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6104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docx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等。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二、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

①粉尘:

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烟尘:

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雾:

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

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

④蒸汽:

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

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气体:

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

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噪声即噪音。

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1噪声对人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

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听力系统。

噪声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

噪声作用初期,听阈可暂时性升高,听力下降,这是保护性反应;强噪声作用下,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内耳感音细胞遭损伤,引起噪声性耳聋;极强噪声可导致听力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即爆震性耳聋。

1.1.2神经系统。

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

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易怒等。

1.1.3其他系统。

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其他系统的应激反应,如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

1.2噪声危害防治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来考虑。

1.2.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如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用无梭代替有梭织布等,均可受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

此外设法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

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1.2.2控制噪声的传播。

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①吸声。

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

具有较好吸声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加气混凝土、吸声板、木丝板等。

②消声。

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

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

消声器有利用吸声材料消声的阻性消声器、根据滤波原理制造的抗性消声器以及利用上述两种原理设计的阻抗复合消声器。

③隔声。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

隔声结构应该严密,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④隔振。

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器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1.2.3卫生保健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

耳塞是最常用的一种,隔声效果可达30dB左右。

耳罩、帽盔的隔声效果优于耳塞,但使用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有待改进。

对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对参加噪声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患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作业。

对有噪声的作业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如实行工间休息,经常监督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2、振动振动(又称振荡>是指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

即物体的往复运动。

2.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2.1.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振动作用于人体后,在感觉上会引起不舒适,强烈的振动甚至不能忍受。

振动可使作业能力下降,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的障碍,影响听力和手眼动作配合的准确度,影响注意力集中,容易疲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强烈的振动会造成组织器官位移、挤压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冲撞性振动甚至会造成组织损伤。

在长期振动的作用下,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脚腿痛、下肢疲劳及感觉异常。

由于前庭和内脏受振动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头昏、眩晕、呼吸浅表、脉搏和血压降低现象。

乘晕症是晕车、晕船、晕机症的统称,是全身振动中的常见病。

2.2.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

<1)神经系统。

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

表现为皮肤感觉迟钝,痛觉和振动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反应潜伏期延长。

高频振动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心率不稳,指甲松脆,手颤,手多汗等,可能由于振动首先侵犯植物神经中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所致。

大脑皮层功能下降,脑电图有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

<2)心血管系统。

40~300Hz的振动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

血管痉挛变形,局部血流量减少。

指端甲皱毛细血管检查,管袢数量减少,口径变细,异型管袢增多。

手部血管造影,可见动脉狭小或栓塞。

指血流图发生改变,表现波幅低,上升时间延长,上升角减小,重搏波消失。

早期手部特别是手指皮肤温度降低,遇冷皮肤温度降低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延长,重者手指遇冷变白(白指>。

心电图检查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和T波低平。

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

<3)骨骼-肌肉系统。

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伺肌。

手握力和手捏合力下降。

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

40Hz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

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4)听觉器官。

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

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125~500Hz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5)免疫系统。

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下降,α2球蛋白、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

认为振动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因素。

<6)内分泌系统。

目前有人观察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

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

2.3振动对人体危害的防治措施

2.3.1预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革入手,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减振装置,设计自动或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工具把手设缓冲装置;改进压缩空气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风吹袭。

振动作业工人应发放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振保暖。

2.3.2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按接触振动的强度和频率,订立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制度,并对日接触振动时间给予一定限制。

2.3.3就业前和工作后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也很重要。

3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具有波的一般特征。

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

 

 3.1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3.1.1急性效应。

急性放射损伤平时非常少见,只在从事核工业和放射治疗时,由于偶然事故而发生,或在核武器袭击下发生。

3.1.2慢性效应。

慢性放射病是在较长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而引起的。

全身长期接受超容许剂量的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照射病;局部接受超剂量的慢性照射可产生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生育力受损、白内障等。

慢性损伤常见于放射工作职业人群,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伴有造血系统或脏器功能改变,常见白细胞减少。

3.1.3远期效应。

辐射的远期随机效应表现为辐射可能致癌和可能造成遗传损伤。

在受到照射的人群中,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受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

辐射可能使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受照者的后代中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3.2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的防治措施

3.2.1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个方面进行。

时间防护是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设法减少人员受照时间。

距离防护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在操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触摸放射源,使用自动或半自动的作业方式为好。

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3.2.2内防护主要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三个环节。

围封隔离是采用与外界隔离的原则,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

应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应除污保洁,随时监测污染。

采取通风过滤的方法,使污染保持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下。

3.2.3个人防护的总原则是,应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饮水、进食、吸烟、用口吸取放射性药物等。

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4.高频电磁场<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高频电磁场也称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指波长范围为1mm~3km的电磁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4.1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1.1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心悸、消瘦和脱发等。

4.1.2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症状:

手足多汗、口干、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为其特点。

4.2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预防措施

4.2.1屏蔽辐射源用铝铜等金属板或网包围辐射源,以吸收和反射电磁场能量。

尽可能屏蔽辐射源所有部分;屏蔽表面应是闭合的,并通过接地装置将吸收的能量变为感应电流引入地下,以防二次辐射。

4.2.2远距离操作操作岗位和休息地点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4.2.3个人防护从事微波作业的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具。

4.2.4医疗预防措施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重点检查眼晶体、血液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5高温作业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①高温、热辐射作业。

②高温、高湿作业。

③夏季露天作业。

 

5.1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1.1体温调节。

机体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方面,劳动过程使机体产热明显增加,劳动强度越大产热越多;另一方面,机体不能再通过辐射热和传导及对流的方式散热,反而受到环境辐射和对流热作用。

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机体只能靠蒸发汗液散热。

蒸发是一种有效的散热途径,一般可以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

但如果受某些条件影响,如高气湿、低风速或着装等,身体获热和产热大于散热,人体排出的汗液不能完全蒸发,则变成汗液流下。

流下的汗液能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体内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散失而使机体产生蓄热现象,人体不能继续保持热平衡,体温可升高到40℃以上。

这时会发生中暑及其他变化。

5.1.2水盐代谢。

由于出汗引起体内水分和盐的大量丢失。

出汗量可作为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

环境温度越高,劳动强度越大,人体出汗就越多。

汗液中的盐主要是氯化钠,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取食盐的总量为10~20g,高温作业每天仅随汗液排出的盐可高达25g以上。

故大量出汗可引起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缺水缺盐;并导致热痉挛。

5.1.3循环系统。

高温作业时,由于劳动和散热的需要,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工作肌和皮肤,心脏负担加重,心率明显加快。

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血液浓缩,粘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荷,长期影响可使心肌肥大。

5.1.4消化系统。

高温作业时,由于消化道血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唾液减少,胃酸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

表现为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高温作业工人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往往高于一般工人,而且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

5.1.5泌尿系统。

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同时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提高了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因此经肾脏排出的水分明显减少,有时只相当于身体日排出水分的10%~15%。

如果体内丢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尿液变得浓缩,加重了肾脏负担,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等,严重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5.1.6神经系统。

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活动减少,产热量减少,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保护性反应,但由此引起的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降低和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造成工伤事故发生。

5.2 劳动保护措施

5.2.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

  水隔热:

常用的方法有水箱或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等; 

  使用隔热材料:

常用的材料有石棉、炉渣、草灰、泡沫砖等。

在缺乏水源的工厂及中小型企业,以采取此方法为最佳。

 

  采用自然通风:

如天窗、开敞式厂房,还可以在屋顶上装风帽。

 

  机械式通风:

如风扇、岗位送风。

  安装空调设备。

 

5.2.2加强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用品:

应采用结实、耐热,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工作服,并根据不同作业的需求,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

5.2.3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从预防的角度,要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高温禁忌症者,一般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

 

6弧光辐射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辐射源,其弧光组成有:

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其中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6.1弧光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1>焊接弧光的紫外线过度照射会引起眼睛患急性角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

这是明弧焊直接操作和辅助工人的一种特殊职业性眼病。

波长很短的紫外线,能损害结膜和角膜,有时甚至侵及虹膜和视网膜。

  红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组织的热作用。

眼部受到强烈的红外线辐射,会立即感到强烈的灼伤和灼痛,长期接触可能造成红外线白内障,视力减退,严重时能导致失明。

此外,还会造成视网膜灼伤。

  眼睛被弧光的可见光照射后,眼睛疼痛,看不清东西,通常叫电焊“晃眼”,短时间内失去劳动能力。

(2>皮肤受弧光的强烈紫外线作用时,可引起皮炎、弥漫性红斑,有时出现小水泡、渗出液和浮肿,有烧灼感、发痒。

(3>此外,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对纤维的破坏能力强,其中以棉织品为最甚。

因光化学作用结果,可致棉布工作服氧化变质而破碎。

  防护措施

(1>为保护眼睛不受弧光伤害,焊接时必须用镶有特制防护镜片的面罩。

防护镜片有吸收式滤光镜片、反射式防护镜片和变色护目镜片等。

滤光镜片根据颜色深浅分有几种牌号,应按照焊接电流的强度选用,见下表。

 (2>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盖等。

(3>为保护焊接工作与其他生产人员免受弧光辐射伤害,可采用防护屏。

 四、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所有不溶或难溶的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

1.1呼吸系统疾病

尘肺:

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一类疾病。

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危害,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无进展,X线胸片阴影可逐渐消退。

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

吸入棉、亚麻、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呼吸系统肿瘤:

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

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1.2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

体表长期接触粉尘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

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

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3.中毒作用

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

 

2对于生产性粉尘有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粉尘危害非常普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尤其发展中国家为甚,全世界大约近上亿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

