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97230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

《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83华南粮食信息.docx

683华南粮食信息

华南粮食信息

2008年第17期总第120期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编制

特别关注2

取消出口关税能否拯救玉米价格?

2

以史为鉴,警惕新的“卖粮难”4

深度分析8

经济下滑抑制需求,农产品供应压力明显8

取消粮食出口关税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9

内外价差巨大东北再现“卖豆难”12

市场广角14

金融危机使世界粮食安全状况更趋不稳14

库存仍处历史低点,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压力犹存15

截至11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140万吨16

截至11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299万吨16

交易快讯17

11月20日和平、中山稻谷竞价交易成交情况17

11月19日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交易结果17

11月18日东莞稻谷竞价采购成交情况17

11月18日南澳、澄海、潮安稻米竞价交易成交情况17

11月14日广东省储稻谷、小麦竞价交易成交情况18

11月12日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交易结果18

11月11日最低收购价稻谷交易结果18

11月7日汕头稻谷竞价销售成交情况19

11月5日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交易结果19

特别关注

取消出口关税能否拯救玉米价格?

近日财政部宣布,自12月1日起取消玉米目前5%的出口关税。

国内玉米受丰产、国际价格大跌以及海运费大幅下降影响,价格一路走低。

期货上,大连玉米指数已经从高点下跌20%,现货玉米价格以大连港为例,也从7月底的最高173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1560元/吨,跌幅也近10%。

玉米的疲软走势,一览无遗。

既然经历了长时间的较大幅度下跌,那么玉米能否借此次取消出口关税之机,迎来新的上升空间?

笔者认为,国家若无后续支持政策出台,玉米后市难言乐观。

连续6年丰产的压力恐在今年集中释放

和国际上前两年出现的粮食供应短缺、价格大幅度上涨不同,我国的粮食生产近几年来连年增产,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算上今年,小麦已经连续5年增产,玉米则是第6年连续增产。

但是得益于国际玉米价格暴涨以及海运费的大幅走高,由于出口的带动,玉米前几年的供应压力并不明显。

自2004年以来,玉米价格在丰收年景下仍然保持了稳步上涨的整体趋势。

特别是2006年、2007年,虽然玉米产量继续刷新历史记录,但在新玉米大量上市之际,均出现了反常的反季节上涨。

今年,由于种植面积继续稳定,而天气良好,单产增加,我国玉米又实现了增产,产量创下历史新高。

据国家粮油信息11月报告预测,今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880万公顷,较2007年的2948万公顷减少68万公顷,减幅2.30%;产量为15600万吨,较2007年的15230万吨增长370万吨,增幅2.4%(因为单产提高幅度较大)。

那么既然连年丰收,为什么今年的丰收对市场压力格外重呢?

除了需求上的原因外,我们认为前几年累积的大量玉米库存增加了额外的供应压力。

特别是企业通过2006年上市初期存粮,然后青黄不接时高价卖粮,获利颇丰。

许多现货商继续在2007年玉米初上市时参与抢购,导致玉米被经销商以库存的方式存贮而没有进入消费环节,所以在今年的玉米青黄不接时期——8、9月份,并没有出现供应短缺,直至目前,2007年陈玉米仍然有大量库存。

加上新玉米的上市,玉米的供应极为宽松。

即便政府停止了临时收储玉米的销售,玉米供应依旧充足。

  政策转向、竞争加剧、突发事件共振,需求低迷,

和前两年不同,在今年玉米上市后,前两年的各类收购主体抢购、农民惜售的情况没有再现,玉米价格连续的下跌反而使收购主体持币观望,使农民惜售心态瓦解。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需求上的低迷造成的。

首先在出口上,由于国际上出现的“粮荒”,使政府对我国的粮食供应担忧起来,为抑制粮食价格上涨,在2007年年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抬高玉米出口门槛、限制玉米出口的政策,使得我国往年400万吨左右的玉米出口在2008年戛然而止。

虽然国际玉米价格在今年上半年继续暴涨,但没有了出口,对国内玉米几乎没有任何提振影响。

而且,没有了出口商的抢购,玉米上涨少了最关键的推动力之一。

因此在去冬今春,东北地区就出现了卖粮难的苗头。

其次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受限,竞争激烈,利润缩水,抬价抢购能力大减。

一方面是政府限制,导致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势头受阻,同样惮于国际粮价暴涨,惟恐殃及国内,政府把当初为刺激玉米需求、解决国储玉米陈化问题、解决农民卖粮难而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业视为粮食潜在危机制造者而大加限制,陆续出台政策严禁玉米深加工再建和扩建,燃料乙醇则要求走非粮化路线。

