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906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

《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晋南北朝军制.docx

魏晋南北朝军制

魏晋南北朝军制

三国军制

  

魏蜀吴三国正式成立的时间分别是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但三国鼎立的局面及三国各自的立国规模,却早已形成。

因此,这里所述及的军事制度,包括三国尚未正式成立却已初具规模这一段时间。

  

曹魏的军事制度

1.军事领导机关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并以许县为都,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都许后,曹操先后以司空、丞相执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汉献帝完全成为傀儡。

所以史家说汉献帝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①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即所谓霸府,成为真正的权力机关。

同时,它也就成为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在曹操的霸府中,军权由曹操自己独揽,下设领军、护军各一人为最高军事幕僚。

领军、护军平时辅佐曹操理事,参与军事机密与决策,战时则可在外代表曹操指挥、监护诸军。

此外,曹操霸府中先后设置有司马、军师祭酒、军师等多种军事幕僚,佐理兵事。

①  《后汉书》卷72《董卓传》。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后,曹氏霸府转化为曹氏王朝,曹丕转以皇帝身份执掌全国军政大权。

曹丕为防大权旁落,废丞相、恢复仅作为虚衔的东汉三公制度,又将原属内廷少府的尚书出为独立部门,使其成为全国的中枢行政机关。

同时,曹丕又设置中书监、令,掌管朝廷机要。

  从行政部门说,曹魏尚书五曹中有五兵尚书一职,掌管军事,这应该是曹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但实际上,由于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而典掌机要又与皇帝接近的中书监、令由于常能参与国家机密及决策,其权力往往大于尚书。

曹魏时,还有掌管全国军事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

任此职者,实为全国军事统帅,权任甚重,因而并不常置。

曹魏宗室大臣曹真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出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此职之初设。

  曹魏后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3人相继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握朝政大权,曹氏皇帝逐渐成为傀儡。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又仿效曹操,自任相国,总理朝政。

司马氏执政期间,与曹操如出一辙,其大将军、相府成为实际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2.军队体制

曹魏的军队,由中央直属军队及地方军队组成,其中央直属军队又分为中军、外军两部分,地方军队即各地州郡兵。

  中军指驻屯京师地区的中央直属军队。

中军既担任京师宿卫,又承担出处征战的任务,是曹魏军队的主力,总兵力达10万以上①。

曹操时期的中军,以中领军、中护军为其统帅,其中包括虎豹骑等曹操的护卫亲军。

当时的中军,即外从曹操四处征战,内充曹操霸府、汉献帝宫阙及京师宿卫。

曹操对傀儡皇帝看护甚严,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

②因而袁绍在讨伐曹操的檄文中说:

操以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称陪卫,内以拘质。

③这些宿卫任务,即由中军担任。

曹丕称帝后,中军主要由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等营组成,其中中领军和中护军为中军的统帅,而尤以中领军权任为重。

中军中的武卫营职掌宫廷宿卫,其他各营负责宫廷之外的京师各地宿卫。

此外,东汉以来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尉营,仍属中军之列,但其兵力已很有限④。

①  《晋书》卷2《景帝纪》云:

帝统中军步骑十余万以征之。

②  《后汉书》卷10《献帝伏皇后传》。

③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上》。

④  《三国志》卷14《魏志·刘放传附孙资传》注引《资别传》云:

今五营(谓五校尉营)所领见兵,常不过数百。

  外军指屯驻京师以外各地的都督所领军队,相对于中军而得名。

外军虽居于外,但从性质上仍属中央直属军队,这一点与州郡兵有所不同⑤。

曹操起兵之初,兵力不多,统治区域也很有限,无所谓中外军之分。

及至其势力获得巨大发展后,遂在新统治区内设置将领率兵镇守,这是曹魏外军之起源。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征孙权还,命伏波将军夏侯惇都督26军驻屯居巢(今安徽桐城南),这是曹魏都督之初设。

曹魏建国后,魏文帝曹丕为适应军事需要,正式设置都督诸州诸军事一职,在沿边诸州初置都督诸军,东南以备吴,西以备蜀,北以备胡。

⑥时任都督者,随其资望轻重分别加以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等将军号,有时或兼任所督州之刺史。

