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8715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7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docx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

“硬”汉正道是沧桑:

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

ZDNet存储频道时间:

2006-09-28作者:

存储时代——张广彬来源:

|Stor-A

希捷(上):

英雄何惧出身太单薄

在硬盘驱动器诞生50周年回顾一文中,笔者提到了硬盘驱动器行业与微处理器行业的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硬盘驱动器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但与微处理器(限于CPU级别,如Pentium、Opteron、Power、UltraSPARC等)行业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因此,市场上的硬盘驱动器供应商足够多,而新进入或想要扩大经营范围(及规模)的厂商往往会选择通过并购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于是,自从1980年硬盘驱动器行业转向开放市场以来,发生的并购案不胜枚举,致使供应商数量从1986年的76家一路下降至今天的“屈指可数”,也就只能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可想而知,生存至今的硬盘驱动器市场前三大供应商——希捷科技(SeagateTechnology,有时简称ST)、西部数据(WesternDigital,WD)和日立环球存储科技(HitachiGlobalStorageTechnologies,HitachiGST或HGST)——所经历的并购断然不会少,其中有我们熟知的,也有因年代久远而逐渐被大多数人淡忘的。

下面,就让笔者择主要者加以讲述,相信其中的一些片断能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硬盘驱动器行业在近20年来所发生的激烈变迁,从而更为深刻、全面地看待那已经成为历史的50年!

(留意文中出现的每一家硬盘驱动器厂商的名字将有助于阅读)

作为硬盘驱动器行业走向开放市场的标志性事件,1979年AlanShugart与FinisConner创办ShugartTechnology——1985年更名为SeagateTechnology——公司的故事笔者已经讲过,本节的重点是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1980年6月推出世界上第一台5.25英寸硬盘驱动器ST-506是ShugartTechnology在产品上最大的贡献,这个规格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Shugart“mini-floppy”——现在的词典解释成“(直径为5.25英寸的)小型软磁盘”,可见确非徒有虚名——驱动器。

第二年,公司推出10MB的版本ST-412,并给接口加入了被称为缓冲寻道的特性。

ST-412与Miniscribe1012和IMI(InternationalMemories,Inc.)的5012型驱动器一同获得IBMPC/XT采用。

在那个时代,硬盘驱动器与其控制器是相分离的(不像现在,将后者集成在前者的电路板上),而ST-506/412接口的即插即用设计——任何ST-506/412驱动器可用任何ST-506/412控制器工作——使其成为标准,获得为PC生产硬盘的大多数驱动器供应商采用。

ST-506/412接口一直延续到1989年。

左侧的绿色图案呈“S”形,也可以代表Shugart,但右侧已经写着“Seagate”,说明是1985年以后的Logo

实际上,几乎整个1980年代希捷公司都在吃ST-506的老本,那时卖得最好的ST-22520MB驱动器和ST-25140MB驱动器均由最初的ST-506设计发展而来。

尽管也销售使用音圈(voicecoil)技术的更快速的驱动器,但ST-225/251都使用步进电机来定位磁头。

当时,低端的硬盘驱动器通常像软盘驱动器一样使用步进电机(从这个意义上说,ST-506相当于密封的软驱),这种技术的缺点是缓慢、噪音大且在温度改变时容易出现可靠性问题。

因此,希捷的驱动器有时会背上便宜但不可靠的名声,但还是好于MiniScribe、Microscience(台湾微科)、Rodime、Tandon和Kalok等竞争对手的产品。

直到1990年代初期,希捷才在生产40MB的ST351A/X(可运行于ATA或XT附加总线)之后彻底放弃了步进电机设计。

不管怎么说,以生产供PC机——而不是大、中、小型机或服务器——使用的驱动器为主要业务,与希捷近年来给我们留下的在高端市场占统治地位的印象相去甚远。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整个产品线的定位来看,当时的希捷颇似2000年前后的迈拓(尚未收购昆腾的硬盘驱动器业务)或2002年的WD(还没推出10000RPM的Raptor)。

然而,一个本来对公司形成毁灭性打击的变故,最终却令希捷因祸得福,意外地转战高端驱动器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希捷(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作为PC硬盘驱动器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希捷在3.5英寸驱动器的开发上一度仅落后于Rodime,但却没有意识到硬盘驱动器进一步小型化对PC机的重要性,导致公司创始人之一FinisConner出走。

