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830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docx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

演讲稿给未来的你

  

  ——李开复在2011级大学新生学习计划讲座上的演讲

  

  很高兴与这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交流,今天的演讲,希望和大家讨论一下,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未来的你可能成为什么样子。

  

  有人也许会问,我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开复怎么会知道呢?

其实,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未来你们每个人会怎样。

但请相信我,通过过去十几年和大学生的交流,在创新工场、谷歌和微软,我了解我们雇用的每一个毕业生,我也了解来创新工场申请项目、希望得到投资的每一位年轻的者,还有在微博上留言、与我讨论互动的每一位年轻网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你。

  

  我很喜欢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

他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叫《圣诞欢歌》,故事讲的是一位本性善良,但因为受环境影响,变得非常小器、吝啬、刻薄的商人。

他在平安夜被三个精灵分别带到了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场景,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并因此彻底醒悟,领会到生活的意义,决心改过自新,做个好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假如能看到未来的你可能变成什么样,许多人也许就不会按照现在的方式去生活。

四年后,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可能陷入迷茫,也可能发现,你们距离自己的目标还存在许多不足。

未雨绸缪,如果想避免四年后的困惑和迷茫,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努力提高自己。

  

  一、寻找兴趣和天赋,避免成为迷茫、困惑的人

  

  去年,创新工场做校园招聘时,我们去了15所高校,给面试筛选出的顶尖计算机系毕业生发出了大约200份录取通知。

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每个人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学习创业。

在说服他们加入创新工场前,我不想误导任何学生。

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

“你有无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不是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

  

  既然是顶尖大学的顶尖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应该胸有成竹。

如果你并非真正想创业,可能你就不适合加入创新工场,也许,你会在大企业或政府机构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出乎我的意料,超过80%的顶尖毕业生给我的答案是:

“不明白,没想过。

  

  这,就是一种迷茫。

80%来创新工场申请工作并成功得到录取通知的人都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创业是不是自己未来的道路。

这个比例还是在顶尖学生中统计得到的。

我在网上看到更多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发问,他们不知道专业不对口该怎么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每一个疑问都透露出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

  

  大学四年,必须要认清你自己,弄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天赋在哪里。

  

  你必须摈弃过去一些错误的理解:

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件事跟别人认为你是谁,或别人想要你成为谁,丝毫没有关系。

无论是同学、老师、家长,他们都不能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他们想要你成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为什么认清自己的天赋如此重要?

试想,如果我们非要把比尔·盖茨变成一个音乐家,他能取得多大的音乐成绩?

若是非要把贝多芬变成一名程序员,他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吗?

肯定不行。

天生我材必有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

只有找到天赋所在,才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此外,找到自己的兴趣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如果做的事情是自己最喜欢的事,那么你会在吃饭、睡觉甚至洗澡时都在想着这件事,想不成功都很难。

  

  大学生该怎样寻找兴趣和天赋呢?

我的建议非常简单:

多尝试!

多尝试自己可能有兴趣的东西:

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实习工作,无论是参加社团还是去网上求知,花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体验,努力寻找天赋和兴趣所在。

  

  当然,求知不能太功利。

千万不要因为你的某个职业规划,就只去学那些“用得上、有帮忙”的技术,而舍弃那些你可能有兴趣或有天赋的领域。

不然,你可能会错失心中真正喜爱的情形。

乔布斯曾经说:

“咱们的人生面临各类选择,应该跟从咱们的心。

”乔布斯还说:

“你在向往未来时不可能将以前积累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它们串联起来。

所以你必需相信,当前积累的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联起来。

你必需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等等——相信它们会串联起你的生命,这会让你加倍自信地跟从你的心,乃至,这会指引你不走寻常路,使你的生命不同凡响。

  

  拿我自己来说,我上大学时选修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选课前觉得可能有兴趣,上课后却发现非常枯燥,听得昏昏欲睡的课程,包括经济学、美国政治、美国政策、欧洲文学、欧美文学、艺术经典、音乐经典等等。

但我一点都不后悔花时间选这些课,因为这样的尝试会让人生的选择更少些。

通过尝试,多划掉些可能的选项,这有利于我们认清自己的真正方向。

  