都督主管一方军政,是所督区域的最高军事统帅。

⑤  参见何兹全先生《魏晋的中军》,载《读史集》。

  ⑥  《资治通鉴》卷80《晋纪》二武帝咸宁五年,胡三省注。

  但都督从名义上说是皇帝派往外地镇戍的中央官员,要随时听候中央调遣。

  都督所领军队由中央授与,也要经常接受中央调动,属中央直属军队。

曹魏都督所领外军、主要分布于东部青徐、东南扬州、南部荆州、西部雍凉、中部豫州、北部冀幽并等重要地区①。

外军是曹魏军队中的重要力量。

①  参见唐长孺先生《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曹魏州郡兵指各州郡所拥有的地方军队。

州郡兵归所属州刺史及郡太守统辖,其主要职责是维持境内社会治安,保护封建秩序。

但有战事时,也要接受中央及所属都督调遣外出征战。

再魏州郡兵的数量随其州郡情况各不相同,但州郡兵的兵力从总体看远逊于中、外军力量很弱,在曹魏军队中不占主要地位。

  

3.军兵种与兵役制度

曹魏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占有汉13州中的9州,地广人众,其全国军队最多时近50万,兵力甚为雄厚。

曹魏数十万大军主要由步、骑兵及少量水军组成。

  步兵是曹魏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

曹操时期,其军一度仅有骑兵600余名,此外全为步兵。

后曹操先后平定袁绍占领的青、冀、幽、并4州,消灭乌桓及平定关中,缴获大量马匹并收编不少精于骑射的少数民族部队后,骑兵数量急剧增加。

尤其在消灭乌桓后,曹操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

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①此外,曹操还在平定关中的同时占领了西北凉州等产马地区,这更有力地支持了其骑兵部队的建设。

自曹操统一北方后,其军中骑兵的数量虽尚不如步兵,但已在军中占相当比重,与步兵共同成为曹魏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骑兵速度快,冲击性及机动性都远强于步兵,骑兵在曹魏军中的作用甚至超过步兵。

此后,曹魏出兵,一般皆以步骑配合,协同作战。

  曹操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曾在邺城(今河北监漳西南)修玄武池训练水军。

曹操在占领荆州后,更是收编了荆州的绝大部分水军。

  但不久曹操大败于赤壁,所有水军一朝复灭,荡然无存。

此后,曹操及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出于对吴军事斗争的需要,都曾修治水军,使曹魏始终拥有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

但从整体看,水军在曹魏军队所占比例很小,远不能与步、骑二军相比,在军队中不占主要地位。

    

曹魏前期,其集兵方式主要有召募、征发、强制降附及亡户充兵,以少数族人为兵等4种。

曹操起兵之初,除投奔他的豪强地主所带私兵部曲外,主要即由召募而来。

而实际私兵部曲的加入军队,也可以视作另一种形式的应募.在平定一些地区后,又常在这些地区征发百姓及豪强宾客充兵。

  强制降附充兵也是曹操的主要集兵方式,如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得青州黄巾降卒30余万,收其精锐组成一支军队,号青州兵.此外,曹操还常以匈奴、乌桓等少数族充兵②。

①《三国志》卷30《魏志·乌桓传》。

②  以上参考何兹全先生《魏晋南朝的兵制》,载《读史集》。

  曹魏建国前后,世兵制逐渐形成,并成为曹魏主要的兵役制度。

所谓世兵制,即是一旦为兵,要与一般民户分离单立户籍,成为军户;军户不经放免要世代为兵;军士身份地位因此日渐微贱的一套制度。

为了防止士卒逃亡或降敌,曹魏统治者将兵将家属集中到统治中心作为人质,这些兵将及其家属便是军户,或称士家。

将士如有逃亡等事,便要罪及家属。

曹魏建国后,魏文帝曾一次欲徙冀州士家10万户实河南①。

可见世兵之盛。

世兵制是当时为了保证兵源,国家强迫一部分人世代充当职业士兵的特定制度。

  ①  《三国志》卷25《魏志·辛毗传》。

  

蜀汉的军事制度

  