FinisConner于1985年初离开希捷,在创立自己的公司失败后,曾暂时担任CMI(ComputerMemoriesInternational)的CEO。

1986年FinisConner终于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ConnerPeripherals,其合作伙伴包括MiniScribe的创办人JohnSquires和TerryJohnson,将5.25英寸驱动器的容量放入更小型的3.5英寸规格驱动器的共同目标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康柏(Compaq,取“CompatibilityandQuality”之意。

1982年成立,2002年被HP收购)为这家新公司提供了最初的资金,同时也成为他们多年的主要客户。

1993年,Conner通过收购ArchiveCorporation增加了磁带驱动器业务。

书归正传。

希捷之所以对3.5英寸驱动器兴趣索然,是因为其主要客户——以IBM为代表的PC制造商——希望在下一代产品中安装40MB乃至60MB的驱动器,而希捷1985年初研制的3.5英寸原型产品只能提供10MB的容量,并不比1983年Rodime推出的第一款3.5英寸硬盘驱动器RO352更高。

此外,希捷认为3.5英寸驱动器的每MB成本无法与5.25英寸驱动器竞争——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不过以此推论的话,该公司从ShugartTechnology到SeagateTechnology的发迹史似乎就是个错误……

总之,希捷对3.5英寸说“No”的理由很充分。

当时,3.5英寸驱动器的整个市场规模不到5000万美元,而仅ST-412一款产品的年销售额就超过3亿美元。

Compaq成立四年后仍未成为希捷的客户,也令后者颇不以为然。

然而,希捷忽略了一个今天看来十分浅显的道理——硬盘存储密度的增长速度往往会明显超出客户实际需求的增长速度。

换句话说,技术的进步为3.5英寸驱动器迅速取代5.25英寸驱动器成为市场主流提供了可能。

1986年,Conner的第一款产品CP340问世,它具有40MB的容量,并且是第一款采用音圈传动机构的3.5英寸磁盘驱动器,噪音和可靠性均胜于希捷的5.25英寸驱动器。

CP340是一款SCSI-1驱动器,上图为ATA接口的CP344,外形尺寸、盘片数和容量都与CP340相同

Conner依托新型的便携式计算机市场,每年将产品的容量提高50%,到1987年底,3.5英寸驱动器具备了可满足主流PC市场需求的容量。

希捷公司的主管人员这才反应过来,取出被自己束之高阁的3.5英寸驱动器仓促应战,但已不是Conner及Quantum(昆腾)的对手。

随着3.5英寸驱动器将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取代5.25英寸驱动器的大势逐渐浮现,希捷面临丧失立足之地的危险。

关键时刻,AlanShugart显示出作为商业领袖的魄力,于1989年领导希捷公司收购了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DataCorporation,CDC)的磁盘驱动器业务分部ImprimisTechnology,转战高端驱动器市场,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Imprimis的前身是CDC和Honeywell(霍尼韦尔)在1975年联合投资成立的MPI(MagneticPeripherals,Inc.),Honeywell为这个磁盘业务贡献了从GE(通用电气)获得的俄克拉荷马城工厂和自身在德国Heppenheim的工厂。

MPI成立时主要生产类似IBM3330(代号“Merlin”,第一个采用磁道跟踪伺服系统)的第三代磁盘驱动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他们继续生产与IBM3340(“Winchester”,现代硬盘驱动器鼻祖)、3350(“Madrid”)和3370(第一个采用薄膜磁头和RLL2,7编码)等相兼容的磁盘驱动器,有时发布和交货的时间只比IBM晚不到一年。

后来,小型机市场的增长吸引MPI开始生产较为便宜的9英寸硬盘驱动器,而Honeywell及其合作伙伴Bull根据半导体存储将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取代硬盘驱动器等以旋转磁存储为主要原理的设备的预测(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先后将MPI的股份转让给了CDC。

MPI成为CDC的全资子公司,在1988年更名为ImprimisTechnology。

随着硬盘驱动器市场日益变得以小型机和PC为导向,曾经身为主角之一的CDC看到自己的份额开始受到侵蚀,最终将磁盘驱动器业务卖给了希捷。

希捷(下):

几经沉浮,再临巅峰

综观前两页的历史,不难看出,最初10年(1979-1989)的希捷是一家纯粹的低端硬盘驱动器制造商,没有技术优势,主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抢占市场先机——这是一把双刃剑:

一旦没能把握住潮流走向而被竞争对手超越,便很难翻盘,不像那些技术基础深厚的厂商,还有可能通过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后来居上”。

因此,1980年代的希捷“成也小型化(5.25英寸),败也小型化(3.5英寸)”,应该说是偶然中有必然。

要让在IBM开始职业生涯并浸淫多年的AlanShugart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而收购ImprimisTechnology正可以帮助希捷补齐技术上的“短板”,成为名副其实的“SeagateTechnology”。

