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146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docx

反射式红外报警电路设计报告

红外报警电路设计

一.设计要求

设计并制作反射式的红外报警电路,当有人靠近时能够发出声光报警,必须使用脉冲方式驱动红外发光二极管。

(1).反射式的有效探测距离>50cm。

(2).系统采用单5V供电。

(3).发出的声光报警必须是断续的方式,并且能够持续10-15S时间,然后自动解除报警(或者采用手动解除报警)。

二.方案选择及电路的工作原理

一.红外发射部分:

方案一:

用NE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的红外发射电路。

不需要输入触发信号,接通电源后产生具有一定频率和一定脉宽的矩形脉冲。

NE555内部结构图1:

接通电源的瞬间,电容C1来不及充电,两端的电压Uc近似为0,小于(1/3)Vcc,为低电平,故高电平触发端与低电平触发端均为低电平,输出Uo为高电平,放电管VT截止。

这时,电源经R1,R3对电容C1充电,使Uc按指数规律上升,这时电路进入暂稳态。

随着电容C1的充电,当Uc上升到(2/3)Vcc/时,比较器A输出低电平,是与非门输出高电平,则电路输出Uo跃为低电平,同时放电管VT导通,C1经R3和VT放电,Uc随之下降,电路进入另一暂稳态,当Uc下降到(1/3)Vcc时,比较器A输出高电平,B输出低电平,使与非门输出低电平,则电路的输出Uo跳变为高电平,电路又一次自动翻转。

这时VT截至,电源又通过R1,R3对电容C1进行充电。

当Uc上升到(2/3)Vcc时,电路输出状态又发生变化。

电容C1如此循环充电放电,使电路产生振荡,输出矩形脉冲如图。

由图像可得:

充电时间t1=(R1+R3)×C1×In{[Vcc-(1/3)Vcc]/[Vcc-(2/3)Vcc]}=0.7(R1+R3)C1

放电时间t2=R3×C1×In{[0-(1.3)Vcc]/[0-(2/3)Vcc]}

=0.7×R3×C1

多谐振荡器振荡周期T=0.7(R1+2R3)C1

振荡频率f=1/T

输出脉冲的占空比q=t1/T=(R1+R3)/(R1+2R3),可通过调节R1,R3,C1改变振荡频率和占空比。

方案二:

用滞回电压比较器构成的矩形波发生电路(方波信号发生器)

合闸通电时电容上电压为0,uO上升,则产生正反馈过程:

uO↑→uN↑→uO↑↑,直至uO=UZ,uP=+UT,第一暂态。

电容正向充电,t↑→uN↑,t→∞,uN→UZ;但当uN=+UT时,再增大,uO从+UZ跃变为-UZ,uP=-UT,电路进入第二暂态。

电容反向充电,t↑→uN↓,t→∞,uN→-UZ;但当uN=-UT时,再减小,uO从-UZ跃变为+UZ,uP=+UT,电路返回第一暂态。

输出波形:

根据三要素:

起始值,终了值和时间常数得到:

 

可调占空比的发生电路:

 

Rp用来调节占空比,D1,D2控制充放电回路的时间常数,当输出电压为+Uz时,D1导通,D2截至,输出信号通过Rp上半部,D1和R对C充电;当输出信号为-Uz时,D2导通,D1截至,电容C经R,D2和Rp下半部放电。

二.发射管、接收管和报警工作电路:

发射管电路中R起保护作用。

产生的信号通过R1,在NPN基极产生电位,如果基级电位大于发射极0.7v,则三极管导通,电流放大,红外管工作。

接收管电路中可以通过调节R,使Ui大小发生变化,R越大,Ui越大。

三.滤波电路

采用一阶高通滤波电路,用来去除噪音(可见光,日光灯等)。

参数计算:

R=1/CWC=10/fpluF(fpl为下限截至频率)

四.放大和比较部分

采用LM358放大电路(考虑到358芯片的增益带宽,所以发射部分的频率不应该太高)

Au≈R13(左半部分)/R14

(考虑过使用三极管放大,但因为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元器件,所以放弃。

比较部分:

因为延时系统采用了NE555的单稳态触发器,特点是低电平触发,而当接受管接受到红外信号时,是小信号变大信号,不能实现在大信号情况下触发NE555。

通过电压比较器,反相端输入与同向端门限电压的比较,使小信号出高电平,大信号出低电平,这样就满足电路要求了。

当反向端输入小于同相端时,输出为高电平;

