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967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docx

中石油晋升职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复习资料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的构成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其中包括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协调等。

当代世界经济基本包括三类国家经济: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

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类,其中非国家行为主体又可分为国际经济组织(包括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

迄今为止,主权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构成世界经济的最主要部分。

  其中,主要世界经济组织是指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的全球性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各国或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此消彼长。

  1.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7年10月29日,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协定”,形成了一个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体制,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贸易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为美国在经济领域谋取全球霸权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

  3.实施马歇尔计划和扶植日本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大量美国资本和商品打入了西欧市场,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在亚洲,新中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对日政策从改造转变为扶植。

1949年为日本制定了复兴经济的“道奇路线”,向日本提供了大量贷款和援助,同时迫使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开放,为美国控制日本打下了基础,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领导权。

  4.实行“第四点计划”,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针对广大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其连任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

该计划的实质是在给亚非拉地区的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的幌子下,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控制不发达国家中的受援国,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政策。

  5.实施两个“安全网”

  美国通过多边或双边的共同军事安全条约体系,在向西欧和日本提供“军事安全网”的同时,还建立了“经济安全网”,其核心内容是美国向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美元和自由兑换制度,开放的市场和自由贸易制度以及廉价的石油稳定供应制度。

这种做法,既增强了西方盟国的经济安全感,又使西方盟国完全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

  6.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为了“遏制”二战后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势头,194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管制对苏联的物资输出。

1949年11月12日,在美国的提议下,15个西方国家成立了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导致了东西方经济关系的隔绝。

l951年8月28日,美国国会又通过《共同防御援助管制法案》,通称“禁运法案”,使得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大大动摇,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第二,美、欧、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大经济中心确立。

  第三,战后苏联经济地位的变化。

70年代初,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但到80年代初,苏联经济陷入了停滞、衰退的境地,1987年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被日本所取代。

  第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6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拉美崛起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新兴力量,其中的代表包括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加快发展

  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

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激烈竞争,直接推动着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新格局。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着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美国和加拿大1987年10月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为整个拉美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提出建立“太平洋共同体”的倡议,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名称,每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宗旨是广泛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交流。

目标是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

APEC的协调机构是高层会议,该组织常设秘书处在新加坡。

同其他两个组织相比,亚太经合组织有很多独特之处。

从发展阶段上看,它仍然属于一个政府间合作的经济论坛;从成员国来看,它包括经济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组织原则上看,它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即在承认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互利、协商一致、自愿、灵活、渐进的原则。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

(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

(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

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

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

第三,金融国际化。

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

(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

(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

(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

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被发达国家所占据。

同时,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大大提高,甚至出现被跨国公司或者国际经济组织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的情况。

因此,应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共赢和共存,各国应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中国家既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积极迎接挑战,避免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做到趋利避害。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力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

  围绕着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

  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2.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

  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自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以来,已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深度和力度上都超过了前两次,成为推动半个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了新的高潮,它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为主要内容。

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新科技革命中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因此新科技革命也被称为信息革命。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

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

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

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

  所谓全球性经济问题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

人口膨胀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恶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

“不平衡”既指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指经济实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快慢差距。

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重要表现是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打破原有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也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

  3.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节方法基本趋向于从迷信自发向重视调节演化,凯恩斯主义得到较大发展,各国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开始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是现代各国经济调节体系的发展趋势。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股份公司和多国或者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股份化、社会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突出趋势。

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寻求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需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在缩小。

当前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欧中亚国家,都在推行“非国有化”。

国有企业的存在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决定的,它的存在、发展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这包括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造、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等等。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兼并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目的是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巩固垄断地位。

  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起着保持社会稳定和减少震荡的重要作用,因此得到西方各国的长期重视并不断加以完善。

但80年代以后,由于公共开支的不断上涨,目前各国都把社会福利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主要做法是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结合,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灵活多样。

  

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就实质来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

从作用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跨国投资与兼并,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

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所到之处,努力与本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纳入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

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确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

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客观上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控制在少数大国手中的跨国公司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利润和红利的形式从发展中国家带走大量资金,加深了南北矛盾。

特别是在国际经济政治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趋势之下,一些跨国公司凭借强大实力操纵弱小国家经济命脉,甚至插手他国内政的例子时有发生。

这正是现存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对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内部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调整;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浪高过一浪的企业兼并浪潮。

通过联合与兼并的扩展,跨国公司有效地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使自己成为经济领域里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世界政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影响国际关系能力的政治实体。

根据它们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

主权国家和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的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主要指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型。

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战后,国际组织发展的特点是:

第一,数量激增;第二,活动遍布各个领域;第三,向多层次发展;第四,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合作日益加强。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最重大的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国家主权平等;第二,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侵害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三,不干涉内政;第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联合国的作用。

主要有:

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

20世纪80-90年代,它在维和方面、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

但是,从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联合国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一度有所削弱。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三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苏、美、英出于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8月)所确定的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和平、协调大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但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划分了各自在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它明显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也促使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状态的产生。

  

两极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的特点是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3.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4.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总体而言,两极对峙的基本状态是“冷战”,即“不战不和”或“非战非和”,没有直接诉诸大规模战争。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1.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1)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两极格局终结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终结。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新旧格局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旧的力量之间的对比,推动着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并且日益显现出单边主义的特征,妄图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单极世界,但是得不到足够的国际支持。

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能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是缺少与美国相抗衡的能力。

因此,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单极和多极之争仍将继续,世界各种力量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消长、分化和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确立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

  

3、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发展不仅仅是“极”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多极化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主张的多极化中的“极”,主要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这与两极格局中的强调控制力和支配力的“极”概念不同。

  认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把握以下问题:

  1.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极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初现端倪,进入90年代以来,更是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2.世界各种力量不断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的方向发展

  3.多极化发展趋势不会一帆风顺,单极化的威胁仍然存在

  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美国谋求“单极”世界的倾向更加明显。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1.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冷战后,由于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总体趋于和平与缓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这两个主题更加突出,和平解决争端成为普遍性的主张。

冷战后,一些地区性军事冲突和矛盾趋向缓和,中东和平进程虽然几经波折,但是仍然得到了发展;2000年6月,朝鲜与韩国首脑实现了历史性会晤,南北双方关系出现重大突破,双方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但是冷战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形势总体趋于和平与缓和的情况下,国际形势几度起伏,错综复杂,重大突发事件频仍,不确定因素增加,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

特别是“9•11”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也引发了不安定因素。

当前国际上仍然存在很多动荡因素,主要表现为:

  首先,应当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造成世界动荡的主要原因。

  其次,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再次,一些国家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