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5137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docx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明史

明史

《石匮书》文苑传与儒林传解读:

李梦阳和康海

大纲

一、“卑视一世”的李梦阳

1.“应诏上书”

2.弹劾“八虎”

二、康海的名士风度

1.政治生涯

2.罢官后的生活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O1:

李梦阳应诏上书,不遗余力地抨击时弊,孝宗皇帝是一个少见的明君,颇为赞同李梦阳的看法

KO2:

李梦阳弹劾奏疏,揭露以刘瑾为首的“八虎”的种种罪状。

刘瑾得志以后,不断罗织大臣罪状,包括李梦阳。

之后,李梦阳获得昭雪,但是他这样锋芒毕露的行事风格,最终落得被罢官的下场

KO3:

康海与李梦阳齐名,同为“前七子”。

李梦阳下狱之后,康海伸出援手。

刘瑾对康海慕名已久,想结识他,康海却避而远之。

康海过于率性随意,对政治风险估计不足,导致当刘瑾的党羽被揭发时,他也受到牵连

KO4:

康海被罢官以后,不谈国事,仿效魏晋名士,过着放浪形骸的日子,以狂放不羁的言行发泄内心愤懑的“佯狂”

正文

明清之际的文史大家张岱,文章写得漂亮,思想深邃,语言犀利。

他写的《石匮书》就是如此,其中的《文苑列传总论》妙不可言,对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的抨击入木三分。

他在清初回顾整个明朝,说道:

“二百八十二年以来,英雄豪杰埋没于八股中,得售者什一,不得售者什九。

”并且引用了李卓吾的话:

“吾熟读烂时文百余首,进场时做一日誊录生,便高中矣。

”说此虽戏言,委是实录。

当时的文人只读《四书》,这与宋朝的朱熹的提倡不无关系,朱熹将《四书》提高到经的地位。

这样一来,人们只读《四书》,其它的书文一概不读,因此人们的文化造诣每况愈下,令人忧虑。

然而也有一些文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特立独行,虽然没有冲破体制,却能驰骋才华。

明孝宗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贤明之君,弘治年间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最为引人瞩目。

但是这些文人的遭遇都是不幸的,他们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并不益于他们才能的发挥。

一、“卑视一世”的李梦阳

李梦阳和康海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名列“前七子”,李梦阳为“前七子”之首。

李梦阳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其中是有政治含义的,即反对宋朝的理学。

要想破除程朱理学就需要向前朝学习。

“卑视一世”是李梦阳的特点,文学上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狂放高傲,无所顾忌。

1.“应诏上书”

弘治六年中进士后,出任户部主事,以后晋升为户部郎中。

弘治十八年他做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情——“应诏上书”。

这篇长达五千字的《应诏上书稿》的主要基调,和后来海瑞的《治安疏》一样,都模仿贾谊的《陈政事疏》,不遗余力地抨击时弊,涉及到最为敏感的焦点——皇后张氏的弟弟寿宁侯张鹤龄“骄纵犯法”之事,也就是说他触及了外戚的利益,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一贯骄恣横暴的寿宁侯张鹤龄拼力反扑,上疏辩解并主张处死李梦阳。

孝宗皇帝和他的父亲截然不同,是一个少见的明君,颇为赞同李梦阳的看法,没有维护张皇后以及其弟张鹤龄,反而教训了他们,事情至此告一段落。

但李梦阳并没有就此罢休,有一天,李梦阳路遇寿宁侯,当街数落他的罪行,竟然举鞭把他的两个门牙击落,寿宁侯鉴于日前皇上的训诫,只得隐忍。

所以张岱称赞他“气节奕奕”。

2.弹劾“八虎”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六日,三十六岁的孝宗病危,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来到乾清宫寝殿,跪在御榻前听皇上托孤。

孝宗知道自己唯一的儿子朱厚照自幼喜好逸乐,将来必定“纵欲败度”,对三位大学士说:

“东宫(太子)聪明,但年幼,好逸乐,先生每勤请他出来,读些书,辅他做个好人。

”次日,孝宗驾崩,十八日,十五岁的朱厚照即位,就是明武宗。

正如孝宗所料,此人果然“纵欲败度”,他在东宫时的亲信太监刘瑾、马永成、谷大用、丘聚、张永、高凤、罗祥、魏彬,号称“八虎”,他们成天用狗、马、鹰、犬以及歌、舞、角、觝取悦十五岁的小皇帝。

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恳切规劝,毫无效果。

户部尚书韩文忧心忡忡,每次退朝,在下属面前谈起朝政,就哭泣不已。

户部郎中李梦阳说:

韩公身为大臣,与国家休戚与共,哭泣何益?

韩公向他讨教,李梦阳说:

近日言官交章弹劾“八虎”,奏疏已经到了内阁。

三位阁老是顾命大臣,全力支持言官的弹劾。

韩公如果率领诸大臣殊死力争,与阁老配合,除掉“八虎”易如反掌。

韩文深知此事风险巨大,但是值得一做。

因此他委托李梦阳起草弹劾“八虎”的奏疏,关照他,不要写得太文、太长,太文,恐怕皇上看不懂;太长,恐怕皇上没有耐心看完。

因此,李梦阳写了一份短短几百字的弹劾奏疏,揭露以刘瑾为首的“八虎”的种种罪状,最后提出希望皇帝将“八虎”明正典刑,即处死他们。

武宗皇帝看了弹劾奏疏当然不会接受他们的意见,但是也不能拒绝,因为在皇帝身边也有宦官赞成大臣们的意见。

消息灵通的“八虎”得到消息,赶忙商讨策略,提前反击,结果发展成为一场小小的宫廷政变。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随即任命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团营提督;马永成为东厂提督,谷大用为西厂提督,张永等掌管京营军队,分别把守要害地方。

于是乎一夜之间,宫廷的机要、特务及警卫,统统落入“八虎”之手。

对于这个小小的政变,大臣们完全蒙在鼓里。

次日清晨,他们按照事先商定的部署,在宫门外向皇帝请愿——严惩“八虎”。

万万没有料到,得到的圣旨却是对于刘瑾、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等人的新任命。

内阁大学士刘健等料知局面已经无法挽回,纷纷向皇帝提请辞官,刘瑾利用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代皇帝起草圣旨,勒令刘健、谢迁致仕。

刘瑾得志以后,一方面揣摩皇上心意,百般迎合;另一方面不断罗织大臣罪状,炮制“奸党”名单,包括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都察院都御史张敷华,郎中李梦阳,主事王守仁等五十三人。

终于形成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刘瑾专权的局面。

当时的历史学家形容刘瑾俨然成为另一个皇帝:

“刘瑾擅权时,上视朝毕,群臣向东北一揖,为(刘)瑾在上左也。

人谓(刘)瑾曰:

‘站的皇帝’,谓上曰:

‘坐的皇帝’”;“人呼(刘)瑾为‘立地皇帝’”。

不久,刘瑾得知弹劾奏疏出于李梦阳之手,马上下令逮捕,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幸亏康海多方疏通援救,才得以释放。

这一消息透露后,李梦阳一时名重天下。

正德五年,刘瑾伏法,凌迟处死。

李梦阳获得昭雪,起用为江西提学副使。

但是他这样锋芒毕露的行事风格,很难适应腐败的官场氛围,几个回合下来,最终落得被罢官的下场。

正德年间发生了宁王叛乱,意欲取代武宗皇帝,但很快地就被王守仁平定。

宁王朱宸濠谋反被处死,政敌揪住李梦阳曾经为朱宸濠写过《阳春书院记》,追论他是宁王的同党,逮入锦衣卫诏狱。

幸亏内阁首辅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大力援救,才幸免于死,判处“削籍”——禁锢终身,不得为官,从此上层社会的交往完全断绝。

一代异才李梦阳的晚年潦倒不堪,令人惋惜。

二、康海的名士风度

康海,弘治十五年廷试第一名,是皇帝钦定的状元,和李梦阳等名列“前七子”。

明孝宗很有文学眼光,看了康海的文章批红:

“我明百五十年,无此文体,是可变今追古矣!

