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9773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灿烂千阳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灿烂千阳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灿烂千阳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灿烂千阳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灿烂千阳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灿烂千阳答案.docx

《灿烂千阳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灿烂千阳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灿烂千阳答案.docx

灿烂千阳答案

灿烂千阳答案

灿烂千阳答案

【篇一:

以拉康的三界理论解读《灿烂千阳》】

class=txt>中文1111杨怡2011510006

摘要:

《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位女性主体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社会和家庭的重压下逐渐缔结母女般的情意和怀抱希望,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

本文以拉康三界理论对她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解读。

两位女主人公从真实界到想象界,最终到象征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以及在她们主体性建构进程中他者的作用。

关键词:

《灿烂千阳》女性主体三界理论

故事的两位女主人公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经历却命运的转弯处相遇。

从懵懂到坚毅,她们用自己的血和泪完成了主体的确立。

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的主体三界理论分析她们是如何于家庭及民族的苦难中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主体自我的。

三界说是拉康关于主体理论的核心内容。

拉康认为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可分为三界,即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灿烂千阳》中主人公玛丽雅姆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贫寒艰辛,玛丽雅姆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而只能每周与父亲见上一面。

可是她喜欢父亲,父亲每次都会带给她没见过的东西,她喜欢父亲陪她唱歌、陪她钓鱼、总是高高地把她举过头顶,好像她是他的公主。

真实界中的玛丽雅姆并没有完整的自我概念,只有需要支配她的意念。

玛丽雅姆作为小孩子需要的亲情和温暖都被父亲所满足。

所以,父亲是她最尊敬最喜欢的人。

母亲娜娜虽与玛丽雅姆日日相见,抚养她长大,可是玛丽雅姆却并不与母亲那么亲近。

故事的另一主角莱拉也在她混沌不清的真实界中,父亲很重视莱拉,从不疏忽对她的培养和教育。

莱拉在同学中是最有天赋的,朋友们都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成为大人物。

所以,莱拉亲近她的父亲,也珍爱她的朋友。

塔里克是莱拉青梅竹马的朋友和爱人,在莱拉受委屈时,为她挺身而出,塔里克的父母亲也视莱拉为儿媳妇一样处处疼爱和照顾。

母亲则将感情都投注在莱拉的两个哥哥身上,因为儿子远赴前线战场而整日活在忧郁的气氛里,完全无暇顾及莱拉。

母亲的固执和对莱拉的忽视让莱拉在经历战乱的同时,心理也遭受重创。

所以,她不与母亲亲近,甚至有的时候怨恨母亲。

在两个主人公在真实界中,她们都对于自己一无所知。

她们如婴儿般只满足自己的需要。

想象界是虚幻的世界,当婴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镜中之像的时候她把自己的镜中之像等同于自己,建立起虚幻的想象自我。

玛丽雅姆在母亲自杀后被迫嫁给和父亲一样年龄的拉希德之前,她被母亲称为哈拉米,被父亲所抛弃,而相对于他们的对待,最初的拉希德在一些事上会问及她的感想,会给她买布卡、丝巾、冰淇淋,那是她为人女儿时不曾得到的,她认为她终于获得了幸福,这成为她自恋的最好证明。

但那实际上是拉希德男权的一种体现,在玛丽雅姆第一次怀孕却最终流产的现实面前,拉希德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对玛丽雅姆极尽侮辱之能事这使得拉希德彰的责难更变本加厉。

玛丽雅姆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认为的幸福不过是过眼云!

她自恋的镜中之像注定无法见光。

至此,她的完美自我即镜中之像破灭。

莱拉十四岁便因为战争失去双亲和朋友,爱人客死异乡,也被迫

嫁给年过六旬的拉希德。

她的生命应是一片灰烬之色,可是与塔里克的孩子的出生,与玛丽雅姆冰释前嫌却让莱拉的生活重新充满阳光和希望!

让她的镜中之像呈现完美之势,但镜像中的完美自我毕竟只是虚幻的假象,出逃的失败、再一次怀孕,让莱拉的完美自我几近破碎。

她想象界中的自恋之像随着与拉希德的儿子的出生,以及与塔里克的女儿被迫送离而彻底毁灭。

玛丽雅姆保护莱拉把对拉希德的反抗从思想上转移到了行动上,亲手杀死拉希德在一定程度上这象征着玛丽雅姆终于与自己的想象自我告别,认同于希望与爱。

即象征界中的大他者,并通过自我实现将自己注册到象征秩序中去。

玛丽雅姆的一生可以用悲剧来概括,直到莱拉的出现、阿兹莎的出生才让她又燃起希望,渐渐从自己的想象界里走出来,,从意识觉醒开始,渐渐完成主体人格的确立。

她一人扛下杀死拉希德的责任,放莱拉去找寻幸福。

莱拉也在经历虚幻的想象界后终于认同父亲之名进入她的象征界。

莱拉虽然出逃成功了,但是却并没有感到真正的幸福。

因为那是玛丽雅姆牺牲自己换来的。

她逐渐意识到,只有自己幸福是不够的。

还有更多的事需要自己去完成。

她开办学校!

