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610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docx

景德镇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

十二、交通规划

1、战略定位

    在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和对外交通网,建立一个以公共运输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交通体系。

要坚持优先开展社会化公共运输的政策,积极调整城市客货运结构,加快公共运输体系建设,使城市交通进入供需趋于平衡的良性循环轨道,力争在2021年前城市交通状况有根本改善。

    2、规划原那么

    〔1〕可操作性原那么

    必须适应景德镇市的根本条件,根据经济水平和交通需求制定规划。

本地现有的开展交通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的结构、能源供给、地形、地貌与气候等都需全面考虑。

同时要适应最新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装备水平。

    〔2〕可持续性原那么

交通根底设施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变。

现在二、三十年的建设,将决定今后景德镇市近百年的城市面貌,必须慎之又慎。

交通规划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力求能指导较长的时期。

规划方案可以留有余地,但在总体方向上不能有失误。

    〔3〕系统性原那么

交通规划涉及的领域很多,必须从体系化、网络化、综合化的角度制定规划内容。

不能从某一地区、某一部门或某种交通工具角度上搞规划。

此外,应按照系统分解的方法,充分考虑交通规划的不同层次。

    〔4〕协调性原那么

    要有开放和全局观念,解决好景德镇市内部交通设施和交通方式的协调,景德镇市与周围城镇之间的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协调,城市交通体系中多种运输方式的互相协调,到达以最正确组合完成客货位移目的。

    3、交通总量控制目标

    〔1〕按照国家标准,居民住宅区200米以内一定要有一个公交站,它以方便市民为目的,景德镇目前的状况没有到达这一要求,公共交通承当的出行的比重只有21.8%,摩托车占了21.9%,按照这一状况,完全取消摩托车上照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2021年市区各类交通工具(含自行车)承当的客运量,将从2002年的30万人次/天增加到2021年的60万人次/天,到2021年为120万人次/天。

2021年和2021年公共客运系统承当出行量的比重将分别到达35%和55%。

    〔2〕景德镇要开展以物流及旅游为主的外向性产业,现有的客货运输能力需要逐步的扩大和改善。

    〔3〕景德镇是一个对外开放城市,目前有593辆出租车,按照这个思路,缺乏为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应该大力开展公交车,限制私车。

景德镇目前出租车出行距离一般在4.5公里左右,景德镇现有的市区不是大了,而是小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今后20年,小型汽车将有较大增加,预计在采取适当调控措施的情况下,2021年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将比现在翻两番,    20年内全市自行车的交通出行比例会有较大下降。

    4、城市道路网络结构

    市区道路系统将打破现有分散无序的格局,各个功能区和组团内部自成体系,主要由环路组成,放射路和方格网相结合。

总体上再以城市主干道连接各个分区,形成网状快速交通体系。

    〔1〕市区道路网包含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结构层次,主干路宽40米至50米,次干路宽25米至40米,支路宽15米至30米;

    

(2)市区规划路网密度主干路为每平方公里1.2公里,次干路为每平方公里1.4公里,支路为每平方公里3公里。

规划道路用地率为14.33%。

老城区规划道路用地率到达15.68%。

各项指标满足标准要求。

    〔3〕市区快速路系统由环路和假设干主要放射干线组成。

主要放射干线在公路一环以内的市区段为城市快速路,以外为高速公路。

    5、规划路网说明

    〔1〕路网总体结构

    在原有路网根底上,形成以中心城区两个组团为“手心〞,各周边组团为“手指〞的“手〞行路网结构形式。

各个组团〔功能分区〕内部形成环状或方格网状的相对较为独立完善的交通系统;各组团之间由城市干道有机相连,使各功能分区形成紧密整体;市区与浮梁片区镇通过两条城市主要干道连接,使浮梁组团充分发挥其城市人口分流的目的。

    道路系统体系应完善。

主干道路骨架明确;次干道间距合理,有效联系主干道;支路自成体系,方便居民生活。

    〔2〕组团之间道路联系

    组团之间由城市主要干道连接。

干道级别较高,成为各组团之间的高效连接纽带。

    目前,交通问题主要是城市内部东西向交通流量过大引起的。

合理处理东,中和西三区的交通流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规划利用现存的瓷都大道,北环路,新风路,曙光路和陶阳路;将北环路向东延伸并向南于陶阳路北端衔接;将曙光路向东延伸与陶阳路相连;并拓宽陶阳路和新风路。

