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0326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魏晋南北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魏晋南北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魏晋南北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魏晋南北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docx

《魏晋南北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晋南北朝.docx

魏晋南北朝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使用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宗白华在《艺境》中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个精辟的论述: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见文学史p4-5

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二)文学批评的兴盛见文学史p6-7及补充

1(梁)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2(梁)萧统《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3(魏)曹丕《典论·论文》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

(1)文学的地位“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文以气为主”

(3)文学的体裁,分四科“诗赋欲丽”

(4)文学批评的态度批评“文人相轻”的风气

4(西晋)陆机《文赋》第一篇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论,用赋体写成

(1)文学创作过程,结构、语言、剪裁、想象等

(2)区分文体,十类,“诗缘情而绮靡”突破“诗言志”的传统

5(梁)锺嵘《诗品》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

共评汉――梁122个诗人及古诗十九首,分上、中、下三品,品评中,善于概括诗人的风格特点,注意探寻诗人间的承传关系。

(三)其他

1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见文学史p5

人物品评在汉末多带有预言成败的意味,品评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

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

人物流品的划分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如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

2新的文学思潮见文学史p7-8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注重诗歌的形式美

二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一)乱世――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命运

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社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约400年左右(393年),整个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

1汉末动乱

2曹魏时期,正始之后,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争权斗争十分激烈,许多士人卷入政治漩涡,丧失生命。

3西晋时期,有“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4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内乱迭起,如王敦、桓温、苏峻等作乱,孙恩起义

3南北朝时期

南朝相对稳定,北朝则成为各族军事首领的战场,伴随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又夺走很多人的生命。

文人的命运:

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嵇康、陆机、陆云、谢灵运、鲍照等。

有些死于西晋的战乱之中,如刘琨、王浚等

(二)文人的风尚见文学史p9-10

1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2药与酒:

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三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

1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

2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发展成为保障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门阀制度形成,世族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东晋时期,编定“百家谱”不与“杂族”通婚。

4南朝时期,寒门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基本上仍是门阀制度的继续

文学创作:

1寒士的不平而鸣——左思《咏史》

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三张、二陆、萧衍父子,谢氏家族更是才子不断,如谢安、大小谢、谢惠连等。

3作品中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

如追述先祖功德,炫耀门第,重振家业的愿望等

四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玄学、清谈的兴起

1玄学是一种思辩的哲学,以老庄思想为主,融入儒、佛思想。

清谈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探讨,所谈内容是谈玄和注重评头论足,讲求谈话隽妙。

2玄学的主要论题――自然与真,言意之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详见文学史p13-14

(二)魏晋风度(魏晋风流)

1阐释:

参见文学史p15

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风度。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一般流俗、甚至不同于其他任何时期的言谈举止。

魏晋时期独有的历史条件造就了魏晋名士,门阀制度严重地压制了寒门庶族的发展,造成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这种制度也造就了一批风度不凡的人物。

门阀世族的形成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占有的统治地位、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任何一个时期所不具备的。

2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形态

(1)处变不惊,镇静自若

临刑前的嵇康、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房屋失火的王献之

(2)旷达傲世、任率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本色

王羲之的东床坦腹、王徽之雪夜访戴安道、刘伶裸形屋中

(3)一往情深、天然风流

王戎、卫玠、荀粲、谢安

3魏晋风度与药、酒、麈尾

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况

1最有成就的是诗歌。

(1)五言诗进一步发展,成为文人写作五言诗的全盛时期

(2)七言古诗与新体律诗的出现与发展(3)南北朝乐府民歌,各具特色(4)出现一大批重要诗人,三曹、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等

2骈文有突出的发展。

南朝骈文盛极一时,散文相对显得消沉和衰落,仅用于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

北朝却出现一批著名的散文著作,如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

3小说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4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对后代的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

六作业:

1自学文学史p16-19,了解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2自学文学史p19-22,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及其诗歌创作

(一)生平思想

见作品选p234及补充

(二)作品赏析

1《蒿里行》

本诗以纪实手法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个人的宏伟抱负。

此诗被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全诗既有对董卓之乱导致豪强长期混战的简练概括,又有对战乱中疮痍满目、白骨遍野的直接描绘,并含有作者的感情志向。