  第二类课程是上了几堂课、做了几次作业就爱不释手的课程。

爱上一门课程的感觉特别好,这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自己不喜欢的课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第三类课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

这没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都是人生中积累的点点滴滴,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起来。

比如,当时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但自己并不想做哲学家。

虽然没有直接的用途,哲学类的课程还是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认识人生的价值,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针。

我还学了中国文学和英语写作,这对我的专业也没有直接用途。

但我这几年出了五本书,其中至少有两本非常畅销。

如果没有学过中国文学、写作和哲学,很可能也不会有成为业余作家的李开复。

另外,我学的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关系等课程,也对我决定首次到中国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当时那些选课的决定,并不是刻意做出的。

当时就是想试一试。

对于第一种课程,发现自己不喜欢,就直接丢掉;对于第二种课程,发现自己爱上了它,就马上去追随;对于第三种喜欢但没用的课程,那就先留着,以后总归会把它串联起来。

  

  也许有同学会说,在美国换专业、选课当然轻松,可在中国却有很多限制。

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名优秀的创新工场工友的故事。

这位工友名叫向若辉,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几乎没人听过的大学。

当时,父母建议他学会计,因为毕业后好找工作。

但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对会计根本没兴趣,没法学好,甚至出现了挂科。

与此同时,他在网上发现,自己对用户体验设计的专业方向特别感兴趣。

通过互联网,他自学了各种相关课程,交了很多设计师朋友,在论坛里与国内外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交流。

他不但有兴趣,也有这方面的天赋。

他在读书期间兼职打工,做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很快就赚了四万元。

他的设计作品让人赞不绝口。

但就在这时,他发现自己的专业课程越学越差,一个学期挂了四科。

他不得不和父母商量。

( )他的意见是,自己将全力学习专业课程,达到可毕业的标准,但毕业后不会去做会计,而是要追寻自己的兴趣。

父母被他的真诚感动了,同意了他的意见。

于是,他一边尽力念书提高专业成绩,一边在新浪找到了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兼职工作,以后又在创新工厂实习。

一毕业,他就被创新工厂投资的知乎团队聘为整个团队的用户体验负责人。

那个例子告知咱们,当你发觉自己所爱的时候,会像变魔术一样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

“你们的时刻有限,不要将时刻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

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活在其他人试探的结果中。

不要被他人的喧嚣遮蔽了你自己心里的声音、思想和直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明白你真正想成为何样子,所有其他的情形都是次要的。

  

  如果你对未来迷茫,希望你能把握时间,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这样,你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才会真正拥有一片充满自信的天空。

  

  二、学会学习和思考,避免成为应试机器

  

  在创新工场,每年都会收到几万份简历。

很多时候,每打开一份简历我都不得不摇头叹息。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简历千篇一律,比如,某人,男,出生年月,政治面貌,英语四六级,平均成绩80分,刻苦努力,三好学生,等等。

几乎每份简历都是在用应试体系里枯燥的成绩数字来描述、评价一个人。

  

  这样的描述没有任何吸引力。

难道一个人在大学四年之后,只能展示这些数字吗?

你是否变成了应试教育培训出来的一台机器?

你自己的特点在什么地方?

除了分数之外,你学懂了什么?

你在所学的领域有没有好的创意?

在实际工作中,你学到的知识能否派上用场?

  

  不要被应试教育训练成机器。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你们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今天进入了大学,应该划上一个句号。

希望你们能挣脱一切束缚,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思考。

  

  如何真正学会学习和思考呢?

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会三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可以帮助你们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

读中学时,老师会一次次重复课本内容,但进了大学后,老师只能充当引路人,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和实践。

在大学四年,要学会从一个被填充知识的人,变为自学知识的人。

不能只会背诵,还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这包括触类旁通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无师自通的能力,等等。

  

  该怎样培养自学能力?

