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702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8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docx

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导学

开篇导学

一、货币银行学的学科性质

1995年8月,英国银行界的“百年老店”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同月,其新加坡分行期货部经理尼克里森锒铛入狱,随后,荷兰国际银行以一英镑的象征性价格收购巴林银行,从而使“巴林银行”这块银行界曾经的金字招牌瞬间“蒸发”,一连串的动作让局外人如坠迷雾,摸不着头脑。

时间、地点、人物跨越时空紧密衔接,历史在此刻布下了一桩“柯南道尔”式的悬疑剧,等待着他的“福尔摩斯”的出现。

随着时间拂去这桩悬案的“迷环”,历史逐渐恢复了它原本的真相:

尼克里森在做期货交易时,违规操作,炒作日经指数,导致巴林银行在短短数月之内亏损近亿元英镑,最终资不抵债,破产倒闭。

巴林银行倒闭案给了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传统的商业银行正在向全能性金融机构转变,银行不再是仅仅经营存贷款的“专卖店”,而是逐步发展成为集存贷款、保险、证券、期货等业务于一身的“金融超市”,因此,在获得因经营业务增加而带来的巨大收益时,其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也急剧加大,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理论从新的角度进行重新认识。

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推动了金融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

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新的金融发展形势之下,其内容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

从学科发展来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外延更加宽泛,内涵也更加丰富;从货币银行学教学来看,原有的以银行机构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及国内金融、国际金融的划分已经不适应日益开放的金融和金融国际化趋势。

为顺应时代,货币银行学知识体系需要重构。

简单地沿用《货币银行学》已经不能反映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门课程的内涵,由《货币银行学》过渡到《金融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我们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采用了《金融学概论》作为教材,反映了货币银行学学科的这种发展对金融学教材提出的更高要求,也反映了金融理论的最新进展与金融实践的最新动态。

二、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内容

货币银行学在内容上以金融的三大支柱:

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主线展开,沿着货币→金融资产→金融市场运行→金融机构营运→宏观调控与监管来设计课程体系。

在结构上既注重金融运行的微观化和市场化;又注重金融控制的整体化与制度化。

本课程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2、3章,重点介绍货币、信用、利率与汇率等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第二部分是第4、5、6章,集中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体系的大体框架以及金融资产的组合与选择行为;第三部分是第7、8章,重点阐述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业务、体制以及其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是第9、10、11章,主要介绍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探讨宏观金融调控的基本机制与运作规律;第五部分是第12章,介绍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体制。

三、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点

1.系统性。

本课程既系统反映了金融学的既有知识体系;又立足于继承和发展,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务实性。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全面、系统介绍基本理论的同时,注意联系我国现阶段的实践,尤其是注重吸纳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3.新颖性。

本课程较多地纳入国内、国外最新的被实践检验能够成立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以期使同学们了解最为前沿的金融学动态。

4.相关性。

本课程注意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克服以往课程设置的孤立性和封闭性,同时注意避免与有关课程的重复。

四、货币银行学的学习要求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原理与中国国情之间的关系。

西方的许多金融理论是在总结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多年来的金融实践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中国在金融环境、金融制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金融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国情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2.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货币银行学既是一门有着内在逻辑的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对实践有着很强指导性的学科。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系统学习成熟理论的同时,特别要关注中国近年来的金融改革动态,配合小专题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处理好金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金融的过去是现在的基础,未来是现在的发展,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解释当前的金融实践,但同时也对金融体系过去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利于大家把握金融理论和实践演进的脉络;同时,同学们还要注重对未来的前瞻性展望,根据其他国家金融发展的实践来分析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

五、货币银行学的学习方法

1.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当前国内外金融学的不同学术观点及其金融学的发展动态。

2.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对我国金融运行实践进行分析考察,了解中国的国情特色,了解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更好地理解我国金融体系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要系统学习配套教材,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给大家提供的各类课件资源。

由于货币银行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综合运用各章的相关背景资料、常见问题分析,学完一章内容之后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以便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

