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9060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

《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复习纲要.docx

古诗文复习纲要

《雁门太守行》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贺,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人(今河南宜阳)人,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今存诗240余首,人称“奇才”“鬼才”。

李贺作诗力求新奇,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

二、理解

①重点词语

摧:

毁坏。

金鳞开: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塞上:

泛指我国北方地区。

燕脂:

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夜紫:

紫色的晚霞。

易水:

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

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金台:

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

提携:

拿起。

玉龙:

宝剑。

②解题: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多些边塞征战之事。

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的“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③诗词大意:

首联: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颔联: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

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颈联: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河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前四句写日落前兵临城下的情景;后四句写援军的救援行动:

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三、主旨

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写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四、诗文分析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与“山雨欲来风满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2、“压”字的作用:

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将临,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形,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3、“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表现守城将士无畏的气概。

在色彩与形象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含有欣喜、赞美之情。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角声满天秋色里”写出了一种“在肃杀、苍凉、悲壮的气氛中,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规模恶战正在进行”的场面。

2、这两句的作用:

把激战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肃杀苍凉、悲壮紧张、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暗示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规模战争正在进行。

3、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具体来说: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咽地响起,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人依仗人多势众,咄咄紧逼。

但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边塞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半卷红旗”写战士们卷扛红旗、急速行军、夜袭敌营的情景。

作者写这个景象是为了从侧面描写战况:

既表现风大、战士行军的艰难,又写出战士的高度戒备,表现战事的紧张。

2、“半”字的作用:

十分传神,写出战事的残酷、持久。

“半卷”的作用:

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3、“易水”用的是战国时刺客荆轲易水送别的典故,用在这里既表明交战地点,又赞颂将士们有当年荆轲那样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豪情(精神)。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荆轲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霜、重、不起”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5、“起”字能否改为“响”?

为什么?

不能,“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潮湿,声音就沉重低回。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用的是战国时燕昭王筑台,在台上置黄金以招天下贤才的典故。

用在这里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天子求贤若渴的心情,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4、习题

1、诗歌是想象的果实。

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

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

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

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

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

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2、谈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即写作特色)

这首诗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等一系列变幻莫测的色和光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

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

3、对这首诗的前两句,王安石曾批评说:

“方黑云压城,光又为何成为甲光?

”杨慎声称自己确实见过这种美景,指责王安石“不知诗”,你如何看待?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

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助威。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和造意的手段。

《行路难》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

《行路难》: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诗的前四句写李白离别京城,朋友设下盛宴为李白饯行。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华贵。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作者忧郁悲愤。

(2)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3)“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联系背景)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辛。

(4)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冰塞黄河、雪满太行——照应题目“行路难”

(2)这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想象(从“欲”“将”可以看出)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险阻),形象的表明作者命运坎坷,欲行无路,遭遇了重重的困难。

(3)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既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运用典故,表现诗人在人生追求过程中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变化交织。

(2)运用典故,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诗人仍心存被启用的希望。

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是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这四句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作者非常乐观自信。

(2)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尽管前路阻碍重重,我相信一定会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候,那时我一定会挂上云帆,渡过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暗用典故,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坚信自己远大的抱负总会实现,有强烈的自信心和浪漫乐观的精神,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主旨:

这首诗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之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1、本诗特点: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2、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三)课堂训练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

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字面义: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二、理解

1、首句两个“笼”字有何作用?

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幅淡雅的水边夜色图,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映衬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2、“寒”字的作用?

“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3、“夜泊秦淮近酒家”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提示时间、地点,照应标题;“近酒家”则为下文打开了道路。

由此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4、诗人先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而后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首句渲染气氛,描绘出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迷蒙之中露出悲凉,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5、“犹”字蕴含着哪些内容?

①形象地表现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

②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人情的愤慨。

6、《后庭花》是亡国之音,这两句是在批评歌女吗?

真正用意是什么?

、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实际①斥责陈后主君臣贪图享乐招致亡国。

②批评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③提醒人们由陈后主联想到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7、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首诗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抒发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8、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不满、愤恨。

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家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9、三四两句对当朝统治者的批评委婉、含蓄,有一种指桑骂槐的味道,请写出类似的一句古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10、请举例说明历史上不顾国家利益,寻欢作乐的事例

南唐后主李煜沉迷于亡国之音;南宋统治者整日欢乐,“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白居易并称为“刘白”。

其代表作有《秋词》、《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浪淘沙》等。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

节奏一般是四三拍或二二三拍、二二二一拍、二二一二拍。

如: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①重点词语

酬:

酬答,酬谢。

这里指用诗答谢。

乐天,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

赠给自己诗歌。

巴山楚水:

贬居之地

弃置身:

被抛弃的人。

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

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翻:

副词,反而。

翻似:

反而好像。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柯:

斧头柄。

沉舟:

下沉的船。

侧畔:

旁边。

病树:

枯朽有病的树。

君:

指白居易。

歌一曲:

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暂凭:

暂且凭借。

长:

振作。

②诗歌大意:

首联:

巴山楚水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一直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颔联:

回到家乡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

而我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颈联: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尾联: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指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三:

用正确的方法赏析诗歌名句、主旨。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首联:

用“凄凉地”、“弃置身”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不满。

此联实为下联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修辞手法:

用典

A此句用典,借向秀对稽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因政治改革失败而受害的战友王书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有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B此处用典,诗人以王质自比(或借王质的故事)暗示贬谪的时间长久,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C颔联:

这两句话用向秀和稽康的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颈联(名句)赏析: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

感情基调由沉郁转向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后人则赋予其新意: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尾联: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长精神”三个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⑤主旨: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春望》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住少陵,自称“少陵野老”等。

曾做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并称“李杜”,着有《杜工部集》。

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诗史: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这些都可以从《春望》中表现出来。

诗圣:

他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且他的诗质量上乘,因此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词语]

¢Ú国:

国都。

国破:

指长安被攻占。

¢Û感时:

感慨时事。

花溅泪:

看到花令人掉泪。

¢Ü恨别:

为离别而伤感。

诗人当时与家人分别。

鸟惊心:

飞鸟掠过也令人心惊。

¢Ý烽火:

古代边塞发生战争时以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

¢Þ家书:

家信。

抵:

值。

¢ß搔:

用手指轻抓。

¢à浑欲:

简直要。

不胜:

承受不住。

簪:

绾头发的簪子。

古代男子留长发,也要用簪子。

[诗歌大意]

首联: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颔联:

因为作者当时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就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溅泪;即便是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颈联: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尾联: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侧重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字统领诗的前四句,

前四句:

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视野:

远→近、大→小山河→草木→花鸟

景物描写:

整体→局部、混沌→清晰

后四句:

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

前四句的景→自己的情→自己的形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首联总写望中所见。

首句“国破”点明时间,“山河在”是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觉得它“在”;次句中的“春“点明季节,“草木深”表面说明自然界草木茂盛,实际是写都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

(怎样理解“草木深”的意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用“破”交待历史背景,以“春”表明季节。

2、“破“和“深”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凄凉的情景?

“破”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的惨相,使人触目惊心;

“深”画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之景,令人满目凄然。

“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或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这些景物的描写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春的思想感情)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景物写春天。

2、赏析:

①字面义:

因为作者当时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就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溅泪;即便是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②“溅”、“惊”二字是使动用法,即花使我泪水飞溅,鸟使我心灵惊悸。

此联运用对偶的修辞,以乐景反衬哀愁,使悲欲悲,突出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甚为绝妙,乃千古传诵。

(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3、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

参考一:

两种说法都讲得通。

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亲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选择第一种说法比较好。

参考二:

第一种理解是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诗人触目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第二种理解是运用以花鸟拟人,移情于物,借物抒情,但两者都是情景交融,其精神是相通的。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高兴,而是“溅泪”、“惊心”。

“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和久别思家之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

2、赏析:

“连三月”写出战火不断,“抵万金”强调了家书的重要、难得。

此联用对偶的修辞写出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为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

这是离家之人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2、“家书抵万金”中的“抵”字有何作用?

“抵”强调了家书的珍贵难得,表达了战乱中与亲人音讯久隔,急盼来信的心情。

3、联系全诗及当时的史诗,描述一下“我”在接到“抵万金”的“家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

示例:

朝思暮想的家信终于来了,快看,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消息,家人现在还好吗?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如何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所描绘的“白头”这一诗人形象?

(或: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具体的细节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上题末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杜甫的自画像,这十个字暗含“愁”字,请作具体分析。

因愁而头发白;因心烦意乱而搔首;白发越搔越短,以致插不上簪子。

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沦陷的长安,诗人通过描写都城沦陷后的破败春景,抒发了自己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练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其书法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四大家”

一、、理解重点词语

①、聊:

姑且。

发:

显示。

②、狂:

豪情。

③、左牵黄:

左手牵黄狗。

黄:

黄犬。

右擎苍:

右臂举着苍鹰。

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

④、锦帽:

头戴锦蒙帽。

貂裘:

身穿貂鼠皮衣。

⑤、卷平岗:

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⑥、为报:

为我通报,即替我告诉大家的意思。

倾城:

全城人。

太守:

作者自称。

⑦、亲射虎,看孙郎:

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

孙权。

据《三国志》记载,东吴孙权曾骑马射虎,马为虎所伤。

他用双戟投掷,虎才退却。

⑧、酒酣胸胆尚开张:

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

尚且。

⑨、持节:

手执符节。

古代使臣出使,必须持节以作凭证。

⑩、云中:

汉郡名,在今山西大同以北和内蒙古自治区一带。

⑾、冯唐:

汉文帝时人。

据《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