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8单元
21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惠、诣、乃、示”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3.情感与价值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聪慧。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
查找、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读题,解题
1.导入揭题,解题。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齐读课题。
师:
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
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
2.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
你们了解这本书吗?
(自由读读:
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逸事的小说。
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
《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
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检查学生生字的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字。
“诣”读yì。
2.形近字的比较:
梁——粱,日——曰。
三、初读课文,感悟添趣
1.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
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
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检查,开火车读——正音——请同学帮助读。
评价:
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为 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家禽(平时的家禽指的是?
这里“家禽”的意思是?
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齐读句子。
)
连起来读,齐读。
3.那杨氏子何许人也?
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读句理解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注释理解文章意思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板书:
注释)
4.剩下的四句话,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借助注释来理解文章意思。
四、学习课文,理解句子,并能用自己的话把大意说一说,做到基本通顺
1.学生看注释,同学讨论,逐句理解意思。
把自己不能解答的句子做上记号。
2.反馈,讨论,集体理解。
“为设果”“家禽”的意思,随课解答。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4.根据理解,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
(相机板书:
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
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
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的年龄还要小,对吗?
(板书:
聪惠)。
“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
(板书:
智慧)
生:
“惠”是通假字,同“慧”。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看注释)(课件)师讲述什么是通假字。
2.师:
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甚。
)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甚好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师评:
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
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喜爱。
(板书:
杨氏子)
(二)研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
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
(板书:
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
)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
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生:
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他的儿子叫出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
”(就,于是。
)那“诣”字的意思是?
(拜访。
)
3.师:
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
(可追问:
两家关系怎么样?
)(孔君平经常来杨家,彼此比较熟悉。
)从哪儿看出来的?
为什么?
师评:
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小结:
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
齐读。
(三)研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
出示课件齐读。
(生:
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
师:
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
这是待客之道。
你真会读书!
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
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
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联系上下文。
(板书:
联系上下文)
2.师:
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
(生:
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
)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
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
端出多少水果?
就一种吗?
从哪里看出来的?
评:
说得太好了。
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读一读。
评:
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四、品读: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过渡:
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得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
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生——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齐读。
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
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
师评:
说得真好。
能具体说说那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
“曰”“此”“应声”“未闻”“夫子”。
谁还会说?
五、体会巧妙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
(可追问:
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
生:
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评:
你真会听话。
生:
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板书:
杨梅 杨家果)
2.师:
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
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
师: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生:
还治其人之身)。
六、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
指名一学生背——你怎么背出来的?
(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两名学生背——齐背。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
在这部书中,像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3.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聪惠 智慧
杨氏子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不足之处] 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
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扬,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22 手 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写“拇、搔”等生字,会认“弦、揿”等生字。
学习一个多音字“薄”。
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思想。
3.情感与价值
(1)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你们猜这是什么?
对,就是手指。
2.谈话:
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根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
可你们仔细想过它们吗?
是不是对它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的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丰子恺的《手指》。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添趣
过渡:
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
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
(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搔痒、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
(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板书: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齐读课文。
2.开火车朗读课文。
3.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丰子恺老先生的《手指》,这节课让我们仔细地来研究一下这篇文章。
二、细读课文,随机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及表达方法
1.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在写各根手指时从哪些方面来写,每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并板书:
大拇指:
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小指:
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2.选出喜欢的手指的相关句子来仔细读,说说喜欢的理由。
3.交流:
(1)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他踏实、忠诚,却不好大喜功。
学生说完体会后还要读一读,体会作者的遣词用语和拟人、排比的修辞妙处。
)
(2)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机枪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他主干的。
(拟人、排比,写出了食指身处险境却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
(3)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以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中指姣好的外形特点。
)
以上句子为交流的典型句子,其余随机。
4.表演“五指争论”。
(1)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
(2)请学生谈谈体会。
5.齐读结尾,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虽然五根手指外形、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他们彼此孤立,便谁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团结一致,将威力无比。
不仅手指要团结,人处在一个集体、一个班级,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体的力量才能不断壮大。
让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再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的名言警句吗?
(2)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
(3)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小诗《手》,自读感悟。
四、作业
小练笔。
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 指
大拇指:
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小指:
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丰子恺先生写的散文——《手指》,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
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让学生谈谈体会。
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是不行的。
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
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不足之处]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表现的空间。
23*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读“胚、祸”等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学生: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
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忘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
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生:
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以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入情入境地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的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在“我”的发现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着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着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
师: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
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六、作业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
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
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
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
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
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
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回顾整个发现的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多,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而通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讲笑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对幽默笑话产生兴趣并能用普通话大方地讲笑话。
2.过程与方法
能感受带给别人快乐时,自己也得到快乐。
3.情感与价值
能倾听别人的讲述,并能与人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
掌握说笑话的注意要点。
【教学难点】
多种形式说笑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搜集一些笑话或者成语小故事,自己作一些演练(也可以和他人合作表演)。
教师:
适当准备一点精彩的幽默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笑话吗?
(师讲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