以此为转折,希捷踏上了统治硬盘驱动器行业的漫漫长路。

Imprimis带来了CDC的音圈(voicecoil)和磁盘制造专利,以及市场上第一款5400RPM驱动器Elite(精锐)系列,而之前最高的转速是日立DK-711S的4876RPM(1987年推出),CDCWrenRunner系列的4500RPM已经算很快的了。

1989年11月发布(1990年供货)的Elite为5.25英寸规格,Imprimis原有的8英寸驱动器业务被放弃,可以说希捷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重新开始。

1992年10月,希捷发布业内第一款7200RPM驱动器——3.5英寸的Barracuda(酷鱼,1993年供货),然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将主轴转速提高到10000RPM(1996年10月发布Cheetah,1997年供货)和15000RPM(2000年3月发布CheetahX15)……

5.25英寸全高规格(相当于两个光驱摞起来)的Elite驱动器

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主轴转速,是希捷确立并不断巩固高端硬盘驱动器市场霸主地位的重要因素,但还不是全部。

1993年10月,希捷发布第二代酷鱼Barracuda4和2HP,1994年开始供货,其中Barracuda4成为第一款采用FC-AL(FibreChannel-ArbitratedLoop,光纤通道仲裁环路)接口的硬盘驱动器。

1996年3月,希捷宣布Barracuda9和4LP——引入了MR磁头、PRML通道和高性能嵌入式伺服(embeddedservo)的第三代酷鱼——是该公司首款大量出货的FC-AL接口驱动器。

到1999年8月,希捷已出货100万台以上FC-AL硬盘驱动器,彻底击败了IBM倡导的另一种高性能硬盘驱动器接口——SSA(SerialStorageArchitecture,串行存储架构)。

高端的形象确立之后,希捷又回过头来“重收拾旧山河”,于1995年10月与一度排名硬盘驱动器行业三甲的ConnerPeripherals签订合并协议,这笔价值约10.4亿美元的并购于1996年2月完成,新公司随即宣布停止原Conner产品开发团队承诺的SSA磁盘驱动器的开发(一举多得……)。

合二为一的希捷高低通吃,在总规模约250亿美元的硬盘驱动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从19%骤升至33%,1997年的营业额超过70亿美元,而今日存储行业的老大EMC同期只有29.4亿美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捷是1992年至1997年间惟一没有出现过赤字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商。

不过,收购Conner使希捷的规模迅速膨胀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尽管也有类似1996年6月将希捷存储系统集团(原ConnerStorageSystemsGroup)卖给磁盘阵列制造商nStor(去年7月被Xyratex收购)的举动,却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

希捷公司的收入迅速地从1997财年(截至6月27日)的89.4亿美元下降到1998财年(截至7月3日)的68.2亿美元,两年内市场占有率损失10%。

此前IBM已改变了硬盘驱动器只供自己使用的经营策略,以领先业界至少两年的MR磁头杀入2.5英寸驱动器市场,逐渐招架不住的希捷终于“壮士断腕”般地在1998年年初宣布暂时停止其2.5英寸系列Marathon(马拉松)的发展,并大幅裁员约10%(1万多人)。

1998年7月,公司创始人AlanShugart在董事会的要求下被迫退休,原总裁兼COOStephenJ.Luczo接任CEO。

好在希捷的产品线覆盖面已非常之广,且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高利润的SCSI/FC-AL驱动器业务,抗打击能力与10年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最终在Luczo的领导下渡过难关。

不过公司的调整还没有完:

2000年3月份,由希捷管理层、SilverLakePartners和TexasPacificGroup三方组成的投资集团以约20亿美元的现金购买所有希捷公司的经营业务,使之退市成为一家私人公司。

VERITAS软件公司随即参与进来,获得了希捷公司所持有的约33%(1.28亿股)的VERITAS软件股份、在SanDisk和DragonSystems等公司拥有的投资债券,以及SeagateSoftwareNetwork和StorageManagementGroup(产品如著名的BackupExec)的所有权,SeagateSoftwareInformationManagementGroup在2001年5月更名为CrystalDecisions。

包括VERITAS在内的交易总金额高达200亿美元,对希捷的好处是“能更积极地在核心业务和新兴的市场增长点进行投资。

希捷公司2002年10月30日公布的新标志(Logo),它“延续了希捷的传统,但加入了代表活力的绿色。

新标志还包含一个代表存储介质(盘片)在旋转的Logo,其创意和信息都表明:

WeTurnOnIdeas(理念引领我们前进),反应了公司的精神和内涵,希捷带给其合作伙伴及产品的价值所在。

2002年10月24日,希捷旗下负责磁带业务的子公司SeagateRemovableStorageSolutions(SeagateRSS,源于Conner收购的Archive)停止使用Seagate品牌和标志,更名为Certance(2004年10月20日被昆腾收购),希捷得以完全专注于磁盘驱动器业务。

12月,希捷重登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成为以“STX”为代码(之前是“SEG”)的公众公司。

2004年7月,原总裁兼COOBillWatkins接任CEO(SteveLuczo保留董事长职务),他上任后大力推行平台化战略,扭转了希捷收入和利润同时下滑的不利局面,仅一年就将公司的收入从62.2亿美元提高到75.5亿美元,净收入更增长30%以上(5.29亿美元至7.07亿美元)。

2005年12月21日,希捷公司宣布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公司,2006年5月22日交易完成。

加上迈拓贡献的2.79亿美元(5月19日至6月30日),希捷2006财年的收入达到92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新高,在存储厂商中仅次于软件及服务业务过半的EMC。

迈拓(上):

少年得志,迷失方向

历史真的很怪,被希捷收购之前与其竞争了多年的迈拓,在最初10年所走过的路,竟然是完全相反的!

确切地说,1982年在加州圣何塞成立的迈拓(Maxtor)公司是一家制造面向服务器和所谓“高级用户”(poweruser)的高容量、快速5.25英寸硬盘驱动器的专业厂商,从定位上来说应该属于中端市场,但若与(同期的)希捷公司相比的话就完全可以说是高端厂商了。

当时真正的高端厂商是生产8英寸以上规格驱动器的IBM、Hitachi(日立)和MPI(后来的Imprimis)等——换句话说,容量越大就越高端。

那个时代,用多个较小容量的驱动器组成阵列来提供较大容量(当然还有性能和安全性)的RAID(RedundantArrayofInexpensiveDisks,廉价磁盘冗余阵列)技术尚处于概念阶段,在必须“单挑”的环境中尺寸规格较大的硬盘驱动器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方面盘片面积大,存储容量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半径长,同样的转速下外圈传输率更高。

另外,由于价格较高,它们也更容易配备音圈马达等相对昂贵的技术,可靠性更有保障。

容量、性能、可靠性,不正是高端用户所需要的吗?

迈拓生产的也是5.25英寸驱动器,在盘片直径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它们往往拥有更多的盘片。

举例来说,迈拓的第一款驱动器XT-1080就有80MB的容量,而同期IBMPC-XT的标准硬盘驱动器(如希捷的ST-412)容量只有10MB。

1983年推出的XT-1140是第一款采用8张盘片的5.25英寸磁盘驱动器,容量达126MB,也至少两倍于希捷的产品(通常4张盘片)。

不过,XT-1140虽然采用了主轴马达衬套与HDA底座一体(in-hub)的先进设计,寻道机构却仍然由步进马达驱动——实际上,那个时期迈拓的主力产品中只有XT-1085是音圈马达驱动的,步进马达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与希捷如出一辙。

可以说,容量是迈拓相对于希捷的主要优势,又印证了我们前面对其“中端”的定位。

迈拓早期的产品均采用ST-506/412接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性能。

简单地说,ST-506/412接口采用磁盘控制器与驱动器相分离的设计,而重要的编解码器(endec)被安装在磁盘控制器——而不是驱动器——上,超长的传输路径使模拟数据信号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出错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因此使用该接口的驱动器容量很难超过152MB(MFM编码)或233MB(RLL编码),传输率也被限制在5.0MB/s或7.5MB/s(同前)以下,这对迈拓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ESDI与ST-506/412接口有很好的兼容性

于是,迈拓在1983年提出了ESDI(EnhancedSmallDeviceInterface,增强小型设备接口)标准,并领导驱动器制造商协会采纳其作为继承ST-506/412的一个高性能标准。

ESDI获得了ANSI批准,并由ANSIX3T9.2(即后来负责制订SCSI标准的T10)委员会发表。

1980年代末,ESDI在高端系统(特别是文件服务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ESDI将endec内建于驱动器端,可靠性有明显改善,传输率也提高到24MB/s,同时保持了与ST-506/412接口的相似性,大多数ESDI控制器和老的ST-506/412控制器在寄存器级兼容,可以替换后者而不影响系统中的软件。

