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981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docx

石峰区三中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自主检测无答案新人教版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00分)

1.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A.它们是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

B.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C.它们美观漂亮,赏心悦目,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D.它们反映了古今中外的民族风情

2.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A.应该大力保护

B.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C.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D.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3.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下列聚落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A.威尼斯城

B.丽江古城

C.塞纳河沿岸

D.北京故宫

4.下列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合理措施是()

A.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破坏

B.将古代建筑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5.下列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A.中国平遥古城、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B.上海浦东新区、法国巴黎塞纳河岸

C.中国丽江古城、美国好莱坞

D.中国三峡库区、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能演练提升

1.地理课上,老师经常带领学生用一些模拟实验来揭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

下面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D.地球是正方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发生月食时,人们看到的月亮图片不可能是(  )

4.若给“地球妈妈”做一件外套,至少需要多少布料?

(  )

A.4万平方千米

B.6371平方千米

C.5.11平方千米

D.5.1亿平方千米

5.家住北极的“咸蛋超人”有一天想去拜访住在南极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

“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

A.2万千米B.4万千米

C.6371千米D.12742千米

6.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拨它就转。

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的谜底是(  )

A.地球

B.地球卫星照片

C.地图

D.地球仪

7.在学习了地球仪之后,几位同学对研究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拿着地球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你知道谁的说法是错误的吗?

(  )

A.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地球的好帮手

B.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位于赤道上

C.地球仪上的地轴在地球上并不存在

D.地球上的地物在地球仪上用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

8.观察下图,并结合学过的地球相关知识,在适当的位置上填上下列相应的内容。

6371 5.1亿 4万 不规则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的提示,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B    ,C    。

 

(2)根据描述,猜猜我是谁?

①我是地球的“缩小版”,通过我人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

我是      。

 

②我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我是    。

 

③人们都说我是两极之间的最近通道,可是我在地球中实际是不存在的。

我是    。

 

(3)根据描述,请你来判断。

我的长度约4万千米,人们往往用我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我是地球的(  )

A.表面积

B.赤道半径

C.极半径

D.最大周长

知能演练·提升

1.B 通过小纸船在圆球体上从远处驶来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的实验,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B

3.C 月食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月食时看到月亮上地球影子的一部分应是圆弧形。

4.D

5.D “咸蛋超人”从北极“遁地”穿越地心到达南极,穿行了一个地球直径,即地球平均半径的2倍,约为12742千米。

6.D 7.B

8.答案见下图。

9.答案

(1)地轴 北极 南极 

(2)①地球仪 ②南极

③地轴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1)题,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2)题,考查对地球仪、南极、地轴的了解。

第(3)题,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扩展资料

草原牧民的住房

  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有藏、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这些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牛羊为生的民族,游牧到哪里,就把住房搬到哪里,由于需要频繁地搬家,住房就必须是能够随意移动的活动房,古代称这种住房为“穹庐”,“毡帐”等,俗称“毡房”,“帐房”等。

  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活动毡房。

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形的墙壁和伞形屋顶,覆盖毛毡,用绳索勒住,帐顶中央有采光,通风的天窗,外壁多用白色羊毛毡覆盖,在绿色的草原上格外醒目,蒙古包内的支架称为“哈那”,按其大小分,一般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数种。

按其样式分,又有转移式、固定式、人字帐房等。

  转移式蒙古包,蒙语称为“乌尔郭格乐”。

转移式蒙古包是纯游牧民的毡屋。

主要是用毛毡来做屋盖和屋墙。

其构造、形状、大小及屋内的格局与固定式房屋相同。

其与固定式房屋的主要区别是,其支架不必永久性地固定,院内不必用木栅围绕,包内的装潢也较为粗糙。

地上没有地毯。

只用以牛羊的生皮或毛毡子;因此,转移式蒙古包的建造和拆除都较为简单,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