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在赤壁之战前,仅以一支不很强大的军队寄寓荆州,没有自己的地盘。

赤壁之战后,刘备经过多年经营及收编荆州军队,兵力达到数万,并占据了荆州大部。

随后,刘备进军益州吞并刘璋,全据荆、益二州,蜀汉王朝初具规模。

  刘备在称帝前,先后以左将军、益州牧、汉中王等名义组成政府机构,他自己既是政府首脑,又是最高军事统帅。

同时,刘备在其府中设置一整套军政幕僚,以军师将军诸葛亮为幕僚长,又以亲信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分统众军。

刘备称帝后,以皇帝名义继续统帅全国军队,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总理全国军政。

刘备时期,以刘备为主,加上诸葛亮以及刘备手下幕僚和近臣,组成了蜀汉政权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刘备死后,继位的太子刘禅年仅17岁,而且才质庸劣,诸葛亮以丞相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姜维等先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执掌军政大权。

他们虽都带兵居朝外,但朝廷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

①刘禅在位期间,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帅当然还是他自己,但实际军权却掌握在执政的大臣手中。

而诸葛亮等人的丞相府、大将军府,也就成为当时真正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蜀汉后期,也曾设置都督中外军事一职,如姜维就曾在蜀汉廷熙十七年(公元254年)都督中外军事。

②任此职者,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刘备称帝前,其军队无所谓中外之称,由刘备亲自领导和指挥。

其手下将领,分别以各种将军号统率诸军。

刘备称汉中王后,以亲信大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使其分统诸军驻屯地方及中央各地,为一方军事统帅。

其中前将军关羽镇守荆州,权任最重。

同时,刘备又以大将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另一战略要地汉中,亦为一方军事统帅。

  刘备称帝后,蜀汉军队渐有中外军之称。

但蜀汉军队由于总数不多,又常年处于调动战斗之中,有时中外军的区分不甚明显。

比如蜀汉丞相孔明、大将军蒋琬等人所率军队从性质上说应为中军,但实际上其军却长年驻屯汉中对魏前线,更似曹魏的外军。

  蜀汉意义比较明确的中军是中央禁卫军,主要由左右羽林及虎步、虎骑二营组成③。

左右羽林分由左右二部督统率,虎步、虎骑二营各有将士约五六千人,其首领为虎步监和虎骑监。

④蜀汉的中央禁卫军职掌皇宫及京师宿卫,其统帅没有固定职位,由皇帝指定任命。

此外,蜀汉亦如曹魏,袭汉旧制设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等五校尉营,但兵力也很有限。

  蜀汉的外军是都督所领驻扎于京师之外的军队。

蜀汉建国前,即曾以魏延督汉中。

建国后,蜀汉于缘边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①据清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蜀汉有江州、汉中、永安、关中、康降等都督称号。

蜀汉任都督者,加以一定将军号,主管一方军政。

  ①  《三国志》卷44《蜀志·费祎传》。

  ②  《三国志》卷44《蜀志·姜维传》。

  ③  参见《三国职官表》相关条目及《三国志》卷43《蜀志·李恢传》,同书卷44《蜀卷·姜维传》。

  ④  参见《三国职官表》相关条目及《三国志》卷43《蜀志·李恢传》,同书卷44《蜀志·姜维传》。

    

蜀汉的中外军从性质上都属中央直属军队,是蜀汉军队的主体。

如同曹魏一样,蜀汉各地也有由地方官所统的郡县兵,职掌维护地方治安,属于地方部队,在蜀汉军队中所占比例不大。

有战事时,郡县兵也要听从调遣,出征作战②。

  蜀汉立国于西南一隅,在三国中最为弱小,全国总兵力仅有10余万人。

  蜀汉军队主要由步兵、骑兵、水军、弩兵、车兵等组成。

步兵是蜀汉的主要兵种,刘备自荆州入蜀时,所统军队便是步卒数万人③。

终蜀汉一世,步兵始终是其军队的主体。

骑兵也是蜀汉军队中的一个主要兵种,如张飞、赵云都曾率骑兵与敌交战,又诸葛亮在《后山师表》中也曾提到至汉中一年之间,已死掉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④但从整体上看,骑兵在蜀汉军队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远比不上步兵、水军等兵种。

