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9326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docx

精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六§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基础知识目标:

兴中会成立和广州起义;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与章炳麟《驳康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政纲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思想教育目标:

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了时代主流,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到了时代的前列。

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传统。

2.通过讲授20世纪初的革命思想、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和思想战线上的论战等史实,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内容、特点和局限性。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解和分析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背景,引导学生从19世纪末以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史实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从理论上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

教学难点:

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甲)导入新课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不是偶然的,它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以及中国人民觉醒的必然产物。

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陆继建立,特别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为近代史的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思想、舆论、政治、组织上的必要准备。

本节内容正是从思想、组织、理论上三方面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样为迎接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作准备。

(乙)讲授新课

一、兴中会成立和广州起义

1.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时间地点人物: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

适当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

(2)性质:

引导学生由入会誓词分析——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引导学生与资产阶级维新团体比较。

指出是质的飞跃。

(3)意义:

学生归纳——A标志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建立。

教师补充——B标志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

2.广州起义:

要求通过如下方面掌握:

领导发动者:

兴中会和会党;时间:

1895年;失败原因:

计划泄露;损失:

陆皓东牺牲。

教师通过小字指出说明:

是为建立资产阶级理想中国人民用革命手段的第一次;从此,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革命党的代表者和旗帜。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1.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从上章和本章引言入手分析,教师在学生装分析回答基础上总结: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经济贫血的加剧。

2.状况:

学生读出。

主要宣传中心有日本东京和上海。

3.内容: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

4.三大代表:

(1)章炳麟(2)邹容(3)陈天华

主要通过代表作、突出主张来掌握。

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读肖像看生卒年月,教师宣传好为革命而牺牲的精神。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

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

正反小黑板: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

团体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影响

兴中会

1894

孙中山

檀香山

革命派初步形成

华兴会

1904

黄兴、宋教仁

长沙

革命派已经形成

光复会

1904

蔡元培、陶成章

上海

日知会

1906

刘静庵

武昌

点评:

由于各团体地域色彩浓,又分散活动,不能适应革命形势。

故陈天华在《猛回头》中提议:

“大家合做一大党”。

2.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7月,孙中山到东京,提出“互相联络为要”。

1905年8月,兴中会、华会、光复会集会东京富坝楼,宣布成立中国同盟会。

提出政治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1)是什么:

学生读出——民族、民权、民生

(2)内容:

A民族主义:

是指要推翻清政府。

B民权主义:

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民生主义:

是要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来改良经济。

(3)评价: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为什么这样说?

引导学生回答A内容B要求愿望。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局限性——没有彻底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起因:

学生解决:

同盟会成立后,康梁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反动统治。

教师说明:

点评康梁从维新派转变到保皇派,是从进步走向倒退。

2.内容:

学生齐读三个“要不要”。

教师投影题目,以区别上次论战的三个“要不要”。

3.意义:

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丙)作业

1.制表: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

2.章、邹、陈等人的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六§二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基础知识目标: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萍浏醴起义;收回利权的斗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产生背景、内容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欺骗实质,从而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历史现象和提示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发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保运动的高涨,特别是武昌起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的斗争促使僵革命形势逐渐成熟,从而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革命斗争出现了高涨。

通过这些史实的讲解与分析,对学生进行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历史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发生于20世纪初各重大事件的相互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对具体问题伯具体分析的能力。

本节重点:

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联系。

教学教程:

(甲)导入新课

上节内容我们学习了“传播”和“建立”。

回忆:

传播什么?

建立什么?

学生回答:

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深入提问: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

“传播”和“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是今天本节内容“发展”和“爆发”的自然而然。

同时教师板收:

革命形势发展辛亥革命爆发

引导学生阅读黑体字的“目”,归纳“发展”讲几目?

“爆发”讲几目?