另一方面则是玉米深加工业自身的竞争,由于投资深加工业的增多,下游产品出口优惠取消,导致玉米深加工业利润缩水,抬价抢购的能力受到削弱。

再次在饲料需求上,饲料养殖业已经基本度过了高度发展期,已经进入相对平稳、成熟的发展阶段,所以年度间需求仍然稳步增加,但阶段性的需求增加、拉高玉米价格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突发性事件比如饲料添加三聚氰安、家禽家畜疫情等却不断地打击需求。

  玉米供需状况的改善有赖后续利好政策

由于农资价格的上涨,不断下跌的粮食价格已经逼近农民的种粮成本,使得种粮无利可图。

为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最近,政府陆续出台对粮油产品的“救市”措施。

在玉米上主要有在东北地区开展500万吨的托市收购。

日前宣布自12月1日起取消玉米目前5%的出口关税。

我们认为,这些措施短时间对玉米的供需状况的改变作用不大。

首先看500万吨托市收购,相对于1.56亿吨的总产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知道政府曾经在去冬今春在东北收购了750万吨的临时储备玉米,都没能阻止玉米的下跌趋势,这500万吨的量更小,作用也更小。

这点和国内150万吨的收储量相对于1650万吨总产量的大豆以及4200万吨收储量的相对于1.1亿吨的总产量的小麦相比,收储比重都偏低,其收储作用同小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再看出口,即便取消出口关税,进一步讲,即便实行出口退税,由于CBOT玉米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国际运费的大幅度下跌,我国玉米出口也没有任何优势。

小麦市场由于政府的超强的调控能力,只要限制销售数量,市面上的流通小麦没有足够的杀跌动力,而对于明年的提价收购,更是给市场极大的信心。

但玉米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目前利好政策对玉米作用非常有限。

近期玉米和小麦、大豆走势已经出现分化。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简单的取消出口关税还不足以对价格形成支撑,需要进一步实施出口退税、增加政府临时收储等措施来缓解玉米价格下跌的压力。

据最新消息:

国家将在前期的基础上增大粮食收储量,增加收储玉米500万吨,粳稻450万吨,籼稻300万吨,大豆250万吨,价格不变。

以史为鉴,警惕新的“卖粮难”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将迎来连续五个丰收年。

粮食丰产,在提高了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同时,也可能出现“谷贱伤农”,这也是政府颇为担心和头疼的事情。

回顾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想起丰收年景“谷贱伤农”的历史教训,尤为突出的是1984年全国范围的“卖粮难”。

国家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发展,1984年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

小麦中等价每斤0.2133元,比1983年0.158元,提高0.0553元,提高35%;稻谷0.1559元,比1983年0.1155元,提高0.0404元,提高35%。

粮食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空气高涨。

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40731万吨,比1983年38728万吨,增加2003万吨,增长5.2%。

大量的粮食生产出来,“卖粮难”随之出现了。

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粮食收购站排起了卖粮的长龙,有的农民等三天三夜,甚至等一个多星期才能卖出粮食。

有的地方粮仓爆满,无处存放,停止收购粮食。

一些地方的粮食收购部门临时搭建了露天堆,但依然还有很多粮食无力收购进来。

在计划经济时期,卖粮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看着到手的粮食卖不出去,实物不能变现,他们欲哭无泪。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将创历史最高水平。

据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称,今年中国粮食产量有望连续第五年增产,今年产量将超过5.1亿吨。

稻米产量可能达到1.8549亿吨,比上年增加101万吨。

丰产导致的“卖粮难”正若隐若现,从最近新稻谷上市的情况看,全国大部分地方出现了价格下降的局面。

  为此,国家近1个多月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继续实行粳稻(大米)入关运费补贴政策,鼓励销区企业积极到东北产区采购稻米,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

  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增加临时储备粮油政策的出台,对于抑制粮油价格下行,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好似雪中送炭。

但是,从目前的效果看,尤其是稻谷临时储备收购政策似乎并不理想。

  首先,临时收购数量过少。

此次临时储备稻谷共计1000万吨。

其中:

东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400万吨粳稻(黑龙江240万吨、吉林120万吨、辽宁40万吨;挂牌收购价为黑龙江每市斤稻谷0.92元、吉林0.93元、辽宁0.94元,相邻等级之间差价为每市斤0.02元);南方中晚稻600万吨(江苏70万吨,安徽125万吨,江西100万吨,河南50万吨,湖北125万吨,湖南80万吨,四川50万吨;挂牌价格为0.94元)。

  据有关部门10月份预测,2008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20万公顷,较上年2892万公顷,增加28万公顷,增长1%。

预计2008年中国稻谷产量为18900万吨,较上年18603万吨,增加297万吨,增长1.6%。

由于今年中晚稻市场价格均高于最低收购价,国家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生产粮食成本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期望得到能够产生合理利润的粮食出售价格。

相对于创历史记录的今年稻谷生产量来讲,1000万吨的临时储备收购量,只相当于稻谷总产的5.3%,对市场的拉动作用并不大。

在一些粮食主产省,前期收购的稻谷数量已经超过了临时储备分配的计划数量。

  其次,临时储备稻谷的收购主体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政策。

临时储备稻谷收购价格应该是与农民的结算价格,但是,临时储备稻谷的收购主体和其委托的收购点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结算,使国家给农民的好处没有落到实处。

  再次,收购企业资金不足。

现在,中储粮系统、少数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能够取得银行收购资金贷款,许多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由于得不到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而难以展开收购。

少数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少,银行一般只给予其资产的70%—50%贷款,有限的收购资金贷款制约了粮食收购数量。

同时,起伏不定的市场价格,也使即便有收购资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也不敢贸然收购,只能谨小慎微地边收边加工,骑着毛驴看唱本。

  在现今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差距巨大,外出务工收入明显比种粮收入多的新形势下,直接反映农民种粮收入的粮食收购价格如不能达到农民的基本要求,将不可避免地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1984年出现“卖粮难”后,农民立即作出了反应。

农民不但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而且也粗放经营。

从1985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减产。

  当今粮食危机已经蔓延全球,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严重缺粮,海地因为粮食危机导致总统下台,很多国家人民食不果腹。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9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球至少有9.25亿人在忍受饥饿,而2003年至2005年间这一数字为8.48亿。

近几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加大政策和科技投入,十分不容易获得连续5年粮食丰收的可喜局面。

  粮食作为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农产品,一旦生产受阻,很难在短期,甚至几年内难以恢复,我们在丰收年景一定不能盲目乐观。

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头号问题,须臾不可掉以轻心。

立足国内保持粮食基本自给,是国家确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

当前,正是秋粮收购的关键时期,及时以合理的价格将农民生产的粮食收购起来,是促进农民继续发展粮食生产极为重要的工作。

  避免历史的教训重演,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适当增加国家临时储备粮食的数量。

由于今年粮食市场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粮食经营企业对市场未来走势难以把握。

目前入市收购粮食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企业:

  1、储备粮轮入企业。

各级储备粮是指令性计划,轮入储备粮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同时,储备粮轮入有费用补贴,这些企业在经济上相对有保证。

因而,储备粮轮入作为刚性指标,收购进展很快。

  2、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

为了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目前国家已经决定收购1000万吨临时储备稻谷,在东北三省和内蒙收购500万吨临时储备玉米。

按政策规定收购的这部分粮食盈亏由国家承担,因而指定收购企业没有后顾之忧,积极收购。

  3、粮食加工企业。

出于生产的需要,粮食加工企业在新稻谷上市之后参与收购。

但是,粮食加工企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受到流动资金制约。

银行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收购贷款,一般按照其资产总额的50%左右提供,而粮食加工企业的资产有限,因而得到的抵押贷款也自然有限,即使想扩大收购数量,也因资金不足而望而却步。

二是忧虑市场前景。

虽然国家决定明年将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但是目前市场上“谷强米弱”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成品粮市场价格不温不火,高价位收购的原粮到时赚不到钱,将血本无归,所以这些企业收购量入为出,不敢贸然行动。

  在储备粮轮入数量有限,粮食经营、加工企业谨小慎微收购粮食的新情况下,只有国家来通过政策性收购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今年我国秋粮丰收,粮食商品率提高,目前国家下达的临时粮食数量满足不了农民出售粮食的需要。

因此,国家有必要增加临时粮食储备数量,将农民要出售的粮食收购起来,以流通促进粮食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严格执行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价格。