水军是蜀汉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刘备寓居荆州时,麾下就有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⑤后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与刘备会攻益州,也以水师溯江西上。

蜀汉连遭荆州、夷陵两次大败,水师舟船损失殆尽。

此后,经过经营,蜀汉仍拥有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

如蒋琬任大将军时,就曾多作舟船,欲由汉、沔水路伐魏。

弩兵是蜀相诸葛亮为了抗击曹魏强大的骑兵而特意建立的一支军队。

①  《三国职官表》持节都督条。

②  《三国志》卷43《蜀志·马忠传》云:

先主东征,败绩猇亭,巴西太守闫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

③  《三国志》卷32《蜀志·先主传》。

  ④  《三国志》卷35《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⑤  《三国志》卷44《蜀志·蒋琬传》。

  蜀汉的弩兵多由今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组成,战斗力极强,为蜀军之精锐。

诸葛亮曾为弩兵设计一种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①蜀汉还有一定数量的车兵,诸葛亮垂名后世的八阵图,实即步、弩、车、骑4兵种合成编组方阵②。

  蜀汉的军队最初是由召募和收降而来,刘备在攻取荆益二州后,方始建立世兵制与征兵制并行的兵役制度。

一般来说,蜀汉开创基业过程中的旧有士卒,大多成为世兵。

此外,蜀汉为保证兵源,在其统治区内实行征兵制,使境内百姓都有充兵役的义务。

与此同时,蜀汉还以召募、招降、强征等方法,大量以西南各少数民族充兵,因而蜀汉军队中有青羌、賨叟等名目。

  ①《三国志》卷35《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②参见《中国军事史·兵制卷》第三章第一节《三国的兵制》。

  

孙吴的军事制度

  孙吴开国皇帝孙权依据父兄孙坚、孙策开创的基业,占有江东地区,后在此基础上南抚岭南、西并荆州,于曹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孙吴政权。

  孙权在称帝前,与刘备一样,曾先后以讨虏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名义开府,建立政权机构。

孙权自己掌握军政大权,下设军师、长史等僚佐分掌众事,并设护军、领军、典军等统兵将领。

因而孙权的将军府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

有战事时,临时授任将帅,称督或大督,后又称主持方面战事的统帅为大部督。

如赤壁之战时,周瑜、程普即分任左、右督。

夷陵之战时,陆逊为大都督总统诸军抵御蜀军。

  孙权称帝后,改以皇帝身份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直接领导和指挥军队。

  同时,孙权设置众多臣僚及各种名号将军以参军事及统兵作战。

孙权以后,历代吴帝仍为最高统帅,其下由丞相或大将军等重臣加领中外诸军事①或督中外诸军事②等衔指挥全国军队。

  孙吴军队也有中外军之分。

  孙吴的中军,以中央宿卫军为主,有羽林、武卫、绕帐、帐下、解烦等营③。

各营至少有兵近2000人,分以羽林督、武卫将军、绕帐督、帐下左右部督、解烦督等为其首领④。

以上各营将士大多由孙氏的故将部曲组成,其首领亦多由孙氏宗族子弟担任。

此外,孙吴的宿卫军中也保留有汉代的长水、步兵等五校尉营。

中央宿卫军外,孙吴中军还有京下督、都下督、中军督、无难督、骑督等所领军队。

①  见《三国志》卷64《吴志·孙綝传》。

  ②  见《三国志》卷64《吴志·孙峻传》,同书同卷《吴专·诸葛恪传》。

  ③  参见《三国职官表》吴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左右部督及武卫将军条。

  ④  《三国志》卷57《吴志·张温传》云:

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

  孙吴中央直属军队中,直接统率部兵的将领,一般都加以督的称号。

因而孙吴的外军便是各种名号的督所统率的驻扎于全国各地的军队,其性质属中央军。

当时,在孙吴各战略要地设有西陵督、江陵督、信陵督、巴丘督、夷道督、武昌督、公安督、濡须督、广州督、交州督等数目众多的督.孙吴的督,从职权上说就是都督,但其设置的范围,要比都督广泛得多。

