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docx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习单元1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Computer)也称电脑,它是一种能高速自动地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具有内、外部存储能力,由程序自动控制操作的电子设备。
二、近代计算机史上的风云人物
1.阿兰·图灵(AlanTuring,1912~1954)
阿兰·图灵,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12年6月23日生于英国帕丁顿,1931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师从著名数学家哈代,193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返回剑桥,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54年6月7日在曼彻斯特去世。
2.冯·诺依曼(VonNeumann,1903~1957)
美籍匈牙利人,经济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发明家,正是他,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理论,其体系结构沿用至今,被誉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他制定的计算机工作原理直到现在还被各种电脑使用着。
阿兰·图灵
冯·诺依曼
三、计算机的发展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名为ENIAC(ElectronicNumericIntegratorandCalculato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计算机从诞生至今,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使用的物理元件分为四个阶段,也称为四个时代,即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1.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The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
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00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
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存储存数据。
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电子管
2.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的电子管,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减小。
1956年,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在计算机中使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
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晶体管
3.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
由于晶体管要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
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即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
科学家们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
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
此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集成电路
4.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出现集成电路后,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扩大规模。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
到了80年代,甚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
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缩小,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1972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
所使用的微处理器内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可以一秒内执行60,000个指令,体积也缩小很多。
大规模集成电路
5.第五代:
智能型时代
智能型计算机不是按其物理元件进行划分,而是着眼于处理功能。
其基本元件使用的仍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但计算机的主要功能从信息处理上升为知识处理,使计算机具有人的某些智能,这是与第四代计算机相比最本质的区别。
四、计算机的特点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仅有六十多年时间,其发展之迅速、应用之广泛,是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密不可分的。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运算速度快
运算速度是指计算机每秒能够执行多少条指令,常用的单位是MIPS(MIPS,MillionInstructionPerSecond),即每秒钟能够执行多少百万条指令。
现在高性能计算机每秒能进行几百亿次以上的加法运算。
同一台计算机,执行不同的运算所需时间可能不同,因而对运算速度的描述常采用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有CPU时钟频率(主频)、每秒平均执行指令数等,即IPS,(IPS,InstructionPerSecond)。
微型计算机一般采用主频来描述运算速度,例如,Pentium/133的主频为133MHz,PentiumⅢ/800的主频为800MHz,Pentium41.5G的主频为1.5GHz。
一般说来,主频越高,运算速度就越快。
2.计算精度高、可靠性强
计算的精度由计算机的字长和计算采用的算法决定。
电子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在理论上不受限制,一般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任何精度要求。
由于在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在传输和处理时不易出现差错,从而使计算机的高可靠性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3.存储能力强
在计算机内部有一个专门的记忆部件──存储器,用以记忆信息。
它具有存储大量数据、信息的能力,且能够准确无误地长期保存和快速读取,从而保证了计算机能够自动高速地运行。
内部记忆能力,是电子计算机和其他计算工具的一个重要区别。
4.逻辑判断能力强
计算机不仅能够进行算术运算,而且能够进行逻辑运算。
借助于逻辑运算,可以让计算机做出逻辑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做出相应的对策。
有了逻辑判断能力,使得计算机能够进行诸如资料分类、情报检索、逻辑推理和定理证明等具有逻辑加工性质的工作,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这种能力保证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高度自动化。
5.通用性强
任何复杂繁重的信息处理任务,只要能抽象出其数学模型,都可以使用程序来描述它。
由于计算机均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式工作原理,使得其具有通用性。
只要在计算机中存入不同的程序,它就能执行并完成不同的任务。
程序可以由用户自己编写,也可以由厂家提供,其内容灵活多样,特别是采用数字化编码技术,使得计算机的应用从若干传统领域扩大到了很多新的应用领域。
五、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品种繁多,对它的分类方法也很多,通常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
1.按处理数据的类型分类
根据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类型不同可分为:
电子数字计算机:
采用数字技术,即通过由数字逻辑电路组成的算术逻辑运算部件对数字量进行算术逻辑运算。
电子模拟计算机:
采用模拟技术,即通过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微分器、积分器,以及函数运算器等运算部件对模拟量进行运算处理。
混合计算机:
集以上两者特点于一身。
由于当今使用的计算机绝大多数都是电子数字计算机,故将其称为电子计算机。
2.按使用范围分类
根据计算机的用途和适用领域,可分为:
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3.按综合性能分类
依据电子计算机的主要性能(如字长、运算速度、存储容量等)进行分类,可分为巨型机、大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和服务器。
(1)巨型计算机
巨型机也称为超级计算机,是一种高性能的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极快、效率极高、软硬件非常齐备、功能极强等优点,其主要性能指标位于各类计算机之冠。