    在中区和东区内部形成内环,利用中华路,胜利路,世纪大道,马鞍山路东段和新厂路西段,并开辟新路形成城市内环。

对于西区从珠山大桥处过昌江的交通,到了中区再利用内环进行分流。

    调整各区内部的主要干道关系,必要时增加一定数量的主干道。

标准次要干道,使次要干道形成体系,更好的效劳主干道。

完善支路系统,以方便居民生活。

    在西区,南北向主干道以瓷都大道,206国道的改建路和规划的外环路西段为主;拓展公园路,沿江西路和昌西路,形成沿昌江的主干道;在206国道改建线路和外环路西段之间开辟一条主干道。

东西向干道有迎宾大道、石洪路、金岭大道,珠山西路及其延伸段和新风路,并在新风路以南的昌江北岸加建一条东西向干道,连接瓷都大道和沿江的干道。

    中区主干道除了组成环路的几条,还有广场北路,并拓展广场南路为主干道。

广场处关闭马鞍山路,新村东路和莲社北路,并使其成为远期步行系统的一局部。

    〔3〕道路分级

    将城市道路分为过境道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步行路五类道路

    a、过境道路

    在城市各个方向上的原有公路、国道的根底上形成城市过境道路。

一方面,形成城市的最外围轮廓,从外部连接城市各个局部;另一方面,承当未来城市的主要过境交通流量。

    b、城市主干道

    本次规划的城市路网,其主干道骨架为“T〞字形。

    拓展珠山路,将珠山西路向西延伸至206国道改线处,形成景德镇城市道路的东西主轴线。

    将迎宾大道、石洪路、金岭大道和瓷都大道连成一体,并延伸瓷都大道至昌江南岸。

形成城市南北大动脉。

    其它主干道按其功能分成交通性干道、生活性干道和混合性干道。

主干道合理分布,有效连接各个城市组团。

    c、城市次干道

    规整现有城市次干道,并按照合理间距设置城市次要干道,使城市主干道有机连接,形成高效便捷的的城市干道系统。

    本次规划的城市次干道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各组团内部的交通需求,为各组团内部的主干道,它主要承当交通和生活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在组团内部交通疏散中负担主要交通量,另一方面辅助城市主干道完成组团间的交通需求。

    d、支路

    完善城市组团的支路系统,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要求,形成完整的城市路网体系。

    e、步行路

    在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区域设置完善的步行系统,突出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特色。

改造中山路、中华路的一局部,将两条路之间的连接小巷改为步行路,并处理好步行系统与城市主干交通的关系。

    〔4〕环线设置

    为了更好的解决景德镇城市内部交通混乱状况,解决人民广场处交通拥挤问题,解决城市跨江交通堵塞问题,在中心城区内规划二级环路。

    a、组团之间的环路

    在东、中、西三大区之间选择适宜路线,形成一外围环路,加强了各组团之间的道路联系。

    b、组团内部的环路

    在中区内部,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形成内环,缓解人民广场的交通压力,疏导中部组团内部交通。

    在行政办公金融中心组团内,以瓷都大道与珠山西路交汇处为中心形成环路,组织组团内部交通。

    在西区西南端和东区东端的地块内亦规划环线来组织内部交通。

    西区东西向主干道由新厂路,朝阳路以及新厂路南边加建的环路组成,南北向拓展陶阳路以及内环路的东段,并将朝阳路向东延伸与新厂路相交。

    〔5〕设置风景路

    风景路的设置主要依靠城市的历史街道和昌江沿线道路,突出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旅游特色。

改造沿江东路,利用昌江,突出其景观作用。

将中华路北部及南部和中山路改造成为步行街道,利用旧城街巷,联系这两条主线,形成中区一个完整步行系统。

改造沿江东路向北延伸段〔直至浮梁〕,使其成为联系主城与浮梁景区的旅游主线。

强化西区陶瓷博览区和东区湖田古窑址处的景观道路。

    〔6〕远期路网设想

    a、解决景德镇道路与外围公路、铁路的关系,使得路网联系方便又对城市不造成干扰。

    打通外围公路环路、高速环路,减少过境车辆对城市的干扰。

从九景高速公路过来的过境车辆可以从浮梁绕道过境至婺源、瑶里;可以从206国道或昌河一路南下到乐平;从乐平方向来的车辆可以从南山公路去婺源、瑶里方向,可以从206国道和昌河二路北上至浮梁。

    b、结合城市的开展方向,向西、北、西南、东区延伸道路。

    景德镇地形起伏,道路选线应结合地形,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在满足道路工程标准的要求下,不必力求平直,这样可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节约道路的工程造价。

