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330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

《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像学考试必考.docx

影像学考试必考

呼吸系统

1肺野划分:

横-上、中、下野

纵-内、中、外带

2肺小叶:

肺小叶组成肺段,肺小叶直径约1cm

3肺实质和肺间质:

肺实质:

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和结构,包括肺泡和肺泡壁。

肺间质:

肺的支架组织,分布于支气管、血管周围及脏层胸膜下结缔组织组成的支架和间隙

4肺门:

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构成。

主要是肺动脉、肺静脉大的分支

5肺纹理的特点:

上肺纹理细,下肺纹理粗,右下肺纹理明显增粗、增多。

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主要是肺动脉分支

7胸膜:

正常情况下胸膜不显影,胸膜返折处有时可见斜裂和水平裂呈细线样

8膈

膈分为左右两叶,有肋膈角、心膈角。

右膈比左膈高1~2cm。

位置;前6、后10肋;上下运动1~3cm。

局限性膈膨升;多发生在右侧,老年人多见。

波浪膈;深吸气时肋骨的牵拉。

广泛的膈膨升:

胸腔压力降低;腹腔压力升高。

9弥漫性肺气肿:

两肺野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少、变细;

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

横膈低位、活动减弱;

心影狭长呈垂位;

可伴有肺大泡

10:

阻塞性肺不张

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

11:

一侧性肺不张

患侧肺野均匀致密;

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

纵隔向患侧移位;

横膈升高;

健侧代偿性肺气肿。

12:

肺叶不张:

a.不张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

b.相邻叶间裂向心性移位;

c.纵隔及肺门可不同程度向患侧移位;

d.邻近肺叶代偿性肺气肿

右肺中叶不张:

正位:

右肺下野心缘旁片状阴影,其边界上缘较清楚;下缘模糊,右心缘模糊。

侧位:

中叶的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带状或三角形致密影尖端指向肺门,上下肺叶代偿性肺气

肿。

13支气管气像(支气管空气征):

在实变的肺段或肺叶阴影内有时可见支气管分支的充气像

14空洞:

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

1.虫蚀样空洞,洞小多发形状不一

2.厚壁空洞洞壁厚≧3mm以上

3.薄壁空洞洞壁厚<3mm以下

15空腔:

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见于肺大泡、含气肺囊肿、肺气囊等。

空腔的壁薄而均匀,周围无实变,腔内无液体。

合并感染,腔内可见气-液面,空腔周围可见实变

16气胸:

气体进入胸腔则形成气胸,气胸改变了胸腔的负压状态,肺可部分或全部被压缩

X线表现:

低密度含气区;含气区内无肺纹理,可见被压缩肺的边缘。

少量气胸:

含气区(带)位于肺尖部、肺野外带内;无肺纹理,被压缩肺的边缘呈线状致密影。

大量气胸:

气胸区可占肺野的中外带,内带为压缩的肺组织,呈密度均匀一致的软组织肿块影,同侧肋间隙增宽,横膈下降,纵隔向健侧移位。

17:

大叶性肺炎x表现:

(1)充血期:

无阳性发现,或仅肺纹理增多、透明度略低或密度稍高影;

(2)实变期:

可见密度均匀的肺叶、肺段阴影。

有时可见到支气管气像。

(3)消散期:

由密度均匀→不均匀的斑片状影→吸收。

极少数肺内留少量索条影

18支气管肺炎:

X线表现

(1)多在两肺中下野内、中带;

(2)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

(3)沿纹理分布小点片状模糊阴影,密度不均,可融合成大片状;

(4)小儿常见肺门影增大、模糊,常伴有局限性肺气肿。

19急性肺脓肿x表现:

大片致密阴影,边缘模糊,占据一个或多个肺段,病变区中有液面的厚壁空洞,内壁常较光整或不规则。

20肺结核

由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

基本病理变化:

渗出、增殖、变质

结核病临床分类:

1、原发性肺结核(Ⅰ型)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3、继发性肺结核(Ⅲ型)

4、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5、其他肺外结核(Ⅴ型)

21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综合征(典型表现):

①原发灶(原发浸润)

②淋巴管炎

③淋巴结炎

22急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X线表现:

三均匀:

大小均匀、密度均匀、分布均匀的粟粒状阴影。

23亚急性、慢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x表现

三不均匀

大小不一;小→粟粒状,大→结节状

分布不均匀:

多见于两肺上中野

密度不同:

钙化增殖、渗出。

24继发性肺结核:

(1)浸润性肺结核

X线表现:

多种多样,可以一种为主或多种征象混合并存。

可见八种征象:

①局限性斑片影

②大叶性干酪性肺炎

③增殖性病变

④结核球

⑤空洞

⑥支气管播散病灶

⑦硬结钙化或索条状影

(2)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晚期类型。

临床上有反复低热,咳嗽、咯血、盗汗乏力、消瘦胸痛气短等症状。

X表现:

①纤维空洞上中肺野内常见,壁厚内壁光整;

②空洞周围改变大片渗出和干酪病变,不同程度钙化或大量纤维粘连;

③肺叶变形病变肺叶收缩,患侧肺门上提,肺纹理紊乱,呈垂柳状;

④代偿性肺气肿无病变区代偿性肺气肿;

⑤胸膜肥厚及粘连;

⑥纵隔向患侧移位

25中央型肺癌

(1)瘤体征象

肺门肿块影;肺门影增大、密度增高。

(2)支气管阻塞继发征象

a.阻塞性肺气肿;

b.阻塞性肺炎;

c.阻塞性肺不张。

(3)横“S”征:

中央型肺癌,右肺上叶不张,不张的上叶的下缘与肺门肿块下缘连线呈横“S”状

26周围型肺癌

(1)瘤体征像

①形状球形肿块多数为不规则形状,有分叶;

②肿块边缘模糊或呈长短不一的细毛刺;脐样切迹边缘

③肿块密度多数比较均匀;

④肿块内部可见不规则厚壁空洞,洞壁内可见结节状影,多数无液平面。

肿块内钙化者少见

(2)邻近胸膜受侵征象

胸膜肥厚与胸膜凹陷

鳞癌→胸膜肥厚;腺癌→胸膜凹陷;

①胸膜肥厚局部胸膜增厚,常伴有肋骨的破坏。

②胸膜凹陷

线样阴影又称尾征、兔耳征

幕状阴影

星状阴影

27结核球与周围性肺癌的X线表现鉴别

结核球周围型肺癌

好发部位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肺任何部位

大小2-3cm多见4cm以上多见

形态无分叶或有分叶多见

有浅分叶

边缘边缘清楚边缘常有毛刺

密度可有钙化或空洞密度均匀者多见

卫星灶多见无

循环系统

28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

后前位:

1、心右缘:

上段-升主动脉(老年人)、

-上腔静脉(青年人)。

下段-右心房

2、左心缘:

上段-主动脉结、主动脉弓形成。

中段-肺动脉段

下段-左心室

29相反搏动点:

左心室与肺动脉段搏动方向相反,两者交点称为相反搏动点,在透视下观察,是衡量左右心室增大的重要标志。

30心胸比率:

心影最大横径与右膈顶平面上胸廓最大横径之比。

0.5为正常值

31食管移位是左心房增大的重要标志

32左心室增大

先向左下、继而向后下增大。

后前位:

左心室段向左、向下膨隆增大;心尖部下移;相反搏动点上移。

33右心室增大

先向前及左上,继之向后增大。

后前位:

1、心尖圆隆上翘,向左增大;

2、相反搏动点下移;

3、肺动脉段饱满、膨隆;

34肺动脉高压x表现

肺门截断现象:

肺门区动脉大分支扩张增粗,外周分支收缩变细,分界突然

肺动脉段突出

间质性肺水肿

出现间隔线(Kerley氏线)以B线多见

B线:

长2-3cm,宽1-3mm横线,多位于肋膈角区

C线:

网格状影,多位于下肺野

A线:

长5-6cm,宽0.5-1mm,自肺叶外围斜行至肺门的线,多位于上叶

肺泡性肺水肿

一侧或两侧广泛分布的斑片模糊影

重者在肺门区形成“蝶翼状”阴影

阴影来去迅速,治疗后可很快吸收

肺淤血、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三种征象可同时出现,亦可互相转变

35肺淤血x表现

肺野透亮度降低

肺门增大,模糊

上肺静脉扩张、下肺静脉正常或变细,见“鹿角征”

肺纹理普遍增多、增粗,边缘模糊

36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表现:

①轻度:

正常、仅左心房轻度增大;

