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370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docx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课本整理资料

教育学

1.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教育的起源:

教育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交往起源论(叶澜)。

3.现代教育基本特征:

教育加快民主化进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开放;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教育形式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

4.宋代朱熹校、序、庠是当时的小学,孝廉和科举,20世纪初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德国16世纪开始颁布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5.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

普及性。

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6.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7.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教学教材: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8.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有助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教育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有助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增强专业素养,提高教育的热情和效率;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9.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②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③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和性质④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

10.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②政治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的在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手段;教育是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手段③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可以保存和传递文化;可以传播和普及文化;可以发展和创新文化④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可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12.教育学中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发展,可以理解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13.儿童发展观:

外铄论(英国洛克白板说),内发论(美国霍尔,奥地利彪勒,马斯洛),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是人的发展成为可能;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②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着遗传可能性能否得到实现;环境制约着儿童的发展性质和方向;制约着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环境是造成儿童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因素③教育因素:

教育是有目的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自发性;教育是有计划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偶然性;教育是有系统的,克服了环境影响的片段性;教育是一种专业化得行为,克服了培育中的盲目性④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力;儿童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5.实践活动之所有在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由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的决定。

活动可以使个体的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体主体性发展的现实因素,使个体在既有的素质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体的自由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高需要,活动能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满足需要的对象;活动是个体的各种潜能和力量的展示方式

16.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要求教育因势利导,顺应规律。

17.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性。

18.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依据功能,评价功能

19.教育目的的确定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教育目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由国家、政府或教育家提出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表现,其形式是主观的。

20.我国教育方针:

我国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的)

21.我过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智力、体力、道德、情感等方面都获得尽可能充分、兹有、和谐统一的发展。

2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教育活动。

基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智育就是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基本任务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形成技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没、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24.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同时又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作用;五育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它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为其他各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其他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

25.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

2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7.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延续性

28.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29.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

30.师生关系的类型:

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派),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杜威现代教育派),走向交往对话的师生关系(交往的双方都是平等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教学的关系,更是以知识为纽带,进行着思想的交流和精神的碰撞,实现共同成长的融合,最终走向真正的教学相长)

3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对话合作

32.师生关系的建立: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掌握处理师生关系的手段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提高教师的自身魅力)

33.课程一词最早大约出现在唐宋年间,英国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环境分为的影响。

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

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34.课程的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自身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形式分: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形式: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35.课程的文本形式是指课程的书面表达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包括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未见,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和钻研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要想使教科书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科书的使用主体,还必须重视正确使用教科书,提高科学使用教科书的能力

36.要想使教科书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科书的使用主体,还必须重视正确使用教科书,提高科学使用教科书的能力

37.课程开发是指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他包括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

38.课程目标的确定:

学生、社会生活和学科的发展

39.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学生和学校教育特点相适应

40.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学校内部,校长,学校外部因素

41.课程评价:

明确评价目的与对象、分解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指标、收集评价资料、处理分析资料、作出判断报告结果

42.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43.教学的意义:

是传递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44.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习公民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学生能力、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45.当代教学的理论流派:

哲学取向;行为主义;认知教学;情感教学;建构主义

46.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

47.教学过程特点:

师生双方交往的活动,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

48.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学的科学性、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注重教学艺术和言传身教);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有针对性的联系实际、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直观性原则(明确教学目的,讲求实际效果;身价选择,注意典型性;在直观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启发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学习的方法、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循序渐进性(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寻;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巩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集体方式要多样话)量力性原则(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关键期;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把握教学难度)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49.教学方法的选择:

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自身素质、教学的环境条件运用:

树立整体观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启发式,灵活创造性地运用

50.备课的内容:

全面了解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恰当选择教法

51.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2.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语言清晰,组织有序

53.学业成绩评价:

这评价的目的和内容而定:

量化方法、质性方法;教学活动进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价值标准与目的: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

方法是:

作业、考试与测验以及表现性评价

54.教学模式结构:

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构成因素关系式及策略、评价(传递---接受激励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引导---发现问题假设推理验证自学----辅导自学任务和要求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答疑联系总结暗示----领悟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55.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

特定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的特征教师自身特点

56.教学评价:

导向、鉴别和选择、反馈功能、咨询决策

57.教学评价类型: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方法:

随堂听课法量表评价法课堂观察与调查

58.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

59.德育本质:

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并促使其得进一步的发展

60.德育的功能:

个体性功能:

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方向、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个体智能、个体心理健康;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

61.德育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62.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63.德育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与社会德育影响;德育目标和学生道德发展;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

64.德育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培养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是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65.统一性:

教育过程中,对知情意行的培养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或影响,效果并不佳。

应该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陶冶其情感,锻炼其意志,使学生养成应有的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的培养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66.多端性:

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道德教育的开端不能拘泥于一格,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灵活确定以哪一种要素即薄弱环节作为教育的开端和突破口,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

67.长期性和反复性:

任何一种良好品德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客服,都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某种稳定的品德认识和情感;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次完成

68.德育的基本途径:

各科教学(德育课其他课程综合实践课)班主任教学(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协调性工作)各项教育活动(少先队活动课外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校风学风教风良好师生关系学校制度)学校管理工作(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的与作用常规化管理)网络信息交流(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的与信息量的不足,网络交流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69.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针对性真实性感染性民主性艺术性),榜样示范法(真实性时代性先进性实事求是见之于思想和行动)情感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与启发说服教育相结合)实际锻炼法(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及时检查和总结)自我教育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品德评价法(正确认识品德评价目的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主)方法选择:

针对性灵活性时代性

70.德育评价功能:

导向诊断强化调节

71.德育评价的基本方法:

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情境测验法整体印象评价;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