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7159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docx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

学习强国选读系列片段十三

1.幸福就是爱自己,就是爱他人

当时正渐渐入冬,我转了好几次车才找到她的住处,要先穿过一个高声放着音乐的超市,上楼后再经过一个震天动地的游戏机厅,昏黑的楼道里,前面又出现一个小小楼梯,直通阁楼——我几乎没勇气上去了。

  

她在阁楼房间门口招呼我,模糊的一个黑影。

我硬着头皮走进去,感觉很不好。

灯一开,我意外地放松下来:

全屋色调是带着暖意的橘黄色,像一只睡得懒懒的猫。

  

房间很小,而且不是规整的长方形,但一眼看过去,只觉井井有条,床铺、衣架、小书架都与墙贴合得严丝合缝,简直像量身定做的。

  

我惊叹。

她略不好意思地笑:

“天天去家居城跑呗,跑多了自然就遇到合适的。

”  

被褥当然都叠得好好的,杂物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很小的方桌上,一本摊开的书,一支笔旁边,是一个胖胖的空酸奶瓶,里面插了三枝芦苇。

  

我嗅到她身上若隐若现的奶香。

  

她的家、她自己,都一尘不染,带着清洁的暖,让我想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惊奇极了:

她学历不高、收入菲薄,没有余钱购买奢侈品,但她把自己的生活收拾得舒适简洁且宜人。

  

人人都会说,心安之处就是家。

或抱怨,你没有给我安全感,所以这里不是我的家。

不,她在说,安是自己缔造的,屋顶下一个女子有滋有味的好生活,便是安全、安静、安宁,便是幸福。

哪怕这只是一间窄小的出租屋。

  

后来我回到武汉,有一次要拍个视频,网购的三脚架迟迟没有收到。

我向亲友们打探谁家有现成的,一位老师热情地说:

“我有,你来我家。

”  

我和老师不熟,只知道她退休了,怎么好意思上门打扰。

但老师一直邀请,工作日程又实在很紧,我就去了。

  

让我吃惊的是,她家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里面有三脚架、摄像机、画室、投影仪、三角大钢琴等艺术工作需要的很多东西。

  

老师一生家境宽裕,热爱艺术。

在晚年,她遭遇爱人的背叛而与之分开,儿女各有自己的生活。

她什么都有,有钱有闲暇有大房子有健康,但——空荡荡的家里,总像缺了什么。

  

我想,幸福没有别的面目,无非是,爱自己,爱他人,而且一以贯之。

2.修书界的英雄

我想起一个人,那是在很久以前了。

那时候我还在细巷上中学。

我是那种孩子,有几分小聪明,但是天生缺乏纪律感。

所以,当我获得一张“纪律先进”的奖状时,几乎是以雀跃的步伐跑回家去的。

然而,快到家时,同行的同学说:

“发成,你的书包怎么黑掉了。

”我这才发现,包里装的墨汁洒了,那张奖状和一本书,被墨汁污了大半。

这真是太让人沮丧了。

因为这张奖状,和我来之不易的荣誉有关。

母亲安慰说:

“不就是一张奖状,我儿子这么聪明,往后机会还多着呢。

”父亲笑笑说:

“这可是关于纪律的奖状,怕是空前绝后了。

能不能请老师重新发一张?

”我终于愤怒了,说:

“你们懂不懂,这叫荣誉。

荣誉怎么能再做一张呢!

我的父母,似乎被一个孩子离奇的荣誉感震慑住了,久久没有说话。

忽然,父亲说:

“也不是没有办法。

你们记不记得,西桥那边,有个修鞋的老谢。

他肯定有办法。

我和父亲来到西桥,看到了那个叫老谢的师傅。

老谢正在给一只鞋打掌。

他把头埋得很低,全神贯注地用一个小锤子敲鞋掌,一点点地,功夫极其细致。

可能是因为视力不好,他戴着厚厚的眼镜,眼镜腿用白色的胶布缠起来。

胶布有些脏污了。

但你又会觉得,他是个极爱洁净的人。

他穿着中山装式样的外套,旧得发白,是勤洗的痕迹。

围裙上除了修鞋常用到的鞋油,并没有别的污渍,套袖也是干干净净的。

我们在旁边站着,等老谢修完了鞋,父亲稍弯下腰,说:

“谢哥,我是马明。

”老谢慢慢抬起头,眼睛眯着,额上的皱纹跳动了一下,说:

“哦,马明。

”父亲捧出那张奖状,说明了来意。

老谢站起身来,把手在围裙上擦一擦,接过奖状,认真地看,沉吟了一下,对父亲说:

“给我买个西瓜来。

”父亲说:

“什么?

”老谢说:

“半生不熟的西瓜,不要大,三斤上下。

”我听着,觉得很奇怪:

半熟的瓜,谁会好这一口呢。

父亲倒很干脆地回答:

“好!

我们买来一个半熟瓜,老谢捧起瓜,放在耳边敲敲,眯起眼睛笑了,说:

“下礼拜五下午,来找我。

3.寻觅人生的桃花源

当时,他23岁的长女亚妮在杂志社当记者,为工作日夜奔波;次子约翰则在大学念书。

亚妮见父亲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恹恹老去,决定为他做媒,让他重觅春天。

她根据父亲的“品位”,密切注意周遭的合适人选。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找到了。

这位摽梅已过而待字闺中的女子,是杂志社的美术设计员,恬静而贤淑。

女儿的积极撮合,加上王曦的体贴入微,终于在李珍宛如枯井的心田里注入了甘洌的生命泉水,他重新活了过来。

婚宴由两个孩子筹备,每名宾客都获赠一双精致的筷子,一张烫金的卡片上写有龙飞凤舞的毛笔字:

婚姻如筷子。

寥寥五个字,简单而又深邃、庄重而又旖旎、含蓄而又浪漫,言有尽而意无穷。

亚妮上台致辞,她情真意切地说:

“我今年26岁,爸爸爱我爱了足足26年;我知道,不论我活多少年,爸爸都会一如既往地爱着我。

爸爸今年58岁,到现在为止,我却只爱了他26年,足足欠了他32年的感情债。

算来算去,这笔债,我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还清。

现在,我终于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她的致辞生动有趣,别具一格。

全场宾客深受吸引,屏息聆听。

一对老新人的脸上静静地泛着深深的笑意。

亚妮继续说道:

“我找到了一位好阿姨,连同我和弟弟,大家一起爱爸爸。

我把爸爸给我的爱,双倍地还给他。

这位阿姨,我现在称她为妈妈!

”说着,她向一对新人送了一个响亮的飞吻,“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在雷动的掌声中,新人眼中闪出了晶亮的泪光。

4.要素与连接的关系

为什么这种“花式宰客”的现象在旅游城市屡禁不止呢?

答案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辈子可能只会去这座滨海城市旅游一两次,而到同一家海鲜餐馆吃饭的概率几乎为零。

对这家海鲜餐馆来说,几乎每个进店的客人都只会来这一次。

那么,对类似这家海鲜餐馆的老板来说,他们的最佳策略自然是尽可能地“宰”每一个客人。

如果换你当老板,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花式宰客”的行为不是由餐馆老板是不是黑心这个要素决定的,而是由顾客和老板之间单次博弈的连接关系决定的。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要期望改变要素,比如教育餐馆老板“你要善良”,而要改变连接关系。

比如,我们现在去一家餐馆就餐前,通常会先用一些点评App判断它是不是靠谱。

线上累积的评价形成了口碑,实现了餐馆老板与顾客之间重复博弈的连接。

如果你看到这家海鲜餐馆恶评如潮,那你自然就不会去了。

而海鲜餐馆老板发现自己的宰客行为对生意造成了恶劣影响,自然也会有所改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麦当劳决定改变连接关系——把高速公路加盟店收回,改为直营。

这样一来,不仅将顾客与加盟店单次博弈的连接关系变成顾客与品牌之间重复博弈的连接关系,还将麦当劳和店长们的关系变成了长期雇佣的重复博弈连接关系——如果某个月,这家店的服务质量没有达到指标,店长的工资就会受到影响。

