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0855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docx

xx研究院建设方案1

附件6

xx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xx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6年4月18日

一概述

1.1项目名称

xx研究院有限公司热管理创新平台建设

1.2单位概况

1、概况

xx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研究院)是xx科技公司和公司团队人员100%持股的以高导热材料民用开发为主方向的科研企业。

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国防大学情报中心指导支持组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经多年科研攻关,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导热材料,该材料性能独特优异且具有良好的工程适应性,在军用、核能和工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

xx研究院于2015年10月在广州设立。

公司贯彻中央提出军民融合,富国强军的方针,坚持市场先导,技术领先的原则。

在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为民用市场提供传热和散热系统解决方案。

xx科技团队受国防大学的领导,优先为国防科研服务。

技术团队成员主要以国外留学和中科院博士为主,具有多年的研发经验,曾参与多类型的传热和散热系统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

公司研发的新型高导热材料,具有独特的原创性和良好的工程适应性,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种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

公司和多家国内著名公司有着广泛的战略合作,业务触及能源,交通和通讯等行业。

公司参与合作单位:

中国核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工业动力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联通、华为、格力等。

2、创新情况

公司目前共申请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已经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6项,是国内先进的高科技热管理系统材料商及应用产品研发制造企业。

xx研发团队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具有独特优异性和良好的工程适应性的高导热材料,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着重在能源、交通、通讯、IT行业快速进入市场运用阶段。

(1)太阳能聚光发电技术。

主要包括碟式聚光和槽式聚光两种。

碟式太阳能高效聚光发电,成本降低,使用寿命长。

槽式太阳能具有更强的功能稳定性,批量化的太阳能发电成本接近火电成本。

高效太阳能聚光系统结合高导热技术还可以进行海水淡化,提升淡水出量及品质,降低淡化成本和能耗。

此项技术可应用于能源、海水淡化等行业。

(2)IDC机房换热技术。

可普遍用于芯片散热、机房机柜散热、各类换热器散热,元件绝缘、阻燃特性优良,使用寿命长,完全满足电子及大多数工作设备的使用标准,实现节能减排效果。

此项目已通过国家工信部相关部门测试,可应用于IT、家电、通讯等行业。

(3)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技术。

将结构技术、材料技术、电子控制等诸多技术融合,完成了xx自己独特的功率电池热管理系统----BHMS,使电池包在最佳温度下工作,抑制热失控的发生。

此项目已联合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大学新能源电池管理研究部试验检验,可应用于汽车行业。

(4)电子冷却技术。

可最大限度地解决困扰各类电子器件的大功率、大热流散热问题,包括大功率激光核心部件冷却、大功率固体激光器冷却、大尺寸光纤激光冷却、电动汽车功率电池冷却、超级计算机芯片冷却等,实现超导传热技术民用化。

此技术可应用于电子、汽车、IT等行业。

(5)均温厨具技术。

只需底部加热,传统厨具整体迅速达到均温,升温速度快,安全可靠,使用常规烹饪就可以使食材口感得到非常显著的改善。

已通过产品效果测试,可应用于家电行业。

(7)空气密度补偿器技术。

强化了换热表面的散热能力,可避免压缩机长期高温下运行带来的效能下降,甚至过热停机等严重问题。

吸附沉降环境中杂质的能力很强,可达到净化空气,净化换热器表面的效果。

雾化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此技术可应用于IT、家电、环保等行业。

3、国家级项目承担情况

公司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有:

……等项目。

1.3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2、《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3、《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4、《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5、《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6、《关于研究推进高导热材料项目落户广东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xx号);

7、《关于加快推进高导热材料项目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xx号)。

1.4项目提出背景

2015年9月2日,xx省长听取了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关于高导热材料项目的专题汇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研究推进热超导材料项目落户广东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省政府工作会议纪要xx号)。

广东省大力支持xx公司研究制定研发机构筹建工作方案,同时,为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建议xx公司下一步考虑将生产基地等项目配套产业一并落户广东,并建议相关部门在相关配套政策上给予该项目大力支持。

