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24185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docx

6144人教版初中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从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鉴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发酵这样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教师设计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通过观察、闻味等环节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同时基于建构主义主要理论,教师通过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建构发酵的概念。

由于北方有自酿黄酒的习俗,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课前教师布置了学生自制米酒的任务,通过查找资料或请教家人制作米酒,课上通过品尝、交流制作心得,创设一个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获得简单的发酵技能。

同时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

关注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五节课第一课时,属于“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技术”两个一级主题下的一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

本章从宏观上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入手,然后介绍了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可以说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前四节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

说到细菌、真菌,学生总会片面地想到其有害的一面,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是《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第一课时。

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设计了“发酵现象”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酵母菌使食品发生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其中原因的兴趣,在教师帮助下逐渐建构发酵概念;第二部分教材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发酵制作的食品,贴近学生生活;第三部分安排了制作米酒的活动,学生通过练习制作米酒这种发酵食品,体会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并能够深入理解生活中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常见食品的原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充满活力,喜欢生动、有趣与感性的课堂,同时,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可以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由于缺乏化学知识,学生并不清楚发酵的原理,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初一对呼吸作用的学习,推测出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学生喜欢动手实践,乐于将自己制作的米酒带到课堂上来品尝,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同伴间交流心得,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学会利用细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的技能。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演示法、讲授法、启发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法、练习法。

1.发酵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通过演示法,问题启发法、讲授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由于发酵需要温暖的环境,而讲授本节课时已经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

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需要30-40分钟才能看到明显现象,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我在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了一个剪辑过的视频来代替现场演示。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发酵现象,再通过设计问题串进行启发,逐步帮助学生建构发酵概念。

2.说出发酵食品中所用到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知识目标的了解层次,比较简单,因此设计为自主学习。

但是需要学生记忆所以通过设计限时进行脱稿展示环节,让学生的学习紧张起来,促进其快速记忆。

同时,利用实物进行展示又可以为枯燥的记忆增添一些趣味性。

3.课前制作米酒,让学生体验发酵技术,为课上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可以将成果带到课堂来品尝,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小组合作交流制作过程,既可以唤醒记忆,又可以取长补短,完善制作方法。

让学生在“品”中真正学会利用发酵技术来制作食品。

4.通过课堂检测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进行评价。

(四)技术准备

1.学生制作材料:

酒曲、糯米、纸杯

2.教师准备材料:

变质的牛奶、酸奶

发酵现象视频

检验二氧化碳视频

多个发酵现象简易装置

PPT演示文稿一份

常见的发酵食品

练习小卷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以往教授本节课,发酵现象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的,一直到下课现象都不太明显,即使将装置放在温水中也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又鉴于已经为学生布置了制作米酒的任务,所以不再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发酵现象这个实验了。

这个演示实验由教师自己完成。

本节课采用视频剪辑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实验材料、过程、现象等方面的信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发酵概念,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制作米酒这一环节曾经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本中制作方法每一步骤设计的意图,回家后尝试制作。

这次改为先根据生活经验或查找资料尝试制作,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品尝,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回顾制作方法、师生互动、失败者进行反思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曾经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找原因,进行改进。

在交流过程中不但熟悉了制作步骤,更深谙其意图。

三、本课学习目标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描述发酵现象,说出发酵作用的原理。

2.通过自主学习,说出生活中常见发酵食品所用到的细菌或真菌。

3.尝试制作米酒,并能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4.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总结制作米酒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描述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并能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二)教学重点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米酒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导入

实物展示:

一瓶发霉的牛奶和一瓶酸奶

【情境创设】同学们,这是老师三天前喝剩的牛奶,不小心把它遗忘在了阳台上,现在它看上去很糟糕,并有难闻的臭味。

大家再看这瓶牛奶,三天前老师在其中加入了一种神奇的小粉末,也放在了温暖的阳台上,现在的它变得黏稠,课前老师大胆地品尝了一下,别有一番滋味,谁愿意尝一尝?

你能告诉老师你喝到了什么吗?

同样的牛奶,不同的命运,大家猜一猜这包神奇的粉末到底是什么呢?