  固定式蒙古包.固定式蒙古包同样是用毛毡来做屋盖和屋墙。

有的是在覆好的草上再覆以毡子,有的则仅用毛毡包裹,然后用毛绳加以系紧,以示固定。

与转移式蒙古包不同,固定式蒙古包必须把墙基埋入地内,毡屋周围的土地必须砸实,然后把屋墙墙脚用石块或木材加以圆形的固定,院内要用木栅围绕,包内的装演也较为讲究,地上铺地毯,毡墙上有图案,包内装床板。

  哈萨克族住的轻便而简易散毡房(又称哈萨包),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

冬季则住土房和木屋。

  “哈萨包”与“蒙古包”略有不同,其顶部呈弧形,四壁支杆为穹窿状。

支杆与外面所蒙的毡之间,嵌有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

“哈萨包”内的陈设与布置,分成住宿和放物品两部分。

前半部放物品、用具,后半部住人和待客。

右上方是长辈的床位,左上方是晚辈的床位,右下方放置炊具和食品,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猎具和小牲畜。

正上方放置马鞍衣箱等。

包内地上铺有地毯或毡。

正中对天窗处有火炉。

在住宿处,有为老人特设的木床,其他人不得在上面坐卧。

有时床上遮挂布慢,客人切忌牵动,否则就是失礼。

     帐篷,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使用的主要居舍之一。

通常有生活帐篷和娱乐、休闲帐篷两种。

生活帐篷是多用牛毛制成的黑色帐篷,用数根支架支住顶棚,外边四周用牛毛绳索拉紧栓在木撅上,再把木撅钉入土中,十分牢固。

牛毛帐篷不怕雨雪的浸透,任凭外边下多么大的雨,帐篷里不会漏雨,非常适合高原变化无常的天气。

帐篷里中间是炉灶。

过去一般是三块石头架起的锅灶,如今多用铁皮炉子,烟筒从帐顶中央伸出去。

四周多堆放粮食袋子和日用杂物,进门正对面摆放佛龛、悬挂“唐卡”(佛像绢轴画)等。

两边铺牛、羊皮或羊毛毡子,再在上边铺用羊毛编织成的“卡垫”(地毯)。

藏族贵右,尊贵的客人通常被让到右边坐或睡。

 娱乐、休闲帐篷,多适用于夏季居家外出野游。

此类帐篷色彩鲜艳、各种图案丰富。

图案的设计多与主人的喜好和宗教的内容有关,如:

八吉祥图(宝瓶、法轮、法幢、双鱼、宝伞、吉祥结、莲花、白螺),七政宝(法轮、神珠、王后、大臣、白象、宝马、将军),还有百姓们喜欢的花、草、鸟、兽、水、云、变形的“寿”字等等,过去是贵族老爷和大喇嘛们夏季享用的,现在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和各大单位,在每年一度的赛马会上把各自的帐篷架起来,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草原上撒满五颜六色的宝石,绚丽夺目。

各种样式的帐篷叫人赞叹不已,从那新颖的造型、巧妙的构思、绝妙的剪裁上,可以领略到藏族人的审美观,体会到高原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另外,东北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人民,以前由于过着流动性很大的狩猎生活,为了适应环境,他们住在非常简单的一种蓬子里,这种蓬子叫“希楞柱”,俗称“撮罗子”,它高约一丈,直径一丈二尺左右,用二十五至三十根落叶松杆搭起成伞形的窝棚,夏天以桦树皮做盖,冬季用麋鹿皮围起来。

他们根据野兽多少而移动住处:

一般夏天和秋天住一处最多十天;冬天猎取灰鼠时,二、三天就搬一次家。

把一个山的灰鼠打光再转到另一个山上;男人把撮罗架搭好,女人用驯鹿随后,把用具驮运到新的住处。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

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各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

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

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

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

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

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

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

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历程。

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

   自城市产生至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

   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

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影响不大,还不具备地区经济中心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较为简单,尚无明显的功能分区。

一般以教堂或市政机构占据中心位置,城市道路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连接周围市场;

  3、城市形态上最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