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1895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x

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前言

从元明清建立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城起,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大建筑,再到如今的奥运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北京的建筑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风骚。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我校建筑学2009级的学生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来到北京开始为期七天(9月4日—9月13日)的建筑实习。

实习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重要方法. 参与结合专业课程的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自身知识能力的现状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

不仅如此,实习还是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敬业精神,磨砺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 大学生在校期间,设立一段时间专业实习,对于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增加对社会、对职业岗位、对与人交往重要性的认识,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实习报告涵盖了两个我在实习过程中认为印象深刻并会对我未来设计产生积极影响的建筑——、银河SOHO和国家大剧院,其中列举了这几个建筑的概况和本人的一些认知心得体会。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实地参观和考察,体验真实的空间感觉,了解国内建筑最新发展状态,学习国内最新建筑技术,掌握最新建筑风格。

 

|第二部分实习内容及目的

1.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的目的地为北京。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的建筑物(展览馆、博物馆、开放型广场、影剧院等公共建筑)。

通过详细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对所选定的建筑物从使用功能、材质、色彩、体块造型、建筑形式美学、场地、技术等在内的概括性特征的总结。

2.实习目的

学习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观察现实的建筑物。

从观察建筑的表面开始,尝试从中识别出隐含其中的形式要素、组织规律逐渐习惯于运用形式概念进行思考。

同时,深入了解其隐含的技术方法,并对其含有的技术方法产生直观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建筑技术美学观念,并为今后在设计工作中恰当的运用技术奠定认识基础。

建筑认知实习要求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功能性以及空间特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体会新结构、新技术对建筑的积极意义;同时了解传统与文化对建筑和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过了接近四年的专业学习,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和实地参观,增强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初步具备以理性眼光概括中等及以上规模建筑物主要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质,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典型实习案例认识与分析

3.1国家大剧院

3.1.1建筑简介

国家大剧院侧面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3.1.2建筑师背景

保罗·安德鲁(Paul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  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

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

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

安德鲁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

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

外壳、生命和开放。

3.1.3认识分析

国家大剧院,在初次看到这座大体量的建筑时,当看到它犹如浮在水面上亦幻亦真时,我认为国家大剧院绝对是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地标,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似乎已经做到极致,让我好生喜欢。

但当我看到国家大剧院所处的地理位置时,我发现它似乎建造的有些不合地宜。

它位于北京城最重要的中轴线上,东边不远处便是人民大会堂,再往东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毫无疑问,它所处的位置是十分敏感的。

我想大概正因为其所处地块的敏感性,所以安德鲁先生便引入了最简单的几何体,如同贝聿铭先生在巴黎卢浮宫改建项目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一样。

如今它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如果抛离其所处的地块,单论这一个建筑,那么国家大剧院确实是做的气势恢宏。

而如果,其巨大的体量以及光亮的外表却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文化在此也无踪可循。

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国家大剧院的意思,毕竟存在及合理,况且,大剧院内部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如右图,这是国家大剧院入口处长达80米的水下长廊,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湖水波光粼粼所投下的倒影,可惜那天空似乎不作美。

进入内部,可以观察到国家大剧院采用了体块化零为整的处理手法,巨大的蛋形结构覆盖内部的三个小蛋——即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

在大蛋与小蛋,小蛋与小蛋之间产生了大量活跃的公共空间。

另外,大剧院的细部设计也非常用心,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

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楼板上是由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红色天花板构成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感。

整体色调符合国家大剧院中国红的元素和民族自豪感。

但那天在参观时,我觉得整个剧院的采光并不是很好,那天的天气是阴天,没有太阳光,剧院内部的光线很弱,又没有开灯,我用相机根本无法拍摄出亮背景的

照片来。

另外,中途我去上厕所,却发现其中一个卫生间只有两个小便卫和一个如厕卫,在大剧院人流量如此大的场所却设置这样的卫生间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讲到这里,回过头去,我又在想这样一个建筑形式安放在这样一个特殊意义的地块是否合适。

毕竟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中心位置,就不光应满足其剧院的使用功能,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如今的这个国家大剧院,却无法带给我们任何的文化认同。