很简单,你必须学会问“为何”。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只要学会“什么”就可以够合格了,但在大学里,必然要学“为何”。

当你真正理解一件事为何如现在,你才能触类旁通,无师自通。

问“为何”,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随时发问,上课问、上网问、问同窗、问朋友……只有如此,你才真正学懂了,学到了。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

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

很多人进入社会才知道,以前学的会计、统计、哲学、文学之类,可能都不是你的老板要求你掌握的知识。

有人说,其实在大学里学到的真正有用的知识,只是一生中要用到的5%而已。

  

  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学以致用。

例如,老师教了你怎么写英文,你要知道,怎么把英文技能应用到写一个真正的公关稿上;再比如,老师教了你怎么编程,你要知道,编程如何转换成商业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

  

  这需要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有什么用”。

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超级不喜欢学数学,她感觉像指数之类的东西没有实际用途。

直到有一天,我问她:

“若是有100元钱,存在银行,每一年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

”当她明白那个问题的答案竟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时候,她突然对数学有兴趣了,她想明白为何。

我那时就告知她,指数,还有其他很多数学知识,都是超级有效的,关键在于融会贯通,明白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

  

  第三种能力是criticalthinking,也就是批判式思维的能力。

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每个意见都值得了解和珍惜。

不要被教条束缚,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

  

  创新工场的工友王俊煜是北大元培班的高材生,毕业后进入了谷歌。

谷歌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这家公司有非常强烈的工程师文化,每做一个产品,都想着技术如何酷,如何难,如何难以被竞争对手效仿。

但谷歌工程师较少去想,用户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王俊煜是个特别重视用户体验的人,十分在乎用户的感觉。

他深深地了解,一个产品不论技术有多难,如果用户不喜欢用,还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他在谷歌的时候就多次和人发生争执,因为公司里的工程师文化,他的声音经常被淹没。

那时,大部分用户体验设计师都会“识相”地做些强势、资深的工程师希望做的东西,但王俊煜执着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三四款产品上做出了重要的奉献,并从那个进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取得了工程师的尊重。

批判式思维给了他信心,于是他决定加入创新工厂,成为豌豆荚的一路开创人。

今天,豌豆荚可能是创新工厂投资的所有产品里,用户评价最高的一个。

王俊煜的故事说明,咱们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必然要尊重不同的观点。

  

  怎么样培养批判式思维能力呢?

建议你们每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何”,还要学会问“为何不”。

为何必然是如此,为何不可能是那样?

这会让你更深切地了解问题的本质。

  

  我女儿以前参加辩论社时,她问爸爸:

“我辩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我所支持的观点?

”我给她的建议是:

“你永久要选择那个你不认可的观点。

”她感觉很奇怪,明明不认可那个观点,为何要去辩论它呢?

依照我的话做了几回以后,她慢慢了解了,当你去辩论你所不认可的观点时,会有很多益处。

第一,对方的辩论方向你已经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更易取胜;通过变换视角,你必然会很惊讶:

你原先不认可的观点其实也有必然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会真心理解并相信多视角看问题的益处。

这种练习能够让你更易平衡不同的观点,成为一个有批判式思维的思想家。

  

  如果你不希望在四年大学后成为应试机器,就应该多问“为何”,“有什么用”,和“为何不”。

这几个问题能帮忙你学到自学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批判式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情商,避免成为孤独、被动的人

  

  不少大学毕业生都对我说:

“李老师,我感觉很孤独,很被动。

”有一名同窗说:

“我的人际能力不强,人际圈子小,又没有什么特长引发他人的注意,即便在社团,也不明白怎么跟他人成立关系。

  

  这种现象很自然。

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长大,你们可能很少有时间,在学习之外培养人际关系。

我建议你们利用大学四年,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

  

  所谓情商,就是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将心比心的能力以及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

以后进入业界你就会发现,这些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特别是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因为信任需要很多时间来培养,但犯一次错就可能将其毁于一旦。

  

  培养情商的第一步是培养友情。

读大学时一定要交几个要好的朋友。

大学的友情不容易变质,往往可以受益终生。

希望你们能将心比心,像好朋友对待你一样对待好朋友,成为你的好朋友的好朋友,与朋友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分享能让痛苦减半,分享能让快乐加倍。

希望你们在大学四年交到一批真正的好朋友。

  

  第二,要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

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够思考就足够了。

希腊哲人说过,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善于表达,其实就等于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

  

  美国一位著名的创业家,Pandora公司的创始人蒂姆·韦斯特格伦(TimWestergren)说:

“若是我作为一个创业家,能够从上帝那里要求一样礼物,那我会挑选‘口才’。

  

  创业者想要成功,他必须影响他周围的人,如投资者、顾客、用户等等。

一个有口才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领导员工,可以让员工理解自己的愿景,可以激发员工的斗志和潜力。

虽然只有口才是不够的,但我见到的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口才不是学校里哪一门课程可以学到的,必须自己努力锻炼。

  

  第三,在校期间要多争取实习、实践的机会。

大学四年,如果想成为一个受人喜欢、有魅力的人,就要多学习团队合作。

进入社会后,团队合作代表了一切,但在课堂里面,通常是不那么鼓励团队合作的——考试时的团队合作不就等于作弊了么?

( )所以,在念书时必然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践的机缘学习、培育团队合作能力。

  

  “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这句话告知咱们,必需去实践,才能明白一个团队是怎么工作、怎么设定目标、怎么达到目标的。

只有学习如何跟人协作,才能增加你的情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在谷歌工作四年,在创新工场工作两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我没有雇用过一个没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

所以,当明年暑假到来的时候,你们不要回家去玩一个暑假,而要去找实习的机会,因为暑假是少数难得的可以自己支配所有时间的机会。

  

  没有一个从未实习过的学生能够进入谷歌或创新工场。

学校的老师、学校的课程并不真的了解企业需要什么。

唯一掌握实际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去企业实习。

如果找不到创新工场、谷歌、XX等好的公司去实习,你们可以去任何一家公司。

能去一个对口的公司最好,不能也没问题。

找不到技术公司,就找服务业,哪怕是到餐馆里端盘子都有价值。

虽然你不会想端一辈子盘子,但端盘子的时候,你有机会跟周围的人接触,这会让你成为一个情商更高的人。

  

  除了实习,学生社团也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好地方。

社团其实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参加社团是进入社会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总之,提高情商的三个好办法是:

培养友情,锻炼口才,争取实习机会。

  

  如果在社团活动中犯错了怎么办?

在争取工作机会时碰壁了怎么办?

万一去XX应聘被拒绝了怎么办?

万一他们嘲笑我怎么办?

万一发现自己能力不强,周围的人都比我优秀怎么办?

出现这些困惑都很正常。

这时一定要积极主动,不要畏惧失败。

  

  从大学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

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积极管理自己的学业甚至未来的计划。

只有你能管理自己的未来,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今天的社会里,只有一个积极主动、不怕失败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

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里得到最多的机会。

遇到挫折时,绝不能消极甚至放弃,你的被动其实就是弃权。

你不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解决;你不去做决定,也是在做决定——这只会让你成为一个被动的、消极的、不成功的人。

  

  谈到犯错,我们这个社会往往是不鼓励犯错的。

但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失败了很多次。

你可能不记得,你第一次尝试走路的时候肯定跌倒过,你第一次张嘴说话的时候肯定说错过,你第一次游泳的时候也许差点儿被淹死,你第一次投篮肯定没有投进……但此刻这些情形你都会做了,因为你没有被失败打倒,从失败中学到更多。

在我个人的职业生涯里,我学到的最大的教训、最好的经验都是来自于失败,而不是来自于成功。

  

  乔布斯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重要箴言。

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

因为几乎所有的情形,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自豪、所有对尴尬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眼前都会消失。

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有时候人们会担忧自己将会失去某些东西。

记住你将要死去,这是我所明白的避免那个念头的最好办法。

你已经了无牵挂,没有理由不去跟从你的心。

  

  四、脚踏实地,避免成为浮躁、贪婪的人

  

  浮躁和贪婪,这两种负面的人生态度,我在年轻人身上一次又一次看到。

这更多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

在你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太多的不公平,有一些不诚信的人迅速致富,他们很不幸成为了部分年轻人效仿的偶像。

  

  年轻人应当奋斗,但不要将侥幸致富作为你的动力。

在今天的社会里,创业也好,就业也好,一定要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学习达到目标。

  

  有一本名叫《异类》的书里告诉我们:

每个了不起的大师都是经过差不多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才最终成功的。

莫扎特大约练习了一万个小时才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比尔·盖茨大约练习了一万个小时编程才取得成功。

