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7567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

《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原理 终极必背知识点.docx

社会工作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地活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一套科学得助人方法,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潜能开发;促进发展

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㈠功能的类型:

正功能与负功能

显功能与潜功能

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

㈡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恢复弱化的功能

促进人的发展

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

维持社会秩序

建构社会资本

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进步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㈠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⒈一个专业有其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

⒉它已被社会广泛认可。

⒊该种活动具有专业权威

⒋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

⒌这一职业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从业者有高度认同的价值观,有一致的专业行为方式。

㈡专业方法的发展

㈢目标模式的变化

㈣工作对象的拓展

㈤多种服务模式的发展

五、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者

价值观

助人活动

专业方法

六、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直接服务角色:

支持者、指导者、治疗与辅导者、照顾者

间接服务角色:

行政者、研究者、咨询者

合并服务角色:

促进者、经纪人、调解者、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教育者、增权者

七、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

活动方式不同

专业技术能力不同

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社会约束不同

八、实际社会工作人员与专业社会工作者

实际社会工作者一般是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公职人员,而不是专业人员

实际社会工作者一般不要求受过系统的社会服务方面的专业训练

实际社会工作者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开展活动,专业社会工作者则强调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关系。

实际社会工作者的活动或多或少带有政治色彩

实际社会工作者遵循的是行政权力和权威,而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的是专业权威

九、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

促进和使能的能力

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

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发展专业的能力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㈠基本信念:

尊重、独特性、相信人有改变的潜能

㈡实践原则:

接纳、非评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对象自决。

二、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接纳和尊重

个别化和非评判

注重和谐,促进发展

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

权利与责任并重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是一整套指导社会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是一门应用科学,包含特定价值观和信念,它们成为社会工作者专业的指南。

㈡内容

⒈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尊重并保护服务对象最佳利益

尊重服务对象自决

保密原则

公平合理的收费

⒉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秉持忠实与忠诚的态度

团队内相互协助

⒊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

遵守机构规定

落实机构服务宗旨

负责管理个案

⒋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适当的工作认知

专业能力的表现

提供专业服务

维持服务品质

公正与服务

专业知识的拓展

⒌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保障专业的完整性

遵循专业的评估和研究

⒍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整体社会福祉

鼓励公民参与

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

㈢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难题

保密问题

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

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

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自我决定问题

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

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本土社会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

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的类型

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㈠社会环境的特点

多变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

㈡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文化、大众传媒、社区

㈢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非平等的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与防御机制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㈡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8阶段

婴儿期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

幼儿期

自主还是羞愧

儿童早期

主动还是内疚

儿童中期

勤奋还是自卑

青少年期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和孤独

成年中期

繁殖还是停滞

成年晚期

自我整合还是绝望

㈢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期:

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

前运算期:

儿童能通过语言和各种示意手势来表征事物

具体运算期:

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

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能对抽象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

前习俗水平:

①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①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②遵循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㈤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映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强调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即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情调观察学习得到重要性。

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㈥符号互动论

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构成,认为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我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机械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定义的影响。

强调人的行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语言,手势,行动实现相互沟通,特别受情境定义影响,对社工开展实际工作有实际意义。

㈦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的代表作是《社会病理学》。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互动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重要的因素。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它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并不是由于自身行动,而是他人对这种行为的反应,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被贴上负面的标签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我形象”,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

㈧常人方法学

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动使用的方法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具有权益性,行动不按事先规定进行的,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件,并依赖自身努力完成的。

 

社会工作理论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解释问题

预测与判断

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

指导服务实践发展

发展新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㈠意识层次理论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的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经验。

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符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人的任何行动都不是没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潜意识。

要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就要探究其潜意识的意义。

㈡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由驱力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

自我:

是本我由经验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和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我:

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良心和理想,当合乎超我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和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

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社会现状的维系。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当人格失调时,问题就会出现,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的治疗焦点放在自我的强化上,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本我欲求,检验出不和谐的部分。

㈢焦虑与防御机制

当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所采取的方法。

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㈣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运用中的原则

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的根源,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

在治疗中坚持个别化的原则

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

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支持的环境

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要倾听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和感受,给予支持和接纳

㈤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

治疗性分割:

帮助服务对象跳出来反身观察和反省自己的经验。

治疗情境

治疗关系

治疗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三、认知行为理论

㈠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

认知和行为是不可分割的,人的行为大多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人在情境中发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行为不是一味因外在的赏罚而有所减弱或增强,也不是简单的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诱因的变化而不自觉的进行反应。

㈡认知行为理论主要观点

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分为三个层面:

自动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

它们是自然而然出现的,无须努力就会产生的,正因为行动是不假思索的,个人的很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可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这些不假思索的行动带回重新思考范围,帮助个人在理性侧面改变那些不想要的行为。

图示是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人,事物的重要信念和假设,是人脑中已经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图示决定着人在选择时的内容和倾向,图示可以引起新信息的加工,还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图示一旦被启用,就会严格的执行下去。

艾丽斯的ABC情绪理论框架。

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A的认知,C是B引发的情绪反应。

并不是A导致C,而是B导致C。

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的时候,首先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今儿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理论讲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主要包括问题结局,归因和治疗原则三方面。

㈢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原则

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㈣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确定评估重点

专业关系的建立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四、系统理论

㈠主要观点

机构、过程、行动、机能。

㈡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

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

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

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再评估

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

㈢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不仅仅要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专业关系,还要涉及服务机构。

服务目标:

服务对象不仅能够调适自身系统,同时也调适与外部坏境的关系。

专业人员角色:

在不同层面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五、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的发展看,看作持续地适应环境,并与环境的众多层面进行交换的过程。

他们能改变环境,也能被环境所改变,在人与环境之间形成交互性适应。

人生来就有与其环境互动的能力,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能向环境传达自身的信息。

㈠主要观点

生命周期

人际关联

胜任能力

角色表现

生态地位

适应力

㈡生态系统理论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还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着手

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的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评价

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

六、人本主义

㈠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它相信人的理性,认为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的选择行动。

关注人的理智能力,相信人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

人本主义提出几个基本原则:

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

㈡人本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人们具有参与和聆听的权利

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

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七、存在主义

㈠观点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

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㈡存在主义在实务中的应用

觉醒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选择的自由

对话的必要性

实行

八、增强权能理论

㈠基本假设

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

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者为受助人提供帮助时应该着重于增强服务对象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很多人表现出缺少权能是因为环境的压迫而导致个人的权能不能发挥

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㈡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取向

增强权能理论认为,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能被不断的衍生出来,权能一般发生在3个层面:

个人层面,包括个人感觉有能力解决问题;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环境层面,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

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注重独特的助人过程:

服务对象与工作者要建立起协同的伙伴关系,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的焦点,确认服务对象时积极地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的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下的人成为服务对象。

㈢增强权能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

服务目标:

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服务对象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服务原则:

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人们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强权能;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互惠关系;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①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求,联结资源,促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

②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

③集体行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为。

九、社会支持理论

㈠概念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社会网络就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一些人,包括亲戚、朋友。

亲密伙伴是个人生活中的一种紧密关系,关系中的人期待和认同彼此负有责任。

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等行动。

表达性支持是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等。

㈡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

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取向的干预评估:

首先对于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其次是拟定具体的计划,实施帮助。

十、优势视角理论

㈠主要概念

优势

增强权能

成员资格

抗逆力

治愈和整合

对话与合作

悬置怀疑

㈡工作原则

每个人、团队、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

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同时也具有挑战和机遇

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服务

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专业关系

 

个案工作方法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

个案工作是指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调动自身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总之,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帮助遭遇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的能力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实现对人的尊重和肯定的过程。

二、个案工作的本质

㈠社会功能的恢复

个人或者家庭处理困境的能力

个人或家庭的环境适应性

个人或家庭与环境互动促进

㈡社会功能的增强

对个人或家庭自身能力的关注

个人或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

个人或家庭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⒈理论假设

对人的成长的假设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⒉治疗技巧

直接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技巧。

非反思性:

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服务对象是处于被动的接受服务的状态,一般的技巧有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

支持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接纳和同感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减轻不安,给予必要的肯定;直接影响是社会工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让服务对象自己描述自己产生困扰的原因,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从而改善不良的行为

反思性: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

一般技巧有:

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人格发展反思。

现实情况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心理动力反思是指协助服务对象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方式、认识事物的方式和动机;人格发展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的人格。

间接技巧:

介入焦点是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程度。

发掘和调动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让服务对象身边的人承担其照顾的责任,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稳定的帮助和支持。

⒊特点

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㈡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⒈理论假设

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人的行为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把人的问题归结为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就认知因素而言,包括意识、自动念头和图式。

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最上层,使人们作出理性认识和判断的基础,监督和评估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交流,把人们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经验联系起来,为人们的未来作出规划。

自动念头是快速的意识状态,属于意识的下层,难以言表,快速出现快速消失。

图式是意思的最深层,由人们的一些核心信念组成,是虽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最基本的认识,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处理。

⒉治疗方法和技巧

个案概念化:

从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认知模式的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合作式治疗关系:

依据理解,友好和同理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平等的治疗关系。

苏格拉底式提问:

采用对话式的提问方式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结构化和心理教育:

让服务对象设计日常生活的安排,帮助服务对象规划自己的生活,提高学习能力,最充分的发挥面谈的治疗效果。

认知重塑:

通过认知中错误的,理性选择方式的列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式,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的能力。

⒊特点

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

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㈢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⒈理论假设

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势。

人的选择是相对的,受到环境和周围他人的影响。

ABC情绪理论

普遍化是指服务对象把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概括为所用事物的普遍性

抽象化是指服务对象把具体场景得到的经验抽象为一般标准。

⒉治疗技巧

①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

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②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

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灾难化。

⒊特点

明确辅导要求

检查非理性信念

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学会理性的生活

巩固辅导效果

㈣人务中心模式

⒈理论假设

介入焦点在于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高效的介入必须:

介入时间有限,介入目标清晰,介入服务简要,服务效果明显,介入过程精密。

服务对象具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

服务对象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

⒉治疗技巧

有效的沟通行为必须具备:

系统、反应

有效的沟通行动需要达到的功能有:

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⒊特点

清晰界定问题

明确界定服务对象

合理界定任务

㈤危机介入模式

⒈理论假设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危机的发展阶段:

危机—解组—恢复—重组

⒉基本原则

及时处理

限定目标

输入希望

提供支持

恢复自尊

培养自主能力

⒊特点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快速作出危机性判断

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㈥人本治疗模式

⒈理论假设

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自我概念:

罗杰斯把自我概念界定为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的三个部分。

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⒉治疗策略

能够准确领悟周围的人和事物

能够充分把握每一刻,珍惜和享受生活,适应力强

能够依据自己的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并勇于承担行为后果

面临众多选择,而且能够体会到心理上极大的自由

积极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具有丰富创造力

⒊特点

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

强调个案辅导关系:

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

专注个案辅导过程

㈦家庭治疗模式

⒈理论假设

家庭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