使用白描手法,形象鲜明。

如“白骨露于野”二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白骨遍野、人烟稀少的悲惨凄凉的社会画面。

2《短歌行》

作者巧妙地化用《诗经》里《子衿》《鹿鸣》二诗的成句,把青年女子等候情人的歌变成创业志士思慕贤才之辞,通过欢宴嘉宾的歌辞表达出他求贤既得后的热忱欢迎。

比兴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突出,如“明明如月”四句以明月为喻,表明自己不得贤才之忧,如同明月行空一样不可断绝,希望人才纷纷来归,共图大业。

“月明星稀”四句则以月夜乌鹊绕树无枝可依比喻贤士在动乱的社会中托身无所、栖皇未定,十分贴切。

语言质朴自然、精炼含蓄。

如“山不厌高”二句言简意赅,用语质朴。

开头八句直抒胸臆,感情充沛而又言外有意。

思考·讨论

本诗的整体基调是昂扬奋发的,还是悲观消沉的,为什么?

3《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共四章,每章自成一诗,其中第四章《龟虽寿》主要运用比喻手法,通过用“神龟”“腾蛇”和“老骥”三个比喻,从正反两面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主题,情怀慷慨。

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辩证意识。

(三)曹操诗歌的创作特色

1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2语言简约质朴,常引用现成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内容,使作品含蓄精炼。

如《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喜欢用传统的比兴手法

4艺术形式上具有独创性:

(1)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2)用四言写诗,使四言诗出现中兴。

曹操的诗歌创作开一代风气,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有首创之功,他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建安诗歌的特色。

(四)文坛领袖的地位

详见文学史p30

二曹丕及其诗歌创作

(一)生平思想见作品选p257及补充:

(二)诗歌创作

详见文学史p30

(三)《燕歌行》其一赏析

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原作共两首,都是写妇人秋夜思念久客他乡的丈夫,第一首写得尤为出色,历来受人重视。

全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抒情委婉细致,心理活动刻画细腻、生动。

语言清新明丽,音节和谐流畅,一韵到底,也是本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作业:

以《短歌行》为例,简析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第二节曹植

一政治悲剧

详见文学史p32及补充

曹植的生活是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是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的贵公子

后期:

是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丕登基的最初两年,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

其子继位后,仍对他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二诗歌创作

参见文学史p32-34

曹植的创作也是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

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代表作是《白马篇》

后期诗歌:

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四类:

1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野田黄雀行》和《赠白马王彪》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美女篇》《七哀诗》《吁嗟篇》

3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

4游仙诗———《仙人篇》《五游咏》

三作品赏析

(一)《白马篇》

全诗构思巧妙,层次跌宕。

开头的“白马”二句描绘了一匹套着金色笼头的白马向西北飞驰,以物写人,气氛紧急,并留下悬念。

接下来仍不交待快马飞驰的原因,而是用“借问”四句从容补叙出人物的身世来历,然后运用铺陈、比喻、夸张等手法,对游侠儿的武艺绝伦、敏捷勇猛进行精雕细刻。

“边城多警急”至最后,方补叙出游侠儿“西北驰”的原因,并表现出他那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从而塑造出一个武艺高强、忠勇报国的英雄形象。

这个武艺高强、忠勇报国的游侠儿形象,寄托着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作者理想之化身。

(二)《赠白马王彪》

1简介写作背景

曹丕对兄弟的猜忌防范非常森严,对曹植尤甚。

黄初四年,曹植接到

入京朝会的诏命,内心十分恐惧。

此诗即作于诸侯朝会结束,曹植归国之时。

2主旨

本诗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诗内涵丰富、思想深沉,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沉痛,真实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

3艺术特色

高超的抒情艺术。

(1)感情虽然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地直抒胸臆,而是往往通过叙事、写景等方式宕开去写,使感情表现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

(2)顶真手法的运用也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抒情效果。

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形式,一步步曲折深入对抒发出来,极有层次,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浓郁的民歌风味。