  

  千万不要浮躁,不要认为可以侥幸得到成功。

那种侥幸的成功即便得到了,可能也是短暂的;就算不是短暂的,也是不值得的。

  

  在创新工场,我们投资了一个团队,团队的负责人叫小冯(化名),美国名校毕业,才华横溢,对技术、产品都很有感觉,口才也非常好,被团队一致推为领导者。

但他非常浮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可以驾驭整个团队,可以独立做商业计划。

另外,他在业界小有名气,得到不少外界天使的认可和同龄人的追捧。

但很不幸的是,他浮躁地希望能快速成功,快速出名。

结果,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怎么出风头上,而不是脚踏实地把产品做好。

最后,团队的产品做得非常不成功。

团队成员一个接一个离开,最后他自己也不得不离职。

很不幸,一个完全有机会成功的人才,因为浮躁而功亏一篑。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深,创新工场之后面对创业者时,就常常会询问和考核这些创业者,确保他们做了必须的功课,把足够的时间花在了产品方向上。

而且,在相关领域里,创业者一定要懂得比我们这些投资者多。

如果你没有花苦功夫,懂得还没有我们多,那我们就不会投资你。

  

  另一件浮躁的事情发生在某大学。

一群学生发了一篇假新闻稿,说创新工场投资了他们的电影。

他们希望利用这个新闻吸引眼球,并洋洋得意地等着创新工场出来辟谣。

一旦辟谣,他们就可以把事情越搞越大。

最后,即便大家知道了真相,他们也已经出名了。

这是他们的如意算盘。

但这种浮躁的人总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看到这种不诚信的做法,我认为,做这种事情的人需要得到一个教训,于是,他们接到了我们律师的电话。

律师通过电话警告他们,如果不停止侵权,就起诉他们。

随即,他们也收到了校领导的通知,禁止他们再继续胡闹。

这个事情也是对那些浮躁的人的一个警醒。

  

  创新工场曾经考虑投资一位名叫小高(化名)的创业者,他几乎拥有创业者需要的所有才华,不但懂技术、懂产品,而且有创业经验,有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口才很好,非常自信,30出头。

在我们眼里,或者在任何风险投资者眼里,他都是一个需要追捧的创业者。

小高跟我们讲了他的创业计划,很让人激动,我们当时恨不得就掏出支票来投资了。

但我又问了几个问题。

我问他:

“那个计划多久能做出来?

”他说:

“四个月。

”我是弄技术的,我明白那个产品没有一两年的时刻绝对做不出来。

我又问他:

“那个想法为何和你在现公司做的业务超级相似?

”他惶恐地回答:

“不会不会的,咱们有很多新的想法,做出来必然是不一样的。

”听了这两句话,我心里可能明白了,他可能打算从现公司偷窃一些源代码,另起炉灶打造自己的产品。

  

  当时,创新工场有一位投资经理说:

“开复啊,别这么较真,这些情形,不要问这么清楚。

你问清楚了,大家都不好。

他没说他是偷窃,咱们也没问,大家都不说,不就好了么?

”听了这些话,我超级失望,我没有教育好创新工厂的员工。

于是,我在周末给创新工厂的员工发了一封邮件:

  

  我们今天有缘聚在创新工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和金钱,也希望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仅仅希望能成为顶尖早期风投,也希望能正面影响中国创业生态环境。

  

  我们不仅仅希望能够孵化顶尖企业,也希望能帮助它们成为值得尊敬的品牌。

  

  我们不仅仅希望能扶持最能干的创业者,也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创业者典范。

  

  所以,当我们看一个创业者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他是否能成功和赚钱,是否聪明努力,也要深度认识这个人,看看他是否有潜力成为值得尊重的好领导。

如果一个创业者有诚信的问题,例如盗窃别人的代码,或践踏性骚扰他人。

这样的一个人是绝对不能投的,无论他的公司能多成功,能赚多少钱。

  

  作为创新工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工场,无论是对平台员工,投资的公司,还是大众。

如果我们支持犯罪,我们就是在犯罪。

如果我们投资邪恶,我们就是邪恶。

如果我们容忍卑鄙,我们就是卑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