高速公路上的麦当劳店的服务水平因此大幅提升。

再举个例子。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和尚分粥的故事。

两个和尚分粥,负责分粥的和尚想给自己多分一些,另一个当然不会答应。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改变要素,教育他们“出家人,要以先人后己为训”是不可行的,因为出家人也不想挨饿。

根本方法还是改变连接关系:

让一个和尚分粥,另一个和尚选粥。

选粥的和尚,当然会挑多的那碗。

这样,为了不吃亏,分粥的和尚只能把两碗粥分得尽量一样多。

通过改变连接关系,而不是要素,两个和尚获得了他们都认可的公平。

所以,真的是“一切不行,都是人不行”吗?

人作为要素当然很重要,但是人从来无法单独决定“行不行”。

是人这个要素和它周围比人更强大的连接关系,共同决定着“行与不行”。

要素与连接关系,共同构成了系统的结构模块。

5.爷爷的红色歌曲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爷爷每当茶余饭后就给我唱红歌,“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每次听爷爷哼唱这首《红梅赞》的曲调,江姐视死如归的形象总是和飞雪中鲜艳的红梅重叠,在我心头长久地绽放。

穿过历史的云烟,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形象,像一部不断片的影像,一遍遍地盘绕、回放在我的脑海里,激励和鞭策着我走好脚下的路、做好手中的事、干好革命工作。

爷爷是哼唱红色歌曲长大的。

他小时候记忆力好,所以打小许多的红色歌曲歌词和旋律就铭刻进了他的心里。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山,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我在《十送红军》的旋律里,看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着风雪前行的身影,他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衣、腿上绑着草绳、脚上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蹚泥泞涉万水。

肩挑药箱,树枝当拐杖,在泥水里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他在炮火硝烟中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站起。

他手里高举的红旗一次次穿行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一次次地把它染红。

即使直面“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严酷,他的心中也仍然澎湃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磅礴气势。

这种磅礴凝聚成六盘山顶那坚如磐石的红旗雕塑,永远高高飘扬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

从嘉兴南湖红船的灯光里启航,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我看见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像一粒粒革命的火种,让“星星之火”燎原起冲天的火光,烧透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牢笼,照亮风雨如磐的中华大地;他们的身影续接起来,汹涌澎湃于中华大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用心品味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脑海里飞舞的都是黄土高原激烈的腰鼓舞里飞扬的红绸,那里是我的家乡,那些头扎白毛巾的西北汉子里有爷爷的身影。

爷爷哈哈地笑着说:

“我娃乖呢,黄土长进皮肤里了呢,抹不掉呢!

”这时候就能看见爷爷黄土地一样温暖的笑容。

就是这样一个在黄土地上耕作的老党员,当了一辈子大队干部,像头老黄牛样地为乡亲们服务了一辈子。

“枣园亲,窑洞暖,小米香,延水甜……共赴国难换征衣,挺进敌后持久战,首战告捷平型关,百团大战威名传……”当我的脑海里响起这首《延安灯火》的旋律,就想起了在枣园、杨家岭,穿粗布衣、吃小米饭的一代伟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延安精神,革命的火焰燃遍中华大地。

6.夜晚疲惫至极

傍晚回家之时,我累得要死,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路面和人行道,满脑子尽是郁闷和愤慨,诸如别人对我的伤害啦,冒犯啦。

偶尔我的脑海里也有美丽的情形闪现,尽管它们都像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

时光流逝。

什么都没有。

到晚上了。

毁灭与挫败。

晚上吃什么?

桌上的台灯亮着,旁边摆着一盘沙拉和些许面包,都在一个篮子内。

桌布是花格纹的。

还有什么?

……一个碟子和一些豆子。

我看了看豆子,这点显然不够。

桌上,还是那盏灯,它依然亮着。

要么再来点儿酸奶?

要么再消磨点儿生命?

亲爱的,今天你都做了些什么?

