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9037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历史

一.单选题:

(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谙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A.社会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D.散漫自私意识

2.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3.宋太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

A.机构改革必须增大财政开支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C.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4.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

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

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

由此可见,秦朝()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5.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6.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

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7.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8.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

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是

①宋代设立枢密院②元代设立中书省③明成祖设立内阁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9.明朝设立内阁和清朝设立军机处,本质上都()

A.强化了封建皇权B.削弱了地方权力C.分散了丞相权力D.提高了行政效率

10.我国有如下谚语:

“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11.《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2.宋徽宗时期,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即向侵占街道的店铺收税。

这说明()

①市坊制度崩溃②当时的城市规划出现失控苗头

③宋代商业繁荣④政府巧立名目,人民税负沉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

这表明()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私营手工业取代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14.宋代刘子翚在《忆樊楼》一诗中写道: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从“夜深灯火上樊楼”一句中,可分析得出宋代汴京城商业活动的突出特点是()

A.夜市繁盛,突破了时间限制B.草市兴起C.管理严格D.坊市分开

15.《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史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

16.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不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17.下列关于我国制瓷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瓷器技术达到成熟阶段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体系

C.清代发明了珐琅瓷D.西汉时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18.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该诗歌能够反映元朝()

A.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发展

C.农民过着富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19.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

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20.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

“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

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

”这反映了当时()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C.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D.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

21.《宋刑统•斗讼律》规定:

“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

”这一材料体现了()

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

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22.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C.理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思想内部危机重重

23.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A.重建儒学的信仰B.否定孔子的权威C.完善心学体系D.批判专制思想

24.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25.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

“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C.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材料题:

(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

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

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

“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

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秦律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谋反罪、以古非今与挟书罪、诅咒诽谤罪、妄言与非所宜言罪、不敬国君罪、投书罪、降敌罪都作了非常严厉的惩罚规定,其死刑名就包括戮、磔、弃市、定杀、生埋、枭首、腰斩等。

对于破坏伦理纲常不孝、乱伦罪和破坏公共秩序的盗窃罪也都给予重处。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打击破坏政治稳定行为而设定的,且执行时是不予赦免的,连秦国名相商鞅、李斯等都以上述罪名之一被治罪处死。

——摘编自罗爱华《秦律的制度分析》

1.根据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

(6分)

2.根据材料,概括秦律的特点。

(6分)

27.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7分)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7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xx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6分)

2.根据材料四,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