当反向端输入大于同向端时,输出为低电平。

五.延时系统

电路设计要求产生10-15s的延时。

如果采用RC延时电路不易实现。

方案一:

TTL集成单稳态触发器,使用74LS121芯片;

方案二:

采用NE555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延时电路。

将555电路的6、7脚并接起来接在定时电容CT上,用2脚作输入就成为脉冲启动型单稳电路,如图所示,电路的2脚平时接高电平,当输入接低电平或输入负脉冲时才启动电路。

工作原理:

稳态:

接上电源后,R=1,S=1,输出Vo=0,DIS端接地,CT上的电压为0即R=0,

输出仍保持Vo=0,这是它的稳态。

暂稳态:

输入负脉冲后,输入S=0,输出立即翻转成Vo=1,DIS端开路,电源通过RT向CT充电,暂稳态开始。

经过时间TD后,CT上电压上升到>2/3VDD时,输入又成为R=1,S=1,这时负脉冲已经消失,输出又翻转成Vo=0,暂稳态结束。

这时内部放电开关接通,DIS端接地,CT上电荷很快放到零,为下一次定时控制作准备。

电路的定时时间TD=1.1RTCT。

六.断续部分

采用NE555的振荡器电路实现断续功能。

接通电源后,电源VDD通过R1和R2对电容C充电,当Uc<1/3VDD时,振荡器输出Vo=1,放电管截止。

当Uc充电到≥2/3VDD后,振荡器输出Vo翻转成0,此时放电管导通,使放电端(DIS)接地,电容C通过R2对地放电,使Uc下降。

当Uc下降到≤1/3VDD后,振荡器输出Vo又翻转成1,此时放电管又截止,使放电端(DIS)不接地,电源VDD通过R1和R2又对电容C充电,又使Uc从1/3VDD上升到2/3VDD,触发器又发生翻转,如此周而复始,从而在输出端Vo得到连续变化的振荡脉冲波形。

脉冲宽度TL≈0.7R2C,由电容C放电时间决定;TH=0.7(R1+R2)C,由电容C充电时间决定,脉冲周期T≈TH+TL。

三.单元电路设计计算与元器件的选择

方案最终选择以及元器件选择详见附录的电路原理图。

电路设计计算第二部分已经包含。

四.设计的具体实现

1.系统概述

简单介绍系统设计思路与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各功能块的划分与组成,全面介绍总体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应包含有整体框图。

在设计之前,明白NE555各种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

结合各部分的工作特点,决定电路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周密,电路明了简单,各系统分工明确,可行性高。

工作过程:

某日,房间里没人。

电路接入电源正常工作,红外发射电路产生持续稳定的红外光,由于红外对管平行放置,接收管不能接受到红外信号,接受电路有一个很小的信号,通过滤波放大后,信号依旧很小,小于比较器的门限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不能使单稳态NE555触发器触发,比较器后面电路均不工作,无报警。

当小偷出现是,通过红外对管的有效探测区域是,小偷将红外光反射到接收管,接受电路产生一个大信号,通过滤波放大后,电压大于比较器的门限,所以输出低电平,触发延时和断续电路,蜂鸣器断续鸣叫,LED灯闪烁,实现报警功能,10s后,如果小偷离开探测区域,则报警停止。

如果小偷一直在探测区域内,则一直报警。

2. 单元电路设计、仿真与分析

   详细介绍各单元电路的选择、设计及工作原理分析、仿真,并介绍有关参数的计算及元器件参数的选择等。

其中仿真应有相应仿真结果的截图。

发射电路最先使用的是方案二,即方波信号发生器,但调试电路是,没有成功,最终选择NE555的振荡电路。

滤波电路,放大比较电路原理简单,选择性不高,采用比较大众的思路。

延时和断续系统,选择多,但考虑到,对元器件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现的难以程度,参数计算等方面,均采用NE555芯片。

我们组在第三周用电路调试板调试出电路,各种功能均能实现,电路正常工作,所以确定电路的正确性和可执行性,所以没有使用仿真软件仿真。

3.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介绍电路安装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给出现象记录、原因分析、解决措施及效果,详细介绍电路的性能指标或功能的测试方法、步骤、仪器设备、记录的图表和数据。

