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7135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docx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

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

王国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共同敌人的被打败,美、苏这两个战时最主要的盟国由于追求的目标和利益不同,分歧和矛盾日益加深。

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迫切需要一个力量强大的西欧作为盟友。

同时,要使自身在战后维持经济繁荣的局面,美国也需要一个广阔自由而稳定的欧洲市场。

然而,战后初期的西欧却是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各国统治者惶恐不安。

在此情况下,美国从遏制战略和自身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所谓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

这一计划的实施,对战后初期的欧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

   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战后难关,使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各国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战争结束到1947年,整个西欧社会疮痍满目,工业生产停滞,农村田地荒芜,其工业生产指数如果以1938年为100,那么,1946年第一季度则为68,尽管第四季度曾升至83,但1947年第一季度又跌至78〔(1)〕。

在情况更糟的德国西占区,1946和1947年的工业产量只相当于1938年的29%和34%〔(2)〕。

农业生产由于战争的破坏和不利气候的影响也极不景气,以法国为例,1946年的小麦产量仅及战前的1/3,以致于法国政府不得不恢复面包配给制〔(3)〕。

1946年底到1947年初,百年罕见的严寒又猛烈地袭击了西欧,使西欧社会雪上加霜,本来已经十分凋敝的经济濒临全面崩溃。

由于严寒和冰冻,英国的海陆运输全面停顿,致使一半以上的工业完全瘫痪,失业人数激增;法国居民的粮食配给量甚至低于纳粹德国占领时期。

其它西欧国家也是一片饥饿和混乱的凄凉景象。

1947年5月,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形象地描绘西欧是“一座瓦砾堆,一个尸骨收容所,一个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温床”〔(4)〕。

   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经济的困难引起了政局的激烈动荡。

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阶级矛盾急剧上升。

1947年上半年,法、英、意、比等西欧国家的罢工浪潮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的西欧各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威望越来越高。

尤其是法共和意共,在战后初期的大选中,法共获选票1/4,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意共获得选票达1/3〔(5)〕。

1945—1947年,西欧有法、意、比等8个国家的共产党参加了本国联合政府。

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西欧各国统治集团的恐惧,而且使美国资产阶级坐卧不宁。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警告说:

“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即共产党执政——引者注)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宾夕法尼亚洲国会众议员弗朗西斯·沃尔特斯也危言耸听地说:

“用不了几个月,共产主义就会席卷整个西欧”〔(6)〕。

尽管这些言辞有夸大之处,但在经济困境中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岌岌可危、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是无庸置疑的。

   西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使美国越来越感到尽快援助西欧复兴的重要性。

经过数月策划,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发表了援助欧洲的演说。

1948年4月3日,杜鲁门签署了由美国国会通过的《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开始正式实施。

从1948年4月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欧洲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其中英国获32亿美元、法国获27亿美元,意大利获15亿美元,联邦德国获13.9亿美元,冰岛最少,只有0.29亿美元〔(7)〕。

   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西欧各国经过努力都渡过了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进入了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

由于马歇尔计划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和工业生产的原料,西欧各国紧迫的供应状况得以缓和。

后来,马歇尔计划提供的基金在西欧各国固定资本的更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西欧各国的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到马歇尔计划结束时,西欧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了35%,农业生产提高了10%〔(8)〕。

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这一积极作用,英国《贸易部日报》1948年10月16日写得十分明显:

“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内市场上就会见不到棉织品,烟草的消费会减少3/4,黄油、食糖、奶酪及咸肉的配给就不得不减去1/3以上,更有甚者,工业原料供应会受到影响。

失业人数很可能早已多达150万人”〔(9)〕。

英国外长贝文说:

马歇尔计划“就象是给落水者投下一条救生索”〔(10)〕。

阿登纳也承认:

“没有美国的援助,德国的复兴是不可能的”。

〔(11)〕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对此也作了充分肯定:

“马歇尔援助是输血,它维持了软弱的西欧经济,并使欧洲经济具有促进其本身复兴的力量”〔(12)〕。

   西欧经济的恢复稳定了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削弱了西欧各国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的影响。

当然,这正是马歇尔计划借重经济手段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杜鲁门曾直言不讳地说:

美国向西欧提供援助“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以外,……将在欧洲国家中激起新的希望和信心,从而提供生动的论据来对抗共产党”〔(13)〕。

阿登纳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共的影响日益扩大,力量急剧上升,在历次选举中,均以国会第一大党参加历届政府。

对此,法国资产阶级心惊胆战,美国统治者也深感不安。

1947年2月27日,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恐地叫喊:

“在法国,有四五名共产党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共产党控制着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部队中安插大量人员;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法国经济情况非常糟糕。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人随时都可以下手”〔(15)〕。

紧接着,美国便以经济援助为诱饵,迫使法国等西欧有关国家排挤共产党于政府之外。

1947年5月,法国总理拉马迪埃在美国的唆使下发动战后第一次反共高潮,将法国共产党人清除出政府。

与此同时,意大利、丹麦、比利时等国也发生了将共产党部长排挤出政府的事件。

1948年,意大利按照宪法将于4月举行战后首次议会选举。

为了阻止意共在选举中东山再起,马歇尔于3月15日向意大利及其他西欧国家发出照会;凡投票赞成共产党人当权的国家,欧洲复兴计划所规定的援助将立即停止〔(16)〕。

美国的恐吓和压力使意共在此次选举中未能得到多数选票。

天主教民主党政府组成后,于1948年6月正式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从此,意大利倒入美国的怀抱。

法国也是如此。

对此,杜鲁门自鸣得意地说:

“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很难避免共产主义的专制统治”〔(17)〕。

       二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作用都明显下降,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西欧一些政治家认真总结了欧洲自1870年以来互相征伐的历史教训,分析了二次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在欧洲联合方面达成了共识。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

“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曾问我自己,对这个遍遭涂炭、民穷财尽的欧洲大陆的兄弟公民们,我能向他们提出什么最好的建议呢?

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联合起来!

〔(18)〕”他公开呼吁法国和西德和解,在此基础上建立“欧洲合众国”。

与此同时,法国的勃鲁姆、西德的阿登纳、意大利的加斯贝利等人也提出了欧洲联合的政治主张。

阿登纳认为,要阻止西欧在世界上地位的日益下降,“欧洲联合是绝对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

当时,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大势力范围,为了巩固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也希望西欧实现联合。

   尽管实现西欧联合在战后成为各国共同的愿望,但由于西欧各国在实现联合的政治目的方面,各有所求,难以统一,所以西欧联合最初只能在经济领域内进行,而在这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起了促进作用。

   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时,就要求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接受美国的援助,其目的在于使西欧成为美国商品和资本可以自由进入的统一市场。

美国国会通过的《1948年对外援助法》明确写道:

美国“重视自己一直是通过一个没有内部贸易关税壁垒的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存在而得到好处的,而且也相信这些相似的好处能在欧洲国家自然而然地不断增加”,因此,美国鼓励欧洲国家实现经济一体化〔(20)〕。

在美国的要求下,1947年7月,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翌年4月,该委员会改为常设机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它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表示“在减少关税和其它的贸易壁垒方面互相合作,并要通过有效地利用它们所支配的资源,努力促进生产的发展”,以进一步加强西欧与美国的合作〔(21)〕。

1950年6月,西欧国家又成立了旨在促进贸易和支付自由化的欧洲支付同盟,以减少对贸易和支付的障碍。

   西欧国家为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而成立的一系列经济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冲破了原来民族国家的界限,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

尽管美国促使西欧各国联合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控制西欧,以增强抗衡苏联的力量,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欧经济的联合。

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倡议:

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权力机构管理之下,建立煤钢共同市场。

同时宣布这一组织也向其它西欧国家开放,从而实现西欧的煤钢生产一体化。

舒曼计划顺应了战后西欧联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又迎合了美国扶植和复兴联邦德国的需要,因而既受到了美国的支持,又迅速得到了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意大利等国的响应。

经过共同努力,1951年4月18日,法、联邦德国、意、比、荷、卢等西欧6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以跨国形式把西欧6国的煤、钢生产联合起来,这是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为50年代末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

   马歇尔计划促使苏联加强了对东欧诸国的严格控制,从而加速了欧洲的分裂。

   马歇尔计划不仅使美国达到了控制西欧的目的,而且对东欧国家也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然而由于马歇尔计划包藏着对付苏联的意图,苏联必然要奋起反击。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发表了援欧演说后,6月27日至7月2日,英、法、苏3国外长就接受马歇尔计划问题在巴黎举行会谈。

英、法在会上主张按照美国的要求,集体拟订欧洲统一的经济复兴计划,而苏联则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美国提出的先决条件,因为要拟订欧洲统一的经济复兴计划,各国就必须公开经济情报,这就必然要损害受援国的主权。

由于英法与苏联的立场大相径庭,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宣布退出巴黎会议。

   苏联拒绝按照美国提出的条件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之后,一方面在舆论宣传上对马歇尔计划进行了猛烈抨击,大力谴责和揭露美国以援助欧洲经济复兴为手段、利用欧洲各国在经济上依附于美国的条件加强对欧洲各国政治控制的企图,另一方面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

   在经济方面,为了大大减少东欧国家在贸易方面同西方的联系,同时为了打破东欧各国在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后受到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经济封锁,1947年7月到8月,苏联先后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网络,使其对外贸易大多在苏联、东欧内部进行,以此减少对西方国家市场的依赖。

西方国家也清楚地知道,这些协定的政治目的在于对抗马歇尔计划,因此将其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苏联与东欧国家以及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1949年1月,苏联又组织保、罗、匈、波、捷等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显然,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市场与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在政治方面,苏联为了防止出现离心倾向,大大加强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起初,东欧一些国家为了扭转国内经济困难,恢复和重建本国经济,也有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的愿望,因此,这些国家准备参加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

同时,当时参加联合政府的资产阶级政党也希望利用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机会扩大与西方国家的联系。

然而,这在苏联看来是不可思议和不能允许的。

例如,1947年7月4日,捷克斯洛伐克部长会议一致决定派观察员参加巴黎会议。

7月7日,捷共中央主席团主席、政府总理哥特瓦尔德和外交部长马萨里克等应邀赴莫斯科讨论苏捷贸易问题,7月9日,斯大林就捷准备参加巴黎会议一事向哥特瓦尔德等人提出了严厉警告:

“‘马歇尔计划’是直接针对苏联的,捷参加这个计划将是对苏联的敌对行动。

如果你们参加会议,你们将用行动来证明你们甘愿充当反苏工具”〔(22)〕。

面对苏联的压力,捷政府决定拒绝参加巴黎会议,7月10日,捷政府发表声明,说“捷克斯洛伐克的参加可能会被解释为一个反对与苏联及其他斯拉夫盟国友好的行动”〔(23)〕。

此前一天,波、罗、保、匈等国已宣布拒绝参加巴黎会议,芬兰也以“政治和地理原因”婉言谢绝了英、法的邀请。

   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后,于1947年9月22日至27日在波兰召开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会议。

会议认为世界已分裂为帝国主义阵营和反帝国主义阵营,要求各国共产党必须制定一个共同的行动纲领和策略,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情报局成立后,其活动一直在苏联的直接控制之下。

1948年2月至3月,苏联又分别同罗、匈、保等国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波、捷、南等国已在二次大战期间与苏联签订了这类条约。

