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第二辑.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第二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第二辑.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第二辑
高2007级高考考点百题训练系列之
现代文阅读
第二辑
(十一)月,阙也(有删节)
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
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
为什么?
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
“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
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
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五个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
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
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
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
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
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那一刻不能赏花?
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
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
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
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早。
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
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
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
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
不妄做一夕的赏月人吧!
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
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将“月”解释为“阙”“使我着谜”的原因是什么?
(6分)
答:
2.作者认为“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
3.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答:
:
作用:
(2)本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
(十二)干细胞——器官之源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发育成神经、肌肉或血液等成熟细胞、再生各种组织器官或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
人体干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能干细胞,可用于直接克隆人体;另一种是多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组织。
人类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在体外繁育出组织和器官,并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人类疾病的产生一般是以器官、组织、细胞坏死或死亡作为病理基础的,比如角膜损伤或者病变会引起失明;胰腺的胰岛细胞不能分泌会导致糖尿病;大脑中某一部分神经细胞病变会引起痴呆或者是肢体的震颤麻痹等等。
干细胞则可以修复那些不能再生的被损坏器官或组织,从而治疗癌症、心肌坏死、自身免疫疾病(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并取代以往的异体间的器官移植。
造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早在1909年迈克斯莫(Max·mow)就推测血液中有一些细胞可以造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动物的交叉输血实验中证实了外周血循环中存在着放射动物血细胞再生的细胞,由此证明了外周血干细胞的存在。
近30年来,随着实验和临床血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造血的发生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特性、移植免疫学的深入认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技术、血液制品及抗生素等联合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
过去造血干细胞的移植主要指骨髓移植,近10多年来,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快速发展起来。
造血干细胞含量极少,约为骨髓含量的1%。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20余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某些遗传性疾病得到根治的最佳手段。
我国科学家仅用20年的时间,就使该领域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起来。
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成年的白血病病人能长期在无病状态下生存,生存率从以前单用化疗的20%左右上升到移植后的70%~80%,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救治。
将脑部的干细胞培育成脑细胞并移植给脑患者,可以治疗脑部损伤、帕金森氏症等脑疾病。
但是成年动物脑部的干细胞很少,大约每300个细胞中才有1个,它们在脑部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很难成功地提取出纯度超过5%的脑部干细胞群。
干细胞的应用还包括体外制造人体器官,然而这比体内移植干细胞要复杂得多。
科学家设想利用干细胞和动物组织工程的结合来解决难题,比如通过形成嵌合体,在严格的控制下,使动物的某些器官来源于人体干细胞。
这些来自人体干细胞的器官可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
1.下列有关人体干细胞的说法,和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人体干细胞是一种“万用细胞”,既可以用于直接克隆人体,也可以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组织。
B.人体干细胞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或人体的潜在功能,为取代异体间的器官移植、实现对某些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C.人体干细胞是一种“万用细胞”经过发育,会分化成神经、肌肉或血液等成熟细胞。
D.用人体干细胞治疗疾病的一条途径是:
分离干细胞→体外培养繁育出组织和器官→将这些组织和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含量极少,而在外周血液中含量较多。
B.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具有光明前景。
C.成年动物脑部的干细胞含量很少,并且没有固定位置。
D.将动物的某些来源于人体干细胞的器官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的实验尚未取得成果。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胚胎期起,人的个体发育越成熟,干细胞含量越少。
B.干细胞治疗的目标是用干细胞移植取代组织、器官移植。
C.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肿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最佳选择。
D.曾植入人体干细胞的动物,其器官可以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
(十三)悠悠垂钓
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
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
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
每当晨光熹微之时,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
刹时间,岛上充满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洒鱼食。
一阵“动乱”之后,岛上除偶尔一两声鸟鸣外,一切又变得悄无声息。
这时的湖心岛,四周伸出了许多长长的触角——一条条钓竿。
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
然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凄冷的。
传说中,姜太公渭水磻溪之钓,东汉严子陵富春江之猎,很有点远离人间烟火之味;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不能不说有点孤独感;再读读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雪》诗,又总觉得他们与其说是写钓,倒不如说是借钓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心情而已。
至于海上钓鳌客李白扬言“以虹霓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的钓鱼法,更属遣愤之音了。
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龙潭湖玩。
在离湖心岛不远的小径上,迎面碰到了一对钓客,一老一少。
六十多岁的老者,持钓竿前面走,后面紧跟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
我上前搭话:
“哎呀!