我们组在第五周左右做出了PCB板。

变阻器的封装搞错了,所以焊上去很难看。

还有蜂鸣器的位置有点太靠近芯片了。

第一次接通电源,没有一个部分工作,因为是第一次画PCB,做板子,焊板子,所以用万用表检查后,发现了很多断点,在焊好电路板后,接通电源后,虽然一直都在报警,但是测得LM358芯片各管脚电压的大小合适,在用手挡和不挡的情况下,电压变化明显,所以只调节比较器处的变阻器就实现了功能。

多次实验,电路工作正常,电路调试成功。

在调试红外对管的接收距离时,通过调节门限和放大倍数。

因为没有使用比较精密的变阻器,所以很不好调,很容易就跨过界限,很多时候本来已经调到将近一米了,可是关掉电源再开后,报警就不会停止了。

所以最终有效距离也只是半米多。

尝试换过发射电路NE555芯片6、7脚间的电阻,改变频率和占空比,可是效果不明显,我认为自己原始的波形很合适。

红外对管只要碰得稍用力,距离就会改变,重新焊接过,但还是这样。

另外报警电路中,LED和蜂鸣器电路的三极管的基极直接并联在一起后接电阻,老师说这样会造成两个三极管电流分配不均,应该两基极都接一电阻后再并联,因为不影响效果,所以电路板并未做修改。

调试具体步骤:

1.先用示波器检测发射管和接受管的波形。

看是否有波形,波形是否正常,幅值、频率和占空比是否合适。

若没有波形,检查小模块电路是否连接完好。

构造反射,看反射情况下接收管负极波形信号怎样变化,如果不明显可以测LM3581号管脚的输出波形变化。

电路最终得到波形:

 

2.用万用表测各芯片管脚的电压是否正确。

(如358的8脚为Vcc,555的4接地,延时555的67脚接在一起,当延时555的2脚输入低电平时3脚应该输出高电平,放大器是否放大等),确保电路焊接正确。

LM358各管脚在不同情况下的电压:

LM358管脚

3(+)

2(-)

1(OUT)

5(+)

6(-)

7(OUT)

无反射电压(V)

0.0006

0.0070

0.0147

1.1968

0.0147

3.6808

有反射电压(V)

0.0518

0.1466

1.7218

1.1965

1.7218

1.6835

(注:

放大器用123号管脚,比较器用567号管脚)

延时NE555管脚

2(TL)

3(OUT)

是否报警

无反射电压(V)

3.6808

0.0091

有反射电压(V)

1.6835

4.3933

3.电路的性能指标

(1)电路的最终有效报警距离大概50cm(白天白纸反射)

(2)报警延时时间为10s

(3)断续时间为1.1s

(4)系统采用5V供电

 

六.附录

   元器件明细表

元件

型号/封装

参数值

元件

型号/封装

参数值

R1

AXIAL-0.4

4.8KΩ

Q(3个)

9013/BCY-W3

R2

AXIAL-0.4

200Ω

红外对管、LED灯

LED-0

R3

AXIAL-0.4

6.8KΩ

蜂鸣器

PING2

R4

AXIAL-0.4

1KΩ

C1

RAD-0.3

0.01uF

R5

AXIAL-0.4

200Ω

C2

RAD-0.3

0.1uF

R6

AXIAL-0.4

4.2KΩ

C3

RAD-0.3

1000uF

R7

AXIAL-0.4

1MΩ

C4

RAD-0.3

10uF

R8

AXIAL-0.4

4.2KΩ

C5

RAD-0.3

0.01uF

R9

AXIAL-0.4

1KΩ

C6

RAD-0.3

10uF

R10

AXIAL-0.4

4.2KΩ

C7

RAD-0.3

0.1uF

R11

AXIAL-0.4

2KΩ

C8

RAD-0.3

0.1uF

R14

AXIAL-0.4

200Ω

C9

RAD-0.3

100uF

变阻器

R12

102/VR4

1KΩ

LM358

DIP-8

LM358N

HLP1008

变阻器R13

503/VR4

50KΩ

NE555

(三个)

DIP-8

15C5X7M

NE555P

七.参考文献

[1].林捷,杨绪业,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

[2].蔡杏山,零起步轻松学Protel99SE电路设计.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

[3].何建新,数字逻辑设计基础.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

[4].王俊峰,常用电路的分析方法与技巧.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1

[5].钱如竹,实用自控及报警电子装置制作365例.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2.7

[6].陈有卿,报警集成电路和报警器制作实例.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