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3899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docx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

蜡烛燃烧实验改进

1860年圣诞节期间,英国化学家法

拉第连续举办科普讲座,其间还做了不少与蜡烛燃烧有关的实验

,精彩的实验吸引了很多少年儿童。

在我们今天的化学课本上,仍有几个与蜡烛燃烧有关的化学实验,如果对其进行巧妙改进,可使操作更简便,实验现象更明显。

一、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生实验。

但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去做,成功率低,而且难

以重复。

主要原因是吹灭蜡烛时,气流将白烟分散,稀少而又飘荡的白烟,当然不易被点燃。

我的改进方法是:

选一个稍粗一些的蜡烛,点燃;待其充分燃烧后,用60mL的集气瓶将蜡烛罩灭;因为蜡烛不是

吹灭的,所以产生的白烟集中且量大。

接下来,向上提起集气瓶,同时将燃着的火柴靠近上端

的白烟(见下图),此时不仅点燃了白烟,远离火柴的蜡烛也被引燃了。

 

另外,蜡烛的熄灭还可以采用石棉切割火焰、铜线圈罩

住火焰等方法,这样产生的白烟也容易被引燃。

二、检验蜡烛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为了检验蜡烛燃

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课本上是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

这样设计,烧杯内壁附着的石灰水不多,能与石灰水反应的二氧化碳也不多,因此石灰水的浑浊不明

显。

另外,烧杯内壁上的石灰水在受热时也会变浑浊(因为温度升高,固体氢氧化钙会析出

,第

九单元学

习),据此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

我的改进方

法是:

取一个透明度好的20mL注射器(保留金属针头),吸取约5mL的石灰水;然后将注射器针头对着蜡烛火焰的稍上方,轻轻拉动

注射器活塞,以抽取燃烧生成的气体(抽入5~7mL即可)。

接下来,竖起注射器(针头向上)

,轻轻振荡其中的石灰水,石灰水立刻变浑浊。

该实验充分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想想做做】检验其他物质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采用该方法呢?

请你在家长指导下,利用该方法检验家中燃气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用浓硫酸干燥湿润的氧气

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A

【解析】

A、用浓硫酸干燥湿润的氧气,利用的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正确;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错误;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错误;D、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铝与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错误。

故选A。

点睛:

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都正确的是

A.

加热;使用后吹灭并盖上灯帽

B.

吸取液体;滴管口向上防止液体流出

C.

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

D.

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于天平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酒精灯不能吹灭,应用灯帽盖灭,不符合题意;

B、吸取液体,滴管口向上会污染液体,腐蚀胶头,不符合题意;

C、量筒用来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称量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置于天平上,应放称量纸上,称量腐蚀性的药品,还应将药品置于玻璃容器中称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KNO3

K2CO3

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B

MnO2

KCl

溶解、过滤、蒸发

C

CO2

CO

点燃

D

Cu

Fe

加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

A、K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Fe能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

D。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缺乏铁元素会引起贫血,所以我们应该适量补铁

B.将生锈的菜刀浸泡在食盐水中,可除去其表面的铁锈

C.用甲醛溶液浸泡鲜虾仁

D.用清洗过的霉变大豆榨豆浆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人体缺乏铁元素会引起贫血,所以我们应该适量补铁,故选项正确;

B、将生锈的菜刀浸泡在食盐水中,食盐可加速铁的生锈,故选项错误;

C、由于甲醛有毒,不能用甲醛浸泡虾仁,故选项错误;

D、霉变的大豆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十分耐热,蒸煮不能将其破坏,能损坏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症状,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所得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A.铝片浸入氯化镁溶液中

B.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

C.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

D.碳酸钠粉末加入稀盐酸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镁之后,铝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溶液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总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每44份二氧化碳生成100份碳酸钙沉淀,溶液质量减小,符合题意;

D、碳酸钠粉末加入稀盐酸中,

,每106份碳酸钠生成44份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6.液化石油气中含有丙烷,下列关于丙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丙烷属于无机化合物

B.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

8

C.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产物是CO2和H2O

D.丙烷是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

【详解】

A、丙烷中含有碳、氢元素,属于有机物,故A不正确;

B、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故B不正确;

C、丙烷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产物是CO2和H2O,故C正确;

D、丙烷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一个丙烷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的,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变蓝色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后,瓶口出现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选项A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选项B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选项C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在瓶口出现白雾,选项D正确。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8.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二个铵根离子:

2NH4

B.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

C.硫酸镁:

MgSO3

D.2个氮分子:

2N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铵根离子表示为

,表示离子个数,直接在离子符号左边写上相应的数字,则二个铵根离子表示为

,A选项书写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元素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表示为

,B选项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C、硫酸镁由硫酸根和镁离子构成,则硫酸镁的化学式为

,C选项书写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氮分子表示为

,表示分子个数,直接在分子式左边写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氮分子表示为

,D选项书写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气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氨气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是错误的;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C、加热“铜绿”时,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为:

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正确;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正确;

故选:

A。

10.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0

40

10

32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10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等于90

B.b可能是单质

C.c一定是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7:

8

【答案】D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x=40+40+32+10-12-10=100;故a、d为反应物,b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A、x=100,错误;B、b由a、d中的元素组成,故b为化合物,错误;C、c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错误;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40-12):

32=7:

8,正确。

故选D。

11.现有一种固体粉末状样品,已知该样品由氧化铜和铁组成。

取样品少许,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反应停止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向滤液中加入一根洁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该样品的颜色为黑色;

②向样品中加入稀硫酸后,一定有气体生成,且液体颜色不变;

③滤渣中一定有铜,不一定有铁;

④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⑤滤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铁。

A.2个B.3个C.4个D.5个

【答案】A

【解析】

氧化铜与铁粉都是呈黑色,所以①正确。

该题中发生的反应有:

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和水;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浅绿色);可能还会发生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错误。

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硫酸铜和硫酸,滤液则为硫酸亚铁的溶液。

则铜一定被铁完全置换。

所以③正确,④⑤不正确。

点评:

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12.下列物质在应用中,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用铅笔芯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的更灵活

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C.将活性炭放入冰箱中除去异味

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铅笔芯粉末使锁更灵活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而石墨具有滑腻感,可以做润滑剂,属于物理性质。

A错误;

B、油渍可以溶于汽油,形成溶液。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属于物理性质。

B错误;

C、活性炭放进冰箱除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C错误;

D、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属于酸,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酸和碳酸钙可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属于化学性质。

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下图是甲烷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的微观模拟图:

在图B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A是化合物,你判断的微观依据是_____;结合该图示解释由B到C变化的实质是_____。

【答案】

(1)

(2)由同种分子构成,该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3)每两个氢原子构成(结合成或组合成)一个氢分子,许多碳原子聚集(构或结合成或组合成)成单质碳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故补充的图形见上图

(2)从微观角度来看,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A是化合物,原因该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解释由B到C变化的实质是:

每两个氢原子构成(结合成或组合成)一个氢分子,许多碳原子聚集(构或结合成或组合成)成单质碳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化学变化的实质

14.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下图所示,m、n、W、Z分别是图中的四个点。

(1)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

(2)如将m点移动到n点,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是_____。

(3)图中4个点(m、n、W、Z)所表示的溶液的溶质质分数大小关系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m>nB、W>ZC、W>nD、m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由图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B、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只有W是饱和溶液

C、t℃时,50g的水最多溶解25g的固体

【答案】50g加水20gBC

【解析】

【详解】

由该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图可知:

(1)溶解度指的是某一温度下,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如图所示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50g。

(2)将m点移动到n点,溶剂水的质量由80g增加到100g,则将m点移动到n点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加水100g-80g=20g。

(3)n和m的区别是n中有100g水,m中有80g水,溶质相同都是20g,所以n中溶质质量分数要小于m中质量分数,n、m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W和Z都在曲线上,都属于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因为温度没变,溶解度不变,所以W和Z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因为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所以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

Z=W>m>n,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不正确的是B。

(4)A、由图可知,图中表示该物质在同一温度下不同质量的水中的溶解的质量,无法确定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W、Z两点都是饱和溶液,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t℃时,100g水中溶解该物质50g达到饱和,因此t℃时,50g的水最多溶解25g的固体,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15.组成相似的盐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Cu(NO3)2溶液和CuSO4溶液都含有大量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向Cu(NO3)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③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片,充分反应后,可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下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除上述实验外,在溶液中与Cu(NO3)2和CuSO4均能反应的物质还有_______、_______;在溶液中能与CuSO4反应而不与Cu(NO3)2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___(任举一例)。

【答案】Cu2+Cu(NO3)2+2NaOH=Cu(OH)2↓+NaNO3有红色的金属析出Cu2+SO42-Zn2+Mg或Fe等KOH等(合理即可)BaCl2或Ba(CH)2等(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①由化学式可知:

Cu(NO3)2溶液和CuSO4溶液都含有大量铜离子Cu2+;②Cu(NO3)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能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反应化学方程式Cu(NO3)2+2NaOH=Cu(OH)2↓+NaNO3;③因为锌的活动性比铜强,故锌能把铜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来,可看到的现象:

有红色的金属析出;图中表示的是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前溶质是硫酸铜,反应后溶质是硫酸锌,故三种图形依次表示:

Cu2+、SO42-、Zn2+

(2)因为Cu(NO3)2和CuSO4均含铜离子,故均能反应的物质还有活泼金属如镁铁等、可溶性的碱,如氢氧化钾等;

(3)CuSO4与Cu(NO3)2二者酸根离子不同,硫酸铜可以与含有钡离子的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如氯化钡或氢氧化钡等,合理即可。

16.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

②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判断气体集满的方法是____;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可选择____装置组合进行实验;

④装置C打开活塞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若要使B装置也具有C装置的优点,需作何改进?

____;

⑤关于启普发生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Ⅰ.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

Ⅱ.打开活塞反应时,容器内压强大于容器外压强

Ⅲ.关闭活塞时,无法实现固液分离的原因是液体太多

Ⅳ.实验结束后,废液从球形漏斗倒出

【答案】长颈漏斗A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已集满CaCO3+2HCl→CaCl2+H2O+CO2↑BF或CF球形漏斗内液面下降,容器内液面上升,固液接触,产生气泡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在试管中下部放置一个多孔塑料板,将固体反应物放置在多孔塑料板上,在乳胶管处增加一个止水夹,作为开关II

【解析】

【详解】

①根据所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a是长颈漏斗;

故填:

长颈漏斗。

②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是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发生装置选择固体加热的发生装置A;用F装置收集氧气,判断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故填:

A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制取二氧化碳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或E,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故填:

BF或CF。

④装置C打开活塞后,容器中的压强减小,球形漏斗里的液面下降,容器内液面上升,固体与液体接触,产生气泡;它的优点是随开随用,随关随停;若要使B装置也具有C装置的优点,可以在试管中下部放置一个多孔塑料板,将固体反应物放置在多孔塑料板上,在乳胶管处增加一个止水夹,作为开关就能达到目的;

故填:

球形漏斗内液面下降,容器内液面上升,固液接触,产生气泡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在试管中下部放置一个多孔塑料板,将固体反应物放置在多孔塑料板上,在乳胶管处增加一个止水夹,作为开关。

⑤Ⅰ.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如果是粉末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不能使用启普发生器,故该选项不正确;

Ⅱ.打开活塞反应时,容器内产生气体,压强大于容器外压强,故该选项正确;

Ⅲ.关闭活塞时,无法实现固液分离的原因是固体与液体不能反应生成气体、装置漏气,故该选项不正确;

Ⅳ.实验结束后,废液从容器下面的口倒出,故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

Ⅱ。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因素以及制取气体的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将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入盛有氯化钙和稀盐酸混合溶液的烧杯中,边加边振荡,有关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1)由O点到B点,实际上是加入的碳酸钠跟氯化钙或稀盐酸中的__________反应;

(2)与A点对应的溶液质是____________;

(3)判断D点后加入碳酸钠已经过量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烧杯内的剩余物(未过滤)可用于____________;

A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B制备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渡

C除去NaCl溶液巾的少量BaCl2

【答案】稀盐酸NaCl,CaCl2,HCl将E点(或D点后)混合物过滤,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合理即可)C

【解析】

【分析】

将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入盛有氯化钙和稀盐酸混合物溶液的烧杯中,碳酸钠会先与稀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

【详解】

(1)由O点到B点,气体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加,沉淀还没有形成,所以实际上加入的碳酸钠跟氯化钙和稀盐酸中的稀盐酸反应;

(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没有反应,所以与A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还有未反应的HCl。

(3)碳酸钠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判断D点后加入的碳酸钠已经过量的实验操作是:

将E点的混合液过滤,取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4)实验结束后烧杯内碳酸钠是过量的,还有没有过滤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剩余物(未过滤)可用于除去NaCl溶液巾的少量BaCl2。

故选C。

18.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由如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是__(填“吸热”或“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

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呈__色。

B处溶液的溶质是__(填化学式)。

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_(填“增大”或“减小”或“无变化”)。

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__,化学方程式为__。

【答案】放热蓝NaCl减小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

【详解】

(1)由图象可以看出,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在逐渐的升高,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A处是起点,此时烧杯中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变蓝,因此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呈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