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破山寺后禅院》由常建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
此处“曲、竹”、“俱、都”和“但余、惟闻”是两种版本,请大家不要无谓的更改!
【注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
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
入。
进入。
古寺:
指破山寺。
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
初日:
初升的太阳。
照:
照耀。
高林:
高树之林。
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
竹林丛中的小路。
通:
通往,通向。
幽处:
幽静之处。
禅房:
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
山的景色。
悦:
用作动词,使……欢悦。
鸟性:
禽鸟的习性。
潭影:
清激潭水中的倒影。
空人心:
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
一切声音。
籁:
空穴里发出的声。
这里泛指声音。
此:
在此。
即在后禅院。
俱:
副词。
全都。
寂:
沉寂,听不到。
但:
只。
馀:
剩下。
钟磬音:
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
磐:
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
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注解】
1、[古寺]:
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
弯折、曲折。
一作“竹”
3、[初日]:
早上的太阳。
4、[禅房]:
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
各种声音。
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
(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
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
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
早晨。
10、[但余]:
“惟闻”、只留下。
11、[俱]:
都。
12、[但]:
只。
13、[幽]:
幽静。
14、[悦]:
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
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
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
进入。
20、[古寺]:
指兴福寺。
21、[照]:
照耀。
22、[高林]:
高树之林。
23、[山光]:
山的景色。
24、[鸟性]:
禽鸟的习性。
25、[潭影]:
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
在此。
即在后禅院。
初日:
早上的太阳。
【翻译】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
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
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韵译】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讲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
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
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
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
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赏析】
破山寺:
又名兴福寺,建于南朝齐时。
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县。
这首诗,是常建诸诗中最受后人称道的。
《洪驹父诗话》载:
“丹阳殷墦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
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
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
不独此两联而已。
”殷璠是常建同时代人,欧阳修和洪刍都是宋代人,可以说此诗问世不久,就受到人们的赏识和推崇。
从南齐建寺到常建赋诗之时,破山寺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可算是一处古迹了。
诗的首联: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这是如实的记事写景。
天刚蒙蒙亮,诗人便登上破山,来到了兴福寺。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阳光铺洒在寺内外郁郁葱葱的林木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看到这一切,诗人感到心清目爽,诗兴随之而生。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旁长满了翠竹的羊肠小径,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幽深处。
参差错落的掸房,掩映在蓬勃茂盛的奇花异木之中。
这一联写了竹林、小路、花木、禅房,描绘出一个美妙幽寂的环境。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放眼望去,初升的阳光,在草木山石间相互辉映,许多色彩斑斓的山鸟在花间枝头蹦跳着,鸣唱着,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令人羡慕。
傍山丛林之中,有一水潭。
水清见底。
微风吹过,泛起一层层波纹。
俯身下望。
倒映的山光天色中,又添进了诗人的身影。
随着水波的颤动,诗人顿然生出一种了悟之感。
此前积蓄萦绕在心头的无数尘俗杂想荡然无存,自己已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难分彼此了。
“万籟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诗人觉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身边乃至整个世界是那样的清净,只偶尔还能听到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
此刻,诗人的心灵完全得到了净化。
得到了安宁。
通观全诗,我们看到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操、审美心理,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南朝宋末,佛教禅学派的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由古印度天竺来我国传法以后,禅宗便在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渐渐渗透开来。
禅宗重视现世的内心自我解脱.尤其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得到启示.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超悟。
在诗歌中,常常是通过清净、恬淡,幽寒、旷远的景物,创造出一种寂寥,宁静,超尘脱俗的意境。
常建这首诗.是一首题壁诗。
所题为佛寺掸院,所咏是寺中景物,表现了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并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脱顿悟,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平衡。
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看,常建一生“沦于一尉”,仕途很不得志。
辞官归隐后,他对社会现实也并没有完全忘却。
在他的写边塞题材的诗歌中,就常常流露出作者对世事的感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合这些再来读常建的山水田园诗,就会发现,他寄情山水,正是企望能以此排解内心的苦闷,摆脱尘俗的干扰。
应该说,《题破山寺后掸院》同样也是作者这种心境的反映。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评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
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古寺什么样的氛围?
这样的氛围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简析】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
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
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
大约赶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门,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刻了。
次句既交代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了古寺的总体风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树丛中,旭日照耀下,宁静的安谧。
诗的第二联是入寺之后的经历,沿着竹林间的一条小径走去,小径尽处是僧侣的寮房。
这里花木抉疏绿草如茵,气氛更显得安详、幽雅。
句中的“幽处”、“花木深”,既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
诗的第三联正面写诗人观赏的感受。
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
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说这里是禽鸟与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气氛。
后一句是就人与自然环境而言,说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仅可以娱悦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间的反映;“潭影”则是山光和天色在水里的反映。
这样写不仅从结构上与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应,而且使“初日”贯穿始终,更加突现这轮初日,让人觉得这里的阳光有特殊的魅力.读者终于领悟到,诗人写“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轮“初日”。
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这里的山光、潭影获得了“悦鸟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阳光等等变得清洁、宁静、安详、和平,从而构成破山寺这一块净土。
诗的尾联点破了这种对佛教法力的礼赞。
诗人说,此时此刻,外界的一切声响似乎都沉寂了,远逝了,只有悠长的钟声和清脆的磬声在回荡,在远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赞许觉悟。
诗人整个身心都融进浓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写游览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胜。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浑融,意味浓厚,历来广为传诵。
由本诗演化出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字调句基础知识举要】
万籁俱寂
万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
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成语“万籁俱寂”的出处,正是常建本诗“万籁此俱寂”之句。
曲径通幽
“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
语出本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别的本子作“曲径”。
【作者介绍】
常建(708-765?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唐才子传》说常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2006年有古碑证籍常建的祖籍为邢台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中年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
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
”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
有《常建集》。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常建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其旨远,其兴僻。
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沦于一尉,士论悲之。
诗一卷。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
常建的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现存诗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
常建的诗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一首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常建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其旨远,其兴僻。
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沦于一尉,士论悲之。
诗一卷。
【英汉对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ABUDDHISTRETREATBEHINDBROKEN-MOUNTAINTEMPLE
ChangJian
Inthepuremorning,neartheoldtemple,
Whereearlysunlightpointsthetree-tops,
Mypathhaswound,throughashelteredhollow
Ofboughsandflowers,toaBuddhistretreat.
Herebirdsarealivewithmountain-light,
Andthemindofmantouchespeaceinapool,
Andathousandsoundsarequieted
Bythebreathingofatemple-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