它的运算能力一般在每秒百亿次以上、内存容量在几百GB以上。
它主要应用于尖端科学研究以及军事技术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2)大中型计算机
大中型机在运算速度和规模上不如巨型机,但是,其结构较之简单一些,价格却便宜得多,从而使得其应用范围较巨型机广泛,主要应用于事务处理、商业管理、信息管理、大型数据库及数据通讯等方面。
(3)小型计算机
小型机具有体积小、价格低、性能价格比高等优点,使之在各个行业普遍受欢迎。
小型机与现在的高档微机相比,其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外部设备和软件的完善程度均强一些,所以,它仍具有一定的前途。
(4)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也称为个人计算机(即PC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便携机、掌上电脑和个人数字助理(PDA)等。
它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产物,具有体积小、价格低、功耗小、可靠性高、运算速度较快、性能和适用性强等特点。
它是当今应用最广泛、产销量最大、最受用户青睐的计算机。
(5)工作站
专门用于某类特殊事务处理的一种独立的计算机类型。
介于微机与小型机之间。
具有大容量存储器、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高性能的图形处理功能。
应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计算机网络领域。
(6)服务器
服务器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中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系统。
从硬件上来说,一台普通微机也可以充当服务器,但是必须要安装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各种服务软件。
相对于PC来说,其稳定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更高。
六、计算机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现实是指利用计算机来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环境直接进行交互的目的。
这种模拟环境是用计算机来构造具有丰富色彩的立体图像,它可以是某一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也可以是纯粹构想出来的世界。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2)智能模拟包括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egence,AI)和虚拟现实两个方面。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来“模仿”人的智能行为,使计算机具有思维和学习的能力。
虽然计算机的能力在许多方面远远超过了人类但是真正要达到人的智能还非常遥远。
目前,一些智能系统已经能够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获得了实际的应用,尤其是在机器人、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方面。
(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商业贸易形式——电子商务。
使得商业贸易开始从传统形式转向电子贸易,加快各行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包括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电子贸易、电子银行等。
远程教育、网络大学、各种网络公开课使地区性的教育差距开始逐步消除;在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上,以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的局限,开始建立全新的面向信息时代的新型教育体系;传统的图书馆将逐渐被世界级的数字网络图书馆所包容;人类的学习也从阶段性学习逐渐转变为终身学习。
(4)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EC或ElectronicBusiness,EB)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的新型商务活动。
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它可让人们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以一种非常简捷的方式完成过去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
根据交易双方的不同,电子商务可分为3种形式:
B2B(交易双方都是企业)、B2C(交易双方是企业和消费者)、C2C(交易双方都是消费者)。
在一个拥有数十亿台互连计算机的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一个公司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商业机会,还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全球性的经济活动。
(5)计算机辅助工程主要包括CAD、CAI、CIMS等方面。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用计算机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由于计算机有快速的数值计算、较强的数据处理及模拟能力,使CAD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建筑设计、机械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飞机/船舶设计等。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后,不但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设计的质量。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教学活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提示: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与产品开发制造的新一代制造系统。
它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市场分析、经营决策、产品开发、加工制造到管理、销售、服务等视为一个整体,即以充分的信息共享,促进制造系统和企业组织的优化运行,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及生存能力。
CIMS通过将管理、设计、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集成后进行优化分析,从而确保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最终使企业实现整体最优效益。
(6)过程控制是指采用计算机对连续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
利用计算机实现单机或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自动化水平,减轻劳动,而且可以提高控制的准确性,提高产品质量和成品合格率。
目前,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在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七、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从采用的物理元件来说,目前计算机的发展仍处于第四代水平,仍然属于冯·诺依曼机。
计算机还将朝着微型化、巨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未来新型计算机将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1.光子计算机:
是利用光作为信息传输介质的计算机,具有超强的并行处理能力和超高速的运算速度。
1990年1月底,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光子计算机。
目前,光计算机的许多关键技术,如光存储技术、光存储器、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都已取得重大突破。
除了贝尔实验室,日本和德国的其它公司都投入巨资研制光子计算机,预计未来将出现更先进的光子计算机。
2.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采用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生物芯片。
在这种芯片中,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运算速度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分之一,并且拥有巨大的存储能力。
3.量子计算机:
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
传统的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之间的区别是前者遵循经典物理规律,而后者遵循独一无二的量子动力学规律,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新模式。
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现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PC机的PentiumIII晶片快10亿倍。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实现了4量子位逻辑门,取得了4个锂离子的量子缠结状态。