【引言】乳酸菌可以让牛奶发酵为美味的酸奶,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食品的制作都用到了细菌和真菌的发酵作用。

 

疑惑,产生求知欲

 

学生品尝后回答:

酸奶

学生由生活经验可知是乳酸菌

通过教师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一、发酵现象

【引言】什么是发酵?

课前老师做了“发酵现象”这个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实验视频,注意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播放视频。

 

【任务布置】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气球为什么会胀大呢?

推测是什么气体?

让我们一起来检验(视频:

将收集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教师将气球已经胀大的发酵装置分发给小组)请同学们把气球取下来,闻闻瓶里有什么味?

推测有哪种物质产生?

3.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原料是谁?

PPT呈现:

总结发酵:

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

4.刚才有同学在原料中提到了温开水,同学们思考为什么需要水?

为什么用“温”?

为什么“开“?

【讲述】由此可见,制作发酵食品,需要提供适宜的温度。

但是氧气并不是所有的细菌真菌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比如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还有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缺氧条件下才利于发酵。

二、发酵食品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84页-85页内容提示,说出老师所带的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细菌或真菌,并进行归类。

3分钟后上台展示

 

【提问】为什么使用酵母菌制作的馒头或者面包会膨大松软?

酒精哪去了?

【过渡提问】除了这些食品,你还知道哪些食物用到了发酵的原理吗?

三、制作米酒

【小组合作】上周老师布置了制作米酒的小任务,下面我们利用课堂时间交换品尝一下大家亲手做的米酒,并回顾制作方法。

5分钟后交流你的制作方法。

(PPT呈现制作步骤)

 

【提问】老师对制作的有些步骤有些疑惑,请小组讨论帮助老师解决疑惑。

1.蒸熟后,为什么要用凉开水冲淋?

2.撒上酒曲后为什么要迅速搅拌?

3.为什么要压实?

4.为什么要在中间挖一个坑?

5.为什么要盖好容器?

敞着不行吗?

6.为什么要放到温暖的地方?

7.在发酵过程中,为什么要尽量少打开容器?

 

【问题预设】关于挖坑的目的是有利于透气,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阶段有足够的氧气,短时间内迅速生长繁殖。

【设疑】大家对制作的过程有没有什么疑惑呢?

【讲述】使用酒曲有酒精产生,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酒曲中有酵母菌,除了酵母菌还有一些霉菌,它们和酵母菌一起将米饭中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然后再由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转化成了酒精、二氧化碳并释放少量能量。

【任务布置】现在大家都对制作米酒有了清晰的认识,请各位组长组织本组制作失败的同学想一想、说一说你在制作过程中哪里出现问题。

【铺垫】现在大家都对制作米酒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前失败的小组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回家重新尝试一次。

就在刚才大家进行反思的时候,D组同学很委屈地告诉老师,他们组制作的米酒昨天还很不错,今天却变馊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该如何保存美食呢?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来学习食品的保存

 

学生认真观察视频获得以下信息:

1.实验材料:

干酵母、蔗糖、锥形瓶、温开水、玻璃棒、烧杯、小气球、皮筋、温水。

2.实验过程:

在锥形瓶中倒入温开水,加入糖和酵母,充分搅拌,将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并用皮筋扎紧放在温暖的地方。

3.实验现象:

发现瓶中有很多气泡,气球不断胀大。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讨论后得出:

1.有气体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观察检验实验,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酒味,推测是酒精

 

3.蔗糖、酵母菌(水)

 

4.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水,酵母菌生存和繁殖离不开水,“温”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

“开水”为了避免混入杂菌

 

个别展示

酱油——霉菌;酸奶——乳酸菌;腐乳——霉菌;酒——酵母菌;醋——醋酸菌;面包——酵母菌

 

个别展示:

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形成小孔,酒精挥发了。

回答:

米酒等(课前布置学生制作米酒,因此很容易想到)

学生组内交换品尝

(班级提前准备好纸杯)

回顾制作方法,取长补短。

5分钟后,独立展示自己的制作方法,其他同学做补充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展示:

(1)给蒸熟米饭降温要用凉开水,不能用凉水,防止混入杂菌。

米饭降温至30℃再撒酒曲,温度太高可能将酒曲中的微生物杀死。

(2)将酒曲与微热的米饭混合时,既要均匀又要迅速,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

(3)压实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4)挖坑是为了渗出酒液。

(5)盖好容器一是为了避免杂菌进入,二是为了形成一个无氧环境。

(6)要把容器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适宜的温度。

(7)制作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防止其他细菌和真菌污染,同时也是为了形成一个无氧环境。

 

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

酒曲中有哪些菌种?