②中度以上:

左心房明显增大,左心室增大;

③肺淤血,右心室可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略小。

37肺源性心脏病X线表现

(1)慢性肺、胸疾患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纤维化、胸膜的广泛肥厚粘连钙化、胸廓畸形等

(2)心脏的改变

①右心室增大

心胸比率大于正常者不多,部分病例心比正常为小,表现为心尖圆隆上翘。

与肺气肿、膈低位等因素有关。

②心衰时左心室可增大

③右心房增大少见

(3)肺动脉高压

①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增宽、横径大于1.5cm

②肺动脉段突出

③肺门截断现象

38心包积液x表现

①积液300ml以下时无改变;

②中等量以上时心影球形、烧瓶状心缘各弓界限消失、心膈角锐利、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

③上腔静脉增宽;右上纵隔增宽;

④肺纹理减少或不显示,左心衰时肺淤血

消化系统

39钡餐检查禁忌症

1:

疑诊胃肠道穿孔2:

近日内有胃肠道大出血3:

疑诊肠梗阻4:

妊娠者

38龛影

胃肠道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切线位呈局限性向胃肠轮廓外突出的钡影。

轴位观为类圆形钡斑。

见于胃肠道溃疡。

39充盈缺损:

肿块从胃肠道壁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造影时不能被钡剂充填,形成的影像叫充盈缺损

40激惹现象:

十二指肠球部、回盲部痉挛使其充盈不良、一但充盈立即迅速排空

41胃溃疡x表现

1、直接征象---龛影

龛影口部见黏膜水肿带

①黏膜线

②项圈征

③狭颈征

2、间接征象:

①痉挛切迹;

②分泌增加;

③蠕动增强或减慢;张力增高与减低;排空加快或减慢。

42胃癌X线表现

典型表现为半月综合征:

龛影呈半月状,周围可见环堤(透亮带)宽

窄不等,可见指压迹与裂隙(见于Ⅱ.Ⅲ型胃癌)

43胃良恶性溃疡的X线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良性溃疡恶性溃疡

龛影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扁平、

边缘光滑整齐。

半月状。

龛影位置突出于胃轮廓外。

位于轮廓内。

龛影口部黏膜水肿、黏膜线环堤、指压迹、

、项圈征、狭颈征裂隙、黏膜破坏、

黏膜集中像。

中断、呈杵状。

附近胃壁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峭直、蠕动消失。

44胃肠道穿孔x表现

1气腹:

膈下游离气体

2腹腔积液

3腹脂线异常:

变宽,模糊或消失

4麻痹性肠胀气:

肠管扩张增宽,蠕动消失

465肠梗阻临床表现:

主要是腹痛、呕吐、停止排气、腹胀等症状

46急性小肠梗阻X线表现:

①确定是否有肠梗阻:

A.小肠积气扩张。

B.可见多个气液平面、阶梯状。

②梗阻部位的判断:

A.十二指肠梗阻:

常发生在横段、降段,卧位见胃和十二指肠

充气扩张,立位可见胃和十二指肠内有较大的液平面,其余大、小肠内无液面。

B.空肠梗阻:

常显示左上腹或中上腹部偏左,数量不多的扩张肠曲,液面数量少,显示有空肠扩张

C.回肠中下段梗阻:

可见积气扩张的空肠回肠部满腹腔,立位可见高低不平阶梯状液平面。

一般而言:

高位梗阻;

积气扩张肠曲少、液面少、位置高、肠内皱襞多而显著,可提示高位梗阻。

低位梗阻;

肠曲多、液面多、扩张积气和液面布满全腹呈阶梯状,可提示低位梗阻。

③梗阻程度的判断:

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梗阻两类。

A.完全性小肠梗阻:

梗阻点以下肠腔内无积气和液平面,结肠内不积气或显示混在粪便中少量气体;梗阻后24小时复查结肠内仍无积气。

而小肠积气、积液加重,可提示完全性小肠梗阻。

B.不完全性小肠梗阻:

梗阻点以下可显示少量积气、积液,梗阻点以上肠曲扩张程度较轻,结肠内有较多的气体,多次复查结肠内有较多的气体,或积气时多时少。

可提示不完全性小肠梗阻。

骨与关节系统

47骨的基本成分:

骨细胞骨胶纤维骨基质

48小儿长骨的主要特点:

有骺软骨未完全骨化,可分为骨干,干骺端,骺及骨骺板等部分

49成骨的两种方式

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

50骨质疏松

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x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

长骨骨小梁变细、变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

51:

骨质软化

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使骨骼失去硬度而软化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变细,骨皮质变薄,骨骼压缩变形

52:

骨质破坏

原有的骨结构因被炎症、肿瘤、肉芽组织或其他组织所代替而消失

X表现1、轻微破坏骨小梁中断消失,出现局限性骨质密度减低区。

2、囊状骨破坏边缘光滑,界限清楚;见于良性肿瘤,类肿瘤疾患。

3、弥漫浸润性破坏呈斑片状破坏、溶骨性破坏,边缘模糊,界限不清;多见急性骨髓炎和恶性肿瘤。

4、皮质骨破坏哈氏管扩大,呈筛孔样,斑片状或虫蚀样骨破坏。

53:

凡是有骨膜反应说明骨内或体内必有病变

54:

关节退行性变x表现

早期:

骨性关节面摸糊、中断、消失。

中晚期:

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囊变,边缘骨刺形成。

以脊柱、髋、膝关节多见

55:

关节强直

1、骨性强直:

关节破坏后由骨端骨组织所连接。

X线表现:

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骨端。

2、纤维强直:

关节破坏后骨端由纤维组织所连接

X线表现:

关节间隙变窄,无骨小梁通过关节。

56: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折裂或粉碎。

57:

骨折线X线下有三种情况。

(1)锐利的透明线。

最为常见。

(2)带状密度增高影。

见于嵌入骨折或压缩性骨折

(3)骨皮质皱折、成角、凹折或裂痕。

见于不完全性骨折及青枝骨折。

58骨折解剖:

包括对位、对线,以近折片为基准,观察远折片的移位情况

对位包括横向错位和纵向错位

对线包括纵轴成角和纵轴旋转

59股骨头坏死x表现:

早期坏死区骨密度可相对增高

中期:

股骨头内增生硬化囊变死骨

晚期:

股骨头变形,碎裂、塌陷、碎裂

60颈椎病分型

通常分为四型:

1.神经根型最多见;达60-70%。

2.脊髓型次之;占12~13%。

3.椎动脉型较少。

4.交感神经型

61:

骨转移瘤

以上皮癌和腺癌为主,乳癌发生骨转移最多见

好发部位以脊柱、肋骨、骨盆最多见

临床表现:

局部的疼痛,开始是间歇性痛;发展为持续性深部疼痛,经常难以忍受。

X线表现:

①椎体转移

溶骨性椎体破坏、塌陷、楔形变,椎间隙大多保持正常,椎弓根骨质破坏或消失

成骨性为椎体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影或整个椎体密度增高;

②骨盆转移

溶骨性发溶骨性大片状或虫蚀样骨质破坏,边缘无骨质硬化少数可见骨膜反应

成骨性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常无软组织肿块;

③长骨转移:

在骨端松质骨或骨干部多见,呈大片状溶骨性破坏,并破坏骨皮质,一般无骨膜反应和软组

织肿块

62:

颈椎病的X线平片诊断

1.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向弯曲。

2.椎体间隙变窄或病变处椎间隙前窄后宽。

3.椎体前后缘唇样骨质增生,骨刺形成

4.小关节及钩椎关节退行性变,边缘增生变窄,骨刺形成

5.椎间孔变小、变形。

6.颈椎不稳

7.项韧带钙化、骨化。

8.前、后纵韧带钙化、骨化

总论

63:

x线的特性:

荧光效应,穿透作性,电离效应,感光效应

64:

造影剂使用前注意事项:

1:

了解过敏史与作过敏试验

2:

严格掌握禁忌症对碘过敏,甲亢心肾功能代偿不足应禁忌造影

3:

造影剂的选择应根据造影不同而选择适当的造影剂,并注意浓度与剂量

65:

异常x线分析要点

1病变的位置与分布

2病变的数目与形态

3病变的边缘

4病变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5邻近器官的改变,受压或受侵袭

6器官功能的变化

66:

x线的解读

首先应注意摄影条件和体位是否可满足诊断需要,其次按一定顺序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再结合诊断需要作重点观察

67:

影像学包括:

x线成像,超声成像,CT成像,磁共振成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