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963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4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docx

历史六本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国家朝代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并立)→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

宋→齐→梁→陈;北朝: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一、炎帝、黄帝

炎帝与黄帝(七上P12)——形成华夏族是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贡献:

炎帝:

改造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市集。

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黄帝:

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音乐;其妻子嫘祖还发明养蚕抽丝技术,号称轩辕氏。

2、战争:

炎帝与黄帝──蚩尤、炎帝—黄帝(阪泉之战)

二、夏商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

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

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犬戎灭掉西周。

周平王建立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三、西周的分封制(七上P28)

目的:

加强对周边的统治原则: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的宗法制进行分封。

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亲戚、功臣等,称为“授民授疆土”,即分封诸侯,

并规定:

1、权利:

诸侯管理受封当地的事务;

2、义务:

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并保持与其它诸侯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作用:

⑴通过分封制,西周把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建立起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⑵经过逐步分封,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消极◆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混战、“列国”等历史现象的产生。

四、(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七上P43)

历史背景:

A、铁器、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七上P41)──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了个体农耕,新兴地主出现。

(根本原因)

B、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压力,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

目的:

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

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富国措施:

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统一度量衡。

⑵强兵措施:

奖励军功。

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⑷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措施:

承认土地私有。

作用: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他最后却被处以极刑,这告诉我: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

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阻力,但是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坚持下来,直到成功。

◆1、商鞅变法的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

◆2、哪一改革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奖励军功。

)为什么?

(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封爵。

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3、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使秦国长期富强?

(承认土地私有。

◆4、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

(承认土地私有。

◆5、哪一改革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

(推行县制。

我国的“县制”作为行政建制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

◆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秦王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

这种说法可能吗?

为什么?

(可能。

理由:

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由国君任命。

◆6、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1)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秦孝公)下有百姓的欢迎;(城门立柱)

(2)商鞅本人的创新献身精神;

(3)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潮流。

(根本原因)

◆7、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了。

理由:

成功了。

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

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11年,秦兼并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8、商鞅变法为什么影响最大?

商鞅变法是各国改革中最为彻底的一次。

经过变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使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结束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9、商鞅遭“车裂而死”,有人据此说变法失败了,你的看法呢?

为什么?

成功了。

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虽死,但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变法能够彻底进行下去,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虽死尤生。

◆10、你从商鞅变法得到了什么启示?

(商鞅变法说明了什么?

商鞅变法的成功表明,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强国之路。

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11、你如何看待商鞅之死?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虽死尤生。

我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是强国之路,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图片掌握:

七上P43“商鞅方升、戟”;“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五、(识记)知道甲骨文、

1、甲骨文(七上P46)──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意义:

⑴记录了商王的活动与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⑵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六、(识记)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七上P47)

1、青铜工艺概况: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工艺十分精湛。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2、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意义:

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⑵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与协同精神。

⑶折射出商朝的强盛国力。

▲图片掌握:

七上P47“四羊方尊”;P48“司母戊铜方鼎”

七、(识记)知道孔子及主要贡献(七上P50)

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和贡献:

1、思想方面:

主要是“仁”和“礼”两个部分,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教育方面:

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图片掌握:

七上P50“孔子”

八、都江堰(七上p54)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一、秦的统一(七上P64)

1、历史条件(为什么能兼并六国?

):

⑴政治:

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经济: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兼并六国奠定物质基础;

⑶军事: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来源于此)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⑷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和正确决策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历史意义(七上P65):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将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图片掌握:

七上P64“秦始皇”、李白诗名;七上P65“秦朝疆域图”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七上P69)

1、政治方面:

“废分封,立郡县”:

⑴采用“皇帝”称号,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

⑵中央设丞相(协管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⑶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直接由中央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影响:

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这种“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制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有封地,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经济方面:

⑴“车同轨”,修驰道,统一车辆形制,车辆两轮之间一律为“六尺”;

★影响:

有利于政令的畅通和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⑵统一货币,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影响:

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奠定了后世各朝代铜钱的基本形制。

⑶统一度量衡。

★影响:

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4、文化方面:

“书同文”,先后以小篆、隶书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影响:

有利于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4、思想方面: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

5、民族关系方面:

⑴防匈奴、筑长城修缮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号称“万里长城”;

⑵征越族凿灵渠。

◆如何评价秦始皇(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的看法呢?