1.政治生涯

康海与李梦阳齐名。

李梦阳讥刺当时文坛盟主李东阳的文章过于“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康海也反对当时的文风——“不能自立,傍人门户,效颦而学步”,要求像古人那样“言以见志”,“其性情其状貌求而可得”。

李梦阳下狱之后,有人求助康海伸出援手,康海当即答应。

康海向自己的陕西同乡刘瑾为李梦阳求情,对于康海这位陕西同乡,刘瑾慕名已久,想结识他,康海却避而远之。

康状元笑谈自若,睥睨刘瑾问道:

自古三秦豪杰有几?

刘瑾略有才学,听出话中有话,便说:

请先生指教。

康海说:

昔日桓温问王猛,三秦豪杰何以不至?

王猛扪虱而谈,三秦豪杰舍我其谁?

刘瑾怀疑在讽刺自己,红着脸转换话题,问道:

三秦豪杰今日有几位?

康海回答:

有三人,一位是成化、弘治年间的王恕,另一位是在皇帝左右的“密勿亲信”。

刘瑾听出是指自己,面露喜色,反问道:

还有一位是康先生吗?

康海回应道:

我哪里算得上,他是当今的李白。

李白醉,使高力士脱靴,高力士脱而不辞,是大度能容物之人。

刘瑾终于听明白:

先生难道说的是李梦阳?

此人罪当处死。

康海对应道:

应则变,如果杀了,关中就少了一位才子。

刘瑾明白了他的来意,马上说:

我知道了,但饮酒无妨。

次日,李梦阳被释放出狱,罢官而去。

刘瑾给了一个面子,想拉拢康海,请他出任吏部侍郎,康海坚决推辞,措辞却很委婉:

我做官才五年,翰林没有五年而晋升部堂的先例,请为我向皇上请辞。

看来他是有意与刘瑾保持距离。

康海过于率性随意,对政治风险估计不足。

他丁忧回乡,途中遭遇强盗,名士气十足的康海,居然一气之下写信给刘瑾,向他告状。

刘瑾为了拉拢康海,处分了负责当地治安的官员。

此事铸成大错,被忌恨他的人抓住把柄——拉大旗作虎皮。

正德五年,刘瑾被以“反逆”罪处死,言官(给事中与御史)纷纷揭发刘瑾的党羽,康海也受到牵连,削籍(开除公职)为民。

言官指责他是“瑾党”,显然有意气用事的成分在内。

2.罢官后的生活

罢官以后,他不谈国事,仿效魏晋名士,过着放浪形骸的日子,讲着狂妄的话。

这样狂放不羁的言行,令人不解,其实是发泄内心愤懑的“佯狂”,有如竹林七贤一般。

他写的一首小令中的一句话透露了当时的心境:

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

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

刚方,奚落了膺和滂。

荒唐,周旋了籍与康。

因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无法辩白,只有以此来麻醉自己。

末两句指东汉清流李膺、范滂,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用以自况。

这是他真实的心态。

经过政治风浪的冲击,康海已经彻底看破仕途。

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的弟弟兵部侍郎杨廷仪,路过武功县,康海设宴招待,还自弹琵琶助兴。

杨廷仪乘着酒兴说:

家兄比来殊为挂念,何不写一封书信,由我从旁推荐。

康海仿佛受到奇耻大辱,怒不可遏,把手中的琵琶向他掷去,把椅子砸得粉碎,杨廷仪吓得踉跄而逃,他在后面边追边骂:

吾岂效王维,假作伶人,借琵琶讨官做耶?

退入屋内后,口中还喋喋不休:

再也不想见到这个四川佬!