2015年10月21日,xx研究院有限公司在xx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

公司股权由xx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核心团队持有。

xx研究院有限公司于广州注册成立以来,因其材料的先进性和独有性,受到了市场的极大关注,目前已与华为、格力、比亚迪以及北汽、奥新汽车、安泰科公司在网络能源、数据通信、移动终端、白色家电、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方面签订了技术及商业合作协议,其中与格力合作的均温电饭锅、与比亚迪合作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进入了产品测试阶段。

公司还与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双方正积极开发世界领先的核电安全系统,马凯副总理对该技术项目非常支持,公司正积极运作将此类高导热材料用于重大科技装备制造的项目落户广东。

1.5建设内容

公司依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优势和广东创新创业优质的土壤和活力,采取开放式、集团式的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建设新材料技术开发、市场无缝对接、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科技转化新型驱动模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项目从2015年开始启动,计划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征用总面积10万平方米(约150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广东xx新材料热管理创新产业基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发展。

1、xx研究院

研究院院本部建设内容为行政办公用房及办公设备设施,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主要用于研究院本部各部门日常行政办公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商务办公,可满足150名左右工作人员的办公需要。

2、xx新材料热管理研究创新和孵化中心

主要功能为开展热管理材料和应用领域的科研实验、第三方检测认证、中试生产与科技孵化、展览展示与交流、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具体如下:

(1)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分中心

建设内容包括用于热管理材料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各相关实验室及科研用房,可满足热工、电子、机械、环保、新能源等专业的实验科研需要,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2)热管理技术产品检测与认证分中心

建设内容为可面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主要专业方向为热管理相关方面的技术、产品的检测和认证。

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3)热管理科技孵化分中心

建设内容为具有科技孵化器服务功能的中试生产线,通过中试生产孵化技术项目和项目企业,核能热管理项目、军工防务热管理项目等入驻中试并孵化。

项目厂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4)热管理技术合作国际交流分中心

建设内容为2个2000平米的标准厂房单元,用于热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品设计、展览展示和交流活动,同时作为孵化事业部扩能备用厂房。

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5)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建设内容为办公和会议培训用房,用于院士专家和博士在研究院开展科研和教育培训工作。

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3、xx新材料热管理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

产业化生产基地主要是对已经完成中试的新材料和产品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项目用房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主要用于以下生产业务板块:

(1)网络能源热管理产品制造基地

用房面积5000平方米。

针对电功率器件、太阳能发电、通讯行业的中央数据机房、通讯基站、大型计算机的空调散热,生产行业专用的直接空冷成套设备和专用制冷模块系统产品,年产热管理设备和模块单元10万台(件)。

(2)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制造基地

用房面积2500平方米。

制造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产品,形成年产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系列产品1万台套,年产动力(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1万台套的生产能力。

(3)家用电器热管理产品制造基

用房面积2500平方米。

为各类家用电器提供均温及热管理系统产品,形成年产家用电器热管理系统10万套。

4、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主要是为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生产员工及孵化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及生活配套设施。

用房面积5000平方米,满足500名左右工作人员需求。

二项目实施的意义及可行性

2.1广东产业发展及规划情况

2.1.1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产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

201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1.1万亿元,增加值2800亿元,居全国前列。

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4848亿元,增加值约1212亿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部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液化天然气(LNG)客车车型已开始批量生产;LED封装产量约占全球一半,2010年全行业总产值约800亿元;生物医药成为广东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迅速;轨道交通装备、航空等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速度走在全国前列。

2、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三大领域共申请专利18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00多项,取得突破性技术50多项。

如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DRA)”成为国家标准和国际蓝光光盘标准。

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顺利投产。

深圳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建造的国内8.5代液晶平板显示(TFT-LCD)生产线成功试产。

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了纳米冷阴极及其器件制备、木质素磺酸盐资源化高效利用的改性技术、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制备、微胶囊电泳显示的电子纸制备等重要成果。

