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599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1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3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5

简答题复习指导8

论述题复习指导11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考核形式是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2小时。

三、试卷结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有五种: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

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多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满分为10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要求从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知识点细节掌握的准确程度。

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极易混淆。

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一些基本知识识记的准确程度。

比如,“巴金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是(  )A、《灭亡》;B、《新生》;C、《家》;D、《憩园》”,答案是A,可见要答好这类题型,必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非常熟练的把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面宽广,准确无误地记住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春柳社”的情况。

第三章:

《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及其主题内涵;鲁迅的《药》的双线结构。

第五章: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语丝》的撰稿人主要有哪些作家;创造社成立的时间;萧军创作的主要作品;叶绍钧小说创作的题材。

第六章: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丁玲的代表作;路翎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第七章:

《子夜》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第八章:

丁西林的独幕喜剧;曹禺的剧作及其剧作中的典型人物。

陈白尘代表作所反映的主题。

第九章:

戴望舒的诗歌特点。

第十一章:

《白毛女》的故事原型;丁玲小说的获奖情况。

第十二章:

“七月派”的代表诗人。

第十三章:

十七年时期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第十四章:

十七年时期的代表诗歌。

第十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代表散文。

第十六章:

十七年时期的代表剧作。

第十八章:

李行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上海的早晨》的主要内容和时代背景;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品;池莉小说的主要特点及其作品种的主要人物形象。

先锋小说的特点。

第十九章:

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及其诗作。

第二十章:

鲁光的文学创作成就;丘东平的代表作。

第二十一章:

刘锦云的代表剧作;当代文学阶段曹禺的历史剧代表作。

第二十二章:

90年代作家作品。

三、练习题

1.鲁光的主要创作成就体现在反映我国()的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上。

A.工业建设的开拓者

B.体育健儿

C.科教事业中的模范

D.农村改革中的先进人物

2.小说《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的作者是()。

A.路翎

B.胡风

C.牛汉

D.丘东平

3.《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是()的代表作。

A.张爱玲

B.钱钟书

C.孙犁

D.丁玲

4.陈白露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A.沈从文

B.老舍

C.曹禺

D.茅盾

5.中国最早成立和演出话剧的团体是()。

A.民众戏剧社

B.春阳社

C.戏剧协社

D.春柳社

6."七月"诗派是围绕着(  )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形成的诗歌流派。

A.路翎

B.绿原

C.阿垅

D.胡风

7.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的作者是()。

A.萧军

B.萧红

C.端木蕻良

D.骆宾基

8.被叶圣陶赞誉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诗篇是()。

A.《烙印》

B.《给战斗者》

C.《雨巷》

D.《老马》

9.在《子夜》中,有"笑面虎"之称的封建地主是()。

A.屠维岳

B.吴荪甫

C.赵伯韬

D.冯云卿

附:

参考答案

答案1、B2、D3、D4、C5、D

6、D7、A8、C9、D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这种题型与上述单项选择题相似,其特点是,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

选对的得分,少选、多选和错选均不得分。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有一定辨析能力,概念清楚,理解透彻。

题型本身增加了选择的迷惑性,考生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例如采用排除法、比较法或推理法对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外,关键还在于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扎实地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正确把握问题的界限,理解问题的精神实质。

比如,“近十年来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有(  )A、阿来;B、王安忆;C、张洁;D、陈忠实;E、池莉”,答案是ABD。

从多年考试的实际情况分析,这种题型很容易失分,应该下工夫多做一些练习,但归根结底是提高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理解的灵活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学衡派”的编撰者。

第三章:

鲁迅《呐喊》《彷徨》分别包含了哪些作品。

第五章:

创造社的发起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和发起人。

第六章:

体现国统区文学成就的作品。

第七章:

掌握《子夜》的作者及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巴金《爱情三部曲》包括哪几部。

第八章:

《农村三部曲》包括哪几部;夏衍的戏剧代表作。

第九章:

艾青的主要诗作。

第十一章:

赵树理的代表作品。

第十三章:

十七年时期代表性的短篇小说。

第十四章:

十七年时期代表诗歌。

第十五章:

十七年时期代表散文。

第十六章:

十七年时期代表剧作。

第十七章:

文革期间地下诗歌的代表诗人。

第十八章: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

第十九章:

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及其各自的作品。

第二十章:

新时期中青年作家群的代表散文。

第二十二章:

王小波的代表作;9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热点;当代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三、练习题

1.王小波的小说代表作有()。

A.《黄金时代》

B.《白银时代》

C.《青铜时代》

D.《革命时期的爱情》

E.《对面的女孩》

2.下列作品可以体现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成就的有()。

A.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

B.张爱玲的《传奇》

C.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D.徐訏的《风萧萧》

E.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3.90年代经过调整后形成的现代主义文学热点主要有()。

A.痞子文学

B.狂欢式写作

C.私人化写作

D.文化寻根文学

E.知识分子写作

4.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学衡派"的主要编撰者有()。

A.林纾

B.梅光迪

C.胡先肃

D.吴宓

E.章士钊

5.洪深写于1930年到1931年的《农村三部曲》包括()。

A.《五奎桥》

B.《赵阎王》

C.《香稻米》

D.《青龙潭》

E.《岁寒图》

6.下列关于茅盾的描述,正确的有()。

A.在自己的多篇论文中较早地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主张

B.1921年,接手《小说月报》的主编工作,并对之进行全面革新

C.1921年,与郑振铎、周作人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D.除了注重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外,还致力于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E.《蚀》三部曲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真实再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

7.下列属于"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团体"贵州诗人群"的诗人有()。

A.哑默

B.黄翔

C.多多

D.北岛

E.芒克

附:

参考答案

1、A,B,C,D2、A,B,C,D,E3、A,B,C4、B,C,D

5、A,C,D6、A,B,C,D,E7、A,B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做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

这种题型的难度在于要点的把握。

答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求展开论述,主要考察考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

比如,“名词解释:

《女神》”,答案是: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开辟了一代新诗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做作有《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等。

《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

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解答这种题型,考生要明确名词的来龙去脉,会运用概括的语言进行阐释,通常解释的是作品、思潮、流派团体、人物形象、风格等,考生可以在这些方面加强积累。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三章:

精神胜利法。

第五章:

新月社;创造社。

第六章:

蒋光慈;穆时英;“左联”。

第九章:

现代派诗歌。

第十二章:

《流言》。

第十四章:

政治抒情诗。

第十七章:

《第二次握手》;八个样板戏。

第十八章:

池莉;“伤痕小说”。

第十九章:

《草木篇》。

第二十章:

《我与地坛》。

第二十一章:

《龙须沟》。

三、练习题

1.蒋光慈

2.精神胜利法

3.《第二次握手》

4.《草木篇》

5.池莉

6."伤痕小说"

7.《我与地坛》

8.新月社

9.穆时英

10.创造社

11.《龙须沟》

12.《流言》

附:

参考答案

1.蒋光慈,安徽霍丘人。

1921年赴苏,《新梦》是他留苏三年的诗集,被誉为"中国革命文学著作的开山祖"(钱杏邨语)。

1924年初夏,蒋光慈回国在上海大学等处任教和做革命实际工作,同时坚持创作。

出有诗集《哀中国》、《乡情集》。

前者写成于返国的两年间,对"黑暗萃聚"的中国给予揭示和抨击,格调忧愤沉郁;后者作于1927~1929年的黑暗岁月,表达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悲愤心情和继续战斗的愿望。

平直的、倾泻式的告白,是他抒情的主要方式,这往往使他的诗缺少一种深厚的情味与韵致,是艺术上的一个缺失。

自1925年起,蒋光慈主要从事小说创作。

先后出有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少年漂泊者》、《野祭》、《短裤党》、《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长篇《冲出云围的月亮》、《田野的风》等。