尹守衡评论道:

“君子以是益知(康)海之不能降志(刘)瑾也。

”言外之意,把康海列入“瑾党”是天大的冤枉。

焦竑写的《国朝献征录》中的<康海传>,有一段话值得注意:

“(康)海爱人之心长,而自好短,尝援人于死,而获生者数人,非望其报也。

生者或顾谤其为交(刘)瑾,忌者征焉,自是陷于网罗而不可解矣。

”这里所说的“顾谤其为交瑾”的“获生者”,其中就有李梦阳。

此事见于张岱《石匮书》:

“(康)海既生梦阳,及罹党祸,而梦阳不为别白,反加讥讪,故(康)海为《中山狼》杂剧,以刺梦阳。

”同为“前七子”,同为大才子,两者人品的高下,于此可见一斑。

返回顶端

《石匮书》文苑传与儒林传解读:

两大才子和心学

大纲

一、唐寅与祝允明

1.“受弃于时”的唐寅

2.“玩世自放”的祝允明

二、陈献章与王守仁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O1:

唐寅才华横溢,而又率真任性,但受弃于时。

受挫后他纵情于诗画之间,激发了他的创作才情。

弘治、正德年间层见迭出的诗书画群峰,唐寅无疑是最耀眼的一座;“玩世自放”的祝允明尽得虞世南、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怀素之精妙,当时人称其为“草圣”,他的行草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KO2:

王守仁是明朝少见的事功与学问俱佳的官员,他立下了大事功被封为“新建伯”,更是留下了大学问“心学”

正文

一、唐寅与祝允明

1.“受弃于时”的唐寅

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关于他的风流韵事,民间传说乃至戏曲大肆渲染,苏州评弹《唐伯虎三笑点秋香》便是最佳的例子,情节跌宕起伏,风趣幽默,活色生香。

那毕竟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

不意近日翻阅何大成《唐伯虎先生外编》,于“伯虎遗事”中,竟然发现实有其事。

迻录于下,以飨读者:

唐子畏(引者按: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被放后,于金阊见一画舫,珠翠盈坐,内一女郎姣好姿媚,笑而顾己。

乃易微服,买小艇尾之抵吴兴,知为某仕宦家也。

日过其门,作落魄状,求佣书者。

主人留为二子佣,事无不先意承旨,主甚爱之。

二子文益奇,父师不知出自子畏也。

已而,以娶求归,二子不从,曰:

“室中婢惟汝所欲。

”遍择之,得秋香者,即金阊所见也。

二子白父母而妻之。

婚之夕,女郎谓子畏曰:

“君非向金阊所见者乎?

”曰:

“然。

”曰:

“君士人也,何自贱若此?

”曰:

“汝昔顾我,不能忘情耳。

”曰:

“妾昔见诸少年拥君出素扇求书画,君挥翰如流,且欢呼浮白,旁若无人,睨视吾舟。

妾知君非凡士也,乃一笑耳。

”子畏曰:

“何物女子,于尘埃中识名士耶!

”益相欢洽。

居无何,有贵客过其门,主人令子畏典客,客于席间恒注目子畏。

客私谓曰:

“君貌何似唐子畏?

”子畏曰:

“然,余慕主家女郎,故来此耳。

”客白主人,主人大骇,列于宾席尽欢。

明日,治百金装并婢送归吴中。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人,才华横溢,而又率真任性,是明中叶苏州四大才子之一。

这样一位大才子为何会受弃于时呢?

他年少时极聪明,也很用功,在学校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好友祝枝山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

果然,弘治十一年应天乡试,他考了第一名,引起了主考官的重视。

次年,他进京参加会试,在京城引起轰动。

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使他卷入了无端的科场舞弊案件。

原委大抵如此:

江阴县的举人徐经为了结交唐寅,出巨资为他祝寿,并且同舟北上。

因为徐经的关系,惹上了麻烦。

有人揭发说,徐经贿赂主考官程敏政的家僮,得到试题。

事情披露后,牵连到唐寅,不但进士无望,而且关入监狱,出狱后贬谪为小吏。

其实这一科场舞弊案疑点甚多。

后来的官员核实的结果为: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因为程敏政并没有录取徐、唐二人。