3、拥有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培育发展了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华为、中兴、广晟、TCL、彩虹、金发科技、风华高科、比亚迪、晶科电子、达安基因等公司已分别发展成为我国电子信息、改性塑料、电子元器件、电动汽车、大功率LED芯片、分子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

广药集团、联邦制药、三九医药、丽珠集团、康美药业等发展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骨干企业。

中山明阳电器成为国内风电领域的主要设备供应商之一。

4、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地。

其中,广州成为全国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圳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产业基地;深圳、佛山、东莞、河源等地成为太阳能光伏产业聚集地。

新一代通信、新型显示和软件业已发展成为规模超千亿元的大产业。

但同时必须看到,广东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阶段,仍存在产业链尚不完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同构化明显,市场有待培育,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有待加强等问题。

(二)面临形势。

1、国际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通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

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一场绿色能源科技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正在全球掀起。

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缩短与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于我国站在高起点上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

但另一方面,当前发达国家对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专利技术的封锁,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严峻,也为我国引进顶尖技术、消化运用国际产业革命最新成果带来新挑战。

2、国内环境。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作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明确“十二五”期间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全国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家部署,各地纷纷制订出台了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地区之间资金、技术、人才、标准、市场等资源配置竞争更加激烈,给广东抢占发展先机带来新挑战。

3、省内环境。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省已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设施、研发创新、人才培育、产学研合作等必要保障。

特别是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珠三角产业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要求

到2015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在主要领域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创新力强的中小企业,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形成3-5个产业链较完整、配套体系较完善、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为重点,通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业态,突破高端环节,提升基础产品,实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群,抢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高点。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1)新型显示。

做大做强液晶平板显示(TFT-LCD),加快发展有机电激光显示(OLED),择机布局发展电子纸、激光等新型显示,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工艺并形成知识产权。

加快高世代液晶平板显示项目和2.5代OLED项目建设并尽早达产,布局建设4.5代以上OLED显示屏项目。

推进液晶电视终端应用创新,向三维(3D)化、网络化、LED化升级发展。

以手机屏应用为重点,推动OLED显示器件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2)新一代通信。

强化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领先优势,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打造新一代通信产业链。

重点突破第三代移动通信(3G)及其增强/长期演进型(LTE)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建立第四代移动通信(4G)技术核心标准体系。

加大新一代通信系统(含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设备、智能天线、智能终端、专用芯片、操作系统、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加快无线宽带城市建设,打造珠三角国家宽带通信产业集聚区。

2、培育新型业态。

(1)物联网。

突破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嵌入式智能装备、物联网IP组网,以及物联网标准、交换接口、信息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嵌入式芯片、RFID、传感器和网络设备等物联网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服务运营业,培育物联网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加快建立广东物联网产业体系。

建设智慧广东,实施电力、交通、水利、物流、环保、家居、医疗、安防等领域的应用项目和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智慧城镇试点,争取将广东省建成全国物联网应用先行示范区。

(2)云计算。

突破云计算协同技术、中间件与平台、云安全等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以及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平台。

创新云计算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制造业等行业领域的云计算应用。

(3)“三网融合”及网络增值服务。

创新“三网融合”和网络增值服务模式,大力发展高清双向互动数字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移动支付,以及以互动电视为平台的娱乐、商务融合新业务,促进“三网融合”网络接入设备、智能终端、芯片、基础软件、运营支撑平台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加快建设跨区域的“三网融合”基础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探索广东省“三网融合”发展新模式。

(4)下一代互联网。

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由试验向商用转型,支持IPv6规范的G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IPv6高性能路由器/交换机、基于万兆高性能下一代互联网关,以及固定、移动融合的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在科研、商业以及其他重要行业的广泛应用。

加快标准化进程,鼓励产学研建立IPv6产业联盟并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的制定和验证工作。