凡为督者,率所领军队主持一方军务,为其地最高军政长官,有时还兼当地太守等地方官。

其所领兵力,多者数万,少者数千。

督要随时接受中央调遣,其所领军队为中央直属军队。

  此外,孙吴也有郡县兵等地方部队,由当地地方官统带。

  孙吴的军力强于蜀汉、逊于曹魏,总兵力大约有20余万人。

其军队主要由步兵、骑兵和水军组成。

  步兵和骑兵都是孙吴的主要兵种。

早在孙策时,就曾以步兵千余,骑数十匹①开创基业。

后平定扬州刺史刘繇,招降其军,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

②可见孙吴最早的军队,即以步、骑为主要兵种。

此后,步兵与骑兵一直是孙吴的主要兵种。

由于孙吴地处江南,境内江河湖泊众多,适合舟师行动,因而水军是孙吴军队中最为发达的军种。

孙吴水军最盛时,有战船5000余艘。

其所拥有的战船,大者长达20余丈,可载将士六七百人,载重量达到万斛。

孙权所乘楼船,有飞云、盖海等名号,上皆雕镂彩画,华丽非常。

孙权又曾造名曰长安的大船,上可坐将士3000人。

为了加强水军的建设,孙吴在侯官(今福建闽侯)等地设有大规模的造船厂,造船技术高超,置典船都尉一职主管造船诸事。

为了对敌军事斗争的需要,孙吴还在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南)及西陵(今湖北宜昌)建立水军基地,以保证长江中下游的安全。

孙吴的水军战船多、装备精、将士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远居于魏蜀的水军之上。

由于航行技术高超,孙吴水军可以完成航海远征的任务。

 

①《三国志》卷1《吴志·孙策传》。

  ②  《三国志》卷1《吴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孙吴军队的兵员,早期主要由世家大族的部曲私兵及临阵收降的士卒组成。

孙权时开始实行世兵制,兵民单立户籍,列入军户者要世代为兵。

孙吴的世兵制与曹魏有所不同,军户家属不集中居于中央充当人质,而是随军由所隶将领管理,一般居于驻军的附近。

  从孙权开始,孙吴政权强征江南的山越人口为兵,以作为保证其兵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山越是指居于今江、浙、皖、赣等地山区中的土著居民。

孙吴统治者曾连年向山越用兵掳掠大批人口,强者为兵,赢者补户①。

吴将陆逊进攻山越,一次就得到山越组成的精兵数万人。

根据《三国志·吴志》各传记载,当时通过强征山越组成的精兵就有10余万人左右,其数目占孙吴总兵力的一半以上。

  孙吴还存在与魏蜀所不同的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下,大族官僚所统领的军队,可以世代相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这些军队名义虽属国家,但已具有私人武装的性质。

需要指出的是,大族官僚可以世袭统领的军队,主要是其本身所统部曲及经过国家授与的那部分军队,而非其统率的全部军队。

孙吴政权是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些世家大族都有着相当的军事、经济实力,世袭领兵制是孙吴政权为了保证他们的利益并继续求得他们的支持而给予他们的一种特权②。

  ①  《三国志》卷58《吴志·陆逊传》。

  ②  此节的撰写曾参考《中国军事史·兵制卷》第三章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兵制》。

 

两晋十六国的军事制度

两晋的军事制度

  

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汉国刘曜攻陷长安,俘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公元317年),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

至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东晋被刘宋取代。

两晋共历156年。

两晋的军事制度不同于前代,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军事领导机构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以皇帝身份亲自掌握全国军政大权。

同时,晋武帝另设尚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掌理军政事务。

又设中书省,掌管朝廷奏章、诏命及顾向应对,中书省的官员是皇帝的近臣,常可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实际权力大于尚书省。

西晋灭吴之前,晋武帝是名实俱符的全国军事统帅,直接领导和指挥全国军队。

灭吴后,晋武帝在尚书省六曹尚书中设置五兵尚书一职,其下再设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等尚书郎,主管全国军政事务。

但尚书省要听从皇帝旨意,军事最高领导权仍在皇帝手中。

此后直至东晋,五兵尚书历代沿置,成为主管日常军政事务的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两晋还设有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任此职者,可代表皇帝统率全国军队,权任甚重。