但结果无此,已无法翻案,此为唐伯虎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此后他纵情于诗画之间,激发了他的创作才情。

自署其章曰: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风流才子声名鹊起,却招来了更大的隐患。

宁王宸濠慕其才名,用重金聘请,他居然不假思索地应邀前往宁王府。

后来察觉宸濠“有异志”——意欲叛乱,于是他故意醉酒佯狂,甚至仿效魏晋名士,脱光衣裤,“露其丑秽”,宸濠无法忍受,只得放还。

在这一点上,他不及好友文徵明。

当初宸濠也用重金招聘,文徵明骤然称病,卧床不起,不启封宸濠的信函,不收礼金,也不回话,对于来人的游说——“朱邸席虚左而待”,笑而不答,用阮籍式的智慧谢绝了聘请。

后来宁王宸濠果然起兵叛乱,兵败后被处死,和他有瓜葛的文人都受到株连。

唐寅虽然及时抽身,已经玷污了自己的清名。

因为如此遭遇背景,他甚至和祝允明、张灵在雨雪中扮作乞丐,打着节拍唱“莲花落”,乞讨得钱就去沽酒,在野寺中痛饮,还说着醉话:

“此乐恨不令太白知之!

”这就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是内心苦闷的一种发泄方式。

与唐祝志趣相投的张灵也是狂放不羁的名士,有一天他和唐伯虎同游虎丘,扣舷痛饮,见岸上有几个俗不可耐的富商在那里吟诗,张灵说:

这批富商不过玩弄杯酒,哪里配得上论诗,且看我上去戏弄一下。

于是他化装成乞丐,说承蒙诸君施舍,愿意狗尾续貂。

富商大笑:

乞丐也能作诗?

随即以“苍官青士朴屋伊尼”来考他,张灵应声答道:

苍官松也,青士竹也,朴屋兔也,伊尼鹿也。

富商大惊,张灵连饮十几杯酒后,挥毫写下近百首诗,扬长而去。

富商派人四出寻找,毫无踪影,大位惊骇,以为神仙。

文震孟说他是任情肆志之士,狂放磊落,非世途龌龊者可比。

这种变态的快乐难以掩盖内心的苦闷,事实确实如此,他在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吐露了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闷,在信的末尾还交代后事。

唐寅只活了五十四岁,所幸的是和他同年生的文徵明比他多活了三十六年,实现了“不绝唐氏之祀”的嘱托。

他死后挚友祝枝山为他写了墓志铭,追述其一生行事与挫折,感叹道:

“有过人之杰,人不歆而更毁;存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

”然而是非自有公论,文震孟为其作传,引用祝枝山的墓志铭,评论道:

“人才第一,风流第一,画品第一。

画品第一是唐伯虎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遗产。

他曾经多次表示,无意于“应世诗文”,说:

“后世知我不在此”。

他有令人赞叹不已的绘画成就。

确实,后世看重唐寅的确实不是那些文章,而是画作,人因画而不朽。

他虽然卖画为生,却从不草率,传世的画作件件都是精品,山水画师法宋元名家,又有自己独创风格;花鸟画与人物画,笔墨秀丽润滑,工笔和写意俱佳。

祝枝山为其巨幅画卷作为的时候称此画长四丈。

有天赋,见过真山水,所以才有如此神品。

可惜此公生前“受弃于时”,身后才闪闪发光。

弘治、正德年间层见迭出的诗书画群峰,唐寅无疑是最耀眼的一座。

2.“玩世自放”的祝允明

“玩世自放”这四个字,是“金陵三俊”之一——顾璘,对祝允明的评价:

“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很有点阮籍、嵇康之类魏晋名士的风度。

阮籍最瞧不起“礼法之士”,称他们是“裈中之虱”;嵇康菲薄周公孔子,高唱“六经未必是太阳”,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

苏州评弹对祝允明的描摹,是深知其中三昧的,活灵活现一个愤世嫉俗的老顽童,诙谐率性,狂放不羁。

骨子里就是这种魏晋风度。

弘治五年他中举时,已过而立之年,之后参加会试竟然落第。

不久,他以举人身份出任广东兴宁知县,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进士出身的知县,把兴宁治理得很好。

