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0217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docx

最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1

  维果茨基,苏联心理学家,20世纪30年代初,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在此之前,教育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教学是充当发展的尾巴的,发展总是走到教学的前面的。

"

  在林老师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

——赞同极了!

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心得重点。

问题发生前的引导,关键在于深究问题原因,寻找防止策略,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引导学生探寻未知领域,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解惑,使教育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受到熏陶,学有所获,知而善行,幸福成长。

  教育是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艺术,需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好的教育是什么样态?

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急急挠挠,而是智慧引导后学生能知善而行的淡定从容;不是学生陷入困境后的单向灌输,而是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的双向交流;不是围追堵截的一曝十寒,而是巧妙疏导的细水长流;不是简单粗暴的疾风骤雨,而是精雕细刻的和风细雨;不是操之过急的生硬呆板,而是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不是战战兢兢的耳提面命,而是生动活泼的经历感悟。

好的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它能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积极主动,这是最优的教育效果,那么,林老师的班会课正是这样的课,正是这样一种班会课的微革命。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开始关注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并将其主要观点和举措陆续传入我国。

"跳一跳,摘桃子",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对赞可夫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表。

赞可夫不仅将毕生的精力放在教学论的研究上,而且利用自己20多年亲自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成功地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地应用到教学研究中。

他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课堂生活、教师工作等方面提出的独到见解,成为后来指导教育的"一盏明灯"."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与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一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放到今天,林志超老师在努力、日臻完善地践行着这一原则。

  教导与指导,学生更需要那一样?

在和学生谈话时,不止一次听到学生说:

道理我都懂,但就是不知道怎样去做。

可见,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且"开锁的`钥匙".

  这次比赛中,有的主题班会课教导学生的部分"浓墨重彩"、指导学生的部分"苍白无力".即使有的课有指导学生的内容,由于不是出自班主任或老师之口,其权威性和给予学生的影响也打了折扣。

  2013年4月,在名校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投毒杀害室友的悲剧。

针对这一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位教授写了这样一篇评论文章《复旦投毒案:

除了知识教育还要给学生什么》。

其中的观点,发人深省。

他说:

"一个万里挑一上了中国最优秀高校的硕士生,怎么能将如此高科技却残酷冷血的作案手段,对准自己的同学?

""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峻的根源,其实不在大学而在中小学。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若长期近于封闭式地专注于某一事物,则易产生对事物的非正常认识。

在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时期,‘专注’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能是:

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或轻或重地‘病’在起跑线上。

诸如,缺乏基本的社会交际及处事能力,缺乏宽容、中庸心态,心理脆弱、感情冷漠,经不起摔打,遇事爱钻牛角尖等。

"

  爱因斯坦说:

"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

  因此,通过主题班会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为什么要与人合作、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为什么要爱父母等等,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怎样珍惜时间、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样爱父母等等,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总之,通过教师的指导,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还要在可预见的学生内心发展情况下,让学生具有正常人的思维和心理,这才是更重要的。

  林老师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践行,他去创建、设计、补充、完善学生成长的引领课程,期待能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这一份的班会课的微革命,让我首先意识到教育理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那么很多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容而游刃有余地去解决、去面对、去化解。

教育的艺术在于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眼下的问题,着重于生命的成长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林老师的班会课给了我们解释:

敬畏生命,面向未来,全人教育!

  《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2

  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能不能上好主题班会课作为衡量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已逐渐进入教育者研究的视野。

  但纵观主题班会课的发展,强劲不强势,学校的培养、专家的指导落实在主题班会课上显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主题班会课怎样看班主任工作能力、水平”、“主题班会课究竟能不能发挥其最大最佳教育功效”成为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从我校近年来班会课情况来看,主题班会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德育学科化,课堂是主渠道,德育学科,班会课又是主阵地。

但“班主任怕上主题班会课”、“班主任上不好主题班会课”的现状,似乎提醒我们“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落脚点是不是有了偏差,因为我们少了对主题班会课的研究与行动,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

  综合几年来主题班会课的听课、评课记录,对成功的主题班会课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主题班会课不仅是个活动,也是一堂课”

