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667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经济学.docx

《政府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经济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经济学.docx

政府经济学

【导论】一、政府经济学概述:

A.含义:

1.广义:

是指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它既研究政府自身的经济活动,又研究政府对经济管理的行为。

2.狭义:

是指研究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

B.研究对象:

1.基本问题:

要回答的问题是政府何时干预经济?

怎样干预?

为什么政府应从事这项活动而不从事那项活动?

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式、途径和效果是什么?

①生产什么:

决策主体的选择;产品的选择;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比重的选择。

②怎样生产:

生产主体的选择;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方式的选择。

③为谁生产:

经济活动的收益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的问题。

④公共选择:

指一个社会共同决定作出的各种选择。

C.研究的三大任务:

1.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组织方式。

2.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工具。

3.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评价。

D.研究的内容及范围:

1.宏观管理:

针对经济短期波动和经济增长,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2.微观管理:

制定市场规则、维持市场秩序和确保公平竞争。

3.收入分配管理:

通过收入调节和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4.政府的制度安排职能:

是指政府运用强制性权力,制定符合社会利益的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

5.政府经济行为的分析:

包括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政府税收理论与政府税收制度、政府支出理论与政府支出政策、赤字经济与公债等。

E.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和行政学。

二、政府与市场:

A.政府:

1.起源:

①自由主义观点:

亚里士多德——维护秩序、控制社会的需要。

②契约论观点:

洛克、卢梭——政府由契约产生并受它约束。

③社会分工论观点:

摩尔根——政府起源于政府分工。

④马克思主义观点: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⑤暴力潜能分配论观点:

诺思——国家带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具有“暴力潜能”。

2.特点:

统一性、强制性,这些特点构成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优势。

3.为什么干预经济:

①市场失灵的状况决定了政府介入、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

②公共产品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直接原因。

③市场机制会导致两极分化,为了避免市场经济中收入差距扩大化的缺陷,政府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

4.经济管理职能与作用:

①经济作用的认识:

a.守夜政府—亚当斯密:

是对政府不参与和不干预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形象比喻。

b.能动政府—凯恩斯:

指政府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仅要维持市场秩序、充当市场的监护人,采取“积极行为”克服市场缺陷,影响和改变市场条件。

c.主导政府—马克思:

指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导航人”和组织领导者的作用,它指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甚至直接组织和领导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d.调节政府—弗里德曼:

指政府着眼于调节市场,以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

e.发展导向政府—约翰逊:

政府旨在发展经济,为此而利用政府。

②经济职能:

a.政府作用界定:

涉及两个重要变化:

国家干预的范围应当缩小,特别是微观经济决策应当让经济因素自己来决定;政策工具应当改变,不应当再依靠行政命令。

有力的政府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前提:

自愿的交易不可能在一个制度真空中发生;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冒出来;市场转轨是一个充满冲突的过程,更不可能一帆风顺;市场转型不仅涉及观念的转变,也涉及资源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人得有人失。

b.一般经济作用:

规范与维护市场秩序:

通过立法或司法,界定和保护产权;通过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价格管制;反垄断政策;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其他调节与管理行为。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提供基础服务:

政府是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基础事业正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共同条件。

进行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完善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收入调节。

创造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环境。

c.中国政府的特殊作用:

促进市场发育、建立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注重公共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

防灾、减灾和救灾。

实施城乡反贫困计划。

B.市场和市场经济:

1.市场:

①含义:

a.狭义:

指某种商品买卖双方通过交易实现供求交换的场所。

b.广义:

人们进行商品、劳务和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

②类型:

a.完全竞争市场:

在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独立的买主和卖主,卖主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可能影响市场价格。

行业中的产品都是高度标准化的或均质的产品,每一个企业都生产相同的产品。

各种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买者和卖者都能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不存在行业壁垒。

买卖双方充分地了解市场交易时的价格等信息,生产者必须按消费者的货币投向安排生产以取得最大化利润。

b.垄断市场:

指一家企业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销售量。

对垄断企业的产品来说,不存在良好的、性能接近的替代品。

市场上只存在惟一的卖者。

垄断市场上存在着各种经济的、技术的、法律的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或障碍,存在着巨大的行业壁垒,使得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垄断行业。

垄断者是价格的制定者,拥有价格决定权。

c.寡头市场:

是指一个或几个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供给。

少数几个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或囊括了全部市场。

寡头企业都拥有较强的定价权,同时企业之间的价格、产量决策要相互影响。

寡头企业的产品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有差别的。

新企业进入寡头行业十分困难,行业壁垒很高。

d.垄断竞争市场:

指垄断竞争行业中存在着许多企业,它们各自生产着相似但不相同的产品。

一个行业中各企业生产同种有差别的产品。

每个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都较小,企业调整价格的能力很小,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余地很小。

垄断竞争中存在着较小的行业壁垒。

2.市场经济:

①含义:

是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

②特征:

自主性、竞争性、平等性、开放性,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三、资源配置和混合经济:

A.资源配置:

1.方式:

①微观角度:

暴力、家庭、排队、价格和行政。

②宏观角度:

计划和市场。

③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可以界定社会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配置资源:

①计划:

a.两个保证:

计划科学,即符合客观实际。

计划能得到当事人不折不扣地执行。

b.两个前提:

完全信息假定。

单一利益主体假定。

单一的计划经济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②市场下两个前提:

a.完全竞争假定,即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拥有的市场份额都很小,以至于他们对市场价格不能产生影响和控制。

b.价格灵敏性假定:

即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成为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信号。

③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能更好地有效配置资源。

B.混合经济:

1.含义:

指有控制的市场经济或双重经济。

①资本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特征的融合。

②市场因素与计划因素的结合。

③国家借助宏观调控、宏观政策和政府组建的公共部门进行的市场管理。

2.特征:

①个人经济目标和社会公共目标兼顾。

②个人经济决策和公共经济决策兼顾。

③自由放任和政策管制并举。

④政府与企业、国家与市场建立合作关系。

⑤政府对个人的损失要补偿。

3.模式:

美国—国家需求型;德国—社会市场型;法国—指导性计划型;瑞典—福利国家型;日本—国家发展导向型。

【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关系】一、重商主义的原始国家干预主义:

1.含义:

是指一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上的国家干预主义,它实质上是商业资本和国家政权的结合。

2.产生背景:

①重商主义理论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商品生产日益发展,为了消除封建割据,重商主义作为商业资本的代言人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

②地理大发现:

随着地理大发现,国内市场统一,世界市场形成并不断扩张,推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同时,大大增强了欧洲商人对黄金的渴望,他们远涉重洋,随意侵占新大陆,镇压、征服土著居民,肆无忌惮地杀烧掠夺这里人民的金钱、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

3.理论和政策的基本观点:

①社会财富观念:

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一个国家真正地财富,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就是“重金主义”、“货币主义”。

②财富源泉的观点—“贸易差额论”:

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

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

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对内抑制消费,鼓励生产;对外多出口少进口。

③强调国家的作用:

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

4.两个阶段:

①早期:

约翰.海尔斯、安图安.孟克列清:

力图依靠纯粹的行政手段来防止货币外流和把更多的货币吸引到国内来。

②晚期:

托马斯.孟、让.克尔培尔:

认为必须用扩大对外贸易的办法才能使国内的货币数量不断增加。

要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就要求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实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

二、经济自由主义学说:

A.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1.产生的背景:

①重商主义发展的晚期,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生产已经确立,资本原始积累已被资本主义积累所替代。

②18世纪中叶英国统治阶级日益抛弃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要求取消一切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措施和国家干预主义政策。

③海外贸易和殖民的扩张。

④国内的政治变革。

⑤工业革命。

⑥通过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将挡在自己面前的法国和紧跟法国的西班牙搬开。

2.政策主张:

①古典经济学坚信,自由竞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能够保证经济生活的协调和稳定增长,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②基本观点:

a.通过自由竞争市场机制,才能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b.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c.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公平交换为其基本准则,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代表人物和观点:

①配第。

②斯密:

“无形之手”理论:

关于人性的理论假设——人人都有利己之心,都根据对个人利益的理性算计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个人利益的实现过程;个人利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由于市场能自动起到合理配置资源和促进社会福利的目标,所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多余的。

③李嘉图:

a.在资源配置上,主张市场机制的自由调节。

b.现实经济并不存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c.认为自由贸易、国际间的自由竞争有利于提高利润率和资本积累,从而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幸福。

④萨伊:

a.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归根到底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换,货币仅起瞬间的作用。

b.产品一经产出,必会找到销路。

一个商品的卖主同时也就是另一个商品的买主;一种茶产品的生产必然为其他产品开辟销路。

C.由于市场具有自行调节的作用,只可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调的现象,不可能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

B.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1.概述: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经济体系的变动和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是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对经济刺激的反映是灵活的而不是不变动的。

②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全竞争并趋向均衡状态的经济,市场供求力量可以使一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2.代表人物:

①马歇尔:

a.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资源利用问题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来得到圆满解决。

b.经济发展是连续地、不间断地,而且经济发展的机制在于市场的自由调节。

②里昂.瓦尔拉。

③帕累托最优时三个条件:

a.交换的最优条件——使交换双方得到最大满足的条件。

b.生产的最优条件,就是在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使产出达到最大的条件。

c.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分别满足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还不够,还必须同时将生产最优条件和交换最优条件结合起来。

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

A.产生背景:

1.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因素的存在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协调性、不平衡性日益突出,以至于经常爆发经济危机:

①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几乎下跌了45%。

②企业倒闭率为58%,大批厂房设备被废弃毁坏。

③国民收入下降超过一半。

④银行大量倒闭,货币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严重。

⑤失业率达到30—50%,失业者急剧贫困化。

2.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引发了对自由放任政策的怀疑,导致了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

3.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抛弃了传统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调节”经济的新政纲领。

凯恩斯以“新政”为先导,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出了体统的就业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主张,标志着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兴起。

B.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国家干预政策:

1.凯恩斯认为,现存社会并不是完美无比,还存在失业分配不均等严重的问题,如不加以整治,可能会爆发深刻的政治危机;出现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2.有效需求:

①含义:

指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这里的总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并决定总就业量的总需求。

②表现:

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

③产生原因:

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递减;心理上对资本的为了收益预期较低;心理上的灵活偏好。

3.社会总供给的价格是社会上所有资本期望卖价或供给价格之和,社会总需求价格是社会购买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总需求价格总是小于社会总供给价格,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

4.国家干预的措施:

①赤字预算:

政府的支出超过预算时,就出现财政赤字。

他主张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各种投资,刺激投资欲。

②适度通货膨胀:

他主张国家通过自己控制的中央银行系统地增发纸币,扩大信贷,压低利率。

③福利措施:

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使之用于消费,从而会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C.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国家干预学说:

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年出版。

是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理论的综合:

1.在收入领域内,把政府纳入收入—支出模型。

经济萧条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通货膨胀时,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通过减缩开支,来抑制总需求。

2.在分配领域中,肯定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3.建立了IS(商品市场的均衡)—IM(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

4.在社会经济制度上主张政府调节和私人经济相结合,垄断和竞争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

5.在调整政策上,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

四、新自由主义学说:

A.现代货币学派—弗里德曼(1912-2002)、《资本主义与自由》:

1.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别:

①对自由主义的理解不同:

前者是一种探讨如何才能实现自由的自由主义,它赞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把福利和平等看作是自由的必要条件或者它的替代物;后者是主张自由放任的传统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把扩大自由认为是改进福利和平等的最有效的方法。

②对政府的作用认识不同:

前者认为政府是必要的,通过政府这一工具我们可以行使我们的自由;而后者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

2.现代货币学派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的区别:

①前者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几个因素的变动;后者强调人们在货币需求方面的流动性偏好的作用。

②前者认为供求的最初变动并不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后者强调货币供给量变化引起利益率的变化。

③前者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利率下降和人们愿意储存的货币量微不足道;后者强调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在于控制利率。

④前者认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后者认为通过政府干预可以实施需求管理。

3.现代货币学派的宏观政策主张:

①主张在一国范围内实施“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②反对政府干预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

B.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70年代末,罗伯特.卢卡斯。

1.所谓“预期”,就是指对未来的预测,而理性预期学派所指的预期,却是一个大前提,即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明智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所谓“经济人”。

因此,他们在对经济形势进行判断时,就一定会尽力地获取最完全的信息。

2.理性预期是人们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在充分利用一切可得到的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并与所使用的经济模型或理论的需求相一致的预期。

3.主要理论:

①货币中性:

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惟一有规则的影响是名义变量,即价格,而不可能对社会经济中的实际变量产生有规则的影响。

②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断言即使短期内也不存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从而国家调节措施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效的。

4.政策主张:

①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

②主张政府制定国家规则。

C.供给学派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吉尔德、《财富与贫困》。

1.理论学说:

供给学派把“萨伊定律”重新捡起,认为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也只是暂时的。

认为为了加强供给,必须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国家干预,以激励个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2.政策主张:

降低税率、刺激供给;放松干预、加强市场调节;减少政府支出,争取预算平衡;抑制货币供给量。

D.伦敦学派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1.概述:

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坚持维护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

2.理论:

①实施彻底的经济自由。

哈耶克推崇极端的自由主义,推崇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

②失业紧跟通货膨胀,实施“货币的非国家化”。

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原因,不在于市场经济本身,而在于妨碍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国家干预。

3.政策主张:

必须取消国家货币制度,由私营银行竞争性发行货币。

E.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艾哈德:

1.理论: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新自由主义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上。

①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②主张国家的适当调节。

2.政策主张:

①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使社会“蛋糕”做大。

自由竞争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因而是保证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

②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

减税刺激私人投资;国家通过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工资,增加社会就业。

【宏观经济管理】A.宏观经济:

1.概念:

又称“总量经济学”:

是和微观经济对称的当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中各有关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总体运动。

2.宏观经济学:

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起来作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又叫“收入和就业分析”或“就业理论”。

B.宏观经济管理:

是国家为了实现既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经济管理机构,从价值形态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运行和总量平衡所进行的间接管理,它是通过计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等管理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1.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

2.客体是综合性经济问题。

3.是一种价值形态的总量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

4.是一种间接管理。

5.是一个包括了全部管理职能的完整过程的管理。

6.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C.宏观经济失衡与宏观经济调控:

1.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但现实中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①微观:

收入分配不公;垄断的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②宏观:

宏观经济波动或宏观经济失衡。

2.宏观经济失衡:

指在市场总供求中发生的以超额需求会超额供给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①一方面由于投资增长速度和居民货币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造成市场货币流通量增多,需求过渡膨胀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②另一方面是需求不足,总需求滞后于总供给造成产品积压和企业债务负担过重,企业开工不足和失业大量增加而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

③为了抚平经济周期,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必然要求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上,由政府实施强有力的调控。

D.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1.分类:

①目标内容的多少:

综合目标和非综合目标。

②目标经历的时间长短:

恒常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③广义和狭义角度:

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2.基本目标:

①物价稳定:

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或剧烈的波动。

②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服务总量的增加。

③充分就业:

凡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④国际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相抵略有顺差或逆差。

3.总目标与具体目标:

①总目标:

a.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在经济及社会发展方面,进行宏观管理预期达到的成果。

b.经济发展目标;科技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目标。

c.指标:

综合性指标、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指标、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基本需要的指标、社会安全保障指标、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总和指标、科技发展目标指标。

②具体目标:

a.是指政府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而要使之保持或恢复的某种经济状态。

b.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减缓经济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的控制、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c.变量:

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率和外汇汇率等。

E.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

一、需求管理政策:

1.需求管理是指政府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刺激或抑制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产出增加等经济目标。

2.需求管理政策认为,市场并不是理想的,主要表现在由于价格刚性而难以实现充分就业。

3.两个政策:

①财政政策—左拳:

a.乘数原理:

在封闭条件下,总需求由居民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投资支出(I)和政府支出(g)组成,即Y=C+T+G=(C+I+G)/[1-c(1-t)],其中1/[1-c(1-t)为乘数,税率t和政府支出G两个变量由政府控制。

b.税收政策:

政府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乘数来调节产量。

当经济高涨时,可以提高税率,降低乘数,抑制产出增加;在经济衰退时,可以减缩税率以提高乘数,扩大产出。

c.支出政策:

政府支出G可以可以通过乘数的放大来改变总支出的水平。

扩张性财政政策:

当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有增无减时,政府的财政政策(左拳)便开始动作,它可以通过扩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降低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税收来刺激消费和投资,间接地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也能收到促使经济扩张、失业减少的效果。

②货币政策—右拳:

即通过调整货币需求来调节投资需求,凯恩斯主义者传统上强调货币需求依赖于利率。

a.利率高——>投资成本上升——>投资缩小。

b.利率下降——>投资成本下降——>投资上升。

③组合拳:

a.双松:

即在经济萧条时期,可以同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使经济所受到的刺激更为迅猛。

b.双紧:

即在经济高涨时期,同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紧缩的程度更为强烈。

c.一松一紧和一紧一松:

即对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紧松搭配,以使一种政策的副作用被另一种性质相反的政策抵消掉。

④两者关系:

a.两者都可从需求角度来调控经济,但效力不同:

时滞不同:

货币政策的时滞较财政政策长一些。

政策效果不同: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而财政政策有明显的效果。

执行主体不同:

财政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中央政府的财政部或地方政府机构;货币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中央银行。

b.政策间的相互制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的。

4.政府和中央银行:

①分别:

政府通过公共开支和税收的变化,扩大或收缩社会的需求与供给,使经济沿着正常轨道运行;而中央银行则通过调节社会中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来影响投资和消费,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

②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a.公开市场业务:

一般是逆向操作的。

当经济显示出总支出不足,而失业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以使债券价格上涨,利息率相应下降。

b.贴现率:

对经济的调节也是逆向的,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这称为贴现,其贷款利率便称为贴现率当经济衰退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