在西区结合地形,结合城市用地方展方向,充分利用山和水的组合,修建环山道路,营造一种山水园林新城的气氛。

    c、环线设置。

    方案中形成了四环,一环联系中心各区,二环联系东西两区,及各个功能分区,三环可以方便的联系浮梁,及东西南北的功能分区的联系。

四环是疏散过境交通。

各司其责,环与环之间有便捷的干道相连接。

    6、具体规划措施

    〔1〕道路横断面的布置,除了为合理组织车流与人流创造条件以外,还要为街道绿化、地上杆线,地下管线以及各种道路附属设施留下适宜的空间;

    〔2〕立交形式应力求标准化,就简避繁。

平面交叉路口应按规定拓宽进口车道,并相应拓宽红线。

各类交叉路口周围建筑应按规定后退红线;

    〔3〕无论旧城改建或新区开发,都要安排足够的停车设施。

除配套建设自行车库外,新建居住区要预留小汽车的停车用地,机关事业单位、旅游设施和其它大型公共建筑,还应按规定配置社会车辆停车场。

在市区主要交通集散点,开辟相应规模的地上和地下公用停车场(库)。

2021年市区拟安排公用停车场(库)5处,车位1200个:

2021年停车场将增至10处,车位达7000个;

    〔4〕改变公共汽车现有的弱势,努力提高公共客运效劳水平。

通过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体制,完善线路网络结构,调整车辆构成,既满足干线交通走廊的快速大容量客流要求,也照顾中心地区小街小巷的支线客流需要。

加大粒度改善现有道路条件,开展地面准快速客运交通系统;

    〔5〕统筹规划小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场站,加强运营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公共客运的辅助方式;

    〔6〕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

继续完善交通指挥、控制与实时监视系统。

进一步完善道路标志标线以及平安诱导和保障设施。

优化市区道路行车组织方案,合理使用道路空间。

    〔7〕历史核心区的道路组织

    a、降低中山路的等级变为步行路。

    b、保护区内尽量不开设新的道路。

    c、保护区周边设置停车设施,限制车辆进入保护区。

    d、合理组织道路景观,展现城市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修建昌江二路除了满足城市开展交通联系的需求外,昌江二路串连景色优美的景点,可以很好的展现城市风貌。

昌江一路连接机场和星级宾馆是彰显城市特色的迎宾大道、石洪路、金岭大道。

    〔8〕有效组织疏散广场的交通流量

    a、整治解放路,局部拓宽使珠山中路往新村路的过境车辆从莲社南路-解放路出去。

    b、关停马鞍山路,马鞍山路过境车辆居多,故可以关闭,另外局部变为停车场,可以弥补停车设施的缺乏。

    c、打通胜利路到广场北路的道路,可以使得本区的居民联系不必走珠山中路,也可缓解珠山中路的交通压力。

    d、通过交通管制限制过境交通。

    7、对外交通规划

    〔1〕大力开展社会化、专业化货物运输,逐步建立以专业运输公司为骨干、小规模分散经营为辅的多层次综合经营体系。

对货运车辆的购置和使用实行宏观调控,鼓励专业化运输的开展。

    〔2〕长途公路客运站原那么上和市区公共客运换乘枢纽结合为一体,把主要客流方向布置在市区周边地带。

    〔3〕景德镇铁路枢纽设施,将随着城市对外交通需求的增长,进行逐步改造和不断完善,配合九景衢铁路的修建,作好站点的完善工作。

    〔4〕组建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式的区域物流交通体系,调整铁路货场布局,明确各货场专业分工,尽可能与公路货运枢纽结合,限制机场周边的建设,保存净空范围。

十四、绿地系统规划

1、目标

    2021年市区绿化率到达50%,郊区绿地覆盖率维持在70%左右,市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和自然生态逐步向良性循环开展。

2021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使全市环境状况全面好转,逐步到达国家各项环境质量标准。

    2、原那么

    〔1〕合理分布,完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游憩的综合效益。

    〔2〕因地制宜,新区建设要开展大面积公共绿地,旧城改建要“见缝插绿〞,创造具有瓷都“山水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环境。

    3、思路

    〔1〕充分考虑景德镇河网密集的特点,规划形成以规划区各公园、广场节点为核心,沿街沿河绿化带为骨架,各组团内附属绿地为根底,滨水绿化景观为主的水乡生态绿化系统,构造蓝轴〔水系〕、绿轴〔绿化带〕相互交融的生态开展空间;