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先有总体的把握。

(乙)讲授新课

一、清末政局变化

1.“新政”不新

主要掌握目的、内容、实质。

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阅读教材作出分析说明。

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特别点评内容的不新。

引导学生与百日维新内容作比较。

思考:

不新内容,加上黑暗的实质,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回答:

更促使人民反抗。

教师同时板书:

人民反抗。

2.宣统不统

宣统:

1908年,光绪和慈禧(土话:

迟死)先后死去,宣统即位。

不统:

宣统即位时只两岁,故其生产父载沣为摄政王,总揽大权。

这就是不统。

3.“立宪”骗局

掌握:

目的、过程、实质。

目的由学生说明。

过程由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在投影上出示:

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2)109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1911年,设立责任内阁。

我们讲他“骗”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从投影中找出。

学生找出教师板书;同时再思考为什么?

教师适当引导,它规定了什么?

它是一个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教师再板书。

(1)《钦定宪法大纲》——皇权至上

(2)责任内阁——“皇族内阁”

最后关于实质问题的思考,宪政宪政是要把权力分出来,有没有分出来?

反而怎样?

可见,“立宪”是骗,实质是加强封建专制。

同学结合小字,再想:

这样搞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空前孤立。

板书:

政府孤立。

本目小结:

当时出现的形势,革命先辈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一文中作了如下总结:

“从人民方面来说,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从统治者方面来说,也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按照列宁的理论,这样就要爆发起义革命。

下面来看情况如何?

二、革命党人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掌握:

时间、人物、意义。

特别是意义。

讲地位意义时,板书:

第一次。

2.黄花岗起义

掌握:

时间、领导、经过、败因、意义。

点评:

关于领导,是二不是三。

关于经过,黄兴率领,张鸣岐潜逃。

关于意义,要阅读史料,结合小字,加深分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准备。

讲地位意义时,板书:

最大。

一、收回利权的斗争

1.总背景:

学生读出,并让做投影题目。

2.四川保路运动

(1)原因:

学生根据教材自己分析出

(2)发展:

教师板书(和平)——(武装)

学生阅读找出动词填空。

应是:

和平请愿——武装起义

和平请愿是一种合法斗争,它是怎样进行合法斗争的呢?

即成立什么组织来进行?

发展到武装斗争主要有哪些突出表现?

——荣县革命政府——保路同志军

与上相应板书:

同志会——荣县政府——同志军

(3)意义:

结合史料与正文,思考教材框中题。

二、武昌起义

1.背景:

总体把握。

看板书,找答案。

(1)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2)四川保路运动。

(3)组织宣传准备。

关于(3),要由学生归纳出,同时指明起义的领导机关是文学社和共进会。

2.发动和胜利:

先出示投影题目,然后是教师讲故事,学生做题目。

故事:

正在积极准备之时,秘密制造炸弹发生爆炸,计划泄露,当局全城进行搜查;这时要不要起义是关键。

按计划,不应起义;按形势,应该起义。

在这种情况下被动等上级指示,肯定来不及。

因此,熊金两人主动出击,打响了第一枪。

先把军械库给占了,叫楚望台。

再进攻总督衙门,总督瑞澂逃走。

当时有趣,此人夜时在船上过夜,说明什么?

有力抵抗但无心抵抗。

这样一夜之间武昌成了革命之地,12日,武汉市三镇光复。

这就是“辛亥革命”。

3.成果——湖北军政府

掌握:

领导人,革命措施。

点评:

立宪法派混进革命队伍。

4.影响——各省响应

由学生自己掌握情况。

5.危机——立宪法派和封建官僚投机。

(丙)作业

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是哪两次?

为什么最重要?

2.用史实分析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原因。

六§三、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基础知识目标:

帝国主义“严守中立”;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被迫退位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等史实的讲解,使学生加深认识:

“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帝国主义绞杀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从而教育学生更加珍视我国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2.通过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

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从而加深对学生进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教育。

能力培养目标:

1.根据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培养和增强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信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历史功绩与教训。

教学难点:

用具体史实说明辛亥革命的功绩与教训。

教学过程:

(甲)导入新课

在上节“辛亥革命”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危机?

——黎元洪;立宪法派、封建官僚的投机。

其根源在于哪里?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再换个角度思考:

关于挽救民族危亡,历史上曾有过几次重大历史运动?

答: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尚末明了,但十分肯定的一点是以前都有指令性了,而且失败的原因有共同之处,是什么?

