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局技术指导进村汇报.docx
《农机局技术指导进村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机局技术指导进村汇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机局技术指导进村汇报
农机局技术指导进村汇报
第一篇:
农机局按照我市年“技术指导进村”工作计划,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结合部门职能,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灾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兴机富民”。
按照“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创新机制”的原则,紧紧围绕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和农机化发展人才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整合资源,狠抓农业机械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机科技的宣传普及,将农业机械化相关知识作为农民培训项目的重要内容。
通过推广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积极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技术指导”进村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效
全年共完成农民培训2200人,其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263人、农机管理人员120人,农机安全教育培训1200人、农机法律法规及新技术等各类培训617人。
培训工作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实效:
一是通过对基层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认清了形势,看到了发展农机化面临的机遇,增强了搞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把握了工作重点、着眼点、着力点及奋斗目标,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服务农机化工作的本领。
二是围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浅旋播种机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新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是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五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等法规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全市新增农机具4363台。
六是通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七是通过对拖拉机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全市拖拉机手的驾驶技术和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全市新取得驾驶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资格证的人员达到270名。
二、主要做法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农机局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刘发友任副组长,成员由监理所长张廷禄、副所长阳昌洪、科教科科长何林、管理科长张兴建等组成,由农机监理所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落实工作责任。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
农机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动地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对此,局领导认识十分明确,我局把农机培训列为考核各镇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年初分解下达了培训任务,在全市农机工作会上作了重点安排部署,局领导和主管科室人员经常深入督促检查和指导农机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培训问题,切实推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培训机构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从而保证了农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定培训方案,落实培训任务。
根据培训任务、教学条件和实力,切合实际地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
把农民培训工作与目标考核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全体培训小组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深入到各镇村进行现场讲解、实地培训。
今年共办农机安全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200人,办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班8期,培训120人,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10期,培训263人。
围绕科技项目实施,开展关键性农机化技术培训
今年,我局承担省农机局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插秧、秸秆气化利用试点3个农机化科技推广项目,分别在禾丰、师古、皂角、湔氐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点培训技术人员80人、农民390人。
农机购置补贴新技术培训460人,秸秆气化使用技术培训370人,印发农机实用技术规范及技术简介等资料2300份。
建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12个,示范面积达8000亩。
围绕购机补贴,开展农机具操作手培训。
为了让农民懂得新购置补贴机具的构造原理,做到会安全使用操作,我们把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作为落实购机补贴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抽调系统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机培训暨科技宣传服务组,由局领导任组长,分片深入各乡镇,分别举办以农机具选购注意事项,手扶拖拉机、微型耕作机、水稻插秧机的安全使用为内容的培训班,培训农民1200名。
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要求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
市局主抓基层农机管理干部的培训和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相关业务科室承担农村农机实用人才培训。
二是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把集中培训、联合办班、送教下乡、上门培训、田间指导等培训形式灵活结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局在培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总结出以下问题:
思想认识有偏差。
少数同志对农民集中教育培训工作有些不理解,认为农民学理论有难度,起不了多大作用,因而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与各镇协调力度不够。
由于本单位与各镇在工作安排和时间上的冲突,没有及时地与授课地点进行联系和协调好,使整个培训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将彻底加以克服,并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技术指导进村”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三农”服好务,为我市灾后重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