  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因为大多数班主任把主题班会课仅仅看作一项活动。

  “主题班会课”首先应该是“课”,然后才是“活动”,所以它具备所有“课”的特点,甚至因为它的“活动性”又超越着“课”的特点。

  既然是堂“课”,班主任在执行时就必须遵循课堂教学规范,有教案设计、学情掌握,有教学重点、难点,更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版的主题班会课”

  很多班主任在进行主题班会课时,仅仅是个旁观者,从课开始到课结束,基本没有“主导”行为,最多以表情来显示对这堂课的满意或不满意,或以小行动来协助学生完成这堂课,主题班会课全然演绎成学生的课。

虽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但这种“全放手”,其实是种理念上的偏差,尤其是主题班会课,如果班主任不参与“课”的设计,在“课”上适时的进行总结、提炼,学生表演再精彩,这堂课再热闹,德育的功效也不能得以充分体现。

  三、“主题班会课没有听课者”

  很多班主任都喜欢说“欢迎专家、领导来听我们主题班会课”之类的话,甚至把自己也静悄悄的放在一边当作听课者。

德育是不需要听课的,德育只需要参与与行动,在参与中听、看、反思、指导、培养。

  每一个进入这堂课的人,不管是谁,他只能是个积极的参与者,因为德育针对的不仅仅是学生,是所有生命体,只有在德育面向全体的时候,德育才最具感召力。

  “欢迎专家、领导也来参加我们的主题班会课”应该成为一种理念。

  四、“主题班会课需要准备,但不需要精心准备”

  主题班会课不同于其它的课,精心准备会破坏德育应有的现场感动、即时震撼,对德育而言,它越自然、越原生态,就越具有生命力。

  很多班主任为了上好主题班会课,不惜反复试教,课虽然进入了预设好的程序,但德育沦为了一场秀,学生的道德体验将大打折扣。

  但主题班会课不是不需要有所准备,班主任应该在“课”的设计上多下功夫,主题的确定,形式的选择、氛围的营造、主持稿的揣摩、总结语的提炼等,都需要班主任的倾心参与,既不能全部甩手给学生,也不能一揽子全包,应充分运用班集体集体的智慧。

  五、“主题班会课不同于表演课”

  一些班主任会把主题班会课的成败归结于学生有没有文艺细胞、文艺能力,这又是一个理念上的偏差。

尽管班集体中优秀的节目支持人、优秀的表演能力会给主题班会课增色不少,但我们不能以学生表演的成败来衡量主题教育是否到位、德育实效是否明显。

  学生表演是作为主题教育的有力支撑,才出现在主题班会课上的,它重在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强化学生内心的道德体验,它需要学生真情的流露来张扬学生的德育需求,“主题”才是这堂课的根本,表演仅仅是个形式和辅助。

  六、“主题班会课‘主题’要明确”

  这是个大问题,主题班会课成功的首要因素在于有没有明确“主题”,并通过有效手段加以表达,以在班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学生内心与行动的道德体验。

  很多主题班会课都偏离了这个方向,要么“主题”太大,要么“主题”太散,一堂课中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无法聚焦在某个点上,形成冲撞、共鸣,德育的无所适从,也就造成它的实效性大大减弱了。

  要使“主题”明确,班主任必须要学会写“话题作文”,在话题之下,选中一个点,然后精心组织材料和内容,聚和所有的力量加以渲染、突破,这样才显班主任的智慧,才更符合学生德育成长的历程。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成功的主题班会课,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会上一堂优秀的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领域,真正落实对它的研究与行动,德育才能彰显美丽。

  《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3

  为什么说集腋成裘呢?

林老师设计的班会课设计稿被班主任之友陆续刊登,以至于该杂志的编辑老师说,林老师怎么开心,专业设计班会课了,到2014年林老师已经积累了20个班会课的课例设计。

设计的颗粒竟涵盖主办方准备的10多个课题,顺利成为特级教师。

  聚沙成塔,顶层设计,生长的课程。

  林老师的这本《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

人格品质篇、行为习惯篇、卫生安全篇、节俭环保篇、情感能力篇和成长健康篇,而这个六大板块,也正是我们儿童、青少年成长中所必需拥有和具备的能力和品质,每一篇文章,从单一课例到系统课程,构建了一个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如感恩、宽容、友善、合作、责任、自爱等主题,内化学生自然流露的美德和内涵;如倾听、安静、礼仪、学习、效率等主题,促进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再如挫折、沟通、态度、赞美、交友等主题,意在鼓励学生学会坚强、笑对生活,对生活充满自信。