答: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那么,本次辛亥革命,帝国主义坐视不理吗?

结果会是什么呢?

(乙)讲授新课

一、帝国主义“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

(1)背景:

A革命力量全国发展,武装干涉难以阻止。

对清府已失信心,保也无用。

B一战当前,军事步调难以一致。

(2)表现:

A武汉聚集军舰;B中日武器合同;C截留中国海关全部税收;D扶植袁世凯。

关于袁世凯,要引导学生对其反动性历史的回顾。

(3)实质:

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其统治工具。

2.强压妥协的“南北议和”

(1)强压:

A袁世凯对革命党人镇压;B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2)妥协:

立宪派和封建官僚主张。

一些革命党人也同意。

(3)南北议和:

由学生掌握南是什么?

北是什么?

各自代表是什么?

地点在哪里?

这样的地点说明了什么?

南方革命军上海英租界北京政府

伍廷芳1911年唐绍仪

 

二、南京临时政府

1.成立:

掌握——时间,领导,定都,国名,国旗,纪元,政府。

特别说明:

孙中山归国答记者问:

“您这次带多少钱来?

”答“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孙中山回国,解决了争论已久的大总统人选问题,可为众望报归。

当选举结果揭晓时,时报称:

“众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三声,是时音乐大作,在场军学各界互相祝贺,喜悦之情,达于极点。

2.性质:

学生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思考: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看:

(1)从人员组成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

10部1处2局,同盟会员任总长7人,次长全为同盟会员,参议院43人,其中33人是同盟会员。

(2)从法令措施上:

看表分析

3.主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正文结合史料,做题目:

(1)根据史料,指出参议院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2)它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

(3)第一条规定有什么历史意义?

(4)结合当时形势,说明第十九条的用意。

(5)该文件由什么组织制定?

由谁颁布?

(6)文件颁布有什么意义?

4.局限性:

教师引导从反帝反封建两方面去分析。

(1)反帝局限:

承认帝国主义,告各友邦书

(2)反封局限:

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引导看表。

三、袁世凯夺权

1.历史条件:

(1)帝国主义施加压力

(2)立宪法派和封建官僚的进攻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2.夺权步骤:

教师先归纳出四点并作板书,引导学生读书由个人讲解:

(1)逼宫

(2)改选(3)兵变(4)迁都

教师点明,迁都是夺权完成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

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由学生读出。

(1)推翻了清朝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于君主专制政体,不要与封建制度混淆。

3.指令性原因:

指明根本原因;分析具体原因。

4.历史教训:

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不可能走西方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丙)作业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什么会被袁世凯夺取?

2.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教训各是什么?

请用史实说明。

七§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基础知识目标:

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俄国对外蒙和英国对西藏的贫血;日本侵入山东;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中华革命党成立;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介绍大地主在买办阶级的政权代表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主权,对内践踏民主革命,认识:

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从而进行中国历史国情教育。

2.通过介绍袁世凯洪宪帝制的破产,使学生认识: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违反历史潮流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从而进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教育。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复辟帝制及其失败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与本质、历史原因与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帝国主义贫血的加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斗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在中国实现反动统治但又迅速垮台?

教学过程:

(甲)导入新课:

先要求学生阅读引言,导入学生思考:

中国社会性质有没有改变?

社会矛盾有没有改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前面,先进中国人已经有几种阶级试过?

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它们都失败了,那么,哪个阶级可以呢?

只有无产阶级了。

引导学生掌握末段。

转入新课,教师提问:

袁世凯上台后,孙中山为限制袁专权维护民主共和采取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设疑:

袁上台后,这些措施能否发挥作用呢?

如果无效,又将如何与袁作斗争?

结果倒底会怎样?

