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205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6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无论是远洋航行,还是抗击外来侵略,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人所称颂。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远航篇)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拒敌篇)

(1)如果让你追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迹,你能说出当年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郑和船队与外国交流的中国丝织品和饮品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有什么重要影响?

(3)此人所说的“海波”指什么?

为平息“海波”,在何处取得九战九捷?

结合所学用一句恰当的话评价此人。

【答案】

(1)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丝绸茶叶

(2)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倭寇。

台州。

戚继光不计个人功名得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当年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第二小问,1405—1433年,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的瓷器、上等茶叶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因此郑和船队与外国交流的中国丝织品和饮品是丝绸、茶叶。

(2)依据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依据题目材料“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戚继光的诗句,所以材料中的人物是戚继光,他所说的“海波”指的是倭寇;为了平息倭寇之乱,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又到福建、广东地区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为了保卫祖国海疆的安宁,不计个人功名得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2.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1)这部条约名称是什么?

何时签订的?

(2)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什么地方两次被打败?

(3)这部条约的签订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

(1)《尼布楚条约》。

1689年签订的。

(2)雅克萨。

(3)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上述条约的名称是《尼布楚条约》,是在1689年签订的。

这部条约鉴订前,俄军曾在雅克萨两次被打败。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意义:

这部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阅读下列材料: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残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

——王应安《柳南续笔》

原文大意:

现在榨布广泛应用,用来御寒保暖,无论老少贵贱都离不开它。

棉布成为后世的主要衣被原抖,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丝绸,这都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难道不应该像拜祭神灵一样崇敬她,让她享有与蚕神螺祖同等的祭祀吗?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2)材料中所说“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是指什么?

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3)黄道婆的成就对她的故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因此“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指的是这一事件。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

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是。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

(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

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答案】

(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

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材料二限制海外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

“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

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

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达的最远地区。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答案】

(1)宣扬国威: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

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信息“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可知,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

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材料二:

如下图

(1)材料一中反映的疆域范围指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朝代的疆域?

(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元

(2)行省制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这是元代疆域。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元代对台湾和西藏采取的管理措施分别是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

(4)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说说两宋时期中国海船所到达的范围。

(2)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

主要有哪几个海外贸易港口?

(3)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

(3)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收入很多。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江南为之盛国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

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

(1)苏州,湖州;水稻。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政府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很快得到推广。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所以材料一中的苏湖是指苏州和湖州。

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间,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社会生产经济被严重破坏,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治理得当,生产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同时,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大举南迁,这样不仅给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另外,南方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人少地多等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隋唐以来,社会稳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宋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宋代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因此两则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社会现象。

(3)依据所学概括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6中的技术是谁发明的,该技术的问世有什么重大意义?

(2)图7中的发明在北宋时期有何发展?

对当时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图8反映了什么情况?

这种发明对激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发明:

毕昇

影响: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实现了印刷技术的新突破,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发展: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意义: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情况:

火药武器出现

影响: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6“泥活字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实现了印刷技术的新突破,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根据图7“司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指南针,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3)根据图8“宋代火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火药武器出现,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0.《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的作者张程将隋帝国从胚胎孕育到盛极一时、最后势力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

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昙花王朝》第一部分第二章:

转瞬而成的统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

因此,(杨坚)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天下。

(1)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昙花王朝》第二部分第三章:

开皇盛世开皇十二年(592年),户部奏称:

“天下府库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

许多物资只能堆积在廊庑之下。

”杨坚下令赶造新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

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

(2)杨坚统治时期,出现“开皇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昙花王朝》第三部分第五章:

王朝的形象工程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

……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他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

【答案】

(1)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2)原因:

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表现:

国家统一安定,人们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3)是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

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的可能性;利用天然河道和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包括:

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改革图治,发展生产,重视农业,博采众长等,使隋朝出现了“开皇盛世”的局面;开皇盛世的表现为:

农业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富足,建立了长安洛阳等大粮仓,为炀帝修运河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上打败突厥,外交上吸引日本留学,外国商人等。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包括:

隋文帝在位时期,经济繁荣,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经济基础;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等等。

11.材料论述题: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

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

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

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发展。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

其中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

正是这些谏诤,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就说,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皆魏征之力也”。

(《旧唐书。

魏征传》)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贞观之治。

(2)观点: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论证:

唐太宗执政时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发展。

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论:

以上说明,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解析】

(1)根据材料“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观点: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论证:

唐太宗执政时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发展。

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论:

以上说明,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点睛:

抓住题眼“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是解题关键;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有作为的皇帝。

论证: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稳定。

他还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注重“戒奢从简”。

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谋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还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死后,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有作为的皇帝。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如上图所示的工程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名字是?

该工程开凿于哪位皇帝时期?

流经今安徵省境内的是哪一段?

材料二:

以下是两位诗人关于运河的两首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现不回。

——胡曾(汴水)

(2)以上两位诗人对于开凿大运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你支持哪一位诗人的观点?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

通济渠。

(2)皮日休的态度是:

赞美,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胡曾的态度是:

批判,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支持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也可以支持胡曾的观点,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所示的工程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名字隋朝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自北而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流经今安徵省境内的是通济渠。

(2)依据材料二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可知对于开凿大运河,皮日休的态度是: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依据胡曾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现不回。

”可知对于开凿大运河,胡曾的态度是:

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我支持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利与弊。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材料二: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义资本家指挥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三:

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手工作坊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

请简述理由。

(2)材料二中工场手工业是什么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

请简述理由。

(3)结合材料三回答:

13、14世纪以来,农村和城市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新变化?

【答案】

(1)不是;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资本主义性质的;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农村:

租地农场、富裕农民;城市:

手工工场、市民阶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主……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可知,这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