但最后还是隐退了。

何大成《唐伯虎先生外编》写道:

“伯虎尝夏月访祝枝山,枝山适大醉,裸体纵笔疾书,了不为谢。

伯虎戏谓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枝山遽答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他和刘玲一样,把房间当作自己的衣裤。

万斯同《明史·文苑传》写道:

“稍长,博览羣籍,为文章荦有奇气,或当筵诙谈,援毫疾书,思若泉涌。

”会试虽然下第,声誉却与日俱增,索要文章及书法的人接踵而至。

他的架子很大,对于看不惯的人,即使抬着金银上门,决不理睬,假装生病。

不过人们抓住了他的弱点:

“好酒色”,乘他沉醉于妓院之时,由妓女出面索要,“累纸可得”,“捆载以去”。

另有一些人,看他手头拮据,无钱下酒馆时,乘机要挟,只付少量银钱,就可以换得他的手书。

他的书法被称为神品,尽得虞世南、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怀素之精妙。

当时人称其为“草圣”,他的行草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祝枝山的《古诗十九首》行草,后来成为流传的精品。

上面有文徵明、彭年、文嘉、顾德涵、王世贞、李攀龙、周天球等名家的跋文。

祝枝山行草《离骚经》,也可称为精品,可与王羲之媲美。

王世贞推崇他的书法明朝第一,而这个“第一”,又和“狂放自喜”联系在一起。

倘若没有“狂放自喜”的风格,祝允明不会有如此高的书法成就。

然而正是这种风格,使得他晚年生活窘迫,六十七岁去世时,差一点无钱殡殓。

一代才子落得如此地步令人唏嘘不已。

二、陈献章与王守仁

明前期的思想界沉闷而无新意,科举取士都以宋儒朱熹的经注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致使朱子学风靡一时,并且走向了极端,学者们依托于复性与躬行,没有自觉自由的思想。

物极必反,于是乎有陈献章出来大声疾呼,提倡怀疑精神,主张学贵知疑,希望把个人的思想从圣贤经书中解放出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开自由思想的先声。

后继者王守仁高举陈献章的大旗,把他的心学发展到极致。

王守仁,又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进士。

他是明朝少见的事功与学问俱佳的官员。

然而他留给后世最大的影响,并非事功,而是学问和思想,令人振聋发聩的是,他大声喊出,以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从孔子到朱熹的圣贤脚下,引起了思想界一场大革命。

东林书院的创建者顾宪成在《小学斋札记》中说:

“当士人桎梏于训诂词章之间,骤而闻良知之说,一时心目俱醒,犹若拨云雾而见白日,岂不大快!

”确实,王守仁的心学,为沉闷而缺乏新意思想界带来的清新空气,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是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中了进士以后,王守仁任兵部主事。

正德年间“八虎”专政,不少官员联名弹劾以刘瑾为首“八虎”遭到严惩。

在此紧要关头,兵部主事王守仁挺身而出。

刘瑾大为光火,假传圣旨,把王守仁廷杖五十大板,流放到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从正六品的兵部主事降为偏远山区的驿丞。

刘瑾不肯善罢甘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暗中派人尾随,伺机刺杀。

王守仁察觉后,半夜时分,把自己的衣服鞋子放在钱塘江边,布置投江而死的现场,还留下一首遗诗:

“百年臣子悲何及,夜夜狂涛泣子胥。

”然后搭乘一艘商船前往舟山,途中遇到飓风,漂流到福建。

从此他隐姓埋名于武夷山中。

他十七岁时,曾在江西铁柱宫遇见一位道士,相见如故,结为挚友。

巧得很,有一天居然遇上了这位道士,王守仁如实相告,道士说:

先生意欲远遁避祸,但是你的尊公(父亲)还在朝为官,此举恐怕连累尊公。

听从他的劝告,王守仁坦然赶赴龙场驿。

龙场驿在万山丛中,荒凉而贫瘠。

他刚到的时候,没有住房,就在岩洞中住宿。

苗民对他十分尊重,为他伐木建造了一间屋子。

他是只身前来的,无书可读成为最大的寂寞,正是这种境遇成就了日后享誉学界的“心学”。

王守仁是一个才子,却与一般文人迥然有别。

在出任兵部主事之前,早已名声远扬。

贬谪到了龙场驿,没有书可读,便改变做学问的方法——静坐顿悟。

这一点,以前研究思想史的学者有所忽略,误以为他是故意“束书不观”。

而明清之际的史家早已点破,乃不得已而为之。

何乔远《名山藏》说;“龙场在南夷万山中,无所得书,日坐石穴中,默记旧读,随手录之,意有所会,辄为训释,而不必尽合于先贤者。

他主张“向内用心”的静坐功夫;明白“向内用心”的道理,也就明白他为什么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了。

他的“心得”有特定的含义——“求诸心而得”。

他说得好: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这就是他贬谪龙场驿之后的顿悟,倘若没有这几年的流放生涯,他能有这样振聋发聩的“心得”吗?

正德五年,刘瑾以“反逆”罪凌迟处死,王守仁由龙场驿丞调任江西庐陵知县,后来出任南赣汀漳巡抚,用了一年时间,平定了江西的匪患,捣毁“贼巢”八十多处。

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在驻地南昌发动武装叛乱,“驰檄远近,指斥朝廷”。

王守仁与吉安知府伍文定发兵征讨。

先是他的南昌巢穴,既而迎战于鄱阳、柴桑、湓口,仅仅三十五日,反叛军队灰飞烟灭,生擒宸濠和他的世子。

这是王守仁最为辉煌的“事功”。

因为这样的关系,王守仁被皇帝破格册封为伯爵——新建伯。

但是世宗皇帝即位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的“事功”无法否定,忌者便从“学术”下手,全盘否定他的“心学”。

这种手法,令人想起南宋时朱熹的遭遇。

嘉靖七年十一月,王守仁在江西南安病故,享年五十七岁。

由于他在赣南的良好口碑,“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

桂萼察觉皇帝对王守仁颇为“不悦”,乘机弹劾他“擅离职守”。

皇帝命吏部提出处理意见,桂萼以“吏部会议”的名义,写了措辞严厉的审查结论:

“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为名,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不与,则著《诸子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唱和。

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悖谬日甚。

”然而王守仁在正德、嘉靖之际的“事功”,有目共睹,难以否定,桂萼提出貌似折衷的处理方案:

剥夺他的封爵——新建伯,美其名曰“彰国家之大信”,达到“申禁邪说,以正天下人心”之目的。

皇帝明确支持桂萼的意见,批示道:

“卿等言是”,然后发了一通和桂萼相似的议论:

“守仁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

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

”把他的学说批得一无是处,结论是:

“所封伯爵本当追夺,念系先朝信令,姑与终身,殁后恤典俱不许给。

都察院榜谕天下,敢有踵袭其说,果于非圣者,重治不饶。

”也就是说,新建伯的封爵随着他的死亡自然终止,子孙不得世袭,这正是学术政治化。

穆宗皇帝即位后,接受多数官员的呼吁,恢复了他的新建伯封爵,而且提升一级——赠与新建侯。

皇恩浩荡再次降临之际,人们不禁要追问:

对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影响几个世纪的“阳明学”,和先前的“朱子学”一样,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粗暴干预,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返回顶端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铁腕张居正

大纲

一、转折年代的铁腕人物:

徐阶、高拱与张居正

1.徐阶与张居正

2.高拱与张居正

二、“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1.弹劾张居正

2.宰相之杰,身死之辱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O1:

徐阶引用门生张居正进入裕王(即后来的穆宗)府邸讲学,世宗病危,他连夜召张居正共谋,起草遗诏,次日清晨当朝宣布,控制了政局。

因此朝野上下把他比作正德、嘉靖之交力挽狂澜的杨廷和再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