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知识是我们这个时代披荆斩棘的“利剑”之一,拥有知识,我们就拥有了走向成功的基础,但是学习知识是又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毅力、恒心与思考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必备要素,所以,同学们,当你们在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有战斗到底的勇气、舍我其谁的霸气,与天抗争的豪气,正像二千多年前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时所说的一句话“我来,我看见,我征服”。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诗让我们共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一阶段导学

一、学习时间安排

一个学期一般四个月,共16周的学习时间。

这门课程一共有十二讲,可分为三个部分来学习。

第一部分是第1、2章,重点介绍货币、信用等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学习时间大约需要两周时间。

同学们最好一周学习两章内容,听课和看书之后,要做这章的练习,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然后用第二周复习这个阶段所学习的两章全部内容,并做课程作业,把知识记牢。

二、学习内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知识点:

货币是当今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要素,货币把各个独立的经济个体联结到一起。

本章主要介绍货币收支循环及其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货币的职能与特点、货币形态与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的定义与计量、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

内容:

第一节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什么是货币收支循环:

货币收支循环涉及国民经济的五大部门:

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政府部门、银行部门和国外部门,要理解这五大部门之间你收我支,你支我收,连绵不断,货币收支不断循环过程。

二、如何理解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四大职能是理解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起点。

这部分内容基础性知识,但是却很重要。

第二节货币形态的演变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从历史上看,货币都经历了哪些形态:

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作为货币所经历的四种形态,要了解它们之间发生替代的内在原因。

二、信用货币包括哪几种:

辅币、钞票或纸币以及银行存款都构成了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信用货币形态。

人们往往容易疏忽银行存款这种信用货币形态。

三、什么是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的概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货币的定义与计量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货币与通货、收入以及财富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区分这三者之间的不同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货币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职能的角度、从法律的角度如何对货币进行理论界定:

对货币进行理论意义上的界定是很困难的,一般而言,从多个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便于我们全面理解货币问题。

三、如何对货币进行计量: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要了解中国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具体规定。

第四节 货币制度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货币制度是一国金融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货币正常流通秩序的基础。

二、货币制度是如何演进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货币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及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不断演进有其内在的规律。

三、我国的人民币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目前对我国货币制度又是如何规定的:

人民币制度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管理调控。

第五节国际货币体系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间的货币安排,对于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以及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演变的:

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所经历的三大过程,从目前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具有什么新趋势。

 

第二章信用

知识点:

信用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也是金融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现代金融运行的实质内容。

本章从信用的起源与发展出发,介绍了现代经济生活信用的作用、各种现代信用形式以及现代信用秩序的维护等内容。

内 容: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什么是信用:

信用的定义、本质特征、两种形式是我们理解信用范畴所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

二、信用关系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不断向前发展的:

从逻辑发展的角度来看,信用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私有制,而充分条件则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信用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信用关系的深度与广度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演进。

三、信用与金融之间的关系如何:

作为经济范畴,信用与金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节 现代信用的基础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为什么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信用经济意味着信用关系无处不在,信用规模呈现不断扩张趋势、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二、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

现代货币条件下,任何货币的盈余和赤字,都意味着相应金额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三、现代信用关系中的包括那些经济主体:

个人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在信用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要理解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三节 信用形式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什么是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是什么:

商业信用作为服务于企业之间的一种重要信用形式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也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为基础的一种信用形式。

二、什么是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特点是什么:

银行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为广泛的一种信用形式,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综合性三个特征。

三、什么是国家信用,其有几种形式: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其可分为内债以外债,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对现代经济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什么是消费信用,消费信用具有什么作用:

消费信用作为一种逐渐被消费者认可一种信用形式正在逐步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起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第四节 信用秩序的维护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信用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信用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互动的过程。

二、我国目前为什么出现信用缺失:

原因分析、危害性分析

三、应该如何构建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既要注重道德教育也要进行信用体系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社会不良信用惩罚机制,使市场经济行为得以规范。

 

