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3114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

从2011年7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

《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

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

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

删去了“四边形的分类”的内容。

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二)”;增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经过这样的调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

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

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内容有调整,在“二上”进行第一次“排列组合”,第二次安排在三下,将原来三下的“集合问题”上移。

下面结合“数与运算”领域,谈一谈计算教学的主要变化。

 

(1)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

这次调整的主要变化是:

通过例题设置,增加或去掉一些教学内容的正式教学,使得教学顺序和学生学习空间的设置更为合理。

例如,笔算加减法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例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增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例题,这一内容是接下来的笔算学习的重要基础。

而将笔算减法部分的“整百数减三位数”的例题、笔算乘法部分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例题分别放到了“做一做”中(减少了例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来解决这些计算问题。

这样的编排使得这部分的计算教学既自然合理、逻辑性强,又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发展。

(2)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一是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二是将估算教学内容从计算教学中分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学习估算的必要性。

(3)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这样的变化表现在:

一是笔算加减法增强了开放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二是乘法的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突出了算理的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小棒图),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三是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出计算法则。

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实验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因“有余数的除法”前移,此单元后移至本册。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 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参观“世博会”的情境,提出买车票的张数、比较各种车票的价格、“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为估算教学设计了“看巨幕电影能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了时代感。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

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呈现两位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可能还有其他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也出现口算的方法。

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估算是近似地猜测事物数量的行为, 估算能力是指个体懂得在什么情况下无法或不必做出精确的数字处理或数字运算,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策略给出近似答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本单元教材,在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

通过例4及下面的问题,给出了两种估计的策略:

往大估或往小估,通过得出的中间数与准确数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例4通过往小估,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总人数大于座位数,坐不下,解决了问题。

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

例4,通过先选择的估算单位(接近的整百数)不合适,不能判断;再进行调整,选择了合适的单位(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后,通过中间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解决了问题的编排,让学生经历选择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

1.主题图

(1)主题图呈现了六个年级同学准备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

图中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

(1)例1

(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

通过小精灵的问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并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口算思路,并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

转化成已学过的口算:

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

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

(2)例1

(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

只呈现了一种口算思路,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

(1)例2

(1)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口算,突出了一种口算思路:

把减数看作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组合,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2)例2

(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

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时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法。

“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二)笔算

1.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2)两个小题,都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两个小题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

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做一做”,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解决问题

1.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

(1)未学习过“221+239”的精确计算,可适当避免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更好地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数。

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

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相加得出中间数。

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

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

(4)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数据的原因学生可能用口算求出精确的结果,教师也应给予肯定。

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优势。

(6)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让学生应用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间数,再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35+34=35+30+4 65-54=65-50-4  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80+550   想38+55个十)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

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教学中应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知识,让学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