2.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

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身上的这种性格又远远超出了民族与国界,它是整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3."文革"时期有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就是"手抄本"小说的广泛流行,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小说以科学家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三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事业、生活和爱情,通过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等人的不同个性和不同境遇,深刻展现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事业追求和生活风貌。

这部作品情节曲折、形象动人,富有传奇色彩,字里行间充溢着感人的悲剧色彩。

由于小说塑造了几位爱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描写了周总理对知识分子的关怀,热情地歌颂了周总理,还由于作品冲破了当时爱情题材的禁区,正面表现了复杂的爱情关系和爱情心态,凄婉动人地表现了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三人之间的爱情恩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围剿。

4.《草木篇》是一组咏物言志的散文诗,1957年1月发表于《星星》诗刊。

它由五首散文诗组成,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植物与人的性情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等艺术形象,隐喻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立身处世之道。

在诗中,无论是对各种草木的赞美或鞭挞,都是为了表达诗人自己对各种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的褒贬,既含蓄又有韵味,使读者在品位浓郁的诗意的同时,不得不认真思索这些严肃的人生课题,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教育。

5.池莉,湖北沔阳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来来往往》、《小姐你早》、《致无尽岁月》等。

其中《烦恼人生》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成为新写实小说潮流中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90年代以后的《来来往往》等长篇小说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6.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从此打破了文坛的僵滞局面。

接着,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再次震动文坛,以该作品命名的新时期第一个小说创作潮流"伤痕小说"从此拉开序幕。

其后,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的《弦上的梦》、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一批小说相继问世,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些"伤痕小说"几乎都通过讲述十年浩劫中不同寻常的故事,表现人民群众的灵魂创伤和精神内伤,表现是非混淆的不合理现实所造成的畸形的社会现象和变态的社会心理,引发人们对十年动乱的思考。

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形成了"伤痕文学"的主要特征。

"伤痕文学"从生活实际出发,真实反映浩劫年月的社会和人生,为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解放人的思想立下了功劳,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7.史铁生的代表性散文作品《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在散文,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常之心,达到了生命追求与文学追求较高境界的统一,表现出珍惜生命的特殊审美价值。

8.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

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人提出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即新诗"三美"的主张。

新诗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

其中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9.穆时英,浙江省慈溪县人,他的小说典型地代表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风格,被称为"中国新感觉的圣手"。

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

其中,《公墓》和《白金的女体塑像》两个集子引人注目地显示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特征和成就,而《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黑牡丹》等篇历来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之作。

10.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

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有: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

创造社是现代文学史上紧随着文学研究会发起成立的第二个新文学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创造社鲜明地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提倡主观抒情的创作手法。

创造社的作家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创造社的主要代表刊物有:

《创造月报》、《创造》季刊等。

创造社高扬的浪漫主义美学主张及其表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和意义。

11.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于1950年发表于《北京文艺》创刊号,共三幕六场。

老舍在这部话剧中采用新旧对比的写法,选取北京一条有名的臭水沟--龙须沟在解放前后的变化为视角,真实地表现了新旧两个时代龙须沟人民的不同遭遇,从而控诉了旧社会,歌颂了新时代。

剧本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程疯子塑造得最出色。

《龙须沟》依然保持了质朴幽默、鲜活诙谐的"京味"语言,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1951年老舍因《龙须沟》的成功而被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话剧风格对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流言》是张爱玲的代表性散文集。