第一章导学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要点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货币收支循环及其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货币的功能与特点、货币形态与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的定义与计量、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收支循环一般等价物金本位制本位币、辅币无限法偿有限法偿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

 

1.1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1.1.1货币收支循环

我们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政府部门、银行部门和国外部门,我们会发现货币收支把国民经济中的每一个部门都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这五个部门之间的货币收支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

这五大部门之间的货币往来形成了一个货币收支循环。

1.1.2货币的职能

研究货币的职能,是理解货币现象和货币相关问题的入手点。

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在对货币功能的认识上分歧不大。

马克思把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世界货币。

1.2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形态从其诞生之日开始,便不断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几千年来,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的这几种形式。

1.3货币的定义与计量

1.3.1货币的一般界定

如果我们把货币看作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那么用通货来代表货币就显得过于狭窄了。

货币是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财富并不全部都是货币。

收入是某一单位时间内收益的流量,而货币是某一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余额,是一个存量。

1.3.2货币的理论定义

经济学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做出了理论定义,这里重点介绍其中的几种。

1.从职能角度归纳的货币定义

亚当·斯密有“货币是流通的大轮,是商业的大工具”的提法。

米什金把货币概括为“在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马克思分析的货币是实物货币,并没有专门给货币下定义,就他论证货币起源的思路以及有关行文,可以归结出这样的理论定义:

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的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

2.从法律角度归纳的货币定义

中国古代有一种观点是国家或王权决定货币。

例如,《管子》一书中提出,先王确定金、玉、珠等为货币。

现代类似的观点这样定义货币:

货币是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偿付能力的事物。

虽然现代信用货币的流通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但如果客观经济发展没有提供这种钞票流通的基础,那么法律的强制也不能迫使人们使用这种钞票。

 

1.3.3货币的计量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在计量货币时,应该用实证的方式来划分货币。

在具体操作中,人们往往选择流动性指标,作为计量货币的标准。

1.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及其层次划分

2001年6月具体划分层次为:

M=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M+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M+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IMF组织推荐的货币供应量及其层次划分

M=本币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M+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

狭义货币和准货币M=M+一定期限内的(三个月到一年之间)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CD

广义货币M=M+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3、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及其层次划分

美国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由M、M、M三个层次组成,同时公布大口径货币范围的流动性资产L的数字。

M=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

M=M+小面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居民份额(MMDAs)+隔日回购协定+隔日欧洲美元;

M=M+大面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机构份额(MMMFs)+定期回购协定+定期欧洲美元;

L=M+短期财政部证券+商业票据+储蓄债券+银行承兑票据。

4、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及其层次划分

货币供应量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狭义货币M,中间货币M和广义货币M,其中M是欧洲中央银行重点监测的指标。

狭义货币M由现金和具有即时支付能力的存款,如隔夜存款,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统计中流动性最强的货币,处于货币体系的最底层。

中间货币M是在狭义货币的基础上增加了期限为2年以下的定期存款。

广义货币M是在中间货币M基础上增加了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MMF)和货币市场票据,期限为两年以内的债券。

期限超过两年的定期存款在广义货币M之外统计并公布,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1.4货币制度

1.4.1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即被称为货币制度,简称币制。

1.货币材料的确定。

货币制度的基础是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可以作为货币的币材。

2.货币单位的确定。

货币制度需要对货币单位做出规定,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规定货币单位的币值。

3.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一国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分为本位币和辅币两种。

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流通程序各不相同。

1.4.2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

货币制度的发展是以贵金属本位制为主,基本上遵循着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这样一个顺序。

1.4.3中国的人民币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人民币制度就是在1955年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成的,其内容主要有:

第一,我国法定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

人民币是不兑现信用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

货币单位是“元”,本位币有7种,面额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

辅币有六种,面额是5角、2角、1角、5分、2分、1分。

第二,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通货。

国家规定禁止金银和外汇在国内市场上计价、流通、结算和私自买卖,严禁仿造人民币。

第三,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

1.5国际货币体系

1.5.1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也就是由国际间资本流动及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