我一生……都在工作。

晚上回家。

看电视(其实我并没有看)。

我接了几个电话,对其中的几个人发火,然后又是工作、写作……我成为一个男人……而且(当然,我别无选择),我还是一个动物。

今天你都做什么了,亲爱的?

我仿佛成了世界的主宰。

你明白我是什么意思,是吧?

我晚上回到家里。

我从所有那些好的、坏的、千篇一律的战争中回到家里,毫发无损地回到家里,回到我温暖的房间里。

有饭等着我,来填满我的胃。

灯光闪亮。

我吃了点儿水果。

我甚至觉得,一切终究会越来越美好。

7.一个残酷又温馨的故事

在疫情后期,我的工作是辅助新g肺y逝者的家属处理丧葬事宜。

有一户人家,我一敲门,开门的是一个年轻女孩,不等我说话,女孩先大声说:

“我是开着摄像头和麦克风的,今天你们若有不合理的要求,我一个也不会答应。

女友先是一惊,然后想:

这个门敲开了,就要进去;如果今天不进去,双方的误会越来越深,以后更没法进了。

录音、录像也没什么可怕的,大家都是根据政策做事的,自己也不会做出违背政策的事情。

于是,我就和伙伴一道进去了,跟女孩子谈。

逝者是女孩子的母亲,才40多岁,而女孩子刚刚年满18岁,还是个孩子。

我一进去就跟女孩子说:

“我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也是进过方舱医院的人。

我的女儿才上初二。

如果我走了,我女儿会比你更伤心。

”女友说的全是真的。

我是在社区工作期间被传染的。

一开始,医疗资源紧张,方舱医院还没有建好,作为普通型患者,我是靠在家吸氧、洗滚烫的热水澡,以及强大的免疫力扛过去的。

而我也是40多岁,与这位逝者同龄。

那个中年男人——逝者的前夫,沉默地开车,送女孩和女友一道去殡仪馆和墓地。

工作人员首先推荐了“环保葬”,逝者的骨灰装在可降解的骨灰盒中,把骨灰盒埋在树下、草坪中,半年左右,骨灰便与大地融为一体。

环保葬是免费的。

女孩坚决反对,我执意要给母亲一块体体面面、像其他人一样的墓地。

国家确实尽了力,火化是免费的,骨灰盒有3种可选,都是免费的。

墓地也打了折,但折后也要3万多元。

女友说:

“我知道,我也是妈妈。

如果我上次不幸没有扛过去,我不希望我女儿在墓地上花这么多钱,我希望我留着钱,去上大学、去恋爱,去……过日子。

”一语未了,我和女孩子哭作一团。

最后,女孩子接受了我的劝告,选了低一档的墓地,需要1万多元。

这是一位母亲送给另一位母亲的礼物,也是一个女儿给另一个女儿的礼物。

8.一个村庄的好人

清晨5点半,位于静宁县城雨花区德馨园社区的连排商铺大门紧闭,附近的居民楼还沉睡着。

  

刘国兴和妻子周美其从家步行至粉店,用时3分钟。

卷帘门“哗啦”一声,发出划破黑夜的声响。

“好人多粉店”的招牌在黑夜中被点亮。

等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天空已透出光亮,城市逐渐苏醒,小店被烟火气息填满。

2005年,47岁的刘国兴从静宁县城的一家建筑公司下岗,妻子待业在家,两个女儿尚在读书,一家四口失去经济来源,挤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下岗之后,刘国兴卖过酱油、萝卜干,倒腾过建筑用的竹板。

几年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2011年8月,邻居谷姨建议刘国兴盘下社区里正在转让的一家粉店,方便他们夫妻在照顾孩子之余,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开张第一天,社区的邻居们都来照顾刘国兴的生意,粉店人满为患。

  

隔天,粉店却忽然没有一个人光顾了。

邻居支支吾吾地告诉刘国兴:

“老弟,不来吃粉吧,对不住你;来恰粉吧,实在恰不下去。

”  

