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448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docx

桃花源记和朱元思书及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shì)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二、重点词语

1.字音

豁()阡()髫()语()郡()诣()

2.词语解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缘:

沿着,顺着。

夹岸:

溪水的两岸。

鲜美:

鲜嫩美丽。

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异:

对……感到诧异。

复:

又,继续。

穷:

穷尽,走到尽头。

仿佛:

见不真切。

若:

好像。

才:

仅。

豁然:

开阔敞亮的样子。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旷:

空阔,宽阔。

俨然:

整齐的样子。

之:

这。

属:

类。

阡陌:

田间小路。

交通: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悉:

全,都。

黄发:

指老人。

垂髫:

指小孩。

并:

一齐,都。

怡然:

快乐的样子。

乃:

竟,竟然。

所:

地方。

具:

同“俱”,完全,详尽。

要:

同“邀”,邀请。

咸:

都。

问询:

同义复用,打听,探问。

云:

说。

乱:

动乱。

率:

带领。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乡邻。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焉:

于之,从这里。

遂:

于是,就。

世:

朝代。

乃:

竟然。

无论:

更不必说。

叹惋:

惊叹。

惋:

惊。

延:

邀请。

语:

告诉。

足:

值得。

既:

已经。

扶:

沿着。

向:

先前的,原来的。

志:

做标记。

及:

到。

诣:

晋谒,拜见。

即:

立即,马上。

随:

跟随。

得:

找到。

欣然:

高兴地样子。

规:

计划,打算。

果:

实现。

寻:

不久。

问津:

探访,访求。

津:

渡口。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舍弃寻寻向所志寻找

  屋舍俨然房子寻病终不久

中中无杂树中间其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晋太元中年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古今异义词

无论魏晋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指妻子

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芳草鲜美古义:

鲜嫩美丽;今义:

滋味好

阡陌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不值得、不必;今义:

不够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

断绝来往; 今义:

两个地方分隔开

屋舍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

形容很像

后遂无问津者古义:

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

口液

诣太守,说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三、重点语句翻译

四、阅读思考

1.本文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是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的来源。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渔人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过程。

2.第二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②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5.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①这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③侧面表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

6.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叙说,“皆叹惋”,他们“叹”什么?

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8.你觉得文中的“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不守信用:

桃源中人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他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②见利忘义:

出了桃源就“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想以此获得某种好处,却把桃源人对他的种种热情弃之脑后;③富有心机:

“既出”便“处处志之”;④愚不可及:

“渔人”即“愚人”,对于桃源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的地方,他竟然还想着日后天天去。

9.用原文语句作答:

(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4)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

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生活安宁,能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分)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3.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

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2分)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4.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15.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

的理解。

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16.文章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

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示例1:

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

《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

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

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1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

不愿与外界交往

18.有人认为选文第一段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符合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为什么?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理,因为从秦到晋太元年间的500多年,桃源人与世人“间隔”,桃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所以不可能“悉如外人”。

19.“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试概括为三点。

(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20.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表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2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分)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2分)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2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此你有何评价?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6.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一次)他划着船顺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象有光亮。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去。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里人听说有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了山洞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一、文学常识

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二、重点词语

1.字音

缥碧()轩邈()泠泠()千转()

鸢飞()戾天()经纶()横柯()

2.词语解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俱:

都。

净:

散尽。

共:

相同。

从:

顺,随。

至:

到。

许:

上下,表示大约的数量。

独绝:

独一无二。

绝:

到极点。

缥碧:

青绿色。

急湍:

湍急的水流。

直视无碍:

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甚:

胜过。

若:

好像。

奔:

这里指飞奔的马。

寒树:

耐寒常绿的树。

负:

凭借。

竞:

争着。

上:

向上。

轩:

比高。

邈:

比远。

指:

向。

激:

冲击。

泠泠:

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鸟:

美丽的鸟;相鸣:

互相和鸣。

嘤嘤:

鸟鸣声。

韵,和谐之声。

千:

表示多。

转:

通“啭”,鸟叫声。

鸢飞戾天:

意思是老鹰飞到天上。

这里比喻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

鸢,老鹰。

戾,至。

息:

停止,平息。

经纶,处理国家大事。

反:

归,还。

窥:

看。

柯:

树枝。

蔽:

遮蔽。

犹:

如同。

疏条:

稀疏的枝条。

交:

相互。

映:

掩映。

日:

太阳,阳光。

3.一词多义

  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极点)上负势竞上(向上)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横柯上蔽(在上边)

  无直视无碍(没有)百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古今异义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古义:

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

或许,应允,赞许等。

 猛浪若奔。

 古义:

指飞奔的马。

今义:

奔跑,飞奔。

 鸢飞戾天者 古义:

至  今义:

罪恶

5.词类活用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6.通假字

  千转不穷。

转:

通“啭”。

三、重点语句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思考

1.中心内容:

全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直接描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侧面描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是: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文中写“水异”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听觉感受的句子: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陶冶净化心灵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水“异”在何处?

山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则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支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水的“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出了晶莹清澈的静态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出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4.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①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②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③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5.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6.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口、山之口、山之口,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5分)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急高险(峻;峭;陡)

7.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4分)

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8.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富春江浏览区,下面我将引领您浏览富春江沿岸的山山水水,让您饱览天下闻名的富春江美丽风光。

  请看富春江的山,山势峻峭,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就是富春江的天下奇山。

  再看富春江的水,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这就是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水。

  游客朋友们,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之间,你有什么感觉呢?

距今1600年前的大文学家吴均也曾来到富春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充溢了他的心胸,于是他感叹道: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游客朋友们,你也有同感吗?

欢迎您长留富春江三百年。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愉快旅途结束了。

祝各位一路顺风!

再见!

10.文章的四美

一、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

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

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

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

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

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三、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

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四、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