西晋初年,晋武帝就曾以宗室重臣司马孚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晋武帝以后,任此职者常为权臣。

尤其东晋时期,皇权不振,心怀叵测的权臣常以此职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威胁皇帝,图谋不轨。

  两晋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主要是都督及州郡行政系统。

  沿曹魏旧制,晋代在全国各地设置都督。

任都督者,主管一方军政,为所督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都督所督地区少者一州,多者数州,东晋时所督州数更多,但当时的州已比西晋时要小得多。

都督所辖兵力也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在2万以上。

晋代都督按权力大小有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及使持节、持节、假节等称号,加使持节者有权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假节者可杀无官位人,持节者只能在有战事时杀违犯军令的人。

晋代都督还常兼任所督地区的州刺史,既掌军,又治民,权力更大。

  晋代各州郡都设有州郡兵。

州郡兵由各州郡的刺史太守统带,职掌维护社会治安,有战事时也要听从朝廷调遣出征作战。

由于各刺史太守掌管各自辖区之内的州郡兵,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地方上的军事领导机构。

  

2.军队体制

晋代的军队主要由中、外军组成,另有所占比重很小的各地州郡兵。

中军,指驻扎于京师地区的中央直属军队。

西晋中军分为驻于京师之内的宿卫军及驻于城外拱卫京师的牙门军两部分。

西晋的中央宿卫军以六军为主,即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所统军队。

此外,还有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四将军所领军队,谓之四军;又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军队,后晋武帝又增置翊军校尉一营,并称为六营;又有积弩、积射二将军所领军队,谓之二营。

上述诸军中,左右二卫地位最为重要,职掌宫廷宿卫,左右二卫将军,每天要轮流在宫中值宿。

其他各军,职掌宫门及京城各地的宿卫。

晋武帝称帝后,曾置中军将军一职,总统宿卫诸军,后又改置北军中候,职掌同于中军将军,此后及于东晋,上述宿卫诸军基本沿置,宿卫军统帅或为北军中候,或为领军将军,变换无恒②。

西晋时,太子的东宫亦设有宿卫兵。

晋初设左右二卫率,各领一军,职掌东宫宿卫,后增置前后二卫率及中卫率,共五卫率,军力也很可观。

东晋初年,曾一度废置太子前后二卫率,后复置。

从序列上说,太子五卫率所统军队亦应属中央宿卫军。

西晋时,中央宿卫军总兵力至少在3万以上,战斗力极强,是西晋军队的精锐③。

  牙门军是指驻扎京城之外的中央直属军队。

晋武帝即位前夕,曾置四护军,以统城外诸军④。

既须置四护军统率,可见城外诸军数目之多。

西晋初年,京师内外驻有36军⑤。

除去城内宿卫诸军,其余均为牙门军。

②  见《宋书》卷40《百官志下》。

  ③  《晋书》卷62《刘琨传》谓刘琨与孙会率宿卫兵三万距成都王颖。

可见宿卫兵至少有三万之众。

  ④  《晋书》卷3《武帝纪》。

  ⑤  《晋书》卷64《秦献王司马柬传》云:

武帝尝幸宣武场,以三十六军兵簿令柬料校之。

  由宿卫军和牙门军组成的中军,西晋时的总兵力在10万以上,大多为精锐部队。

中军平时宿卫及拱卫京师,有战事时出征作战。

东晋时,中军的力量大为减弱,这也是东晋皇权衰弱的一个原因。

  外军主要是指各地都督所统军队。

西晋时,各地都督所统军队数量很大,总兵力达到30万人左右。

都督所统军队在性质上本属于中央直属军队,但八王之乱后,西晋都督逐渐脱离中央的直接控制,朝廷已不能对其征召如意,其所领军队也逐渐地方化。

及至东晋,各地都督多兼任刺史,其所统军队名为国家的外军,实则已成地方军队,甚至私人武装。

他们更是经常不听中央调遣,某些身为都督的权臣还常利用手中的军队举兵向阙,发动叛乱。

东晋时,除京师所在地扬州外,荆州是最为强大的都督区。

此外,侨置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南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