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docx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目似瞑________
②将舐其喉________
③信不诬哉________
④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
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答案】
(1)闭上眼睛;咬;的确、确实;遗留、留下、招致
(2)D
(3)B
(4)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5)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瞑”,动词,闭上眼睛;“信”是古今异义词,的确、确实;“贻”,动词,遗留、留下。
(2)A.以:
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B.之:
助词,无实义,和缓音节/代词,代狼C.于:
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D.乃:
两个都表顺接,于是、就故答案选D。
(3)“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故答案选B。
(4)两文中的狼都阴险狡诈。
例如,甲文中的“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体现了狼的阴险狡猾;乙文中的“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体现了狼的凶恶阴险。
甲文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表现了作者对狼的讥讽嘲笑;乙文中“‘狼子野心’,信不诬哉”揭露了狼野心不改的本性。
(5)①句中,“犬”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翻译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
②句中,“阳”指表面,“阴”指暗中、暗地里。
故答案为:
⑴①闭上眼睛;②咬;③的确、确实;④遗留、留下、招致
⑵D
⑶ B
⑷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⑸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古今异义。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匹狼。
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匹狼。
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一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喂养,狼和狗相安无事。
两只小狼渐渐长大,很驯服了,富室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一天,富室主人白天躺在客厅里睡觉,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怒吼之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富室主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先前那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
富室主人(发现)两只狼看到他没有醒,正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了狼不让它们上前去。
富室主就杀了狼,取了它们的皮。
狼有凶恶的本性,实在是没有诬蔑它们啊!
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着罢了。
它们表面上假装亲昵,而背地里却心怀不轨,还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
野兽本性不用多说,为什么人还要来饲养它们,而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4)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
(5)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
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刘义庆
(2)不久,一会儿;相比
(3)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家庭气氛。
(5)略
【解析】【分析】
(1)《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2)本题中的“俄而”是“一会儿”;“拟”是古今异义词,“相比”的意思。
(3)①句中的“何(什么)、似(像)”两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倒装;②句中的“未若(不如)、因(趁,凭依)、起(飞舞)”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依据“寒雪日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乐”等内容,叙写了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们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
表现了一家人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据此理解作答。
(5)开放性试题。
比喻讲究形似。
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
像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给人以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
用“柳絮”来比喻“白雪”,可谓形相似,景相同。
“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也有别,用“盐”喻“雪”并不是很恰当。
就本文所写的“白雪纷纷”来说,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更能突出其大雪纷飞的特点。
但也不是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就不好,在特定的情景下,也许这个比喻更恰当。
因为冬雪不全是雪片。
故答案为:
⑴刘义庆
⑵①不久,一会儿;②相比
⑶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⑷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家庭气氛。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明确《世说新语》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
“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
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
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
“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
狐亦不击之。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刘乃令仆妇居此室。
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知州:
官职名称。
②取困:
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有书室为狐所据________
②然公爱民________
③辄自往驱之________
④公休矣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故正确的句读是: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这一语句可知:
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
⑴①被;②然而;③就;④停止。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
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
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
”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
”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
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
狐狸说:
“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
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
”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答案】
(1)约定;舍弃,丢下;牵,拉
(2)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
【解析】【分析】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期”:
约定。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
丢下。
“去”:
离开。
“乃”:
才。
“日中”:
正午。
“对”:
面对,对着。
(3)A“从正面强调”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应该是从反面强调。
故答案为:
⑴ ①约定;②舍弃,丢下;③牵,拉
⑵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身亡所寄________
②因往晓之________
③若屈伸呼吸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3)杞人为什么忧天?
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
(1)无,没有;告知,开导;你;通“释”,解除,消除
(2)①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到人。
②你跨步、跳跃(或踩在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
(3)怕天会塌下来。
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解析】【分析】
(1)注意:
①自己无处存身。
亡:
通“无”,没有。
④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舍:
通“释”,解除,消除。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
坠:
掉下。
终日:
整天;奈何:
怎么。
(3)根据重点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和“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明确杞人怕天会塌下来而忧天,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
故答案为:
⑴无,没有;告知,开导;你;通“释”,解除,消除;
⑵①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到人。
②你跨步、跳跃(或踩在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
⑶怕天会塌下来。
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
(2)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B.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装睡觉,是为了迷惑敌人。
(3)如果用“屠户遇狼、屠户御狼”概括故事情节,那么另两个情节分别该怎样概括?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一下屠户的人物形象。
(5)写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蒲松龄
(2)B
(3)屠户惧狼屠户杀狼
(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机智勇敢即可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人类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敌人。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2)这道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B.这是一个省略句,应该在句首补充出主语“屠户”。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
乃,才。
寐,睡觉。
盖,原来是。
故选B。
(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故事情节的理解。
开篇从“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可以看出是写屠户遇狼;接下来从“屠惧,投以骨”可以归纳概括出:
屠户惧狼;然后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是屠户御狼;最后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归纳概括出:
屠户杀狼。
(4)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从“屠惧,投以骨”“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屠户的机智;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看出屠户的勇敢。
(5)这道题考查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
本文前四段以叙事为主,主要介绍屠户遇狼斗争的经过;第五段以议论为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故文章的中心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本文的启示道理可以从屠户的角度概括:
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也可以站在狼的角度概括:
多行不义必自毙。
故答案为:
⑴蒲松龄
⑵B
⑶屠户惧狼屠户杀狼
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机智勇敢即可
⑸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人类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敌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