帮助那些战争幸存下来的人寻找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用希望与爱包容一切的莱拉!

至此也完成了自己的主体确立。

玛丽雅姆和莱拉主体确立过程殊途同归。

他者眼中的自我是想象界中虚幻的存在。

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

所以,玛丽雅姆坦然赴死。

莱拉去而复返,都是因为她们不再想成为别人欲望的菲勒斯。

而希望

成为独立的主体为自己而活。

想象界与象征界的交界处是爱。

正因为心中有爱。

才不能自溺于虚幻的自我。

人间大爱、至情至性都成为她们认同的大他者,从而走出想象界进入象征界。

参考文献

[2]时贵仁.后殖民语境中的女性书写.辽宁大学学报,2011

[3]刘锋杰.文学批评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二: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很久没有被这样一个故事所震撼,所感动了,以至于读完全书后,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平复。

《灿烂千阳》做到了,这部描述了阿富汗三十年的辛酸记录,让你惊愕于在当代以和平为主流的世界局势中,局部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然那样惨烈。

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死伤、饥饿、难民、暴力、冲突、政权更迭,这些字眼似乎离我们那样遥远,但却是阿富汗人民的真实写照。

小说中所描绘的战争场景以及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水深火热的苦难远比你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更真实、更残酷。

你会庆幸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度中,那些你曾轻言放弃或抛弃的东西却是另一些人眼中望尘莫及的奢侈品。

然而,生活无论多么困苦,都要继续活下去。

正如书评中写道的那样:

“尽管生活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在绝望中挣扎的阿富汗妇女们,每一个明天都是一个未知数,但她们仍然与命运抗争着,甚至为身边的人做出死亡的牺牲,她们同样获得了爱与被爱的权利,在那样的环境中却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

《灿烂千阳》的主人公玛丽雅姆,一个富商的私生女,幻想着与父亲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逼自己的母亲走上绝路而被迫嫁给一个

四十多岁的鞋匠,不幸一直延续,直到莱拉的出现,她却也未能逃脱死亡的阴影。

也许她就是阿富汗战争中一个女人一生的缩影。

在落后的制度和战争的双重摧残下,妇女们遭受压迫、暴力,任人摆布,最后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但玛丽雅姆在惨淡的一生中同样是伟大的,为了莱拉和塔克里未来的幸福生活,为了母女般的情谊,她勇敢地做出了牺牲。

小说中描写玛丽雅姆在刑场的情节显得格外凝重,她回忆起童年短暂的快乐时光,回忆起承受婚姻的不幸,回忆起莱拉和阿兹莎给她的另一种温馨和惊喜,那些画面不断闪现在脑海之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燃起了很多美好的愿望,然而却不可能得到实现,也许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吧,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在绝望中失败和消失。

《灿烂千阳》的成功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安排的巧妙,也不仅仅是对战争的真实描述,它之所以能与千万读者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惊叹于在同一个空间和时间生存的人们,生活境况竟有如此的天壤之别。

我们并不对战争题裁的故事感到陌生,中国八年的抗战史甚至远比阿富汗战争更加惨烈悲壮,但通过各种媒介的传播,我们更多体会到是宏观场面下法西斯的残忍可恨、中国人民的英勇善战、地下工作者的智慧与顽强,以至于谍战片充斥着各大主流的电视传媒中,表现更多的是惊险与刺激,缺少了那份感动。

然而,当《灿烂千阳》这样一部算不上是鸿篇巨制的作品展现在你的面前时,里面细腻的情感、悲悯的关怀、厚重的历史,终于击垮了我们感情的防线,将内心积蓄以久的情绪迸发出来,为之动容。

是啊,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何时才能出现,驱散走战争的黑暗,带来和平,给人们以温暖,也许小说的结局

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最后,感谢胡赛尼,感谢《灿烂千阳》,给予我们力量与勇气。

2013-2-22

【篇三:

2014广州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从化区)】

lass=txt>语文

说明:

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3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统一在答卷第1页“选择题答题区”上用铅笔填涂;其余题目必须用黑色字迹

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

笔、圆珠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慰藉/狼藉伫立/贮蓄b.瞰望/捍卫栅栏\姗姗来迟.........

c.赦免/显赫告罄/温馨d.沉湎/腼腆诘难/落难........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健忘蓦然娴熟举事无双

b.喧腾信服藉贯鳞次栉比

c.宽恕蜿延嬉闹无动于衷

d.睿智颓唐隐匿语无伦次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四月中下旬,家乡从化的荔枝花就盛开了,荔枝树上蜂围蝶阵,这些小精灵呼朋引伴,........