我国情况并不乐观,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和效果明显的措施。

法律措施

2.1立法和执法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尘危害、保护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条例。

2.2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

  1979年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TJ36-79中对9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作了规定,1983年-1996年又增加了40项粉尘卫生标准,总共达49项。

2002年4月8日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粉尘标准为47项,包括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3技术措施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措施。

2.3.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等措施减少粉尘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较小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

2.3.2湿式作业  为一种相对经济又简单实用的防、降尘措施,在考虑湿式作业时,需考虑喷雾水滴大小与捕捉尘粒能力间的关系,提高效率,节约用水,并注意水的再利用,避免污染水源。

2.3.3密闭抽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方法。

如采用密闭尘源和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

抽出的含尘空气在经除尘装置处理后排出大气。

2.4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可佩戴防尘护具作为辅助防护措施。

效果较好的有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适用于粉尘浓度高的环境。

在粉尘浓度低的环境可佩戴防尘口罩。

 

五、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石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汽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直接摄入各种石油制品可发生多种中毒症状,受到影响的器官有:

肺、胃、肠、肾、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

衰弱、嗜眠、眩晕、痉挛、昏迷。

若一时吸入大量的汽油蒸气,立即会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障碍,引起特殊震颤,皮肤变青,脉搏混乱等症状,特别严重时,反射停止,膀胱和直肠麻痹,最后心脏衰竭而死。

吸入的汽油蒸气主要靠肺进行排泄,因此呼气中带有特殊的汽油味。

汽油蒸气的气味人们是可以习惯的,但造成慢性中毒后,会有沉重感,头、手、足、四肢和关节刺激性疼痛、腹泻,继之神经炎、贫血、咳嗽等,也会有严重的视觉障碍。

汽油中添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也有神经毒害作用,有引起肺水肿、肺癌之类的危险。

1.2柴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柴油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强烈,毒性近似于汽油。

通过石油蒸馏获得的不纯的矿物油,对人体能造成长期疼痛的皮肤炎,特别是除对日光敏感,受光线刺激剧烈疼痛外,有时会导致皮肤癌。

重质油中毒初期是兴奋、头疼、视听错觉等,不久便产生习惯性,有时抑郁、疲劳、耳鸣并导致肠胃障碍,知觉丧失、记忆力减退、脉搏和呼吸延滞、胸膜炎、肺水肿等。

慢性中毒易造成血液异常。

1.2苯及苯系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挥发性芳烃--苯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极少数能致癌的烃类之一,在石油中它的含量从0.1%<原油)到16%<某些炼制产品)不等。

苯的急性中毒是从呼吸道吸入产生,低至44毫克/千克的浓度慢性接触,即可导致白血病并破坏免疫系统。

现已发现,油船工作人员长期与石油蒸气接触,其骨髓细胞易发生染色体畸变。

因此,苯的最高接触浓度定为10毫克/千克。

不论是原油还是炼制产品中的可能致癌物都与多环芳烃有关。

原油中多环芳烃含量为0.2%一7.4%,其中致癌的多环芳烃含量比其他多环芳烃的含量小得多,但用过的废石油产品中的多环芳烃有所增加,苯并花可增加200倍。

目前认为,由于石油污染使人类自海洋环境中摄入致癌成分<如食用海产品)而诱发癌症的可能性较小。

已知某些海洋生物可以从环境中快速地积累多环芳烃,且长期储存于体内而不排出。

例如,软体动物只有很低的或根本没有降解多环芳烃酶的活性。

已发现,在贻贝组织中多环芳烃的浓度与人为的石油烃类输入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但海产品中的多环芳烃并非人类可能致癌的惟一来源,在许多食品如烤肉、熏制食品等中都含有这类致癌物质。

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同,每人接触致癌多环芳烃的量有很大波动,人类从海产品中摄入致癌多环芳烃的量并不是特别高。

2石油污染防护措施

2.1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2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2.3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2.4手防护:

戴防苯耐油手套。

2.5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2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矿山、冶炼厂以及与锰化合物的生产、使用等有关的单位及个人,锰中毒应引起重视。

2.1锰的急性毒性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不一,锰蒸气的毒性大于锰尘,而锰尘又以自然来源的新鲜粉尘毒性较大,锰合金粉尘的毒性按以下次序递减:

锰,二氧化锰,矽锰。

化合物中锰的价态越低,毒性越大。

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为灰黑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二氧化锰烟雾,大量吸入可致急性中毒。

误服高锰酸钾也可发生急性中毒。

2.2锰的慢性毒性

2.2.1锰的神经毒性 锰中毒所影响的器官主要是脑,锰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脑部,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长期接触较低水平的锰尘,对神经系统可引起长期毒作用,出现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四肢僵直,动作笨拙,表情举止异常,体征检查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闭目难立症等。

高锰可能与癫痫有关,还可影响智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