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201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一、题点练

1.将少量的酵母提取液加入到足量的葡萄汁中进行果酒制作,15℃条件下密封保温一段时间之后,检测到反应体系含有少量的酒精。

如对上述实验的某个因子进行改动,实验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加酵母提取液的量,则产生相同酒精所需的时间延长

B.增加葡萄汁量,则相同时间内酒精浓度升高

C.保温温度提高到23℃,则相同时间内酒精浓度升高

D.连续通入无菌空气,则相同时间内酒精浓度升高

解析:

选C 葡萄汁足量,增加酵母提取液的量,则产生相同酒精所需的时间缩短;由于葡萄汁已经足量,而酵母提取液的量一定,故增加葡萄汁的量,酒精浓度不会增加;酵母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连续通入无菌空气不会产生酒精;制葡萄酒时,酒精发酵控制的温度为18~25℃,升高温度到23℃,相同时间内酒精浓度升高。

2.下列与腐乳制作过程相关的操作中,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在现代腐乳生产时通常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B.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装瓶时,豆腐块应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入等量的盐

C.利用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来调制腐乳的风味

D.封瓶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迅速用胶条密封保存

解析:

选B 腐乳制作过程中,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装瓶时,要分层整齐地摆放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

3.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

B.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C.腌制时,温度过高、食盐量过低、腌制的时间过短易引起细菌大量繁殖

D.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规律是先减少后增加

解析:

选D 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

4.若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直接制作果醋,将葡萄汁放入已灭菌的发酵装置后,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加入适量的醋酸菌

B.一直打开阀a和阀b进行通气

C.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D.把发酵装置放到15℃的恒温箱中进行发酵

解析:

选D 醋酸菌产生醋酸时,最适宜的发酵温度是30~35℃。

5.下列鉴定果酒和果醋制作是否成功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A.通过向果酒发酵液中加入重铬酸钾试剂进行鉴定

B.通过检测果酒发酵前后杂菌的数量变化进行鉴定

C.对于果醋通过品尝的方法进行鉴定

D.通过检测果醋发酵前后发酵液的pH变化进行鉴定

解析:

选B 通过检测果酒发酵前后杂菌的数量变化不能鉴定果酒制作是否成功。

二、题型练

6.请回答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食品的相关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它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其繁殖的最合适温度是__________左右。

在___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2)在变酸的酒的表面可以观察到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________。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先将乙醇变为________,再将其变为醋酸。

(3)制作泡菜主要是利用乳酸菌的________________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民间制作腐乳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灭菌,发酵好的豆腐上布满了菌落,这些菌落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

(4)在________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色染料,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较,可大致估算出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解析: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

温度在20℃左右时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故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酵母菌可以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在这一环境下生长受到抑制。

(2)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好氧的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醋酸菌在缺少糖源的情况下,先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乳酸菌在厌氧条件下可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民间制作腐乳不需要灭菌,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曲霉、毛霉等。

(4)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可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利用此原理可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答案:

(1)异养兼性厌氧型 20℃ 缺氧、呈酸性 

(2)菌膜 乙醛 (3)厌氧发酵 不需要 不属于 (4)盐酸酸化 玫瑰红

7.王致和腐乳独具特色,它采用优质黄豆作为原料,经严格筛选后用传统工艺制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腐乳腌制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与细菌相比,毛霉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除毛霉外,还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即可)等。

(2)毛霉等多种微生物产生的________酶和________酶,使制作的腐乳更加鲜美且易于消化吸收。

(3)腐乳制作过程中需要加盐腌制8d,加盐可以________________,使豆腐块变硬,并且在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避免________________,装瓶时加入的卤汤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也有相同的作用。

(4)当我们品尝腐乳时会发现腐乳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其实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毛霉属于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使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

(3)加盐腌制时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还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卤汤中的酒和香辛料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

(4)腐乳表面的“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生长的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

答案:

(1)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青霉、酵母、曲霉

(2)蛋白 脂肪 (3)析出豆腐的水分 豆腐块腐败变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香辛料 酒 (4)毛霉的(匍匐)菌丝

8.传统发酵技术包括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等,丰富了餐饮生活,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传统发酵技术都利用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果醋与腐乳制作过程相比较,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把它们的制作过程看作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则从物理性质看,制作腐乳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

(2)在制作果酒实验中,某同学为研究发酵罐中酵母菌的生长状况,要取样统计分析,并测定pH。

判断取样先后顺序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酒制果醋的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作泡菜时,若菜坛有裂缝,即使其他操作正确规范,实验也会失败。

说明乳酸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传统发酵技术中,都没有接种菌种,也没有严格的灭菌,但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发酵产物。

其菌种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统酿酒技术中无氧环境的形成是通过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来实现的。

解析:

(1)果醋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属于真核生物,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制作腐乳的过程中,微生物在豆腐块上生长,因此其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2)在制作果酒时,发酵液的pH越来越小,因此可以根据发酵液的pH变化判断发酵的过程。

(3)在利用果酒制作果醋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其反应式为:

C2H5OH+O2―→CH3COOH+H2O。

(4)制作泡菜时,若菜坛有裂缝,无法形成无氧环境,即使其他操作正确规范,实验也会失败,说明了乳酸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活,即说明乳酸菌属于厌氧生物。

