透和延伸,课外活动中的STS,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STS,幼儿、小学教育中的STS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等等。

1990出版了《STS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1993年又出了该书的修订版,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会等工作,对促进我国中小学的理科教育改革,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STS素质和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3STS教育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不是“科学家自己的事情”,科学知识的应用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于是一种全新的科学观形成了,即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紧密联系来看待科学,以整体的,社会的,人文的价值观来看待科学,这些观点反映在教育变化中就形成了STS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跟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的议题,因此,科学教育不能仅仅传授科学知识,更加透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影响,能参与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公民,这是STS关于科学教育的新理念,传统的教育观是一种专业化,系科化的范式,其主要特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割裂,科学技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脱节,其结果是学生的片面发展,而STS的教育观则截然相反,它是交叉学科的范式,其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和整体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

3.1STS教育产生的背景

STS教育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人们为争取科学内容进入学校课程而斗争时,他们实质上已经在认识和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时人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工具,进行科学教育就是要让年轻一代为参加日常的生活做好准备。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不断调整和改进科学教育体系,以使年轻一代能够不断地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得到最大的教益。

现代STS教育的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技术革命。

二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日益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产品等。

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繁荣时,也发现在这些新事物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

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科学技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使用科学技术?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促使科学教育开始趋向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学生科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体现STS教育思想的理科课程在一些发达国家初露端倪。

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美国为代表的科学教育现代化改革运动,以强调智能和学术成就、培养科学精英为目的,过分强调科学概念的结构,忽视了社会和生活的背景,结果导致大批中学生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

科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教育究竟是着眼于培养科学精英,还是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在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为大众(ScienceforAll)”作为挑战科学教育的新的口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响应[3]。

它的目的是要使普通公民能够面对未来的科技社会,参与社会、政治和个人的决策,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STS教育正适应了“科学为大众”这一改革理念,成为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1982年,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发表了一项题为“科学、技术和社会:

80年代的科学教育”的宣言,从理论上对STS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做了论证和宣传。

随后,各种形式的STS教育计划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问世。

1984年12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科技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专家们共同探讨了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第一部STS教育的国际宣言。

从此,STS教育很快地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教育思潮和模式,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并得到迅速的传播。

3.2STS教育的基本观点

STS教育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强调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们的事情,也是社会每一位公民应该关注的事情,它与社会的每一位公民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所有的社会公民都有发展自己看法的权利,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应积极关注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第二,重视技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这个中介发生的,公民对科学的认识也是通过技术对科学的特化结果才得以认识。

化学课程中,就是使学生知道自然物质与人造物质的区别,了解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形成成本,风险与效益意识,认识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和两重性。

第三,科学技术是一种渗透着价值的社会过程。

科学技术的价值主要包括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学术价值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持有的,学生通过理科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技能,满足他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技术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特点。

这种价值是外在的,即人类掌握了科学技术以后,能利用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需要改造物质世界。

在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学生应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双重价值。

第四,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传统的化学课程在内容上只局限于科学知识而不重视技术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更忽视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没有阐明应用后果,更没有让学生做出选择、决策和价值判断[4]。

STS教育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力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并根据科学应用的结果做出科学技术价值的判断,形成科学价值观。

3.3STS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STS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对科学产生兴趣,真正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科学-技术-社会,80年代的科学教育》的情况报告指出,STS教育应实现以下目的:

①发展科学和技术过程以及探索技能。

②提供科学和技术知识。

③应用科学和技术来从事个人和社会决策的技能和知识。

④加强对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以及对科学和技术和认识。

⑤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上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相互作用[3]。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教育,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STS教育在我国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有利于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普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又一次阐发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论断,他说:

“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没有物化为劳动工具和被劳动者掌握之前,它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被劳动者所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实践,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就是要靠教育,靠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6]。

STS教育有利于科技意识的普及,提高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江泽民同志说:

“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课程,向中学生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中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科学知识,而且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分析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提高全民的科学意识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适应未来新时代需要的各类人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STS教育的开展,将有助于中学理科教学的改革,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它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包括幼儿和中小学生在内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但是传统的理科教育落后于形势的要求,理科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的教育中心,一个重要弊端是理论脱离实际,教育似乎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中学理科的教学尤其如此,教材内容基本是是为了升学服务的,即重理论,轻应用,重解题,轻动手,重分数,轻创造,科学知识讲解多,做题多,联系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少,科学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既不可能有科技意识,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恰恰在于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学习科学原理如何转化为技术,又如何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学已致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社会的价值观。

当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又越来越综合,我国中学理科教育采取的是分科教学方式,它对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无疑是有益的,但它的缺点也是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