试想,如果以后我们技术更为发达并趋于成熟,我们把其拆了建造一个技术更为先进的剧院,我们会不舍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而倘若把对象换成位于她旁边的人民大会堂,那答案便必须是肯定的了,因为无论把人民大会堂的功能做的多先进,属于如今这个人民大会堂的文化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国家大剧院内部景观

3.2银河SOHO

3.2.1建筑简介

银河SOHO

银河SOHO地址位于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包含166,000平方米的写字楼及86,000平方米的商业区域,全新的工作休闲空间使项目与周边枢纽的联通趋于完美化。

贯穿建筑群南北的中央大道及地下商城向北面与朝阳门SOHO(一期与二期)及地铁站出入口相连,同时向东通过横跨东二环的天桥与外交部大楼毗邻。

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

设计的一个主题是借鉴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一个内在世界。

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

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及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

在建筑设计策略上,此项目通过单体的整合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

每栋建筑个体均有它的中庭和交通核心,且在不同层面上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流动的空间景致和室外平台。

平台的相互错综位移,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着的、引人入胜的环境。

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各个方向展开,所以它是一个360度的建筑世界,没有角落也没有不平滑的过度,源自自然的启迪,建筑的外观展示了连续流动的深空间。

数百米长的景观构成深远的、全角度的视野。

访客可以仰望,也可以向前远眺,透过百米长的空间找到下一目标和方向。

这里的关键策略是空间的流动性和导向性。

当走近建筑的时候,访客会观察到光影的游戏,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转换。

3.2.2建筑师背景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是广州歌剧院、德国宝马汽车中央大楼、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项目的设计师,建筑界均称“扎哈代表未来”。

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在“思想者”组别中拔得头筹。

3.2.3认识分析

来到银河SOHO面前,便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而当我进入其中时,我更是为扎哈高超的技艺所臣服,可以说,银河SOHO是我这次去北京参观的最喜欢的建筑。

从外观看,建筑由横向的“一张张”圆盘堆叠而成,又好像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梯田,绵延不断,如梦如幻。

银河SOHO由四个形状类似的体块结合而成,而奇怪的是,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去,似乎都看不到四个体块,这大概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进入内部后,这其中的空间更是极其活跃,让人的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

我进入其中的一个单体,便来到了左图所示的中庭空间。

中庭做的很大,其布置手法和楼梯的布置让我想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馆东馆,同样的巨大的中庭,上方同样是玻璃网架,同样是活跃的空间,每层的人流间都能产生视线交互。

而继续走,我发现自己好像是置身于迷宫之中,在其中兜转几圈后,便已然找不着北,若要让我去SOHO内部的一间办公室,我大概得找上个半天吧。

银河SOHO入口

从其中一个单体走出,便来到了如左图所示的空间。

这相当于一个小型广场,喷泉,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的座椅,都与建筑的形式十分吻合。

每个单体与单体之间都有一个庭院,而单体与单体在四楼也通过廊道相连接,平台的相互交错,不同层面对彼此视角的介入,产生环绕流动的环境。

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向各个方向展开,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根本没有一般建筑所谓的角落的说法以及不平滑的过渡。

银河SOHO中庭景观

银河SOHO中庭喷泉

不过,再好的设计都有它的缺点,正因为银河SOHO的自然流动和平滑过渡,使其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因此,人置身其中很容易迷路。

在我参观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很多人在问工作人员方位,这大概是这栋建筑的弊端吧。

总的来说,我喜欢银河SOHO的处理手法和空间流线方式,因为这,我开始喜欢上扎哈的设计。

第四部分实习总结

写到这里,我的北京建筑认知实习报告也就告一段落了。

看了那么多的北京建筑,这里的建筑无疑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几点:

体量庞大的建筑居多(特别是水平方向上)、经典甚至保守的建筑居多、庄重大气的建筑居多、前卫的建筑多。

本次北京建筑认知实习,让我们领略到了北京的知名建筑和壮丽山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设计思路,增强了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学到了许多对我们以后的设计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事物。

在未来的建筑专业学习中我会更为细致地看待问题,努力培养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的殷切教导。

 

2013年9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