《流言》中的篇章通过选取一些似乎与自己毫无关涉的人和事,抒发一些与主题好像关系不大的碎语闲言,表达出作家独到的思考视角和见解。

《流言》表现了一位女作家真切的乱世情结,成功运用"私语"诉说模式讲述自己的心声,造成一种言近旨远的审美境界。

另外,它的语言率真生动而又典雅蕴藉,情感真挚自然而又深沉饱满,内容丰富多样而又精彩美妙,充满浓厚的人生趣味又不乏思考的智性深度。

其中《自己的文章》是理解张爱玲的作品和思想的一把钥匙,《迟暮》、《秋雨》等小品文透出女性特有的温柔的悲伤情怀。

✧简答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的有关史实、现象、理论、观点等,直接提出问题。

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主要考察考生在对掌握一般知识的基础之上对问题的分析阐述能力。

比如,“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和象征色彩”、“简析曹禺戏剧的艺术特点”、“简述巴金《随想录》的重要意义”等,这种题型需要考生组织语言,安排好答题层次,思路清晰,抓住核心,切中问题要害,灵活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家的艺术个性,关键不在于多多益善,而在于分析的准确和生动。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特点。

思想突出自我.

艺术手法上吸收西方手法,也继承传统资源.

第三章: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开放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

第四章:

理解《女神》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

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

如:

《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

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

《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现在: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

《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

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创造精神表现在: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

2、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

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

如《晨安》《光海》。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

1、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

《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

3、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

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5、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

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第七章:

掌握老舍创作分有几个阶段。

第八章:

分析田汉戏剧的艺术特点。

第十章:

分析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及其特点。

第十四章:

掌握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分析代表诗人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特色。

第十五章:

简述刘白羽在创作上独特的艺术个性。

第十八章:

分析古华小说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十九章:

简述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第二十章:

分析汪曾祺小说会释放多义的主题内涵的原因。

第二十一章:

掌握当代话剧的革新与探索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练习题

1.简述刘白羽在创作上独特的艺术个性。

2.简析古华的小说《芙蓉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3.为什么汪曾祺的小说会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4.简述老舍的创作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6.简析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附:

参考答案

1.首先,他注重题材的选取,热衷于创造情景交融的散文境界,擅长景物形态的摹写,并在这种情景中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浓烈诗情。

其次,作为一名部队作家,刘白羽散文的政治色彩比其他作家表现得更为浓厚强烈,他坦率而忠实地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变革的社会风貌,讴歌伟大的时代精神。

再次,刘白羽倡导作者应该以"全部心灵"的思情、感情投入生活、斗争中去,强调与时代紧密结合,主张"抒人民之文",使其成为"战斗生活的号角"、"壮丽生活的赞歌",在内容表达上注重战士"豪情"的抒发,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阳刚之气。

最后,在语言上,刘白羽主张用"壮美"的文风配合"壮美"的时代精神,善用铺排的句式来造成磅礴的宏大气势,文笔粗犷雄健,语言明朗率直,以绚丽的词汇来焕发文采,留下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鲜明印记。

2.古华的长篇《芙蓉镇》通过一个僻静山镇的盛衰变迁和人物命运描绘,再现了20多年来政治风云的变幻,揭示了"左"的错误政策给普通农民带来的严重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作品的新颖之处在于,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的动荡变迁融会在湖南山乡的田园景色和风俗民情的描绘之中。

宏阔的大背景、富有特色的地域风情、独特风味的世相人物,使这部作品无愧为"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一卷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古华:

《中短篇小说集·编后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享有"芙蓉仙子"美称的胡玉音。

她美丽善良、聪明热情,只求本分做人却屡遭政治迫害,从逆来顺受转向坎坷的命运抗争,展示了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精神觉醒的艰难历程和思想成长的可喜趋势。

在艺术上,小说采用了跳跃式的"编年史"的写法。

在20年的风云历程中,小说重点选取了1963年、1964年、1969年、1979年四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关键性的年份加以展现。

小说也充分展示了作家在叙述上的功力。

无论是讲述故事、交待经历,还是刻画人物、传达心理,作者都大量运用了"叙述"的方法,疏密、详略、动静的节奏把握得十分得体。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古华小说鲜明的风格。

他注重开掘美好的人性人情,注重表现蕴涵着、体现着美好的风景世情,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