(乙)讲授新课

一、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1.袁世凯内阁掌权

军事、财政、外交、内务——袁系亲信

内阁(总理)

唐绍仪

司法、教育、农林、工商——同盟会员

2.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标志:

明确标志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

唐绍仪内阁迁于北京,理由是这摆脱了革命党对其束缚。

从此,中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的黑暗统治。

二、反袁的二次革命

1.原因:

(1)唐内阁辞职(3)宋教仁案

(2)国民党成立(4)善后大借款

2.发动与失败:

(1)起因:

袁世凯罢免了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派军南下。

(2)经过:

江西李烈钧湖口起义,外二省独立,江苏也独立。

(4)失败:

国民党力量涣散。

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1.俄国侵占外蒙:

唐努乌梁海。

2.英国分裂西藏:

在中印边制造了“麦克马洪线”。

3.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1)背景:

A一战;B袁氏称帝之急。

(1)结果:

袁世凯基本接受。

二、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

由学生阅读正文。

然后归纳:

教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进行投影总结:

(1)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

(2)1913年,强选正式大总统。

(3)1913年,解散国民党。

(4)1914年,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5)1914年,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置个人于终身总统地位。

(6)1915年,袁当上“中华帝国”皇帝,改1916年洪宪法元年。

2.护国运动:

(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

掌握:

A时间——1914;B目的——组织武力讨袁。

(2)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掌握:

A时间——1915年;B内容——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

C影响——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发生转变。

(3)云南起义

掌握:

时间、人物、作用。

3.袁世凯败亡:

要求学生讨论:

洪宪帝制破产的原因是什么?

A出卖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全国人民反对。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觉悟提高,帝制已失去思想的基础。

(丙)作业

1.简述“二次革命”的原因。

2.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复辟帝制的?

七§二、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基础知识目标: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社会根源;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及其失败;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的原因及其概况;发展民族工业的著名爱国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教育目标:

1。

通过介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府院之争,使学生认识:

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夺分而治之,是导致中国陷入分裂状态、军阀混战、加剧政局动荡和人民苦难的重要原因,从而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2.通过介绍护法运动及其失败,使学生认识:

护法运动是孙中山的又一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

它的失败再一次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3.通过介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民兵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提供了阶级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和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结果。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抓住本质、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教学难点:

府院之争;护法运动。

教学过程:

(甲)导入新课

简单回顾袁世凯败亡的经过,设问袁世凯死后国内政局将如何走向呢?

教师作简单介绍:

实际上袁世凯死前,被迫恢复国务陆院,任命段祺瑞为国务院兼陆军总长。

原副总统黎元洪任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

执掌实权的是段祺瑞,一般称这个时期的政府为段祺瑞政府。

要求学生回忆出段祺瑞其人出身及身分情况。

教师指出:

袁世凯个人专权的军阀统治倒台了,但未动摇北洋军阀的根基。

树倒猢狲散,它们都一个个都乘在护国运动之机扩张势力,形成派系,最终带来了中国最黑暗的一页历史——北洋军阀的混战割据局面。

(乙)讲授新课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教师引导学生边看表格边读地图)

北洋军阀嫡系:

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

(掌握支持国)

旁系:

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非北洋军阀派系:

南方——唐继尧的滇系、陆荣廷的桂系;合称西南军阀。

北方——山西的阎锡山、徐州的张勋。

2.军阀割形成的社会根源

(1)半封建性决定。

广大内地农村分散的封建经济仍占优势并独立存在。

或本身是地主,或是地方地主为保卫财产支持之。

(2)半殖民地性决定。

一是列强为维护扩大在华利益,寻找代理人;二是军阀为扩大势力也要寻找靠山。

3.军阀割据的危害:

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要求读表,可概括为:

①残害人民生命财产,②破坏社会经济(农业),③加重人民负担。

例如:

1912年——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增加了3倍。

二、短命的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

先引导学生明确府是什么?

院是什么?

——黎元洪的总统府和段祺瑞的国务院

然后阅读教材,思考:

①为什么会出现府院之争?

即府院之争的由来。

②府院之争的内容是什么?

即争什么。

③府院之争的幕后操纵者是谁?

由此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美日两国争夺中国的矛盾。

④府院之争的结果是什么?

——引张勋入京,可说是府院之争为张勋复辟提供了机会。

2.张勋复辟

1张勋复辟的多重因素:

A多重身份B封建残余C共和未稳D法俄支持

2张勋复辟的简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