 

失败者的反思:

1.没有做好消毒工作

2.未使用了凉开水,而是用的凉水

3.反复打开容器观察、品尝米酒,混入了杂菌等等

 

思考,产生疑惑

采用视频剪辑的方法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体验发酵的神奇,同时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构发酵的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及融会贯通的能力

 

展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尝试记忆,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利用。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品尝米酒,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温习了米酒的制作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品质。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真正获得制作米酒的技能。

 

为下节课食品的保存做铺垫

总结

【小组合作】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限时3分钟。

小组交流学习心得:

知道了发酵的原理;学会利用发酵技术制作米酒等美食,并能说出一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细菌或真菌。

通过总结,梳理学习内容。

课堂训练

【任务布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各题。

一、连线题

将下列食品与所用到的细菌或真菌连线

面包

醋乳酸菌

酸奶霉菌

酱酵母菌

酒醋酸菌

泡菜

二、选择题

1.制作下列是食品不需要应用发酵技术的是()

A.豆浆B.醋

C.酸奶D.米酒

2.下列关于制作甜酒的过程说法不正确的()

A.制作甜酒的工具以及整个操作过程要保持清洁,切忌油腻

B.酒曲与糯米混合过程时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且要搅拌均匀

C.制作甜酒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

D.盛放米酒的容器要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防止杂菌进入。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检查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流程图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回答问题的次数与质量,还有是否按要求制作米酒评价其学习态度。

2.对学生合作状态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小组合作中是否懂得尊重别人,交流发言是否有质量,是否能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评价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与合作能力。

3.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能否流利、准确的说出发酵食品所用到的细菌或真菌,制作米酒的步骤,师生互动中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组内交流学习收获的全面性可以定性的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最后的课堂检测的成绩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做定量的评价。

4.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评价。

通过整节课堂全过程观察学生回答问题、小组交流、自我反思的情况,评价其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5.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在学生合作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环节,可以对学生表现出的关注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能否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评价。

(二)教师自身教学效果评价

1.主体性。

通过观察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知识的落实是由教师直接讲授还是由学生主动获得来评价整节课的学习主体是否是学生。

2.目标性。

通过观察学生的展示情况、课堂检测情况评价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例如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问题设置学生能否顺利建构发酵原理。

通过设计限时展示环节,学生是否能紧张、高效地完成识记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3.生成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会通过积极思考产生质疑,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性来评价这节课是否是有生成的课。

4.探究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例如,学生是否会学以致用制作出美味的米酒,掌握简单的发酵技术。

六、教学反思

整节课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等活动中来,很好地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是演示发酵现象,由于发酵需要温暖的环境,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看到明显现象,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我在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了一个剪辑过的视频来代替现场演示。

当学生看到视频中的老师感到既惊讶又亲切,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同时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直观地感受到酵母菌使食品发生的变化。

再通过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闻气味、问题追问等方式逐步让学生顺利完成构建发酵概念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

教师如果单纯地布置学习任务不做时间限制和展示要求,很容易出现学生对待任务散漫的情况。

因此,教师要求限时上台展示,并且不只一位学生展示,来激励还没有达标的学生快速记忆,完成识记学习任务。

同时,实物展示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可以为枯燥的记忆增添一些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三环节是制作米酒,用课堂时间制作米酒是不容易操作的,讲完课后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制作米酒是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但是对本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多的促进作用。

课前制作米酒,体验发酵技术,再品尝、合作交流制作步骤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对制作过程了熟于胸,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每步的设计意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实际教学过程也有一些遗憾,教师自身教学语言需要再严谨一些;教学设计在细节方面还要再完善一下,尽量避免出现小失误;还有课堂生成的东西较少。

总之,充分地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及时地反思和听取他人建议,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才能不断地完善一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