迈拓所面向的服务器和工程工作站市场更看重容量的增长,而不是急于缩小驱动器的尺寸,因此在198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到3.5英寸规格的冲击。

不过,迈拓却在1990年通过收购已破产的MiniScribe(曾经与希捷、IMI一同被选为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硬盘驱动器的主要供应商,位于科罗拉多州Longmont)的资产杀入PC市场,主动拥抱3.5英寸驱动器。

合并后的早期产品(特别是120MB的7120)存在很多质量和设计问题,但后面的产品还是设法保持了良好的销售态势。

祸不单行,迈拓的“后院”又失火了。

随着ST-506/412被ATA(俗称IDE)取代,ESDI也从1990年代初起开始让位于SCSI,而迈拓显然没能处理好这个威胁到自身地位的转变。

尽管经过9年的发展,最初的XT系列容量已经达到1GB,迈拓公司还是在1992年3月将该系列磁盘驱动器(包括XT-1000、-2000和4000)的制造权利出售给了Sequel公司,退出服务器SCSI驱动器市场。

Sequel不是一家磁盘驱动器制造商,更确切地说他们专门为已有的客户群提供支持和修理服务(那时候这样的公司还有不少)。

迈拓的处境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缓解,1992年在破产边缘挣扎的公司退出了高容量5.25英寸SCSI市场,产品则暂时留在行业内(而不是像XT系列那样将所有权卖给别人)。

大约同时,SCSI版本的7000系列驱动器也停止发展,在圣何塞的所有工程运作于1993年年底停止,仅留下原来MiniScribe的设计工程人员。

更换高管之后的迈拓意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于是将总部迁到Milpitas附近,逐步开始重建其硅谷工程队伍。

这时的迈拓仍很虚弱,股价不足1986年的五分之一。

1994年至1996年间,韩国现代电子通过两次总值3.56亿美元的交易逐步收购了迈拓,使后者退市成为其美国公司的独立子公司。

迈拓(下):

短暂登顶,自毁前程

将主要精力放在桌面PC市场之后,迈拓于1996年完全重新设计了驱动器产品线,推出基于德州仪器(TI)DSP技术的DiamondMax(钻石)系列,终于跻身三大PC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行列。

1998年,金融风暴之后深陷债务危机的现代集团重新让迈拓上市以换取现金,后者在7月以“MXTR”的代码登陆NASDAQ,现代电子(2001年3月更名为Hynix半导体)公司成为其少数股东。

这一年正逢PC销量大涨(势头甚至超过今日之笔记本电脑),完全独立的身份使迈拓可以大展拳脚,而之后的三四年也确实是其“后半生”最为辉煌的时候。

这时的迈拓和希捷,与1980年代相比,具有几乎是互换了身份般的戏剧性!

而且,他们的共同点还不止于此——都经历过长达两年的退市,重新上市2~3年便收购曾是业内三甲的竞争对手——只是希捷来得更晚,并笑到了最后!

2000年10月4日,迈拓公司宣布以股权置换的方式与昆腾公司的硬盘驱动器部门(QuantumHDD)合并,交易总值约23亿美元。

2001年4月2日,合并宣告完成,产生了一家2000年联合收入约60亿美元(迈拓贡献27亿美元)的“业内最大的”硬盘驱动器公司(希捷同期收入约66亿美元,但其中还包括磁带和SAN等业务的贡献,以及出售SanDisk股票获得的数亿美元)。

4月底,新的迈拓以“MXO”的代号移师NYSE。

9月2日,迈拓公司收购了成立于1996年、曾经同属现代电子美国公司的硬盘盘片制造商MMC科技公司。

并购一向不是“1+1=2”的简单游戏,迈拓与昆腾HDD合并完成后的四个季度42.1亿美元的收入并不算很差,但接下来的一个季度就下滑至8.96亿美元,而2002年8月15日宣布停止制造和销售其MaxAttach品牌NAS产品虽然对长期发展有利,却也使当季收入进一步降低到8.2亿美元以下。

2002年第四季度收入回升至10.4亿美元的水准,随后公司总裁兼CEOMichaelR.Cannon辞职,去了曾经是第一大代工企业的电子制造服务(EMS)提供商Solectron公司,原COO兼CFOPaulTufano接替了他的职务。

MikeCannon于1996年出任迈拓CEO,是带领公司走出困境及完成一系列并购的决定性人物,在年收入过百亿美元的Solectron公司任总裁兼CEO至今更进一步证明了他的能力。

同样在1996年进入迈拓(任CFO)的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