钓这么大的一条鱼,您老今天下酒有活鲜了!
”老者一听,知道我是外行,摇着钓竿指了指湖心岛笑着说:
“我年岁大了,想活动一下身体,锻炼锻炼目力、腕力。
”年青人接着道:
“我们师徒俩是搞玉雕的。
一件大型玉雕作品,仅磨磨光就需一年功夫。
我坐不住,又粗心,操刀时常出毛病,师傅说,垂钓须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就带我到这里‘学艺’来了。
”
我看着师徒俩,一股激情直荡心灵:
生活中随手撷取一朵浪花,竟能映照出建设者的心!
看来平静的垂钓,也响着时代的强音!
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硬是把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呢?
1.本文第三段中“学艺”的“艺”字的含义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说垂钓留给他的印象是“凄冷”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古今垂钓者的垂钓目的有相通的地方,纵观全文,有哪些方面相通?
(6分)
答:
在作者看来,古今大多数垂钓者都不以________为唯一目的,而是以通过垂钓达到________的目的。
4.有人认为第三段写“师徒两人垂钓”的文字破坏了全文的和谐整体美,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从“格致”到“科学”
西学中源,这个词的意思是,西方学问源自中国。
Science(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就遇到这种情况。
中国士大夫问,Science是什么?
洋人说,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
中国士大夫说,这种学问,中国自古有之,叫做“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四书集注》的作者朱熹先生解释说,“格”就是“到”,“格物致知”就是“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这不是你们的Science吗?
洋人一听,大为叹服,从此Science便译为“格致”,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使用了半个世纪。
朱熹先生教诲我们,从自身到万物,一草一木都要“格”(研究),今日格一物,得到一点知识,明日再格一物,又得到一点知识,积累多了,万物之理,豁然贯通。
这套“格致”学问,表面上看,很像搞科研,却只是假象。
原来朱熹先生所谓“格物”,不是动手动脚做实验,而是瞅着那物想问题;“格物”不是研究那物,而是通过那物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达到圣贤境界。
在朱熹先生看来,真要用全副精力去研究实物,那叫“玩物丧志”;让你观察外物,为的是内省,好像参禅,与科研风马牛不相及。
明朝的另一个理学家王阳明曾讥笑朱熹的“格致”说:
“有一位朋友姓钱,想成为圣贤,我就让他去‘格’庭前竹子。
钱先生面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个道理。
我就自己去试,‘格’了七天,也‘格’不出道理来。
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了!
”对此,胡适先生说,“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建立科学。
”
《四书集注》里的“格致”与“科学”无关,却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终演变为“科学”。
读《四书五经》,遇到“格致”二字,不能解为“科学”,否则,《四书五经》就读不懂;可读中国近代科技书刊,遇到“格致”二字,那意思却大致等同于“科学”。
1866年,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为学生编译《格致入门》,放在今天,与《科学入门》同义。
1874年,徐寿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英文译作“上海综合工学院”,又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刊名为《格致汇编》,英文称作“中国科学杂志”,发行23种,译介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方面面。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如数学、化学、电学、声学、光学、热学等等,都有了对应的中文译名,但“格致”向“科学”的过渡却步履维艰。
日本学者岛尾永康考证,日本最早将英文的Science译为“科学”的时间在1874年;中国科技史家樊洪业先生考证,中国最早引入“科学”二字的学者是康有为先生,他在1897年11月前编写的《日本书目志》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两本书:
“《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
”樊先生说,“虽然中日两国的‘科学’在写法上没有差别,但中文从前无此词,康有为的书目志意味着把日文的‘科学’译为中文,是中文第一次出现‘科学’,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有其特殊意义。
”同一年,严复先生开始翻译《原富》,将“格致”与“科学”并用。
但直到十年后的民国初年,“科学”才逐渐取代“格致”,在中国学术界广泛流行。
(2005年12月《中国青年报》)
1、关于中国古代“格致”之学的实质,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
B、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
C、从自身到万物进行研究,最终达到万物之理豁然贯通。
D、通过研究事物来反照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从而达到圣贤境界。
2、关于中国近代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和使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科学”一词是康有为首次从日本借用过来的。
B、中文“科学”一词的含义与英文Science的含义完全是一致的。
C、《四书五经》里的“格致”不能理解为“科学”,但中国近代科技书刊里的“格致”却与“科学”的含义完全遗址。
D、中国近代科技史上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都有对应的中文译名,但“科学”一词却一直未得到确认。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的“科学”,强调实验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规律,求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
B、西方的“科学”,经中国士大夫依据朱熹的言论,译为“格致”,让人大为叹服。
C、中国古代的“格致”之学,不是真正研究事物,所以,“格致”最终没有成为“科学”的代名词。
D、由“格致”向“科学”的过渡,其实质上是由主观臆想向实证研究的过渡。
4、下面对导致“‘格致’向‘科学’的过渡”“步履维艰”的直接原因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中国人思想保守、落后,不愿接受任何新鲜事物和新鲜知识。
B、中国士大夫饱读圣贤之书,却没有“科学”的观念,错将“格致”之学理解为西方的“科学”。
C、近代有些进步的知识分子,赞同戏噱中源说,乐意以中国的“格致”指称西方的“科学”。
D、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格致”与“科学”的认识是模糊的。
(十五)收藏昨天
余秋雨
① 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② 这并非搪塞之言。
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
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③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
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
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④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
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⑤ 我最合适什么?