   从1947年7月到1949年初,苏联通过采取上述行动,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牢牢控制了东欧国家,从而基本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苏联——东欧阵营。

   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参加的情况下,1947年7月12日,英、法等16国在巴黎召开了讨论马歇尔计划的欧洲经济会议,与会国除希腊和土耳其之外全是西欧和北欧国家,会议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9月22日,16国代表正式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

总报告为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而接受了马歇尔所提出的条件,并作出了努力推进西欧经济一体化的保证,确认了削减西欧各国间的贸易壁垒和促进多边自主贸易的原则。

   西欧国家集体接受马歇尔计划是二次大战后美国和西欧联盟的开始。

为了在军事上把西欧组织起来,美国极力推动西欧建立军事联盟,1948年3月,英、法、比、荷、卢等5国签订了多边军事政治条约,组成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为了在军事上控制西欧,真正充当西欧盟主,美国利用西欧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而在经济上依附自己的条件,决定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为基础,筹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北约组织——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军事政治集团正式建立。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开始实施和西方联盟的酝酿与筹备,美国为了保证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和复兴西部德国,便拉拢英、法推行分裂德国的政策。

1948年6月,德国西占区在经济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面对美国推行分裂德国和加紧筹建西方军事同盟的政策,苏联针锋相对,1949年10月,在东占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5年又联合东欧国家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美国、西欧和苏联、东欧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完全分裂,在军事上也形成了两大集团尖锐对抗的局面。

   综上所述,马歇尔计划作为美国遏制战略的产物,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欧洲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经济方面,虽然其提供的援助在各受援国的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英国为3%、法国为4%、意大利为5%、联邦德国为2.5%、最多的希腊为13%、最少的瑞典为1%)〔(24)〕,因而其作用是有限的,但它毕竟为西欧经济的复苏起了输血作用。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在西欧确立了无可怀疑的领导地位,使西欧各国纳入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轨道,增强了美国抗衡苏联的力量,杜鲁门曾毫不隐讳地宣称,执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伟大事业”〔(25)〕。

同时,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分裂。

然而,历史是复杂的。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复兴,旨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西欧的复兴反过来又削弱了美国的控制。

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西欧国家逐步实现了经济一体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5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和西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尖锐。

这种斗争严重地削弱了美国的世界霸权而提高了西欧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对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世界战略格局趋向多元化。

   注释

   (1)(2)彼得·卡尔伏科雷西:

《1947至1948年国际事务概览》(PeterCalvocoressi,SurveyofInternationalAffairs,1947-1948)伦敦1952年版,第64页,第67页。

   (3)(15)张锡昌、周剑卿:

《战后法国外交史》世界知识1993年版,第32页、第33页。

   (4)罗纳德·J·卡里蒂:

《20世纪的美国对外政策》(RonaldJ·Caridi,20thCenturyAmericanForeignPolicy)新泽西州格尔伍德崖(Englew

dCliffs,N·J·)1974年版,第225页。

   (5)(20)(21)J·斯帕尼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译本)商务1992年版,第47页、第48页,第49页。

   (6)(7)(8)(16)刘绪贻,杨生茂:

《战后美国史》人民1989年版,第27页、第29页、第29页、第30页。

   (9)W·N·梅德利科特:

《英国现代史》(中译本),商务1990年版,第536页。

   (10)托马斯·帕尔森等:

《美国外交政策》(下)(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版,第423页。

   (11)(18)陶军:

《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华中师大1986年版,第215页,第233页。

   (12)(17)朱庭光主编:

《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下册)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版,第264页、第248页。

   (13)《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中译本)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30页。

   (14)(19)《阿登纳回忆录》

(一)(中译本)上海人民1976年版,第120页,第375—376页。

   (22)(24)(25)《国际关系史》(下册)武汉大学1983年版,第90—91页、第57页、第58页。

   (23)塔德·舒尔茨:

《“布拉格之春”前后》新华1983年版,第4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