临时储备粮食,是国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出台的惠农政策。

旨在通过国家来保护农民利益,调控粮食市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这就要求临时储备粮食收购执行主体在收购这部分粮食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价格与农民结算,不要打折扣。

对于弄虚作假、克扣农民等非法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纠正,并严肃查处。

  三、及时提供粮食收购资金。

商品经济时代,现钱现货是基本规则。

收购粮食如果不能及时支付货款,不但对农民失去信用,也耽误农民宝贵的劳动时间。

目前能够取得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企业,大致只有储备粮轮入企业、以资产抵押的粮食加工企业。

粮食收购主渠道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基本上得不到收购贷款。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物资,粮食收购资金需求量大,仅仅靠资产抵押贷款收购粮食无疑是杯水车薪。

几十年的粮食经济发展史证明,没有大量的信用贷款,就不可能保证粮食货畅其流;放开后的粮食市场流通实践同样也证明,没有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参与收购,粮食流通就难以正常进行。

就现实情况,政策性银行对粮食收购资金贷款,一是对储备粮轮入、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资金贷款,要及时足额提供;二是对粮食加工和经营企业,按照有关政策提供贷款;三是对信用良好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促进粮食收购顺利进行,不让农民“卖粮难”。

深度分析

经济下滑抑制需求,农产品供应压力明显

国内农产品价格近期持续低位运行,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对行情起到稳定作用,抑制了价格下行空间。

但由于国内农产品自身供应面压力明显,加上经济衰退抑制需求,国内农产品短期内仍将以震荡偏弱走势为主。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日发布中国主要粮油作物产量11月份预估报告,报告预计2008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650万吨,较10月份报告减少100万吨,但仍达到创纪录水平,比2007年增加377万吨或29.7%。

同时,维持玉米、小麦、稻谷和油菜籽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与10月的预估值不变。

这意味着国内农产品供应情况将有较好改善,供求关系进一步向宽松转变。

目前国内正处于秋粮集中上市时期,面对持续下跌的农产品价格,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其中包括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对大豆、玉米等品种进行临时托市收储等措施。

这些措施对稳定粮食价格提高市场信心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难以根本改变市场运行趋势,供应季节性过剩的局面对行情造成较大压制。

外部市场上同样缺乏支撑,美国农业部10月28日对10月份月度供需报告数据进行了部分修正。

下调美国2008/09年度玉米收获面积100万英亩至7,820万英亩。

预计2008/09美国年度玉米产量为120.33亿蒲式耳,减少1.67亿蒲式耳。

下调美国2008/09年度大豆收获面积110万英亩至7,440万英亩,预计美国2008/09年度大豆产量为29.38亿蒲式耳,减少0.45亿蒲式耳。

尽管向下修正了产量和结转库存,但比上一年度美国农产品供需形势仍有较大改观,特别是2008年作物产量有了较大提高,供应面的好转成为限制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阻力。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形势也令农产品市场承压,特别是美国经济形势令人担忧。

美国商务部10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个人消费开支17年来首次出现季度环比下降,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三季度按年率计算出现0.3%的负增长,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

美国经济衰退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欧洲经济体以及亚太地区经济都已经明显受到美国经济减速的拖累。

另外,美元指数继续保持升值态势,美国出口需求放缓,以美元计价的商品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国家惠农政策为国内农产品市场带来支撑,压缩了价格下行空间。

但政策上的支撑恐难以抵消供应面的压力以及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影响。

此外,原油价格下滑导致国际海运费用持续走低,农产品的进口成本大幅下跌。

目前海运费用已经回到5年前的水平,距离2008年7月份时的峰值下跌了90%。

伴随着相对低廉的进口农产品陆续进入中国国内市场,预计将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较强打压。

另外,国内农副产品的实际消费量提升力度也显不足,近期肉、禽蛋价格不断下跌,养殖户利益受损,养殖积极性不高。

生猪、禽类补栏率出现下滑,国内饲料需求依然维持低迷。

综合来看,尽管国家调控形成“政策底”抬高了部分品种价格底部,但尚不能有效支撑国内农产品市场整体回暖。

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及自身供需压力的影响,预计国内农产品市场短期内仍将以震荡偏弱走势为主。

取消粮食出口关税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

其中:

"根据国内生产消费及国际市场变化,会议同时决定,取消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

"在世界性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发生新的变化时期,国家作出取消粮食出口关税的重大决策,对今后国内粮食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粮食进出口是调剂国际粮食余缺,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的大背景下,国家作出取消粮食出口关税的决策,对国内粮食市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拉动粮食价格。

尽管今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出台临时收储稻谷、玉米政策,进入下半年,特别是秋粮上市后,国内市场粮食价格依然高位回落。

据市场监测,新稻谷上市后,稻谷市场价格比上市前回落8%-10%左右。

虽然从总体上看,今年秋粮收购进度比去年快,但与农民所能提供的商品粮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看到市场价格回落,国家近期发出明年大幅度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信息后,惜粮待售。

如果市场粮价继续不温不火地延续下去,势必影响十分不容易调动起来的农民种粮积极性。

与在国内市场粮价回落大为不同的是,国际市场粮价远远高于国内粮价。

为了稳定国内粮价,确保粮食安全,2007年12月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收紧粮食出口。

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了大米13%的出口退税;自今年1月份开始,我国对57个税号的粮食原粮及其制粉征收5%至25%的出口暂定关税。

同时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种商品涉及21个税号的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由于世界上粮食危机,40多个国家严重缺粮,我国严格控制粮食出口后,粮食走私异常活跃。

国内大米一般每公斤3元,国际市场一般是每公斤9元至12元,价格相差3至4倍,走私一吨大米就能获利约3500元,走私一货柜能获利约7万元。

由于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国内粮食供给基本平衡,个别品种供过于求。

在此情况下,出口部分粮食不但能够缓解世界粮食危机,也可以拉动国内市场粮价。

二、促进粮食流通。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格局下,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突出。

回顾历史,我们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

粮食流通顺畅的时候,就是粮食生产发展快的时候;粮食流通受阻的时候,就是粮食生产滑坡的时候。

1984年我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卖粮难",农民生产的粮食几天几夜卖不出去,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从此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减产。

    粮食生产周期长、恢复慢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时时不能忽视粮食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在现在我国粮食供给相对充裕的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粮食流通。

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几年我国粮食丰收是全面丰收,即使是受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袭击的四川省,今年粮食生产仍然获得增产丰收。

    在国内粮食需求相对减弱的新情况下,单靠国内难以保证粮食顺畅流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调剂粮食余缺,是粮食生产国的成功经验。

国家现在作出取消粮食出口关税,就可以促进粮食出口,疏通国内粮食流通渠道。

    三、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储备收购的政策。

这种政策是以国家财政兜底的。

无论是最低收购价粮食,还是临时储备粮食,国家收购进来之后,要支付收购费用、保管费用,品质差价费用、销售差价费用等等。

虽然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日渐增加,但是国家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以及其它支持"三农"的补贴在国家预算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且每年都在增加。

在粮食相对充裕,市场粮价回落、世界粮食价格看好的情况下,国家出口一部分粮食就可以减轻国家政策性收购粮食的压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将有限的财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粮食进出口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手段用得好,能够很好地调节国内粮食余缺,用得不好就会使国内粮食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在取消粮食出口关税上,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度的原则。

我们说近几年来我国粮食丰收,是人努力,天帮忙。

象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能够在5年连续获得粮食丰收,历史上是少见的。

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个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今年正好是连续第5年丰收。

从明年开始,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很难预计。

我国近5年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对于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也只是粮食供应的紧平衡。

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我们还没有充分的粮食应对。

同时,我们也不能依赖国际市场来解决国内的粮食供给问题,现今世界上每年粮食贸易量大约在2400亿公斤左右。

一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多的中国缺粮,到国际市场购买粮食,将立即会推动国际粮价暴涨。

如果处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即使出高价,也不一定能够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到我们所需要的粮食。

因此,取消粮食出口关税作为阶段性的政策是很明智的。

考虑到我国粮食商品中有些品种,比如玉米是短缺品种,国内供不应求,应限制出口。

从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战略考虑,一定要根据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实际和预期,坚持适度的原则,不可盲目进行。

(二)适时的原则。

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

粮食商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样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粮食经济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今年国际国内粮食生产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新变化,国际和国内粮食生产都获得丰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居高不下的国际粮价下降。

11月13日泰国100%A级白米报价为每吨570美元,比今年最高时1000美元,下降43%。

我国有限的粮食资源和国际粮价阶段性波动,都昭示着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放粮食出口的闸门,一旦出口对国内粮食供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