答:

(方法:

作为(史实)+结论+总结。

)综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统治过于残暴。

因此,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而又功过分明的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

◆秦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课文第13课P65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课文第14课

(2)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合”和“分”这两种社会状态对人类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分”阻碍了历史潮流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客观上促进人口迁徙;等。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七上P74-76):

1、思想文化方面:

采纳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影响: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教授儒家经典。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封建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1)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定为专制制度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2、政治方面:

⑴削弱封国势力: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作用:

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⑵强化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3、民族关系方面:

击败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4、总结性论述: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七上P81)

第一次:

目的: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时间:

公元前138年;  

结果:

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第二次:

目的:

联系西域各国,加强汉朝同西域的联系;  

时间:

公元前119年(汉已经击败匈奴);  

结果: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从此,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意义:

1、开启了西域各国和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2、促进了汉朝同中、西亚及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张骞通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五、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张骞的感人事迹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体现了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

这些精神对我们今天来说仍是十分需要的。

六、丝绸之路(七上P83)

1、畅通原因:

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2、双方的交流:

⑴西传:

丝绸、凿井、冶铁技术、造纸术等。

⑵东来:

西方的毛皮、汗血马、佛教、魔术、音乐、雕塑、石榴、葡萄、核桃、胡萝卜等

3、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4、作用:

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七、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七上P86、)

最早的纸:

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纸是西汉前期用麻做的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我们把改进后的纸称为“蔡侯纸”。

八、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93-94)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曹魏。

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都建业,孙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二、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七上课本P107)

★★★发展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2).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

淝水之战东晋胜利,保证了南方的安定。

(3).自然条件优越。

(4).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5).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

牛耕等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开辟湖田、修建水利工程;

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

(2)手工业:

①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

②冶铸业:

灌钢法的发明;③制瓷业:

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

(3)商业及城市:

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三、(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P115):

背景:

1、根本原因:

在北方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

2、直接原因(改革的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巩固统治乃根本目的)

内容:

1、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同汉人通婚。

意义: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即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而要发展则必须改革,只有适时的进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别人先进的文化。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身上有何精神?

坚定不移的改革创新精神。

◆问题的变式:

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人认为是不可取的,它放弃了本民族的特色,你如何看待这问题?

◆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都顺应了历史潮流,都推动了中国社会封建化进程。

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提示:

评价历史事件应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当时的中原汉族经济发展、文化先进,孝文帝能冲破守旧势力的反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及北方社会的进步,应予肯定。

四、王羲之书法:

“书圣”王羲之,东晋时期人,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其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P2(考点:

隋的统一;隋朝大运河)

一、隋的统一(P2)

1.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中国。

3.意义:

①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③为隋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补充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

客观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

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二、隋朝的大运河(P4—P6)

1、开凿目的: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2、概况:

“54321”

沟通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凿四段运河: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三个支撑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连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全长两千多公里

一条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

3.作用:

①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②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③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④至今发挥着贯通南北大动脉的作用和南水北调的作用。

⑤消极:

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超过了当时国家和人民的承受能力,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4.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①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和湖泊

②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5.秦朝与隋朝的相似之处:

①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②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

③都修筑了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

④都因暴政而被推翻,二世而亡。

三、贞观之治(P10--11)

1.概况:

①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②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

魏征。

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选贤用能。

2.出现的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

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⑤修订法令,宽省刑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⑴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缴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⑵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⑶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4.如何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Ⅰ功:

①他在位期间,能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②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

③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贞观之治”。

Ⅱ过:

贞观后期,他逐渐骄傲自满,连年用兵,赋税加重,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综观唐太宗一生,功大于过,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四、科举制(P20--21)

1.定义: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发展过程:

①创立:

隋朝,隋炀帝。

②完善:

唐朝,常设明经、进士科。

武则天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③僵化:

明清,八股取士。

④废除:

1905年(清末)。

被废除的原因:

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3.作用:

⑴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⑵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⑷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的创造精神。

⑸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⑹消极影响:

明清采用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P26-28(考点: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P27--28)

⑴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

⑵带去了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历法、生产技术、各种书籍带入西藏。

⑶作用: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⑷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⑸启示:

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

六、鉴真东渡(P33)

⑴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

14岁出家。

⑵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⑶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66岁。

⑷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七、玄奘西行(P34--35)

玄奘又称三藏法师。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

到天竺取经。

他的经历被编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八、雕版印刷术(P40)

⑴发明时间:

唐朝初年。

⑵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成都、洛阳等地。

⑶启发于:

印章盒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

⑷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九、火药(P41)

唐朝,人们在炼丹是发明了火药。

唐初著名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

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

宋代,广泛应用。

十、敦煌莫高窟(P47)

1、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敦煌莫高窟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