(5)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中,制作果酒、泡菜的菌种主要来自原材料上的微生物,而制作果醋、腐乳的菌种则主要来自空气。

答案:

(1)无成形细胞核 固体培养基 

(2)pH的大小,pH越小取样越晚 (3)C2H5OH+O2―→CH3COOH+H2O

(4)厌氧生物 (5)空气中或原材料上的微生物

9.(xx·武昌模拟)鸭梨醋饮属于绿色健康饮品,既保存了鸭梨中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等营养成分,又兼具果醋醒酒护肝、助消化、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等的养生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下面为鸭梨醋饮的制作流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果酒的酿造原理是先使酵母菌进行__________,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获得果酒。

(2)在果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__________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3)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温度过高时,酵母菌代谢减慢甚至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果醋发酵过程中,适宜的温度为_____________,较高的酒精度通常不适宜进行醋酸发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酒精发酵后转入醋酸发酵前,除改变温度外,还需调整的发酵条件是____________。

解析: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在果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鸭梨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3)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

(4)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酒精浓度过高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影响产酸量。

(5)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发酵时需要通入无菌空气。

答案:

(1)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2)鸭梨皮 (3)温度过高,酶的活性降低或失活 (4)30~35℃ 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使产酸量下降 (5)通入无菌空气

10.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不乏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的美食,如素有“东方奶酪”之称的“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中国泡菜领导品牌“吉香居”等。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前期发酵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接入优良毛霉菌种,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_,并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

然后向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加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盐还能____________,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后期加入食盐、香料粉、乌杨白酒密闭发酵6个月,乌杨白酒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吉香居”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发酵初期,很多杂菌会大量繁殖,其中导致泡菜水的表面长白膜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

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传统腐乳制作中所需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制作腐乳时温度应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盐还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酒含量要控制在12%左右,因为酒精含量过高,会使腐乳成熟的时间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造成杂菌污染。

(2)制作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含量。

在发酵初期,酵母菌(或产膜酵母)可使泡菜水的表面形成白膜,开始制作后,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增加,杂菌数量减少。

答案:

(1)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15~18℃ 湿度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生长 

(2)乳酸菌 增加乳酸菌含量

酵母菌(或产膜酵母) 乳酸菌数量增加,杂菌数量减少

11.蓝莓果实中富含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保护视力、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机体免疫等功能。

下面是获取蓝莓花青素、蓝莓酒和蓝莓醋的流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蓝莓果汁时加入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蓝莓花青素(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在60℃以下热稳定性较好)的提取可用溶剂萃取法,考虑到色素提取液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在下述方案中,你认为较好的方案是________(填序号)。

A.清水+甲醇      B.盐酸+乙醇

C.柠檬酸+丙酮D.柠檬酸+乙醇

含花青素的粗品经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至40℃)制成成品,采用该方法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酿制蓝莓酒时,一般要先通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不需要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是因为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糖源________(填“充足”或“缺少”)。

酿制成功的蓝莓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出现醋酸味,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蓝莓果汁中已含有醋酸菌,在蓝莓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__________,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鉴定蓝莓果醋是否酿制成功,除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之外,还可以通过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作进一步的鉴定。

解析:

(1)果胶酶可将蓝莓果汁中的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根据题干信息,蓝莓花青素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故应用酸性溶液提取,考虑到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适宜选用柠檬酸+乙醇作为提取剂;花青素在60℃以下热稳定性较好,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低,从而避免温度过高导致花青素分解。

(2)酿制蓝莓酒时先通气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

通常不需对蓝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是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缺氧、呈酸性这一环境,生长受抑制。

在糖源不足的情况下,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将果酒发酵成果醋。

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所以酿制成功的蓝莓果酒如果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醋酸菌大量生长而逐渐出现醋酸味。

(3)如果果汁中已含有醋酸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因为果酒发酵是在缺氧环境中进行的,而醋酸菌是好氧菌,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能抑制醋酸菌生长。

果醋是否酿制成功可以通过观察菌膜、尝、嗅,还可以检测发酵前后的pH。

答案:

(1)半乳糖醛酸 D 避免干燥时温度过高导致花青素分解 

(2)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 缺少 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夏天温度较高),导致醋酸菌大量生长产生醋酸 (3)不能 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能抑制醋酸菌生长 发酵前后的pH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一、选择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C.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选D 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物理信息,如花的形状、颜色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在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

选C 即便是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持稳态也需要太阳能的输入;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人工生态缸的稳定性比较弱,阳光过强会晒死植物及一些小动物,因此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解析:

选A 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4.(xx·亳州月考)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

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

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解析:

选B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无机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并不是只来自生物。

5.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

选D 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

6.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孵出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C.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后代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解析:

选C 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和“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孵出较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C.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解析:

选D 植物生长调节剂直接作用于植物个体,调节植物个体的生理活动,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解析:

选A 由图示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乙、丙是消费者。

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物质是循环的,因此图示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生物的细胞呼吸,也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9.(xx·惠州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解析:

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

10.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解析:

选C 图1所示为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环节,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的增加,甲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而图2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11.右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