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805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拿来主义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拿来主义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拿来主义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拿来主义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课件.docx

《拿来主义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课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拿来主义课件.docx

拿来主义课件

拿来主义课件

拿来主义课件

这是一个关于《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课件PPT,主要是了解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整体把握全文,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拿来主义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师:

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

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

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

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

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

(生读5分钟)

师:

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你来。

生1: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

概括得挺简洁的。

能具体说说吗?

生1:

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

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

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

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

你说的很不错。

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

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

你怎么看?

生4:

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

说说理由。

生4:

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

有道理。

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

凭感觉。

师:

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

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

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

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

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

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

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

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

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

依据?

生6:

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

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

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

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

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

……好,你来。

生7:

最后一句: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

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说的太好了。

大家鼓励一下。

(生鼓掌)

生8:

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

很有道理。

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

“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

鲁迅反对“送去”?

生10:

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

(生鼓掌)

师:

说得太好了。

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

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好,哪个同学?

生4:

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

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

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

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

我觉得就是讽刺。

“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

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

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

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

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

(生笑)

师:

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

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

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

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

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

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

……好,你说说吧。

生15:

……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

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

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

说不好。

师:

看书。

生15:

“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

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

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

“托尼思想,魏晋文章。

”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

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

什么心理?

生16:

中国人的自大心理。

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

能具体分析吗?

生16:

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

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

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

你分析得也有道理。

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

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

好,你来。

生17:

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

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

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

(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

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

(生读书)

生18:

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

是比喻。

师:

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

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

“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

占有,挑选。

师:

“占有”就是“要拿来”。

“挑选”就是——

生:

(小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

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

拿来什么?

生19:

文化遗产。

师:

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

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

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

(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是废物”。

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

生20:

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

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

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

**是只是有毒吗?

生21:

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

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

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

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生:

(小声)唉!

师:

怎么?

有意见?

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

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书)

生6:

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

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

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

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

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

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

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

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

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

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