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41209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58章整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一)感觉的发展

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

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的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2、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

(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四)随着年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一)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二)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三)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一)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二至高二时智力发展关键期)

(二)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三)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顺应(图式的变化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完成的)

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认知结构已经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逆,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

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现观与教育

(一)基本内容(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一、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1、忧郁

2、恐惧

3、孤独

4、愤怒

二、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三、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1、良好情绪的标准

a、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b、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c、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2、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a、敏锐觉察情绪

b、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c、正确调整情绪(宣泄、转移、调节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

d、有效表达情绪

e、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3、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a、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b、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c、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稳定性(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功能性(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

5、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

性格的结构特征: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不可缺少的,如智力、气质)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三、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本我:

快乐原则

2、自我:

现实原则

3、超我:

道德原则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婴儿期(0-1.5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1、性意识的出现(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疏远异性阶段;接近异性阶段;异性眷恋阶段;择偶尝试阶段)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简述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1、胆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

2、多血质

活波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3、粘液质

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4、抑郁质

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积极发展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4、人格稳定协调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四、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发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异性交往方面)

3、学业发展问题

(二)障碍性心理问题

1、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表现:

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

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生活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恰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

2、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表现:

a、单纯恐惧症:

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

b、广场恐惧症:

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

c、社交恐惧症(常见)

治疗方法:

a、情景治疗

b、认知治疗:

不断灌输观念

3、焦虑症(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表现:

常见的是考试焦虑

焦虑症的原因:

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过高的期望,学生自己过分的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治疗方法:

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

4、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

表现:

强迫观念:

身不由己地去思考自己不想考虑的事情

强迫行为:

自己反复去做自己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原因:

1、社会方面:

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家关系不良

2、个人方面:

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

治疗方法:

1、日本的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2、“暴露与阻止反应“

5、网络成瘾(过度的和不当的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表现:

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

原因:

网络自身的诱惑、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家庭环境的影响、上网者自身的因素

治疗方法:

1、强化干预:

一旦发现减少了上网的行为时给予奖励、表扬;一旦发现上网的时间增加时,给予处罚。

2、厌恶干预法:

橡皮圈拉弹法、社会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

3、转移注意力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

5、团体辅导法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的目标

1、学会调适:

调节与适应

2、寻求发展

二、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

2、系统脱敏法

3、认知疗法

4、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模型)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品德的结构

1、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三)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求。

2、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这个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3、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此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了。

(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b、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a、家庭教养方式

b、社会风气

c、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a、认知失调

b、态度定势

c、道德认识

(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3、利用群体约定

2、树立良好的榜样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

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无律期、自我中心”

2、权威阶段(5-8岁)

“他律期”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

儿童已经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进入自律阶段。

但是这个阶段的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十一二岁后才能独立判断。

“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教育价值:

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将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3种道德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大多数9岁以下与许多犯罪的青少年)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就是好的,受惩罚就是坏的)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不再把规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大多青少年和成人)

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使人喜欢或赞赏的行为)

b、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而且只要少数人能达到)

a、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b、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最高阶段,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教育价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

《纲要》指出: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a、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c、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d、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e、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三)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生命教育

2、生活教育

3、生存教育

4、安全教育

5、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a、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b、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a、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b、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a、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a、含义: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b、贯彻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2、疏导原则

a、含义: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b、贯彻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a、含义: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b、贯彻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a、含义: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b、贯彻要求: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5、因材施教原则

a、含义:

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b、贯彻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知行统一原则

a、含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b、贯彻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a、含义: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b、贯彻要求: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a、含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b、贯彻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坚持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

a、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e、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f、班主任工作

2、方法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c、陶冶教育法(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d、实践锻炼法(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e、品德修养指导法(适合高年级学生)

f、品德评价法(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3、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a、德育目标(首要)

b、德育内容

c、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一、班级对于学生的成长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班主任最繁忙,经受考验的关键期)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时期)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班主任已经开始成为班级领导者)

(二)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背景情况:

课堂文化和课堂设计的状况,既有的师生关系

2、教学目标:

总方向的决定因素

3、课堂规模:

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4、凝聚力:

是班级中和谐关系、良好班风的反映

5、课堂规范:

行为准则和模式

6、教师领导

二、课堂管理原则

1、让全班学生迅速静下心来学习

2、坚持要求全班学生予以充分的配合

3、对教室内发生的一切保持警觉

4、有清晰明确的对策应付紧急情况

5、教师对同学的注意力要一视同仁

6、不要将学生之间作比较

7、遵守诺言,付诸行动

8、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活动

9、尽量把课堂常规事务全权交给学生

10、顺利结束课程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四、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五、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

学生因素1、适应不良2、厌烦3、挫折与紧张4、寻求注意与地位5、过度活动6、性别差异

教师因素1、要求不当2、滥用惩罚手段3、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2、大众媒体3、课堂内部环境

五、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校正

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调同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