吮吸着仙露琼浆。

看着这一派热闹的景象,憧憬着蝉鸣荔熟的时节,我常常会忍俊不禁地笑........

起来。

a.蜂围蝶阵b.呼朋引伴c.仙露琼浆d.忍俊不禁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从化市各中小学校正在轰轰烈烈地掀起“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活动热潮。

b.“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面向中小学生太空授课,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c.去年腾讯公司已明确表示,微信业务暂不收费,否认微信收费流言纯属谣传。

d.从化流溪河森林公园的栈道全部换上了木质材料,提高了游客行走的舒适度。

5.下面语段,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种过道,将所有美好的书贬值为垃圾。

②读书最重要也是最美好之处在于思索。

③思索不但能使你与别的读书人拉开距离,也能使你与书本拉开距离。

④读书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实。

⑤没有思索的阅读,就好像一个人没有胃而只有一张巨大的口腔,整个人便是一条孜孜

不倦的过道。

a.②④③⑤①b.④②①⑤③

c.④②⑤①③d.②④③①⑤

6.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5分)有一次,一位英国女记者读了文学大师钱钟书的作品,对钱钟书非常仰慕,非要见他,

在电话中,钱钟书对那位女士说:

“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也就可以了,

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母鸡呢?

①钱钟书的回答暗中用了的修辞手法。

②钱钟书的言外之意是: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初中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奉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赢,故克之。

d.溯游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坻。

e.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

f.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2)根据初中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

(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②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念此私自愧,。

(白居易《观刈麦》)

④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⑤一封朝奏九重天,。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能超过

10分。

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

《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①李白登临谢朓楼“,。

”,

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②范公撰《岳阳楼记》,“,”心系苍

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8.解释加点的词。

(5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2)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3)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4)肉食者鄙,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5)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55分)

三、(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按要求完成9—11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

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

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稚兔鮒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有长松文梓緶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王曰:

“善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9.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荆之地方五千里今齐地方千里..

b今有人于此皆以美于徐公..

c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臣之妻私臣..

d此为何若人为与此同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3分)

a选文【甲】运用了对比,极言楚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和宋国的国土狭小、物产贫乏,

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b选文【甲】中,墨子巧设三个比喻,诱使楚王答应放弃攻宋。

此时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

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

c.选文【乙】中,邹忌采用三组对比指出“王之蔽甚矣”,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

要充分了解对方,直接指出对方问题所在。

d选文【甲】中“善哉。

”,仅仅是楚王夸墨子“说得不错”,但并没有心悦诚服;选文【乙】

中“善”字表明了齐威王要纳谏除弊的态度。

12.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

【乙】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

12.

(1)“天狼”、“神州”是什么意思?

(2分)

(2)两首词都写到同一位历史人物,请写出该人物的名字。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

借用这位历史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四.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8分)

乡关何处

余秋雨①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

上使人愁。

”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

被谁遗弃?

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

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

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

②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

要这样发问呢?

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

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

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

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

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

消。

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

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

③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了崔颢题在楼壁上的这首诗很为赞赏,认为既然有了这样的诗,自己也就用不着写了。

我觉得,高傲的李白假如真的看上了这首诗,一定不在于其它方面,而在于这种站在高处自问家乡何在的迷茫心态。

因为在这一点上,李白深有共鸣。

④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会背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一背几十年,大家都成了殷切的思乡者。

但李白的家乡在哪里呢?

没有认真去想过。

“文化大革命”中几乎完全没书看的那几年,突然出了一本郭沫若的《李

个地方,书籍出版时中苏关系正紧张着,因此显得更遥远、更隔膜,几乎是在另一个世界。

李白看罢明月低下头去思念的竟是那个地方吗?

⑤奇怪的是,这位写下中华第一思乡诗的诗人总也不回故乡。

是忙吗?

不是,他一生都在旅行,也没有承担多少推卸不了的要务,回乡并不太难,但他却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

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直通故乡,一条路伸向异乡,李白或许会犹豫片刻,但狠狠心还是走了第二条路。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李白一生要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因此成了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我看说得很有道理。

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

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

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