最做不得什么?
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
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
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
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
……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
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
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⑥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
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 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1、根据原文,理解文意:
(4分)
(1)文章说,“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
其中“精神上的‘短路’”喻指什么?
(2分)
答:
(2)文章称“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其中的“这样的事情”指代什么?
(2分)
答:
2、作者为什么说“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
(4分)
答:
3、联系全文,分条表述作者就“如何收藏昨天”提出的主张。
(6分)
答:
4、这篇文章在语言及表达方式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十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十六)
有人认为,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改善机体免疫力以防止辐射对机体的损害是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的。
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专业人员认为太过于乐观。
当我们的细胞把氧气和食物转化成化学能量时,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能损害DNA和细胞膜,这种伤害可导致衰老。
当然,很多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
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
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而在这种理论的鼓噪下,乐开了怀的是一些厂家和商人。
君不见眼下消费者的钞票正在大把大把地流入生产维生素和抗衰老补充剂厂商的腰包。
事情的真相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绝不可能消除体内所有的自由基。
而且,如果能消除所有的自由基,事情又向另外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为,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
此外,在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身体内在的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也许进化得天衣无缝,所以基本上难以接受改进。
例如,催化清除剂EUK—8和EUK—134可能帮助短命的线虫增强脆弱的免疫力,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毫无用处。
这些催化清除剂对果蝇的免疫系统也不起作用。
也有事实表明,促进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对提高寿命并非是至关重要的。
对生物体的免疫起重要促进作用的有两种酶,它们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实验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因此它们的寿命比一般果蝇要延长约10%。
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有些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尽管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但它们的寿命甚至比普通果蝇还要短,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
不过,如果对人进行同样的基因工程改造,使超氧化物歧化酶产生增多,那么对于人来说并非幸福,而只是一种灾难。
这种过多的酶不仅不能促使人长寿,而且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所以,改善免疫力和摄取维生素也并非是科学对我们延年益寿的有效承诺。
1.下面对“自由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伤害DNA和细胞膜,从而导致人的衰老。
B.阻止自由基的产生的唯一方法,是补充带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的生物。
C.人体的自由基,并非清除得越多越好。
D.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
2.“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
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对此句中的“理论”阐述不当的一项是()
A.文字上有其合理的因素,有其成立的理由,但实践上行不通。
B.是一种研究领域的假设和推理,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
C.言之有理、自成体系、指导实践的真理。
D.依据科学研究衍生的某种设想,实践难以证明。
3.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
B.在千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的身体内在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进化得天衣无缝。
C.对人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而增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并不能使人长寿。
D.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会延缓衰老。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使人们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B.实践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使生命延长的两种酶,这给人类寿命的延长以有益的启示,使人们看到了增寿的希望。
C.眼下,科学仍然不能弄清限制食物摄人对我们究竟是增寿还是减寿。
D.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体内有长寿基因存在,所以,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没有
多大的必要。
(十七)从一个微笑开始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熳,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
周遭何冷然?
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数、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
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
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
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
但即使是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限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
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
微笑吧!
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1.开头说“又是一年春柳绿”,将人们惯用的“春草”改成了“春柳”,这是为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体的微笑……心灵的净化剂”一句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从语言表达和表述对象的排列这两个方面来概括说明。
(6分)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该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