在开店前,刘国兴连厨房都没进过,煮粉纯靠感觉,一锅炖。

在他无计可施时,住在F区的刘老嗲嗲主动来到刘国兴的店里,指挥刘国兴倒掉旧汤,手把手地教刘国兴重新熬了一锅高汤。

  

刘老嗲嗲是原国营厂的厨师,炉灶上的功夫自然精,骨头和汤的比例、文火煮的时间、打泡子的手法,他事无巨细地将熬高汤的技巧传授给刘国兴,还将自己配菜的手艺倾囊相授。

  

在那之后,到对面吃粉的邻居们,又回来了。

9.一个家庭的兴衰需要早起

《朱子家训》开篇中就告诫人们: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早起,不仅代表着个人的习惯,更是一种家风。

曾国藩在家训中就写道: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即使居家无所事事的时候,也不要睡懒觉,每天要坚持早起。

早起,正是居家过日子的根本,从曾国藩的曾祖父开始,便有了早起的家风,到了曾国藩这里更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

他不仅告诫自己的弟弟、儿子要坚持早起,更是告诫子孙后代也要早起。

他在家书中写道:

“想要去掉惰’字,以早起床为第一要义”,早起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兴衰。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看一个家庭是否有勤劳的家风,就看子孙能不能早起。

南怀瑾曾说:

“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一个人若是连早起都做不到,又怎能操控人生,任何大的成就,都是从小事上逐步积累的。

10.一所乡村学校的变迁史

出了细巷街道东口,渐离镇甸一路向东。

细巷原面依旧平展展铺陈着,极细微下斜的落差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迎面有风掠过,却是明显感觉清冷了许多。

自然亦是开阔了许多。

村庄不很规则地,东一簇西一堆亘卧着,静默着。

如同凝神抽旱烟的老农,总有想不完的心事。

原野旷远无边,伴着一两声遥远而低沉的犬吠,间或慢悠悠升腾起的炊烟,竟也平添了几许虚幻的田园诗意。

烟青色淡淡的时光一直在流逝,兼以夜色无边般弥漫的失落,竟惹行人大有“陇头流水,其声呜咽;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羁旅游离感伤。

 

所幸脚下依然是宽阔平坦的静红公路,可以直通静宁细巷红寺的,遂再一次念想和确认了,至今细巷人提起故土一脸自豪,说这辈子就爱细巷川,一点都不羡慕静宁县城(大有八百里秦川人只喜爱西安,不羡慕北京上海一样的,死不挪窝的故土情结)。

 

一所名称和规模多次变迁的乡村小学,就坐落在厚川村部旁边。

几度风雨,几度雪霜,它亦是细巷镇东面的行政村,唯一一所保留下来的乡村完全小学。

东出细巷镇去静宁平凉兰州,第一眼就望见了一排排的赭黄色教室,巍然屹立着。

庄严沉静,气度非凡。

在远离乡镇的农村,兀自拔地而起这样一排排建筑物,无论如何都是格外惹人瞩目的。

自然就使人不自觉地,猜度起其出处和名分。

 

1991年厚川小学原土木结构的校舍破烂不堪。

在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兴学项目资助下,建起了这座教室。

为了纪念感恩这一义举和血浓于水的两岸同胞情深,学校亦改成了此项目覆盖下的,国内统一名称——明德小学。

并且因感动于此义举和崇高精神,修建过程中,静宁县教育局和细巷学区,对施工的监理看护十二分用心。

派专人吃住于此,安起蹲起,昼夜不停监督施工全过程。

据说还因一些细节问题和施工方骂过仗。

此后只要提起这座教室,总务陶俊科主任总是赞不绝口,不无自豪地,对后来走马上任的年轻李小平校长,陆续新调入的老师介绍道:

“这座楼比铁箍下的还牢固,你就不知道,验收通不过,拆了重盖过几回哩!

”其建成后,一直是细巷原东面旷野一道美丽的风景,亦成了标志性建筑。

倘逢外地人问去厚川村的路,本地人无一例外答曰,一直顺公路往北走,到一排排土黄色教室处,就把你挡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