(5)地理空间信息系统。

研发和突破卫星定位导航、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开发北斗卫星导航高性能芯片、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用终端等重点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实施珠三角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示范系统工程,发展面向政府、行业、公众的智慧型信息服务和新兴产业。

加快建设“数字广东”空间服务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

3、突破高端环节。

(1)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

主要发展嵌入式软件、中间件、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管理软件、工具软件、信息安全产品、虚拟现实与平台、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等高端软件以及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软件服务外包,促进行业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在通信、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重点支持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数字音视频等芯片设计,发展系统级封装(SIP)、芯片级封装(CSP)等集成电路新型封装测试工艺与技术,推进芯片设计的知识产权布局及产业化。

(2)数字家庭。

发展具有“三网融合+高清互动+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高端系列产品。

建设统一的家庭网络和多业务平台,发展和推广数字家庭文化公益应用服务。

推动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AVS)、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DRA)、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iVA)等标准的产业化,打造从标准、芯片、软件、终端到系统设备等完善的数字家庭产业链。

(3)高端消费电子产品。

抓住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机遇,重点支持高端消费电子产品整机设计技术和关键件的研发,重点发展高清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高端产品,推动采用新型显示技术的个人智能移动消费电子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家用电子产品高端化发展,支持信息家电、家庭医疗保健电子、智能安防监控等网络化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4、提升基础产品。

(1)关键元器件。

按照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及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向,突破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高精度高性能传感器技术、绿色环保技术等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微小型表面贴装元器件、高端印制电路板及覆铜板、新型绿色电池、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高亮度发光二极管、高性能传感器与敏感元件、新型机电组件、光通信器件、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及模块等产品。

(2)专用电子设备。

重点发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OLED镀膜、蒸镀、光刻设备、TFT-LCD检测设备、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电子整机装联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设备等专用电子设备产品。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

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15年形成2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含中、重混动力汽车)综合生产能力。

1、整车制造。

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中混以上混合动力客车及乘用车,鼓励发展特种用途电动汽车、新一代轻型纯电动汽车和LNG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和行业准入。

布局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等其他新能源汽车。

2、关键零部件。

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规划、整合、发展上游配套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

动力电池方面,重点发展动力锂离子电池及其管理系统,支持优化发展镍氢动力电池;支持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鼓励发展下一代高比能动力电池;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隔膜等关键材料。

电机方面,重点发展大功率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加快发展永磁电机耐高温材料、电力电子模块、高可靠控制器等配套产品。

在电控方面,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加快开发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积极发展大功率车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

积极发展车用电动助力转向、能量回馈式电动助力制动、电动空调以及LNG储气罐等零部件。

3、应用环境建设。

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裸车销售、电池租赁、整车租赁、快换电池等新型商业模式。

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检测和试验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消耗、污染物排放等地方标准,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地方标准体系,支持成熟的地方标准申请成为行业和国家标准。

(三)LED产业。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LED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化和应用示范为抓手,整合优化LED产业链,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建设世界知名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1、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加强200流明/瓦(lm/W)以上白光LED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突破LED外延及芯片制备、大功率器件封装等关键技术,开展白光LED光源系统集成及智能化、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关键设备及原材料的国产化等技术攻关。

重点支持新型衬底材料、外延片及倒装芯片(flip-chip)及模组、大功率芯片制备封装设备、LED背光及照明产品、LED驱动及适配器、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等产业化。

2、应用示范与支撑平台。

实施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合同能源管理(EMC)、买方信贷、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

建设集专业展示、物流服务、市场交易、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展示交易体系,建立国际性产品交易中心和综合应用体验馆,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展览和交易会。

鼓励半导体照明产业集聚区建立展销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

加快建立可持续长效机制与创新环境,在LED外延及芯片、汽车等重大应用领域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重点建立辐射珠三角的检验检测机构,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广东省建设国家级半导体光源产品检测中心。

(四)生物产业。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尤其是南方常见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着力发展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1、创新药物。

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化学合成新药,力争在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大力发展蛋白质工程药物,加大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力度。

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促进手性合成、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