20XX年技术指导进村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开展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不断完善农业种养殖技术指导进村的工作机制,使我市的种养殖基地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建设。
抓好农民培训、技术入户,发展以西芹、番茄、川芎、商品蔬菜、小家禽养殖、水稻制种等“一村一品”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村。
二、工作计划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农业种植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0.5万人次,5年共培训2.5万人次。
2、绿色证书培训。
重点培训年龄在16至40岁之间的骨干农民,使他们成为该村“田秀才”、“土专家”和科技带头人以及充实到村级农技服务队。
每年培训16人,5年共培训80人。
3、农业职业技能中。
一是开展农业行业特有工程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二是结合省农劳办的“四川省劳务品牌培训”项目,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
培训闭幕按市上安排落实。
4、五年计划进行农民养殖技术培训15场次,受训人数达0.5万人次。
5、大力推广“稻鸭共作”养殖实用技术,每年推广0.3万亩,五年计划累计推广1.5万亩。
13.建立“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
三、工作措施
工作机构
成立以党委委员、副镇长简勇为组长,农业中心主任王家华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进村工作组,负责实施“技术指导”进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技术指导进村的方式
1.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紧紧围绕我镇的优势农产业,结合每年开展的农民集中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好种养殖技术培训。
种植业要重点搞好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西芹、番茄、制种、川芎药材、花卉茁木等种植栽培知识培训;养殖业培训重点开展猪、牛、羊、鸡、鸭、鹅、兔、蜂、鱼的养殖实用技术和重大疫病防疫技术,以及健康养殖等知识培训。
2.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指导。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搞好技术指导和培训;二是实行机关干部联村制度,落实任务和职责;三是根据农业重点项目和最新的实用技术,切实抓好试验示范和推广,并根据农户需要,印发技术资料、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将信息送达农户。
四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
第三篇:
县农机局进村驻户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3月5日,县农机管理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行四人,在局xx同志的带领下,前往xx镇xx,走村串户,进村驻户,实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体察民情。
现就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xx,位于县城西北部,有8个村民组,283户,1018人,其中劳动力507人。
现有耕地852亩,其中水田568亩,旱地284亩,属易旱丘陵地带。
主要种植粮、油、棉,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兼有少量的经济作物。
全村有山场经果林400多亩,主要生产梨、桃等经济作物。
去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人均纯收入1495元,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行政村。
我们一行得到了xx镇党委、政府及该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通过实地察看、调查走访、召开村委会、找部分村民谈心等形式,经三天时间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当前该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二、存在问题
1、致富门路不宽
由于该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自然资源不是十分丰富,当前该村除发展种植业外,没有其他产业,也没有村办企业,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贫乏。
农民除利用农闲时外出务工挣取少量廉价劳动力外,也就没有其他收入。
因此,当地农民特别渴求能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致富门路。
2、农民负担过重,人均收入还不高
由于没有集体经济,各项公益事业及其他费用均要靠农民集资或摊派来完成。
据调查,仅去年一年,农业税、教育费附加、义务工支出等,农民人均负担就达140元左右,这对于该村人均收入还不是很高的村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
3、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当前,该村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水稻价格低迷、销路不畅的情况下,适度减少水稻种植面积,退耕还林,改低产水田为旱地,不妨也是一种新途径、新举措。
因此,建议当地政府要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农村急需农业科技三下乡
通过调查了解,农民当前最迫切的还是渴望得到新科技、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建议有关部门能深入农村,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民朋友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几点思考
1、适度开发泉水资源
该村山丘交错,绿树成荫,自然环境优美,境内有一处常年流淌的泉水,清辙见底。
据有关部门检测,其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是不可多得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水源。
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建立一个较大的纯净水生产厂,以填补我县空白。
2、经果林开发有待加强
据调查,该村有山场面积400余亩,但目前因经济、技术等原因,仅种植了一些果梨,产品单一,难以进行规模生产。
建议村里可将山场租赁承包出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同时要加强管理,引进技术,尽可能地为承包商提供一切方便和周到的服务。
3、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去年一年,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就达300多人,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和组织好农民外出务工,是摆在当地政府和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
我们认为,要尽快建立劳动力市场,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提高劳动力业务素质和技能,实行一帮一,一带一。
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学技术。
同时将务工回乡的有技术、善管理、懂市场的有识青年组织起来,引进资金,鼓励他们领办或创办个私企业。
4、利用近郊优势,适度发展城郊经济
由于该村属城关地区,距离县城较近,交通较为方便,可适度发展城郊经济,如种植优质、高效大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使全县人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上市的各种营养丰富的蔬菜。
同时也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及第三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全村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