    〔2〕以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庭院〔单位、厂区〕绿化为重点,以增加绿化量、美化环境为目标,建设一批环境优美、景观别致、各具特色的风景线、风光带、休闲广场、街心花园、园林化小区、园林化单位等,加快景德镇市“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绿化的品位和档次,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4、措施

    〔1〕各级公路、河道、铁路两侧按规定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此为骨架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林网完好率到达90%。

    〔2〕在搞好四旁绿化的根底上,远郊区所有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都要建设环城林和村镇片林,建设一批公园绿地,逐步提高环境质量。

    〔3〕重点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科学和旅游价值的瑶里、高岭土等地质自然历史遗迹,形成历史人文景观轴线。

    〔4〕对自然保护区和地质自然保护区,要经过审定,逐个进行综合评价,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级别,明确保护和建设目标,制定管理法规。

对风景名胜区,也要进行评价,界定范围,制定景区建设和景观保护规划,切实加强管理。

    〔5〕市区绿化要与“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相结合,加快绿化隔离地区的植树进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森林公园、防护林和苗圃、花圃,扩建、新辟公园和街头绿地,搞好四旁绿化,加强居住区绿地和单位专用绿地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平的市区绿化系统。

    〔6〕在市区中心地区的四角保存楔形绿地,形成通风走廊。

严格控制中心区周边地区的建设,逐步增加绿化比重,开展成为大面积片林。

要尽快建设好环绕市区中心地区宽100米以上的绿化环带。

    〔7〕建设市区公路、铁路、河湖水系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形成绿化网络。

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精心绿化主要干道,形成乔、灌、花、草结合的花园式道路。

    〔8〕保持现有市区湖泊水面,补充清洁水源,加强河湖管理,进行绿化美化,提供娱乐、游憩场所。

并进一步研究局部河道通航游览的可能性。

其它河道凡有条件的也要综合开发风景资源,绿化美化环境。

    〔9〕严格控制各单位的绿化用地,旧城区不低于25%,旧城以外地区不低于30%。

新建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2平方米。

危旧房改造区绿化用地不低于20%,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1平方米。

十五、城市给排水规划

1、城市供水规划

    〔一〕给水工程开展目标

    1、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节水,把景德镇建成节水型城市。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开展,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城市建筑要使用节水型设备,提高空调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

农田要大力开展喷灌、滴灌。

加强对自备井的管理,杜绝浪费用水现象。

    2、采取污水资源化措施,综合利用局部城市污水,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3、完善输水配水系统,一举解决城市当前工程型缺水现状。

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逐渐完善供水管网体系,新区管线的建设应考虑远期开展的需要,要留有余地。

    4、促成城市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水资源对城市开展的持续支撑。

搞好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水源保护区的植被及水质不受破坏和污染。

营建山区水源修养林,保持水土,削减洪峰,搞好地下水源的保护,增加地下水补给。

    〔二〕用水量预测

    规划2021年景德镇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800L/d,那么用水量为64万m3/d。

供水普及率为100%。

    〔三〕水源规划

    规划以昌江、南河为城市主要水源,辅以人工水利工程。

划定昌江上游为城市主要水源保护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管理。

    〔四〕城市供水设施规划

    城市现状有3座水厂,2001年日供水能力为20.4万吨/日,在建的第四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20万吨/日。

厂名

取水方式

水厂供水能力〔万T/日〕

观音阁水厂

昌江地表水

6.5

洋湖水厂

昌江地表水

11.8

黄泥头水厂

南河地表水

2.1

合计

20.4

规划增建两处水厂,其中西区水厂位于西市区南部,浮梁水厂位于浮梁片区东南角,设计供水能力分别为15万吨/日和10万吨/日,届时城市日供水能力达65.4万吨/日。

    (五)供水管网规划:

    采用统一供水系统,城市供水管线形成统一管网,由五处水厂共同提供城市用水,各水厂按供水能力有相应的供水责任区。

    干管沿城市主要道路环状布置,确保城市主要功能区具备良好的供水可靠性,在此根底上少量次要区域以树状管线供水。

    2、城市排水规划

    〔一〕排水工程开展目标

    1、逐步改变城市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实现污水经处理有序排放。

在市区要按雨污分流的原那么建设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逐步完善污水管网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以到达防治污染、保护水源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2、雨水系统布置严格遵守“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那么,排入排洪系统或直接入河,原那么上采用重力流自然排放。