  在课例设计方面做到6个1,一个有趣游戏的引入,一则经典故事的分享,一次身边经历的模拟,一番辨别是非的讨论,一份内心感悟的提炼,一项付诸行动的落实,期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感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落实到行动上,在课堂教学方面创设民众的班会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为我所用,在课堂上所用,使之变为活水,通过先用学生调查妙用学生真实感受,善用什么的思辨经,用什么的感悟,让班会课预习生机,营业机制充满灵动。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品读的书籍,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林老师书中所示课例设计,是多么的充满智慧和艺术:

从游戏参与,到经典故事,从身边事例到经历模拟,从抒发感悟,到行动落实,春风细雨般,让学生从看看,说说到辩辩,甚至笑笑,最终走入学生的心里。

其实,这就是一部充满生命灵动的课堂活动纪实,而每一篇独具匠心、意味深长的事例,都是林老师与学生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而擦出的幸福时光。

  艺术引领——从艺术应对走向艺术引领

  这是一本由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林志超老师所著的继《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后的又一大作《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

作为一名优秀的德育特级教师,林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理解是值得我们深究的,他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解惑,让学生能学有所获,知而善行,幸福成长。

  在林老师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

问题发生前的引导,关键在于深究问题原因,寻找防止策略,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引导学生探寻未知领域,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解惑,使教育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受到熏陶,学有所获,知而善行,幸福成长。

  教育是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艺术,需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好的教育是什么样态?

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急急挠挠,而是智慧引导后学生能知善而行的淡定从容;不是学生陷入困境后的单向灌输,而是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的双向交流;不是围追堵截的一曝十寒,而是巧妙疏导的细水长流;不是简单粗暴的疾风骤雨,而是精雕细刻的和风细雨;不是操之过急的生硬呆板,而是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不是战战兢兢的耳提面命,而是生动活泼的经历感悟。

好的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它能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积极主动,这是最优的教育效果,那么,林老师的班会课正是这样的课,正是这样一种班会课的微革命。

  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我想引用《做最好的教师》,附录中的这句话来表达林志超老师的"艺术化"教育,带给我的心灵上的震撼。

让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书中以"艺术应对"、"艺术引导"为核心的,这种柔式的艺术化教育深入挖掘孩子们内心向善、向上的因子,引领孩子们走向幸福快乐的旅程,它净化了我的思想,提高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也让我转变了对德育教育的观念。

  核心素养——从问题解决走向核心素养

  爱因斯坦说:

"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

  因此,通过主题班会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为什么要与人合作、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为什么要爱父母等等,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怎样珍惜时间、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样爱父母等等,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林老师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践行,他去创建、设计、补充、完善学生成长的引领课程,期待能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这一份的班会课的微革命,让我首先意识到教育理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那么很多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容而游刃有余地去解决、去面对、去化解。

教育的艺术在于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眼下的问题,着重于生命的成长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林老师的班会课给了我们解释:

敬畏生命,面向未来,全人教育!

  微而有为——从阅读走向班本课程实践

  作者非常谦虚称自己成长课程为微革命,阅读完这本书,带给我的微小的改变。

班会课从随机上,到认真上每一节班会课,从随意上班会课,到有计划的上班会课。

从疲于奔命地问题处理,到有预设的班会课设计。

微而有为。

  班级阅读及表达课程体系,成长课程体系。

  《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4

  曾记得盛夏莲开时节,一位学者,他眉宇之间透露着智者的风范,他的讲座,幽默、风趣、智慧集一身,他是一位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的老师,他有着浓浓的教育情怀,他就是林志超特级教师。

林志超特级教师做到了让教育取胜,他聚焦学生成长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他让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他让教育难题迎刃而解,他引领着班主任走出困惑。

他对付“熊孩子”有绝招,多年后仍记忆犹新,他说把熊孩子请到办公室时,得让熊孩子坐着,老师站着,居高临下,无形中生长一种压力,气势上赢了孩子,他的绝招总是那么管用,研发的三十六记更是胜人一筹。