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

安排国际间的汇率;确立国际储备货币;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

1.5.2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货币体系。

各个货币体系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本位币不同;参与国际支付结算的主要货币不同;各国货币与本位币之间的关系不同。

根据这几点区别,我们把国际货币体系划分为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第二章导学

第2章 信用

 要点提示

本章从信用的起源与发展出发,介绍了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的作用、各种现代信用形式以及现代信用秩序的制度支撑等内容。

本章重要概念

信用 金融 信用经济 高利贷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 汽车消费信用 信用卡 征信国家 社会信用体系

 

2.1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2.1.1什么是信用

1.信用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信用是指借贷行为,包含价值运动的两个侧面:

即是以偿还为条件的获得,或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2.信用的本质特征

(1)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信用过程伴随着价值增值的实现。

(3)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的两种形式:

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2.1.2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1.信用的产生

从逻辑发展的角度来看,信用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私有制,而充分条件则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2.信用的发展

信用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信用关系的深度与广度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演进。

高利贷信用与现代信用是信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

高利贷信用是我们理解信用形式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2.1.3信用与金融

作为经济范畴,信用与金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2现代信用的基础

2.2.1信用经济

信用经济具有如下特点:

1.信用关系无处不在

2.信用规模呈现不断扩张趋势

3.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2.2.2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在货币的收支过程中,收支两相比较,可能收支相抵,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收支不能相抵:

收大于支,出现盈余;收不抵支,出现赤字。

在信用货币时代,盈余与赤字必然意味着经济行为主体相应金额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2.2.3信用关系中的主体

将经济行为主体划分为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与国外部门五个部门。

1.信用与个人部门

2.信用与企业部门

3.信用与政府部门

4.信用与金融机构

5.信用与国际收支

2.3信用形式

信用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形式。

如按照期限划分,信用可分为短期信用与长期信用;按照信用发生的地域来划分,可分为国内信用与国际信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

2.4信用秩序地维护

2.4.1信用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信用体系的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除契约不完全性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保证。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信用体系逐步趋于完善,信用体系的完善又使失信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制度的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

因此,信用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互动的过程。

2.4.2信用缺失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失信行为,造成了“信用”的破坏,以至形成了所谓的“信用危机”,危害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信用缺失从微观角度来看,阻碍资本的形成,使经济行为的交易成本增大、交易规模萎缩、甚至导致市场关闭,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从宏观角度来看,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失当,国家宏观调控失灵,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阻。

2.4.3构建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以诚信为基础的信用,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信用状况的恶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良好信用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要重建诚信。

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我们要加紧进行制度建设,逐渐完善信用管理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完备的信用数据征集系统、资信评价系统;健全信用监管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管理机构等;积极发展信用管理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为信用体系的发展培养信用管理的专门人才;加强信用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信用文化以及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第二阶段导学

一、学习时间安排

第二部分包括第3、4、5、6、7、8章六章内容。

第3章主要介绍利率和汇率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为4、5、6、7、8章的学习打下基础;第4、5、6章重点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体系的大体框架以及金融资产的组合与选择行为;第7、8章重点阐述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业务、体制以及其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

学习时间大约需要六周时间。

同学们最好按教学辅导计划安排学习,听课和看书之后,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这部分内容较多,也是理解货币银行的基础部分,希望大家多下些功夫来学习。

二、学习内容

第三章利率与汇率

知识点:

利率与汇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主体所要面对的重要市场信号。

利率与汇率的决定有其内在的规律。

利率水平与汇率水平的高低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整个经济生活重要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了利率、汇率的概念、种类,并对利率与汇率决定的各种理论进行了分析。

内容:

第一节利息与利率

这一节要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什么是利息,如何理解利息的本质:

历史上为什么存在对于利息的否定看法。

随着社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日益正视利息的存在。

探究利息的本质是理解利息存在理性的基础。

二、什么是利率,利率有哪些种类: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

三、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储蓄投资利率理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借贷资金理论等。

四、什么是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导致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原因有:

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税收因素。

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存在多种理论解释。

五、中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

近年来,正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