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0928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docx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模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瓜分德国殖民地。

条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托统治’形式予以瓜分……”此条约内容出自

A.《九国公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五国条约》

D.《凡尔赛和约》

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德国不可能长期忍受条约的压制与束缚,一旦恢复过来,它必然会摆脱条约对它的种种束缚。

“束缚”德国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北大西洋公约》

3.“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

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卡德纳斯改革B.印度独立C.凯末尔革命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

这最能说明“一战”的

A.原因B.性质C.特点D.影响

5.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6.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

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A.苏联的工业化建议B.农业集体化

C.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7.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人《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等。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

B.农业集体化推进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8.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D.苏联解体

9.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

“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10.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

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11.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

“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

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

A.拿破仑执政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希特勒上台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13.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

“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

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14.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

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5.1921年俄国粮食产量是22.13亿普特,1923年达到34.55亿普特。

这得益于实行了

A.工业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五年计划”

16.1919年,《泰晤土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B.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C.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D.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17.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美国对苏联的关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取得成效B.苏联工业化成就显著

C.农业集体化存在问题D.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8.下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介绍,不正确的最

A.萨拉热窝事件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B.这是一场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C.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D.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

19.1928~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表格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A.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B.重工业发展迅速

C.农业发展落后D.轻工业落后

20.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殖民统治

D.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21.下列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1922年,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致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停止

C.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文明不服从运动”

D.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致使印度实现了民族自治

22.有历史学家说:

“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

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  )

A.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B.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

C.存在不安定的因素D.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

23.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为维护民族利益制造了有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但是我们对他的行为却持否定的态度,原因在于:

A.没能挽救民族危机

B.是被压迫民族获取解放的方式

C.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属于恐怖主义行为

D.与国家的外交政策不能保持一致

24.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25.有学者指出:

五四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国内国际”互动事件。

如下史实中属于“国际”的是

A.萨拉热窝事件B.巴黎和会C.华盛顿会议D.苏联成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在领土方面规定: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在殖民地方面规定: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在军事方面规定:

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以东50千米不许设防;在赔款方面规定:

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所以此条约内容出自《凡尔赛和约》,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以及美国总统威尔逊是操纵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巴黎和会上制定惩治德国的条约是《凡尔赛条约》,A符合题意;国际联盟成立的宗旨不是惩罚德国,B不符合题意;《九国公约》主要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C不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是二战后冷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它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

结合材料“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可知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故D项正确。

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A项错误。

印度独立是通过暴力的方式,B项错误。

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项错误。

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结合材料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

这最能说明“一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主要力量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参战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即瓜分世界。

因此说“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见风使舵”对原盟友作战。

”这最能说明“一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B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A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C不符合题意;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巴黎公社,D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排除ACD,故选择B。

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在20世纪30年代初,排除;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在1921—192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选项“1928年、四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把苏联建设成一个工业化强国,苏联从1928年至1932年,苏联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苏联摆脱工业国落后的面貌;而此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的成就引起了它们的注意,故C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农业集体化推进、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益暴露,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故A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在1964年已经结束,而且取得一定成效,故B不合题意;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不符,故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1966—1985年”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逐一分析各选项。

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维护了战胜国的利益。

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根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A项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不合题意;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无视是中国的战胜国,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了日本,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故选C。

11.B

解析: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一战的认识,题目的关键是“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导致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本题选B。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所以一战的原因,性质,影响,经过都是出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要好好掌握。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图中可知,前期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有很小的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

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了,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小比例。

它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表明实行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正确答案为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和私人企业的存在,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ABD均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

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B项是一战当中的事件,也属于历史现象;C项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属于历史现象的本质;D项对一战结果的表述,属于历史现象。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历史现象和本质的却别。

历史现象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历史现象的本质是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B符合题意;工业化政策与粮食产量无直接关系,排除A;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时间不符,排除C;“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农业无直接的关系,排除D。

故选B。

【点睛】

题干中“1921年俄国粮食产量是22.13亿普特,1923年达到34.55亿普特”是解题的关键,1921年,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苏俄政府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量征集制,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发展。

1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要求选出该材料说法原因的正确选项,根据所学知识,由于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民的斗争,北洋政府的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1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完成,苏联摆脱工业国落后的面貌;而此时资本主义社会正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故苏联工业化成就显著引起了美国对苏联的关注发生变化,故B符合题意;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1925年以后逐渐取消,故A不合题意;苏联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的时间是1937年,故C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8.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故这是一场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说法不正确,B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917年4月,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1928~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钢、煤炭产量增幅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棉织物、谷物的增幅较小,结合所学知识,1928~1940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但是斯大林模式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正确;BCD都属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之一,排除。

故选A。

2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在一战之前,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的表现,排除。

故选择A。

2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一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为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创造了条件。

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致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停止,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文明不服从运动”。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印度没有实现民族自治。

所以评述有误的一项是D,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可知,这反映了《凡尔赛条约》存在不安定的因素。

《凡尔赛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

《凡尔赛和约》签订的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故C符合题意;稳定了战后世界秩序、有利于各国均衡发展、彻底削弱了德国势力与史实不符,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虽然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

但是采用极端的暗杀手段。

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伤和物质损失。

因此属于恐怖主义行为。

这是对其持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C正确,AC排除;B是对普林西普持肯定态度,排除。

所以答案选C。

2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所以选A。

2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国际”相符,故B符合题意;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排除A;华盛顿会议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C;苏联成立是在1922年,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排除D。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