  林特的教育成功之路是源自对教育的浓浓情怀,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的孩子缺少一些生命必备的一些品质,林特给孩子们灵魂的启迪。

林特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爱是一缕阳光,照亮孩子的人生。

他总是艺术性地处理问题,探索着教育真谛。

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亦是一位刻苦学习的老师,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在别人享受城市的喧嚣,他独居房间静享阅读之美好,思考着问题,一个个金点子在宁静的夜晚诞生。

朱自清曾说: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

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也许是一种教育情怀才让林特走向教育的成功。

  又一个莲开馨香的季节,美丽的蕾蕾导师为我们推荐了林特的《从班队课到成长课程》,在月上柳梢的夜晚,手捧此书,安静地阅读,静享品味文字,文字清凉这个夏季。

  过去的主题班队课过于走秀形式,打磨时间不少于半个月,各种表演需长时间准备,老师是幕后操纵者,上课时,老师退居二线,完全是学生的表演,轰轰烈烈,这样的班队课过于花哨,效率不高。

林特的班队课已然颠覆过去学生表演式的主题班队课,老师处于主导地位。

  反思自己的班队课,有种难以启齿之羞。

为了应付领导听课而去设计班队课,没有让班队课真正解决疑难杂症。

甚至忽略了班队课,偶尔会让语文课代替它,看了林特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眼前豁然开朗,做教育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纯粹接受知识。

德育才是首位,猜想品德不正的人,即使他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不能为社会所用,甚至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多少心理扭曲的大学生。

知识渊博。

可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让多少人扼腕叹息。

有一种现象让人担忧,县里的语文公开课总是"高朋满座",而我们的班会公开课却门庭冷落。

老师们忘记了德育的重要性,这种现象是多么难堪,为何反差如此之大,源于老师们对德育不重视,德育轻视,你的孩子们又怎能健康地成长。

让德育在班队课中苏醒,焕发育人之魅力。

  走进林特的班队课,我们看不到花哨的班队课,他善于聚焦问题,精心设计班队课,看到特级教师对教育用心之深,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杜绝婆婆妈妈式的说教,那样只会让学生反感,不入耳,故事呈现的班队课让学生乐于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守望班队课,那满树花开将是何等美丽,打造班队课,为我们消忧,解除困惑。

让每一个孩子在班队课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生命长河里保持一如既往的思考阅读,用智慧绿了班队课曾经的荒野。

  林特的班队课“满汉全席”,涉及诸多层面的主题。

行为习惯篇里“安静有时,动静相宜”让学生明白,安静传递出一种深长的静思意味,学习时静若处子,运动时动如脱兔。

一片寒叶,伴随秋风落水池,归于平静,是多么安谧美好。

人格品质篇里“学会豁达,宽以待人”,让学生懂得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一份美丽的情感。

宽容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睿智。

礼仪主题的“谦谦君子知书达理”也许会让不文明现象骤然减少,一个有教养的人,方可“有礼仪行天下”,优雅赢得赞许。

卫生安全篇里“清爽干净卫生健康”,林特善于采取相片对比,让学生心里震撼。

引用东汉时期薛勤的一番话更是打动孩子的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校园生活,安全有序”主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鲜活的案例“鬼来了”,造成踩踏事件,让人触目惊心,痛心不已。

讨论明理中,学生明白安全事故的消弭并不难,冷静对待,让一切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远离自己。

  我们得防微杜渐,防范校园事故发生。

“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班队课,一张张图片刺激孩子的视觉感官,触动每一个孩子心弦,生命诚可贵,人生的美好时光刚刚启迪,就谢幕了,让学生真正远离危险。

节俭环保篇里“攀比有度做好自己”主题课,攀比是把双刃剑,若是比物质比享受,盲目攀比,将给人带去无穷伤害。

正向攀比,可以激发人的潜力。

“爱护公物我们能行”主题课,垃圾桶面目全非,公用自行车残缺部件,校园内,学生不爱护公物司空见惯,林特通过富有童趣,注重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

情感能力篇里,“战胜挫折笑迎一切”让孩子直面挫折,给孩子鼓励与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培养笑对困难,挑战挫折的乐观精神。