对于低洼地区不能自然排放的,在减少抽排范围前提下,采用泵站抽排。

    3、配合疏浚河道和排洪渠道,做好水土保持工程,防止水土大量流失堵塞管渠,并定期清淤,保证雨水系统畅通。

    〔二〕污水量预测

    取2021年综合污水排除率为80%,那么城市污水总量为51.2万立方米/日。

    〔三〕排水体制

    规划采用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

老城区局部区域可保存合流制排水形式,通过截流管输送至污水厂处理排放。

新区可分期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排放系统和雨水排放系统,先解决污水处理排放问题,再完善雨水灌渠。

    〔四〕污水处理设施规划

    取污水处理率为60%,那么规划污水处理规模为30.72万立方米/日。

    根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以集中处理为主把市区划分为3个污水排除与处理区,建设污水处理厂3处,分别位于城市西北、西南与南部,规划其污水处理能力分别为12万立方米/日、12万立方米/日和8万立方米/日,总处理规模到2021年应到达32万立方米/日。

    建设城市上游城镇昌江两岸的雨污截排工程,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

为保护水源,应优先安排对水源保护区造成污染的排水区域及浮梁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五〕污水管线布置

    2021年市区城市污水管普及率到达90%,沿昌江、南河建设截流干管,沿城市主要街道铺设污水干管。

    〔六〕逐步完善雨水排除系统

    城区旧沟除少数经整修可继续利用外,局部合流旧沟结合危旧房改建和道路拓宽改造为雨、污分流管道。

重点解决低洼地区的严重积水问题,增设6到10处雨水泵站,确保雨水顺利排放。

更新改造排水能力低的雨水管,疏挖下游排水河道。

2021年市区雨水管道效劳面积率到达90%以上。

十六、电力规划

1、电力开展目标

    〔1〕建立适度超前的电力生产和输配电系统,满足现代城市开展的要求。

    〔2〕遵照“利用本地,依托省网〞的原那么,建立充足的电源供给系统,有效利用现有电厂,并尽可能从省网获得电力供给。

    〔3〕合理规划电厂和变电站等电力设施用地,充分合理预留高压走廊和电缆通道空间,防止电力设施用地与城市建立之间的矛盾。

    〔4〕大力开展节能工作,产业朝节能方向开展,把景德镇建设成节约型城市。

    2、电力负荷预测

    1998年景德镇电网供电量为5.94亿kwh,人均用电量约为1500kwh;供电负荷为11.8万kw,其中市区最高供电负荷为8.7万kw,〔约占总负荷的68%〕,供电量为4.1亿kwh,〔约占总供电量的69.2%〕。

    预测2021年全市负荷应到达41万kw;全市用电量16.5亿kwh,人均用电量到达2000kwh。

    3、电源规划

    2021年电源总供电能力应到达江西省电力设计院编制的?

2021年景德镇供电区11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

〔卷册检索号:

36-X2821G-A-01〕中所预测的目标,即可满足全市用电需要。

    2021年电源总供电能力应到达50万kw以上,缺少电力应尽量从省网电设到满足,并应积极开发水电事业。

    4、电网规划

    〔1〕景德镇电压等级分为220kv/110kv/35kv/380v/220v。

    〔2〕逐步形成220kv主干输电网,2021年就建成2座220kv变电站。

    〔3〕加强110kv主干送电网建设,2021年建成5座变电站,2021年建成10座变电站。

    〔4〕完善35kv主干配电网,近期应加紧改造10kv供电线路,使其尽快形成环路。

    〔5〕加强农网建设,提高农村用电水平。

    5、变电站建设

    〔1〕充分预留变电站站址,站型应朝大容量,少占地方向开展。

    〔2〕220kv变电站沿规划建成区两侧高压走廊附近布置,局部深入城区中心,110kv变电站可深入城区中心。

规划增设7处110KV变电站。

    〔3〕就建站址可采用三种方式:

结合旧址改造和调整规划布置;

    大型建筑〔面积超过10万m2〕和大型企业单位宜采用110kv直接供电;

    局部地区可考虑地下式变电站。

    6、走廊规划和高压线路

    〔1〕走廊:

结合带形组团式城市结构,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大型高压走廊和电缆通道,树立先有走廊后有线路的概念。

走廊应少占城市建设用地,并满足城市景观要求。

    〔2〕高压线路:

线路敷设考虑平安实用,节约用地和承受能力,长远规划,远近结合,线路应尽可能在规划走廊内敷设。

十七、邮电通讯规划

1、电信开展目标

    〔1〕迎接信息化浪潮,适应城市未来开展的需要。

合理规划电信设施用地,建立畅通的线网络和空中微涉及天线通道系统。

    〔2〕在未来18年内建立集语音、数据、有线电视和图文于一体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