八、计算机的新技术
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现今的技术角度来说,在21世纪初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有嵌入式计算机、云计算和中间件技术等。
1.嵌入式计算机
嵌入式计算机是指作为一个信息处理部件,嵌入到应用系统之中的计算机。
嵌入式计算机与通用计算机相比,主要区别在于系统和功能软件集成到计算机硬件系统之中,也就是说,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硬件一体化,类似于BIOS的工作方式。
嵌入式系统应具有的特点是:
要求高可靠性,在恶劣的环境或突然断电的情况下,要求系统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可以满足许多应用的实时处理要求;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代码要求高质量、高可靠性,一般都固化在只读存储器中或闪存中,也就是说软件要求固态化存储。
2.云计算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数据中心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
云计算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因此,云计算可以让你体验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
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索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
目前,云计算即将进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谷歌(Google)、微软(MSOfficeLive)等已经为用户提供了基于个人云计算平台的在线办公软件,能够提供在线文档管理、在线字处理、在线电子表格、在线演示文稿、在线相册等功能。
3.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Middleware)技术是处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
人们在使用中间件时,往往是一组中间件集成在一起,构成一个平台(包括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但在这组中间件中必须要有一个通信中间件,即中间件=平台+通信,这个定义也限定了只有用于分布式系统中才能称为中间件,同时还可以把它与支撑软件和实用软件区分开来。
在中间件诞生之前,企业多采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通常是一台计算机当成客户机使用,运行应用程序,另外一台计算机当成服务器,运行数据库系统。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加剧了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负担,其系统拓展性也比较差。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
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增加了一组服务,这组服务(应用服务器)就是中间件。
这些组件是通用的,都是基于某一标准的,所以它们可以被重用,其他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它们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调用组件,完成所需的操作。
例如,连接数据库所使用ODBC就是一种标准的数据库中间件,它是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服务。
集成化中间件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的推广,企业将沉淀更多可用的信息资产,商业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元数据管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和XML等标准进行融合,将有可能在商业智能领域出现新型的中间件产品,其主要作用是对大量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的定位检索和维护管理,并挖掘信息资产的价值。
4.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其中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toThing,,T2T),,人与物品(HumantoThing,,H2T),,人与人(HumantoHuman,,H2H)之间的互连。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的三个层次如图1-1-8所示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
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再之,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
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此外,物联网的精神实质是提供不拘泥于任何场合,任何时间的应用场景与用户的自由互动,它依托云服务平台和互通互联的嵌入式处理软件,弱化技术色彩,强化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更及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建议,更自如的工作和生活,是通往智能生活的物理支撑。
学习单元2计算机信息处理
一、数据与信息
数据(Data)和信息(Informa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物理符号及其组合,反映信息的内容。
信息(Information)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有用的数据。
二、数制及其转换
1.所谓数制(也称进位计数制)是指用一组固定的数字符号、按照一定的运算规则、由低位到高位进位来表示数的一种计数方法。
通常,将其所使用的符号个数称为该数制的“基数”,基数的方幂称为“位权”(简称“权”),表示数制中每一固定位置对应的单位值。
对任何N进制,都有一套统一的运算规则,即采用“逢N进一”的原则进行运算。
如一个十进制数据1234.5,其基数为10,数字5所在位的权值为10-1(即0.1),数字4所在的权值为100(即1),数字3所在位的权值为101(即10),以此类推。
在计算机系统中,除人们日常使用的十进制外,还有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常用进制数的表示如表1.2.1所示。
表1.2.1常用进制数的表示
名称
运算规则
基本数字符号
基数
第n位权值
十进制
逢十进一
0,1,2,3,4,5,6,7,8,9
10
整数:
10n-1,小数:
10-n
二进制
逢二进一
0,1
2
整数:
2n-1,小数:
2-n
八进制
逢八进一
0,1,2,3,4,5,6,7
8
整数:
8n-1,小数:
8-n
十六进制
逢十六进一
0,1,2,3,4,5,6,7,8,9,A,B,C,D,E,F
16
整数:
16n-1,小数:
16-n
计算机中常用的二、八、十、十六进位制数的对应关系如表1.2所示。
表1.2.2常用进位制数的对应关系
十进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进制
0
1
10
11
100
101
110
111
1000
1001
1010
1011
1100
1101
1110
1111
八进制
0
1
2
3
4
5
6
7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十六进制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2.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
①十进制数转换成二、八、十六进制数
将十进制数转换为二、八、十六进制数时,可将此数分成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别进行转换,然后再连接起来即可。
整数部分:
通常采用“除基数取余”法,即用十进制数的整数部分反复除以基数取余数,直到商为0,第一个余数为低位,最后一个余数为高位,将每次所得余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由高到低位排列即可得到该进制数。
小数部分:
通常采用“乘以基数取整”法,即用十进制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乘以基数,分别取出整数部分,直到满足要求的精度或小数部分为0,第一个为高位,最后一个为低位,将所得整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由高到低位组成小数点后的各位。
下面以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为例进行说明,十进制转换成八、十六进制完全类似,只是基数不同而已。
[例1-2-1]75.625D=1001011.101B,具体转换过程如图1-2-1所示。
图1-2-1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过程图
②二、八、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将二、八、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一般方法是使用以下公式完成:
(F)R=an-1×Rn-1 +an-2×Rn-2 +...+a1×R1 +a0×R0 +a-1×R-1 +...a-m×R-m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