  班队课彰显林特教育实践的智慧,深邃的思想,浓浓的情怀,他思考着如何应对学生问题,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他不断思考学生中出现问题,探寻艺术化解决之道,期待能让学生改变,他善于把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做到防范于未然。

  他的班队课以课程方式去引领学生,他开始班会课堂的微革命,他创设灵动的班会课,让班会课盈溢机制,他走向了艺术化教育的深处。

林特用智慧找到班会课的幸福路径。

从他的班队课里,我们读到了许多故事,故事中明理,做一个有故事的班主任,用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故事之于教育的魅力是不容我们小觑的。

要成为一名会真正讲故事的班主任就要会学习:

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身边的点点滴滴学习。

学无止境——学到一定程度,故事便有了;学到一定程度,方法就来了。

  享受着林特班队课之精神大餐,读完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

教育生涯打造出如此多的精品的班队课,除了智慧,还在于坚持,只要坚持做好一件事,成功就会更近一步。

一节节班队课成就了一个着名的特级教师,一粒粒小石子铺成了万里路,一块块普通的砖头砌成了雄伟的长城,只要我们坚持,用心创设班队课,教育的成功也会向我们招手。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的教学之路,散发芬芳,让阅读精品引领我们思考,开出一池莲香。

让我们做一个睿智的班主任,脱离空洞、苍白无力的说教,让班队课引领孩子成长。

让班队课斑驳着孩子们童年的色彩。

仰望着名师的班队课时,我们也用学识点亮自己的班队课,照亮学生的人生路。

  《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5

  《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不仅孩子们在林老师的引领下幸福成长,它也犹如迷航海上的灯塔,为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它,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每一个班会课模板实用、创新。

书中无冗杂的理论说教,内容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推进,话题也很有时代性,这样重理念又贴近实际的书,操纵性强,熔铸了林特教学的聪明,是班主任专著中践行的楷模。

真是一本能引领教师成长的书,是每一个班主任的必备书,暑假里再次细细品读书中的一行一句一字一标点,无不感受到林特所倾注在书中对孩子们的用心与爱心。

在这本书里,他把他对学生的爱的思想渗透在课例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在书中每一处语言文字的背后。

他使自己成为了一名幸福的老师,而且使周围的人也感染上了幸福的气息。

最受益的是他的学生,有这样一位既热心又专业的导师引领他们奔向幸福的未来!

  我反复默读着后序走着,行至艺术化教育的深意处。

字里行间流露着林特的教育智慧爱。

教育的最好境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关键在于深究问题原因,寻找预防策略,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引领学生探寻未知领域,给学生启迪,为学生解惑,使教育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受到熏陶,学有所获,知而善行,幸福成长。

是啊,艺术只是一种方式,学生幸福成长才是目的。

林老师为了教育、为了孩子们去努力,去创设,去实践,去进行班会课的微革命。

一群教育人通过四个春秋的费神耗力,就是期待着它能给更多的班主任以启示,引领更多的孩子能幸福成长。

  教书已有几个年头,也上过许许多多节"班会课"。

但是读了此书后,深感惭愧,原来自己虽然一直深知习惯的重要,却没有像书里从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卫生安全、节俭环保、情感能力、成长健康六个方面展开系统的引领教育,没有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举手投足之间,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每次的班会课的形式又少有变动,"说教式"的班会课也导致孩子们认为这是一节检讨课、反思课,以致连自己也不喜欢、甚至害怕上"班会课"。

林特的教育艺术源于他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对学生的爱,有爱才有责任。

是的,读了此书,我最受鼓舞的就是林特那份藏在书中的浓浓的"师爱"。

参与游戏、经典故事、身边事例、经历模拟、抒发感悟、落实行动......每一个设计都符合学生的特点,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充满了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完全避开了以往的"说教式"班会课的种.种。

反之,课堂上他让学生当主人,他尊重学生的个性,他热爱学生,这就是教育中真正的爱。

我这才领悟到: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爱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难怪孩子们在课后总会直呼:

"我们好幸福,好喜欢这节课。

"不用说,这就是林特身上焕发出的神奇魔力,教育中真正的爱。

  不知不觉,耕耘于三尺讲台之上,一晃已过9个年头,刚毕业时那种难以掩饰的青涩和腼腆仿佛就在昨天,岁月却让我对教师这份工作有了更深沉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