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293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 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docx

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内解析版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考点聚焦

1.文言实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地考试大纲及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现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

一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

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

2.文言虚词。

在中考试题中,虽没有把文言虚词作为重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繁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3.文言文翻译。

中考文言语句翻译题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选择题,另一种是书面表达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三点:

一是要务必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符合原文文意,力求字字落实。

要想做到这一点.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重积累,分门别类地牢记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活用义和通假字,翻译时尽量使用直译的方式,文中涉及到的名、号、朝代等不必译出。

二是译文语句要通顺。

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后置句、前置句)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对文言文的省略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齐;直译后如果行文不是很连贯,应增加必要的词语,使译文文意贯通,语言流畅。

三是译文语言应得体、生动、优美。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切不可不辨句式,望文生义,也不可词义含混,只求大概。

4.内容理解。

要求能在对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正确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时需要根据文段内容作进一步的延伸,即针对文段内容谈体会、感悟、认识和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回答。

二、方法指导

(一)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

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

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

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

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

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以上四类词汇的整理归纳见第四部分《古诗文速记手册》)

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

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

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3.词性法

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二)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3)雅。

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直译。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2)意译。

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删”“补”“调”六字,即六字诀。

(1)扩。

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

如: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译为:

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

(2)换。

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

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如:

①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

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

(3)留。

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

这主要指:

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

度的名称等。

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4)删。

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

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为:

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为: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

如: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译为:

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

“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5)补。

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省略的成分主要有:

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

如:

①(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补主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补谓语)

③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补宾语)

(6)调。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

①前置宾语后移。

如: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译为:

我跟谁一起呢?

②后置状语前移。

如: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译为: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三)内容理解

1.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等要点,并对有关要点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

2.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提取对象,确定筛选范围,明确要求和准确回答。

可参照以下步骤:

(1)确定涉及对象(内容)。

(2)认真审清题干中的题意和要求,充分利用题干中提示性(明示和暗示)的词语。

(3)按要求找到答案所在语段(句),仔细辨析,得出答案。

(4)把得出的答案代入题目,再读一遍,检验是否正确。

(5)注意答题要求:

用原文语句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字数限制等。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真题呈现】

二、【2016年中考天津卷】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9-11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

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

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

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答案】

9.A

10.A

11.B

【解析】

9.

试题分析:

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较判断各项字词释义,判断正误。

A“恶”为“厌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

分析各项语句表述的要点,阅读文段,梳理有关信息,比较判断正误。

B错,作者认为重“义”之心,普通人也应该具备。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

【考点一】文学词语解释

1.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其中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古字通假现象;二是古今异义现象;三是一词多义现象;四是词类活用现象。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

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

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考点三)内容理解考查内容:

对诗词整体内容、关键信息、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答题步骤:

概览全文,整体把握;筛选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态度、思想、情感

课时作业☆能力提升

一、【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左传》相传为时期鲁国史官(人名)所著。

(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④望其旗靡()

11.大敌当前,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应是国之要务。

但曹刿见到鲁庄公所谈到的并不是这些问题,曹刿关注的是什么?

为什么他会首先关注这一点?

(2分)

12.对于鲁国来讲,这一仗属于自卫战,军中士气高涨,为什么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意出击?

(2分)

13.曹刿是长勺之战的关键人物,但鲁庄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果后世君主读这段史书,能够从鲁庄公身上汲取到哪些经验?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分)

【答案】

9.春秋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

10.①参与②赐福、保佑③案件④倒下(共2分,每小题0.5分)

11.①曹刿关注的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即政治上取信于民。

(1分,意思对即可)②因为作战的根本问题是民心向背。

只有赢得民心,才能众志成城,一致对外,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1分,意思对即可)

12.曹刿认为时机未到,只有到我方士气正盛,敌方士气衰竭时才是最好的出击时机。

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只有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才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鲁庄公能够召见曹刿,并且战争中能听从曹刿的决断,从而取得胜利,可见要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善于听取和采纳正确的意见。

(结合文章1分,分析2分,谈出一点即可)【解析】

9.

试题分析:

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0.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

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所理解文段内容,抓住“曹刿关注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根据文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即可理解作答。

考点: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同上,根据“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意出击”这一答点,抓住曹刿战后所说的话来概括即可。

考点: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

本题的答点在于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分析。

虽然文中说鲁庄公“鄙”,但鲁庄王听从曹刿的建议来看,鲁庄公是“智”的,从这方面来理解作答即可。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一片区2017届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今或闻无罪

(2)扶苏以数谏故

11.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项是()(2分)

A.邑人奇之B.前人之述备矣C.辍耕之垄上D.何陋之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3.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

(3分)

【答案】

10.(2分)

(1)有的人

(2)屡次

11.(2分)C

12.(3分)正碰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13.(3分)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意对即可,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

【解析】

10.

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本题中“或”为古今异义,“数”是多音字,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含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

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之”的几种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之”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

C句与例句中的“之”皆为动词“到,去”。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

本文为所学课文,本题问题是学习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段内容根据陈胜吴广的行为直接概括即可。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甘肃天水市麦积区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共17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自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用选文中的相关语句填空。

(2分)

①最能体现诸葛亮一生经历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以咨诹善道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

③夙夜忧叹______;     ④恐托付不效_______。

3.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托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分)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忠诚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诗句以及俗语等有很多,请列举出两个。

(4分)

【答案】

1.①受任于败兵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②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①询问;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③早;④实现或完成.

3.①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贵.②(我)因此非常感动和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4.诸葛亮谨慎、才智过人、忠心,是可托付之人.

5.典故如:

初出茅庐:

火烧新野:

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

成语如: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俗语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名言警句如: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

1.

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抓住问题中的答点,再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章内容,找到相关的语句,注意不要写错字。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如本题中“卑鄙”与今义不同,要拆分分别解释,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

首先要看清问题的答点与要求,“哪些原因”,即要求多点回答。

根据所学所记,按答点内容梳理文段内容,找到相关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知识拓展题,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多方面的掌握知识。

本题针对所提问题根据知识积累直接解答即可。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山东省庆云县第二中学2017届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8分)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