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754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docx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它们在影响总需求的方式上有何区别?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自动稳定器的制度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就税收制度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随着收入的增多,边际税率越高,上缴的税收就越多,税收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再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速下降,税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随着收入的下降,纳税时按照相对低的税率缴税,导致税收减少幅度大于收入下降幅度,造成个人可支配收入比国民收入下降的慢,可以看做相对地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和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减轻经济萧条。

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两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

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

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就越大。

这一点可以从三部门经

一一,.1

济的支出乘数公式--中得出。

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就

1一丛1—D

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

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

1

求增加1々_08不1_01)=3.57美兀,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

1、,一

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1X1081102T=2.5美元,可见,

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3.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解答: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

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

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用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和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就难以实现。

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

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

根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

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

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

反之亦然。

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来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显然,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

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而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5.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

解答:

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这实际上就是让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增加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会按照货币乘数数倍地增加,这是政府的货币筹资,其结果往往是形成通货膨胀,这是国家征收的通货膨胀税;而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私人机构,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政府的债务筹资。

6.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解答:

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

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如果用H、Cu、RR和ER分别

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M和D分别代表货币供给量和活期存款,则

H=Cu+RR+ER

M=Cu+D

即有M=c,U^?

二口,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则得:

HCu十RR十ER

化MCu/D+11r

贝币乘数-H―Cu/D+RR/D+EWD=rdre。

rc,

其中Cu/D即rc是现金一存款比率,RR/D即rd是法定准备率,ER/D即re是超额准备率。

从上式可见,现金一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就越小。

7.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通常运用哪些政策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8.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9.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10.什么是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

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而提出的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泰勒研究发现,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要使货币政策能真正调节物价(从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从而就业和失业),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泰勒规则就是一种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率变化调整的准则。

泰勒提出,央行的货币政策应遵循以下规则:

i=i*+a(p-p*)-b(u-u*)

式中户和p*是实际通胀率和目标通胀率川和u*是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i和i*是名义利率和名义目标利率©和b是正的系数,表示央行对通胀和失业的关心程度。

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地执行这个规则,但这个规则确实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思路。

11.为什么政府在考虑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

尽管政策正确而适时,好的政策需要政府官员来执行,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

这种情况有时形成政治经济周期”。

例如,一本流行的教材写道:

政治经济周期研究经济政策的

决定和政治考虑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政治官员最关心能否在竞选中取胜,因此,他们对经济政策的执行往往以能否有利于竞选取胜,而不

以能否对人民真正有利为前提。

这样,在他当选以后的一段时期,由于照顾党派或与己有关的利益,他可以容忍对经济表现不利的政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因为他可以把责任推给上一届的当权者。

然而,当他快要面临再度竞选连任时,则必须迅速执行有利于经济的政策,使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面貌。

如此循环交替,形成下降和上升的周期。

所以考虑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不仅要看当时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

12.在政府是否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解答:

(1)不要干预思想。

在要不要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的问题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

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

法。

比方说,外生的冲击(如技术变革、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了失业,只要想工作的

人肯降低工资和非货币报酬要求,就总会找到工作,因而失业不会成为问题。

政府不用为

此干预,干预也无能为力。

另一些经济学家(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

也相信市场会对经济变动作出迅速反应,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能带来一些坏处。

理由主要有:

一是政府预测能力有限。

政府预测经济,要运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这些模型由一些方程组成。

然而这些方程的变量和参数并不会像模型中假设的那样准确,它们是多变的、难以捉摸的,建立在这些模型基础上的经济政策是否能正确调控经济就成问题。

再说,政策实施后要

经过一段时间(即时滞)才会影响经济,但政策制定者很难预测几个月后经济会怎样变化,可能是原以为要衰退,结果不仅不衰退反而走热起来,原以为要升温,结果反而衰退。

总之,经济变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人们的预测能力很有限,这给制定政策带来了难度。

二是政策的时滞。

这是指政策从认识到决策,再到实施和产生效果,要有一个时间过程。

这种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

内在时滞指经济中发生了不稳定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

外在时滞指经济政策实施到对经济发生作用并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时间过程。

由于政策

实施后首先要影响中间变量,再由中间变量影响到目标变量,因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例如,减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影响到可支配收入(中间变量),然后才能影响到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目标变量)。

通常说财政政策内在时滞较长,尤其是决策时滞较长,而货币决策内在时滞较短,但其外在时滞较长,因为从变动货币供应量到影响利率,再到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需要较长时间。

不管如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时滞。

在此过程中,经济可能发生了与预期目标不同的变化,这就会影响经济政策效果。

三是公众对政策的反应。

例如,政府制定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时,并没有考虑到理性预期的当事人能够利用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知识很快形成关于未来价格和其他经济变量的正确预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事先就要求提高工资、利率等)。

如果公众(经济当事人)作出这种理性预期的对策,那么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就会变得无效。

对于财政政策,根据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借债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故不会刺激消费。

因此政府用发行公债搞赤字财政的政策是无效的。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这些经济学家不主张对经济波动作人为干预,相信市场本身会对经济的变动作出自动调整。

(2)需要干预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者则坚持稳定经济的政策是必要的、有效的。

他们认为,经济在遭受来自需求或供给方的冲击后会衰退,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

如果衰退引起了大规模失业,由于种种原因

(例如工资合同未到期)企业并不能立刻降低工资,因而工人并不会很快重新就业。

工资和价格即使会调整,这种调整也只能缓慢进行。

要让经济调整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甚

至可能要几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会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局面,给社会带来长期的痛苦。

政府采取稳定的政策,即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就会较快恢复经济。

可见,这样

的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这种要不要采取稳定经济的政策的讨论还会长期进行下去,但实际上各国政府在经济发生较大的波动时都是采取政策来调节的。

13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

解答:

如果认为政府还是应该对经济运行作一定的政策干预或调节,那么要按什么样的规则进行干预?

