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737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院感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院感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院感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院感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2.docx

《院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2.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2.docx

院感2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

¢2011年2月23日

¢一、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保障患者安全

(一)、监测:

1、是防控医院感染的“眼睛”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

¢——病区医生、护士的报告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报告

¢——其他

¢2、监测的目的

¢——发现危险因素,通过针对性干预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获得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建立本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基线

¢——发现暴发

¢——评价控制结果

¢——利用监测资料说服医务人员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调整和修改医院感染控制规范

¢——为所制定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进行不同医院间医院感染率和感染控制效果的比较

¢2、预防和控制措施:

制定规划、全员参与

¢

(1)、器械和操作过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相关因素

¢——与器械相关的感染:

血流感染、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与操作过程相关的感染:

大多数可以避免的医院感染起因于不恰当的医疗和护理操作,特别是手卫生,如手术切口感染等

¢——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感染

¢

(2)、针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控制

¢——控制感染经诊疗器械、器具的传播:

减少侵入性操作;确保诊疗器械、器具的消毒、灭菌

¢——控制感染经医务人员诊疗活动的传播:

加强手卫生工作;实施标准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针对不同传播途径的额外预防;规范各种与感染相关的诊疗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类药物

¢——控制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

建筑(分区、流程、材料);通风、空气流向、空气净化;医院环境卫生(特别是物体表面);水(饮用水、医疗用水、污水处理系统);食物;医疗废物。

¢3、报告和应急处置:

严格执行我院《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规范》和补充规定执行。

¢医院内部报告系统。

¢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短期内(视疾病潜伏期而定)发现某部门2名及以上患者分离出药敏结果相似的同一种病原体,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

(2)临床部门短期内发现临床症状相似并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2名及以上患者时,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3)消毒供应中心或手术室短期内发现2例及以上使用消毒或灭菌器械的患者发生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经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立即向主管院长汇报。

¢

(2)、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立即上报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组,启动应急处置工作并在12小时内上报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短时间内(一周)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在短时间内(一周)发生3例及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3)、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2小时内上报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小组在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坚持“边抢救、边调查、边处理、边核实”的原则,制定初步的控制措施,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各行其是,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以最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业务副院长负责指挥和组织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将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行政副院长负责指挥后勤保障和现场保卫工作。

¢医务科和护理部组织各科室由科主任亲自参与组成的医疗抢救小组,开展院内感染病人和疑似感染病人的诊治和隔离防护工作,实施重症和普通病人相对分开并床旁隔离管理,做到标识明确,及时排除或确诊疑似病人;将传染病人及时转送至传染病指定医疗机构处置;必要时对易感病人实施分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收治新病人;同时积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组的工作。

医务科12小时内如实向省市医政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报告事件经过和实际发病情况。

¢院感科组织有专家参加的、有能力和效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组,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监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在尽短的时间内查明原因和确定感染病原体,以指导临床救治和控制工作,同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随时调查监测新发病例。

必要时请求上级专家协助调查分析。

¢基本步骤为:

(1)初步定义和确定病例;

(2)制定控制措施:

;(3)查找感染源;(4)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5)分析调查资料;(6)控制措施的执行和效果评估;(7)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报告内容如下:

流行或暴发感染病例的概括及现场工作情况描述、主要假设、临床、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资料分析的结论、流行与暴发的起源与范围、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及其效果、经验教训。

¢4、院感科负责提供消毒隔离技术支持,护理部组织相关科室的护理人员,在院感科的指导下,在现场采样结束后,对现场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5、检验科负责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并提供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合理有效的使用抗生素。

¢6、总务科、器械科、药剂科:

负责临床救治的场所、物品、设备、药品的储备和后勤保障工作等。

¢7、保卫科负责安全保卫和维护正常的医疗救治秩序。

¢8、相关科室密切配合做好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防止进一步造成交叉感染和污染扩大。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引入危机管理6F原则:

¢——Forecast预测、预警

¢——Fast迅速反应

¢——Fact尊重事实

¢——Face承担责任

¢——Frank坦诚沟通

¢——Flexible灵活应对

¢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理念

1、感染和定植的区别:

有与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是感染;只是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细菌而无感染的临床症状者是定植。

¢2、、医院感染的定义: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它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3、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的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有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4、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另外,炎症灶向周边器官蔓延(邻近部位感染的自然扩散)不属于院感,如肺炎所致脓胸;有菌群比例失调而无症状者也不属于院感,如肠道菌群失调而无腹泻症状者。

5、执行诊断标准中的有关说明:

(1)、医院感染的诊断并不全部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尤其是在大量使用抗菌素以后。

(2)、医院感染监测中以显性感染为主,但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多种耐药菌株的携带者可包括在内,如MRSA、VRE、ESBLs菌株携带者等。

(3)、感染性疾病本身并发症不列入医院感染,如阑尾炎穿孔合并腹膜炎等。

(4)、污染伤口经清创后的感染属医院内三类切口感染。

(5)、切口的裂开、脂肪液化不属医院感染(分泌物涂片有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但如继发感染则需列入医院感染(分泌物涂片发现较多脓细胞)。

6、新生儿感染的几点说明:

(1)、宫内感染的诊断依据:

(a)、羊水污染:

新生儿的耳孔、鼻孔吸出液涂片有大量脓细胞或有细菌;

(b)、出生既有感染征象(或Apgar评分低);

(c)、脐血IgM≥200mg/L或

脐血IgA≥50mg/L

(d)、脐带、胎盘、绒毛膜、羊膜病理证实有炎症存在。

(2)、诊断吸入性肺炎必须对吸入物的性质、吸入后自然吸收情况及是否发生感染性肺炎进行分析,除外宫内窘迫等因素造成的宫内肺炎。

若为急产、窒息、助产士未及时清理呼吸道以前物理、化学方法刺激呼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多为医院内感染;吸入乳汁羊水6—8小时

后即缓解不列为感染,但若

持续加重继发感染则列入

医院感染。

(3)、新生儿鹅口疮列入医院感染。

(4)、新生儿尿布疹不属院内感染,但若继发感染如溃疡、渗出等则列入院内皮肤软住组织感染。

1、术语与定义

(1)、感染源:

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2)、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易感人群: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4)、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5)、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6)、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7)、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8)、个人防护用品: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9)、隔离: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10)、清洁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

(11)、潜在污染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

(12)、污染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如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13)、两通道: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

医务人员通道的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的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14)、缓冲间: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

是医务人员的准备间。

(15)、床单位消毒:

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

(16)、终末消毒:

对出院、转院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或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

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

2、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的标志: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兰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下面将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措施列入下表。

表中在传播途径一列里,“+”为传播途径之一;“++”为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在隔离预防一列里,“+”为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为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3、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原则

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应当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4、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穿脱程序

(1)、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

(b)、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

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

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

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

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脱掉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a)、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b)、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c)、离开清洁区:

沫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5、口罩的使用: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带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在发热门诊和(或)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底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在留观室工作和(或)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

传播的呼吸道

传染病患者时

应戴医用防护

口罩。

(a)、纱布口罩的作用是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的伤害;可阻止一部分病原菌侵袭,但与人体面部密合性差,防毒效率低。

(b)、外科口罩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的传播,其分为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能阻隔空气中5um颗粒>90%,近口鼻的内层有吸湿作用。

(c)、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u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其过滤率达到95%。

注:

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在控制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做好手卫生工作是最重要、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因为很多医院感染的暴发尤其是新生儿的院感暴发与医务人员的手污染有很大关系,经手接触传播是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而通过正确的手卫生和保持良好的洗手依从性可以显著的减少手上携带的病原体,有效的控制感染。

据报道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002颁布的“手卫生指南”所引用的大量临床报告也证实了手卫生措施的有效性,并作为标准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预防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手易被细菌污染

¢手在NI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手在接触传播中的作用

¢手在接触传播中的作用

¢洗手可有效减少手部污染

¢手卫生可有效降低NI

¢国外有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的NI。

¢有研究表明30~40%耐药菌感染是由于手卫生不当所致。

¢手卫生—国际关注的最重要的感染控制措施

¢手卫生—在进入医院的大道上

1、术语和定义

(1)、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4)、常居菌:

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5)、暂居菌:

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

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6)、速干手消毒剂:

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

(7)、手卫生设施:

用于洗手和手消毒的设施。

2、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Ⅲ类区域)。

(2)、外科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Ⅰ类Ⅱ类区域)

¢3、手卫生设施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有条件的话在所有诊疗区域均宜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

重复使用的应每周清洁

与消毒;卫生手

消毒剂应符合

国家有关规定,

宜使用一次性包装。

(2)、外科手消毒设施:

水龙头的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开关为非手触式;手消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内使用;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应每周清洁与消毒;干手巾每人一用一清洁灭菌。

4、手卫生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要求: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代替洗手。

(2)、下列情况下,应遵循上述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几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遇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后。

(c)、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d)、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e)、需要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4)、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甲型H1N1流感洗手指征

对医务人员:

Ø在接触眼、鼻及口前;进食前;如厕后;

Ø当手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染污后;

Ø直接接触甲型H1N1患者前后;

Ø穿脱隔离衣或防护服前后;摘手套后;

Ø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Ø接触该类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甲型H1N1流感洗手指征

对大众、患者及探视者:

Ø在接触眼、鼻及口前;

Ø进食及处理食物前;

Ø如厕后;为幼童或病人更换尿片后,及处理被染污的物件后;

Ø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染污时,如打喷嚏及咳嗽后;

Ø触摸过公共对象,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及门柄后;

Ø探访医院前后。

¢洗手方法

¢湿手

¢取液

¢揉搓及其方法:

¢冲洗

¢干燥

¢护肤

¢洗手方法与要求:

¢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

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医务人员洗手方法

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手指交叉

揉搓掌心对手背搓揉掌心相对搓揉

弯曲手指关节拇指在掌中指尖在掌心中

在掌心揉搓揉搓揉搓

¢速干手消毒剂使用方法

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双手相互揉搓覆盖整个双手表面。

¢速干手消毒剂的特点

速干手消毒剂作用快速、使用方便

可以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效益

具有出色的杀菌效果

加入了护肤成分

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洗手规范的依从性

¢速干手消毒剂使用方法

5)、外科手消毒方法:

(a)、冲洗手消毒方法:

适量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前1/3,揉搓2~6分钟,流动水冲净,无菌巾擦干,用醇类消毒剂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消毒剂的用量、揉搓时间、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b)、免冲洗手消毒方法:

适量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前1/3,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消毒剂的用量、揉搓时间、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注意事项

¢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

其他揉搓用品或

双手相互揉搓。

¢注意事项

¢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

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

清洁与消毒。

¢一、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

¢医务人员比较重视诊疗操作后的洗手,忽视诊疗操作前的洗手,尤其是忽略两例患者之间需要洗手这一重要环节。

而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

有近50%的医护人员是在不洗手的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的,洗手合格率仅为35.6%~73.6%。

¢二、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误区

¢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一定程度上戴手套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只带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技巧2:

开发领导

¢改善手卫生设施,给予必要的投入:

增加洗手池、提供洗手液和干手纸巾;

¢领导及其团队的以身作则。

¢制度的保障、监督、反馈与激励。

¢技巧3——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参与

¢其他技巧

¢制度的保障、监督、反馈与激励。

¢合适的洗手液与手消毒剂。

¢使用护肤用品。

¢采用综合措施。

¢1、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

¢1)采样面积:

常规监测时被采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积;≥100cm2,取100cm2。

暴发流行时不受此限制

¢2)采样方法:

我们用的是棉试子法。

对于平面的物体,用5cm×5cm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试子一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试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

将棉试子折去手接触部分,放入装有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3)对于门把手、金属、玻璃等曲面的小型物体则采用棉试子直接在物体表面按一定顺序涂抹采样。

¢2、手卫生监测:

¢1)采样时间:

常规监测在洗手后从事诊疗操作前;特殊监测随时采样。

¢2)采样方法:

我们用的是棉试子涂抹法。

被检人5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试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檫2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试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分,将棉试子投入装有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3、空气卫生学监测(非洁净区域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

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采样前应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分钟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

我们采用的是平板暴露法(平板沉降法)。

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