采用顶真手法、多次问答的句式推进诗思,表达深情。

都是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三)《杂诗》其二

着重体会诗人报有甘心赴难、为国立功的壮志却又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野田黄雀行》

自学为主,着重把握诗中的比兴手法

“风波”――环境之险恶“利剑”――权力

“黄雀”——受害者,遭难的朋友

“鹞和罗网”——迫害者、恶势力

“少年”——有力救援的人,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

四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

曹植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和《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的优点,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绘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

如《赠白马王彪》

2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而又加以创新,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

如《野田黄雀行》、《美女篇》等。

3工于起调,善为警句。

曹植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善于以警句开篇。

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

4语言方面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锺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五地位和影响

(一)地位见文学史p35

(二)影响

曹植的诗歌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在这一点上,曹植是超越前人的。

但也开了雕琢辞藻的风气。

六作业:

1比较曹植《美女篇》和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美女形象。

2联系作品,比较曹操和曹植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王粲、刘桢和蔡琰

一建安七子

见文学史p36

补充:

他们的生活与创作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一般都经历过颠沛困顿的生活。

与此相关,其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如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等。

后期:

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大都是曹操的近臣。

后期作品大多反映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的口吻,显出庸俗的态度。

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主导地位。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和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

(一)生平

字仲宣,出身世宦大家,少有异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

初依荆州牧刘表,不被重用,后归附曹操,深得信任,王粲在“七子”中,政治地位最高,文学成就也最高。

(二)诗歌创作

1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贵公子孙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地感物兴怀、忧世悲己。

2《七哀诗》其一

此诗在艺术上有两大特点;

一是以少胜多,文约意广。

作者通过具体描写一位饥妇人抛弃亲生骨肉的场面,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以个别反映一般;而“白骨蔽平原”则是以景概括其现实惨状,形象鲜明,感情深沉。

末尾的用典也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复杂性、更含蓄。

二是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

三仗气爱奇的刘桢

(一)诗歌创作总述

见文学史P37-38

(二)《赠从弟》其二

本诗运用比兴手法,作者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坚贞品质,不要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

四蔡琰的《悲愤诗》

1讲解全诗

第一段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以及俘虏们所受的虐待。

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

第二段写胡地生活及被赎归时与儿子分别时的苦况。

第三段叙述归乡途中的心情及回乡后的生活。

2思想内容:

背井离乡——流离之苦

“悲愤”是其诗的灵魂被赎还乡——别子之痛

还乡再嫁——孤独忧惧

3艺术特色:

全诗叙事与抒情密切结合。

叙述历史事件条理清晰。

并在叙事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情系乎词,通篇贯穿着深沉强烈的“悲愤”情绪。

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致、突出。

如作者在与儿子诀别时的肝肠寸断,还乡途中对儿子的牵肠挂肚,都写得真实细腻、生动感人。

作者还善于在细节描写中抒写感情。

如娇儿抱母、忍痛别子的场面,写得声泪俱下。

语言质朴、明白晓畅,人物的语言个性化。

如母子离别时,儿子的一段话,酷似儿童语气,其天真、幼稚与恋母之情,跃然纸上。

五作业:

自学文学史p39-40,了解“建安七子”中陈琳、阮瑀、徐干等人

第二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建安诗歌的含义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196-219),其时掌握政权的实际是曹操,建安年代并包括在这稍前及稍后一段时期的文学,习惯上统称为“建安文学”。

二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参见文学史p40-42

1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时代追求。

2人生短暂的哀叹这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主题,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

面对短促而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是单纯的哀叹;二是慨叹岁月短暂,功名未就,却仍努力追求;三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3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诗人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

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4浓郁的悲剧色彩动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生,使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但建安诗人都敢于正视现实,勉励自己和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三建安风骨的含义

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

这里的“风”侧重指文章的内容,“骨”则主要指文章的表现力。

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四建安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鲁迅说“建安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诗歌),它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诗歌体裁显出多样化的趋势。

——曹操的四言诗、文人五言诗、七言诗,文人乐府诗。

建安风骨受到后代作家和文学理论家的推崇,并被用来作为反对靡弱诗风的武器。

如初唐陈子昂:

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齐梁靡艳诗风。

金代元好问也很推崇这种诗风。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参加文学史p42-43

补充:

1正始文学的主要作家有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和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现实的退缩和回避,从现实退到对个人的内心刻画,现实意义较弱,即使写及现实问题,其方式也往往比较曲折隐晦。

2代表正始文学主要成就的,是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82首。

3受玄学影响,士大夫把持高官,以“不以物务婴心”为高,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找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作为全身免祸之计。

二阮籍

(一)生平思想

见作品选p274

补充:

1阮籍与酒2阮籍的思想――作品选附录

3阮籍的志向,《晋书》本传载:

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二)《咏怀诗》

1《咏怀诗》其一

(1)讨论

A“孤鸿”二句是单纯写景还是有所寄托?

B你认为诗人的“忧思”是什么?

(2)总结

全诗写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徘徊月下,忧思难已的苦闷心情,但自始至终却没有直接明言其“忧思”的内容,读后使人觉得其意深长,有不尽的难言之隐。

此诗末尾二句,可视为全部《咏怀诗》的总纲。

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2《咏怀诗》其三十一

这是一首名为咏怀实属咏史的诗篇。

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讽刺时事。

它以战国时昏庸腐朽的魏王比喻当时的魏君,用士卒困苦、贤人失意,君王荒淫而导致败亡的史实来抒发对时事的感慨。

给曹魏政权敲响了警钟。

本诗运用历史事实以古比今,选材准确、恰当,作者虽对当时的政治不满,却没有一句直接提到时事,而是将其融入到咏史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浓郁的吊古伤今的感慨。

3《咏怀诗》其三十三

诗人目睹统治集团的血腥杀伐,深感环境险恶,朝不保夕,随时会有大祸临头,因而流露出惊恐不安、难以自保的心理和他对世事的改变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4《咏怀诗》其六十七

本诗嘲弄了矫揉造作的伪善礼法之士,揭露出他们的虚伪。

诗中的鸿儒看起来严守礼法,但骨子里却卑鄙阴险,矫礼法,言行不一,以礼法来欺世邀俗,令人作呕。

阮籍《大人先生传》中也有对礼法之士的辛辣讽刺,用“虱处裩中”来形容他们。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裩裆,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

”但是一旦有“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裩中而不能出”。

 

(三)阮籍诗的风格

参见文学史p45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

其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表达方式比较曲折隐晦,再加上阮诗的比兴在意念是往往不是很切近,而是比较悠远、旷放,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效果。

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四)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开了以组诗形式慷慨抒怀的风气,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不少人仿效作咏怀诗。

三嵇康和应璩

参见文学史p46-47

(一)嵇康和“竹林七贤”

1嵇康: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

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内容。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也是向来为人称道的妙句。

2“竹林七贤”

(1)含义:

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

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饮,故世称“竹林七贤”。

(2)“名教和自然”问题:

“名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等封建文化的总称。

“自然”即道家所主张的自然无为原则,指不加任何人为力量而任其本然的意思。

(3)文学创作:

除阮籍、嵇康外,向秀有《思旧赋》、刘伶有《酒德颂》(以自己的放纵行为,抗议当时的一切传统礼法。

(二)应璩――以《百一诗》闻名于世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概述

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成熟

(参见文学史p52)

刘勰在评论西晋文坛时说:

“晋虽不文,人才实盛”,

指出这一代作家是“运涉季世,人未尽才”

西晋文坛的作家大多不得不依附于豪门世族,身不由己地卷进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风浪中,死于非命。

如张华、陆机、陆云、潘岳、郭璞等。

(二)陆机、潘岳等人的创作

(参见文学史p52-53)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由于时代的原因,陆、潘诸人没有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拟古:

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成为当时的风气。

陆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是追求诗歌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

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

缛,指色彩华丽。

(三)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

(参见文学史p53-56)

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比较《古诗·西北有高楼》和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1比较古辞《猛虎行》和陆机的《猛虎行》

2赏析潘岳的《悼亡诗》其一,体会其笔触细腻的特点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

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二郭璞的游仙诗

(参见文学史p59-61)

(一)游仙诗溯源

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二)郭璞游仙诗的特点

1内容方面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

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其《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