就货币政策而言,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第一种是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

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作其他政策调节。

据说这样的货币政策能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第二种是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

根据此规则,央行宣布一个名义GDP的年增长率目标,若名义GDP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标,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

据称这种规则会比上述单一规则的政策更能维持产出的稳定。

第三种是以一定的名义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

根据此规则,央行公开宣布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货膨胀率与此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即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反之则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

据称这一规则具有容易操作且容易公布于众的优点。

第四种是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这就是泰勒规则。

泰勒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从而通货膨胀率)和增长(从而失业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

因此,货币政策要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

若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或降低失业率。

对比上述四种规则不难发现,第一种规则即单一规则”实际属于不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因为按此规则,政府除按一定比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外,其余都不用调节,市场本身会对经济波动作出调整。

其余三种规则都属于主张国家对经济波动作干预的思潮,且本质上也都是相机抉择”的权衡性政策思想。

它们都主张在经济波动时要用货币政策对经济作干预。

第二种和第三种规则的目标变量分别是GDP

和通货膨胀率,操作变量都是货币供应量。

第四种规则的目标变量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也是GDP增长率),操作变量是利率。

可见,这三种政策规则的区别只是在政策目标变量和操作变量的选择上。

14.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张,同供给学派的供给政策主张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何区别?

解答:

凯恩斯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是在推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配合实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收入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用来限制垄断企业和工会对物价和工资操纵的一种重要政策,即实行以管制工资一物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侧重点是工资和物价,核心是收入,所以称收入政策。

一般说来,收入政策包括如下不同措施:

(1)工资一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当局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企业和工会通过双方协商,自愿把工资和物价的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以内。

(2)对某种具体的较

快上涨的工资或者物价形势,由政府进行权威性”劝说或者施加压力来扭转局势。

(3)实行工资一物价的硬性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施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

(4)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

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者奖励的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如果

工资增长率保持在政府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奖励;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政府规定的界限,则以增加所得税作为惩罚。

人力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克服失业和通货膨胀进退两难的困境。

这种

政策通常包括以下措施:

发展多吸收劳动力的服务部门;由政府直接雇用私人企业不愿招雇的工人和非熟练工人,让他们从事社会有益事业,并使这些处境不利的工人通过有用经验的传授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而能够干那些正规的永久性的工作;加强劳动力的重新训练;指导和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工作,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大劳工在地区或者职业方面的流动性等。

供给管理政策提出的出发点是滞胀,主张的侧重点是强调激励的作用,认为激励意味着对工作、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才能给予足够的报酬,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使政府支出日益增加,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能依靠增加税收和发行货币,结果严重挫伤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造成供给不足从而使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为了增强激励,供给学派提出了一套供给管理的政策思想,其核心是减税,特别是要降低高边际税率(增加的税收在增加的收入中的比例)因为高边际税率是妨碍工作、储蓄、投资和创新积极性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罪魁祸首。

降低了税收,就会提高资产报酬率,鼓励储蓄和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缓和通货膨胀,并导致消费、产出和就业增加。

在供给政策方面,除了减税政策这一主要思想以外,供给学派还提出以下主张:

(1)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支出。

这不但可平衡财政收支,还可提高私人投资能力,增

加供给。

供给学派认为,创造就业主要靠私人投资,不能靠公共部门扩张和增加财政支

出,财政扩张只会挤出私人部门增长带来的就业。

(2)货币供给的稳

定、适度和可测,使

货币供应量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相适应。

(3)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和控制,充分发挥企

业家的积极性,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调节经济

15.假设某经济的货币市场上有货币供给Ms=11000,货币交易

需求函数为Mt=0.25y,货币投机需求函数为

r-2

1000

2

试求:

(1)y=40000时的货币需求函数。

(2)r=6和r=12是否为均

衡利率?

(3)如果不是,利率将如何调整?

(4)当收入为多少时,r=6和

r=12成为均衡利率?

解答:

(1)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交易需求函数+货币投机需求函数

=0.25y+100001000

r-2

y=40000时的货币需求函数=0.2540000+幽01000=9000+峭0

r-2r2

(2)y=40000,r=6的货币需求=9000+10晒=11500>货币供给Msr2

=11000所以r=6不是均衡利率

y=40000,r=12的货币需求=9000+10%=10000硝币供给Ms=11000,

所以r=12不是均衡利率

(3)r=6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应该上升。

r=12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应该下降。

(4)当r=6时,0.25y+见晒1000=11000,解得y=38000

6-2

当r=12时,0.25y+100001000=11000,解得y=44000

Cu

16.假定现金一存款比率rc=6=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

的)r=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

则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东南大学考研)

1+rc

rc+r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M=100X2.46=246亿美元。

17.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

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

(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一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

数是准备率的倒数。

于是,货币供给M=1000+400/0.12=4333.33亿美元。

(2)若法定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亿美元,现

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货

币供给减少了1333.33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

则货币供给增加△M=10X,=83.33亿美元。

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